《蒹葭》公开课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蒹葭教案[1]
![蒹葭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756df4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b.png)
《蒹葭》讲课稿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
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
教具准备与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
)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
(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
)(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蒹葭》精品课件教案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蒹葭》的精 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思考是否有更有效、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 生领略《蒹葭》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 学习需求和习惯。
教学视频
提供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 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 解诗歌的背景和情境。
教学音频
提供诗歌的配乐朗诵音频 ,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 律和情感。
Part
04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01
总结词:激发兴趣
02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蒹葭》的背景图片和播放优美的音乐,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这首诗的兴趣。
03
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评估所教授的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涵盖了《蒹葭》的主题 、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思考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是 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
根据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确保 其与时俱进。
总结词:写作练习
详细描述:布置与《蒹葭》主题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创作诗歌或散文,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小结与作业布置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 《蒹葭》的主题、手法和特点,帮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其他文学作品、 写读后感等,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进一步
《蒹葭》的意境与艺术特色
总结词
分析《蒹葭》的艺术手法、表现 形式和审美特点,提高学生的文 学鉴赏能力。
有关《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有关《蒹葭》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蒹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蒹葭》教案1一、引入课题:(播放幻灯片2)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播放幻灯片3)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1.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 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3.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4. 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1. 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
)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诗经 秦风 蒹葭》公开课教案

《诗经·秦风·蒹葭》公开课教案授课时间:白露时节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白露时节的氛围中,感受《诗经·秦风·蒹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精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3.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起兴、重章叠句等,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主旨,分析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多重意象和含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背景音乐、诗歌朗诵视频等)•预习材料(诗歌原文、注释、背景介绍)•互动问答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时节——白露。
在白露这个时节,秋意渐浓,露水凝霜,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的自然之美。
在这样的氛围下,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秦风·蒹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思念与追寻。
多媒体展示:•播放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图片中感受到什么氛围?这样的氛围与《蒹葭》有什么联系?”二、初读感知(10分钟)活动设计:1.配乐朗读: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享感受:请几位学生分享初读诗歌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理解。
多媒体辅助:•播放轻柔的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增加朗诵的感染力。
三、精读分析(20分钟)1.诗歌背景介绍(5分钟)•多媒体展示:介绍《诗经》及《秦风·蒹葭》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环境。
2.诗歌内容分析(10分钟)•起兴手法:分析诗歌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理解起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重章叠句:通过对比不同章节的变换词句,理解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效果。
《蒹葭》教学设计5篇

《蒹葭》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蒹葭》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蒹葭教案优秀教案第1 篇教材分析:《lt;诗经gt;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写作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写作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1)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起来看看吧!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1、读:整体感知(约7分钟)(1)齐声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2分钟)(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第二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3、品: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第一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
【教学目标】
1.采用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2.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琼瑶做的词,请问: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二、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蒹葭》选自《诗经》。
《诗经》是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是四书五经之一,被奉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让我们走近文本,揭开这首诗的神秘面纱。
三、声情并茂读《蒹葭》
1.请同学们先倾听这首爱情恋曲,咱们来个合作,老师朗读第一章,同学们来读第二三章。
2.检查预习:下面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字音:溯洄sù huí湄méi 坻chí涘sì
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
3.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4.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声情并茂,请观察一下这三节诗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结构上重复叠句。
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换用了近义词。
师:也就是说三章句式相同,你很敏锐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这是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美。
四、争奇斗艳绘《蒹葭》
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2.茂盛的蒹葭,洁白的晨露,盈盈秋水,共同渲染了什么氛围?
3.凄清的景色与追求者寻访未果的惆怅的心情浑然一体,也就是说萧瑟的秋景正是主人公怅惘心情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4.请一男生和我来做一个朗读游戏。
男生读一句,老师跟着重复读,读完全诗后再重复读第一行。
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你脑海中想象这幅淡雅的画。
五、各抒己见品《蒹葭》
1.在这幅画中,有哪些人?追求者、伊人。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小组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
第二小组追求者在哪?追求者是怎样追寻伊人的?
第三小组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1)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用诗歌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
生:在水一方。
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沚。
生:美若天仙,可望难即,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若即若离,
生:影影绰绰,依稀可见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
生:可能有蒙娜利莎那样的神秘
生:可能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生:林黛玉般的多愁善感
生:犹抱琵琶半遮面
(2)追求者在哪?追求者是怎样追寻伊人的?
生: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生: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生: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师:道路非常崎岖,可见求者非常艰辛。
请我们读出这种追寻的艰辛,带上忧伤的表情。
师:夜有所思,日有所为,追求者夜里辗转难眠,天未亮就徘徊在秋水河畔。
逆流而上去寻,道路崎岖遥远;顺流而下去找,幻象迷离。
(3)追求者追寻了多少次?
无数次地追寻,无数次的伫立遥望,等过了生命里无数的斑斓与斑驳,伊人宛在,但却觅之无踪。
说到等,我想到了另一首词《望江南》。
《望江南》是等,等到的是绝望,一腔愁思又化成了悠悠江水,《蒹葭》是寻,寻到的是惆怅,一股惆怅氤氲在迷离的蒹葭河畔。
3.请女生扮演伊人,读奇数行,男生扮演追求者,读偶数行。
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感觉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向往爱情,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对于伊人,追求者欲寻不得,欲罢不能,宁愿为伊消得人憔悴,绝不言弃。
4.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执着、坚韧。
师:追求的结果可能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可能是“相忘于江湖”,让这些随缘吧!重要的是追求者追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无悔。
5、此刻,同学们头脑中一定有一幅朦胧的山水人物画,和大家分享你想象的画面吧!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一位若隐若现的伊人袅娜地游历在晓雾之中,一位痴情的追求者焦灼地徘徊在蒹葭之旁,隔河翘首企望伊人。
七、拓展作业之一
《诗经》中的诗一般以诗的首句或首句中的两字为题,请为本诗重新拟一个题目。
寻爱,秋水伊人,望穿秋水,娟娟美人隔秋水,千里之外,伊人何处,千里千寻,痴寻,飘渺寻情……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方。
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无声黑白。
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