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2 《诗经》二首 - 蒹葭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课题水边的爱慕与追寻——《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①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
在课程内容部分,本课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诗文方面内容“策划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同时“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可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都要求,在学习诗歌时,应关注文学积累、语言特点和主旨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②教材分析《蒹葭》出自《诗经·秦风》,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比、兴的写作手法手法歌咏真挚、美好情感,给人以怦然心动的感受。
同时,诗中“伊人”意象的多样解读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a.单元位置《蒹葭》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怡情养性”为人文主题,整合了五篇古诗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强调通过阅读这些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诗经》二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重点
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四、精读细研,分析问题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总结)
五、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道阻且跻(高)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寤寐求之B.琴瑟友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 示范教案

《诗经》二首【目标展示】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理解《诗经》的内容。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图片、音乐、录音。
【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一个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诗经》。
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3.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增加对《诗经》的了解,扩充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尽快进入课题情境中,为后面的学习蓄势。
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朗读。
(1)教师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yǎotiǎo)逑.(qiú)荇.菜(xìng)..(jūjiū)窈窕寤寐..(wùmèi) 蒹葭..(jiānjiā) 晞.(xī) 坻.(chí)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的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12 《诗经》二首《蒹葭》

第二课时学习《蒹葭》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由《蒹葭》改编而成。
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蒹葭..(sù huí)晞.(xī)..(jiān jiā)溯洄湄.(méi) 跻.(jī) 涘.(sì)沚.(zhǐ) 坻.(chí)2.重点实词【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阻】艰险。
【晞】干。
【跻】(路)高。
【坻】水中的小块陆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音韵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
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与第一章重复?【交流点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心、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诗经>二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2.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学重点】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学难点】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中国被称为是“诗的国度”,循着历史的脉络向前追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
在这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经典中会讲述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来解读古人心中的爱情。
提示:导入形式不限于谈话导入,也可以播放《经典咏流传》中仇海平演唱的歌曲《关雌》以及邓丽君歌曲《在水一方》,从其优美的旋律引入诗歌《关雎》与《蒹葭》的诵读,体会《诗经》音韵和意境的美妙。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诗经》简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5页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积累介绍《诗经》。
PPT展示:《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警喻,兴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教案

12.《诗经》二首第1课时关雎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读出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xìng) 芼.(mào)窈窕..(wù mèi)..(yǎo tiǎo) 寤寐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难点:
1、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及“兴”的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渲染爱的氛围:
多媒体播放Flash歌曲《在水一方》,导入课题:《在水一方》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根据《诗经》里的一首诗《蒹葭》改编而成的,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深情地唱词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今天让我们再次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欣赏这美丽的爱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导入课题后,多媒体展示复习介绍有关《诗经》的相关知识)
二、声情并茂读《蒹葭》
教师要求以下几个步骤: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及课件上老师的补充注释先扫清字音障碍,试读全诗;学生根据《诗经》的语言特点,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并指导学生饱含情感朗读《蒹葭》,有:学生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演读、和老师一起诵读。
三、争奇斗艳说《蒹葭》整体感知思考:
1、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诗中流淌着的感情: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师生共读,体会情感)师:“重章叠句”。
这是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美。
全体学生读《蒹葭》。
2、合作探究:《蒹葭》在表现形式上有哪些特点?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2)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词。
手法: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四、各抒己见品《蒹葭》
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2、思考:(1)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2)追求者是怎样追求伊人的?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用诗歌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
)
师:夜有所思,日有所为,追求者夜里辗转难眠,天未亮就徘徊在秋水河畔。
逆流而上去寻,道路崎岖遥远;顺流而下去找,幻象迷离。
追求者追寻了多少次?无数次地追寻,无数次的伫立遥望,等过了生命里无数的斑斓与斑驳,伊人宛在,但却觅之无踪。
说到等,我想到了另一首词《望江南》。
《望江南》是等,等到的是绝望,一腔愁思又化成了悠悠江水,《蒹葭》是寻,寻到的是惆怅,一股惆怅氤氲在迷离的蒹葭河畔。
3、请女生扮演伊人,读奇数行,男生扮演追求者,读偶数行。
(生演读)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感觉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向往爱情,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4、学到这,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首诗的朦胧美。
(1)景:朦胧(梦幻惆怅)(2)人:朦胧(缥缈迷离可望而不可及)伊人(3)情:朦胧(剪不断理还乱)追求者
总之,整首诗歌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
五:百家争鸣悟《蒹葭》
思考: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
明确:一种目标,一种理想,一种尽善尽美的象征······师:“伊人”到底是谁,而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伊人——是她?是他?是知音?是恋人?是贤者?是隐士?是理想、功业、前途等,不一而足。
可见,《蒹葭》不仅是一首爱情恋曲,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
方。
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无声黑白。
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七、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作业2: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积累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