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的变迁前言
首钢搬迁的原因及影响知识分享

首钢主厂区规划方案更新调整:由原来的7个功能区归为4个。部分废弃 的高炉将改造为商场、剧场、书店等,厂区内古建筑群将悉数保留。另外,长 安街西延线上跨永定河大桥有望确定为“人车分流”双层方案。
5.1文化产业综合试点,超越CBD
首钢这块地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目前的想法是“跳出房地产,超越CBD”
吨,为全国首位。
随着首都城区变大,区域条件和环保压力限制了“钢铁巨人”的进一步长
大。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由于国家没有批复发展规划,首钢多年来不能在北 京地区扩大规模,基本上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状态。进入新世纪,中国钢铁业 的发展突飞猛进,首钢却还是维持1994年的800余万吨产量不动。
“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两难选择,在申办奥运时尘埃落定。2005年2月,
起一座座北京新的标志性建筑,今年开建的金融魔方就是其一。将来在首钢主 厂区内,将规划建设1000万平米的建筑规模,会有许多地标性建筑。[6]
5.2首钢主厂区规划方案
首钢主厂区(面积8.56平方公里)区域规划方案(全球国际化招标)历时 几年深化调整。一一新确定的方案:原规划的7大功能区被整合为4个一一分 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区、综合办公区、滨水生态休闲区、城市综合服务区。
4.2选址曹妃甸
作为新厂址的曹妃甸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域内,是唐山市唐海县的一个海岛,
距唐山市80公里,距秦皇岛市170公里,距天津新港70公里,距北京220公
里。相传唐王李世民跨海征东,得胜还朝,行经此岛。在此痛失爱妃曹妃,遂
下旨在岛上建三层大殿,塑曹妃像,小岛因而得名曹妃甸。
选择曹妃甸岛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具有四个突出优势:
“北京市的上空有个黑盖,黑盖的中心是石景山,首钢位于石景山。”早些 年,专家学者这样描述首钢 一石景山一北京三者的污染因果链。一份来自北京 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首钢所在的石景山区全年二级以上 (含二级)的天数仅占全年的一半。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一份报告,
首钢集团简介

首钢集团简介中国首钢集团(简称首钢集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
解放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高炉。
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首建公司、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1090亿元,实现利润水平43亿元,钢产量1540万吨,职工近8万人。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按2006年数据评选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中,首钢销售收入列第10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首钢列第36位。
揭开了中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
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
发展历程首钢始建于1919年,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
首钢90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首钢企业文化的演变成长史,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1979----2002年:改革腾飞,探索发展;2003----现在:立志“三创”,再铸辉煌。
1958年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测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揭开了中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
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国内十大钢铁企业之一。
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
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1981年到1995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承包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有力地促进了首钢的发展。
工业区位和区位因素的变化(以首钢为例)

① 政府决策 ② 地理位置优越,是天然的良港,海运便利,便于进口海外铁矿石; ③ 靠近京津唐地区,据市场近,交通便利且市场十分广阔;
【拓展探究】
4.首钢搬迁后,原来的首 钢厂址可以用来做什么 呢?查阅资料,并谈谈你 自己的看法。
798艺术区(ArtDist)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 山子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如今798已经 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艺术 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 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 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 程度的关注。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 环境的有机结合,
材料三:新华网2005年3月4日电中 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日前正式 批准首钢集团将其钢铁冶炼部分全 部从北京迁到河北省唐山地区的曹 妃句,在那里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 准的钢铁联合企业。这意味着中国 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最系统 的城市特大型企业搬迁工作正式启 动。(图2为首钢搬迁示意图)曹妃 甸位于塘活新港及秦皇岛之间,被 誉为“钻石级港址”,地处河北省 唐山市滦南县南堡地区,西北距北 京约225千米,距唐山市85千米, 甸头向前延伸500米,水深达25米, 甸前深槽水深36米,是渤海最深点, 天然海沟直通渤海海峡。例2、以ຫໍສະໝຸດ 钢搬迁为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材料一:首钢的前身是1919年 成立的“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 炼厂”。新中国成立后,首钢 得到迅速发展,河北张家口宝化 龙烟铁矿(图1中A点)及门头沟 西山优质的无烟煤(图1中B点) 是首钢钢铁冶炼主要的原材料 和燃料来源地,永定河自门头沟 区三家店流入石景山区后,为 炼钢提供了所需要的水源。附 近铁路和公路线路交错,钢铁厂 生产钢材大多用于京津地区的 城市建设。
复盘首钢秘鲁铁矿项目的历史与变迁

复盘首钢秘鲁铁矿项目的历史与变迁[摘要]首钢秘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在拉丁美洲的首个大型投资项目。
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背景下,首钢总公司出于自身扩张需要做出的战略选择。
尽管在成立之初,首钢秘铁各项经济指标颇令人振奋,但因总公司从扩张走向收缩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企业与工会的关系日趋恶化,投资承诺也未能得到切实履行,诸种因素交互影响,首钢秘铁由此深陷困境。
2005年以来,由于受中国对初级产品旺盛需求的推动,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使首钢秘铁走出了经营困境。
然而,劳资关系、社区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以及2014年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急剧下跌的现实,首钢秘铁所面临的旧有难题和新的挑战依然如影随行。
首钢秘铁全称首钢秘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Shougang Hierro Perú S.A.A.),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系首钢总公司在秘鲁的二级子公司,亦是中国在南美洲最大的实体性企业,目前由首钢旗下负责外经外贸业务的全资子公司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简称首钢国际或中首公司)管理经营。
首钢秘铁的行政总部在秘鲁首都利马市耶稣玛丽亚区智利共和国大道262号,矿区则位于利马东南约520公里外的伊卡大区纳斯卡省马尔科纳市。
作为中国首个在拉美的大型生产投资项目,首钢秘铁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尤其是最近数年间,随着各方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及中拉经济关系的兴趣日增,它几乎成了相关讨论中绕不过去的一个案例。
然而,大量的讨论迄今未能展现出一幅可靠而清晰的图景。
在中国,人们对于首钢秘铁的认知基本来自于零星出现的新闻报道,评论亦大多由此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个案研究严格来讲尚不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首钢秘铁的面目总体是模糊不清的。
更重要的是,整个案例在多数情况下被极其简单地浓缩为对一个特定问题的集中关注,即劳工问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罢工问题。
有限的素材、单一的视角往往难以引发深刻的思考。
即使针对这一特定问题,不同渠道的媒体信息加之评论者取向各异,相互矛盾的声音有时甚至加大了客观判断的难度。
北京首钢作文

北京首钢作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北京首钢在我心中可有着特殊的地位。
首钢,那可不是一般的存在。
记得小时候,跟着老爸去首钢附近办事,远远地就望见那高耸的烟囱和巨大的厂房。
当时我就被那壮观的景象给震住了,心里想:这得是多大的一个工厂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首钢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首钢曾经是北京工业的骄傲,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些年,首钢的钢铁产量节节攀升,工人们在厂里辛勤劳作,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后来,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需要,首钢进行了搬迁调整。
但这并不意味着首钢就此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相反,它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现在的首钢园,那可是个热门的打卡地。
有一次,我专门约上几个好友去首钢园逛了逛。
一进园区,那种工业与现代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
曾经的炼钢高炉依然矗立在那里,只不过现在它们不再冒着滚滚浓烟,而是变成了独特的景观。
锈迹斑斑的铁架子、巨大的管道,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我们沿着园区的道路漫步,路边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
阳光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走到一个湖边,湖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
远处,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一个书店。
这书店可不一般,它是由原来的厂房改造而成的。
一进门,就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工业风格与文化气息的融合。
高高的天花板,裸露的钢梁,还有摆放整齐的书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空间。
我在书架间穿梭,手指轻轻划过一本本图书,那种触感让人心生欢喜。
逛累了,我们找了一家餐厅坐下来。
餐厅的环境很棒,透过窗户就能看到外面的景色。
我们点了一些美食,一边品尝一边聊天。
那时候,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
首钢园里还有很多展览和活动。
有一次,我赶上了一个艺术展,里面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
有的作品充满了创意,让人眼前一亮;有的作品则让人深思,引发内心的共鸣。
在那里,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首钢的发展历史

首钢的发展历史首钢是中国钢铁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发展历程堪称传奇。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首钢的发展历史。
一、创建初期首钢的创建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初期阶段。
为了满足国家对钢铁的需求,中国政府决定在北京市建立一家大型钢铁企业。
于是,首钢正式成立,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
二、快速崛起在成立之初,首钢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全体员工的努力,首钢很快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它不仅在技术装备上实现了突破,还大力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首钢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三、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钢铁行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首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行科技兴企战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首钢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市场。
四、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首钢逐渐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
它不仅注重发展钢铁主业,还积极拓展相关产业,如房地产、金融、物流等领域。
通过多元化发展,首钢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提高了综合竞争力。
五、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钢铁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首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它加大了对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投入,推行清洁生产,大幅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同时,首钢还积极推进钢铁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代表,首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它与世界各国的钢铁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全球钢铁行业的发展。
通过国际合作,首钢不仅加快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步伐,还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七、未来展望展望未来,首钢将继续坚持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提高核心竞争力。
它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钢铁企业。
同时,首钢还将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动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钢搬迁及其旧址规划

《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期末考察论文首钢搬迁及其旧址规划摘要:由于环境污染、土地限制等原因,始建于1919年的中国首钢集团目前正在逐步从北京市石景山区搬迁至河北省曹妃甸。
此次搬迁是首钢集团的一次腾飞,也为石景山和曹妃甸带来转型,并且拉动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
而首钢旧址的规划问题更成为政府、专家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首钢搬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旧址规划1.首钢集团首钢始建于1919年9月,经历了解放前痛苦磨难的30年、解放后成长壮大的30年、改革开放大发展的3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个时期,从1919年至1948年。
1919年9月龙烟铁矿有限公司炼铁厂开工建设,历经了北洋军阀战乱、日本侵略者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工程建设缓慢,生产几度陷于停顿,30周年累计产铁只有28.6万吨。
第二个时期,从1948年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生产。
1958年9月建起了侧吹转炉,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1961年5月建成了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30万吨轧钢生产线,标志着轧钢生产开始起步;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翻开了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
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销售收入14.43亿元,成为全国十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第三个时期,从1979年至今。
首钢作为国家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从率先实行承包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再到实施战略性搬迁调整,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
改革开放30年,钢产量从179万吨增加到1214万吨,增长5.8倍;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增加到1320亿元,增长90.5倍;实现利润从3亿元增加到44.88亿元,增长14倍;资产总额从16.89亿元增加到2070亿元,增长121.6倍;在册职工人均年收入从739元增加到4.6万元,增长61.2倍。
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576.6亿元。
2009年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首钢销售收入列第12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首钢列第39位。
首钢搬迁难题(优秀范文五篇)

首钢搬迁难题(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首钢搬迁难题首钢搬迁难题大家都以为首钢搬迁的难题是在成本和税收上,其实不然,企业发展在于人,搬迁难的也是人。
张继红是首钢后勤部的一名员工,在首钢工作快20年了,如今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再次热炒,让她不禁想起2005年第一次得知首钢生产企业要搬迁到河北的一幕。
如今看来,她觉得真不是个事,可是那时候,搬迁就是“天大的事”。
如今,搬迁已经过去8年了,张继红和丈夫每周团员一次的日子也已经过去7年了,那时候,还在读初中的儿子如今大学快毕业了。
而首钢已经在河北曹妃甸扎下根,原来的那个首钢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
是惊喜?是无奈?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如今,“京津冀一体化”被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加上一大批行政审批权的下放,使得“央企总部迁离北京”的言论持续发酵。
政府对北京发展和管理提出新要求。
消息称,最近中央已经明确将从首都剥离一些非首都职能的企业,中央企业首当其冲。
而一些地方政府此时已经开始主动与各大央企联系,欲帮其做好落户准备。
于是,继为了奥运会搬迁曹妃甸之后,首钢搬迁又再度成为话题。
首钢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要求采访的媒体特别多,单是采访函他们就收了十几家媒体的,还不算后面陆续递进来的。
但是实际上真正得到答复的媒体并不多。
不是首钢不愿意出来说,而是这个搬迁的事能说的都已经说了。
首钢1919年建厂,建国后飞速发展成为北京的骨干国企。
大烟囱和大高炉,曾一度是首钢现代化的标志。
这个距离北京天安门仅17公里、占地面积将近9平方公里的工厂,改革开放30年,钢产量从179万吨增加到1219万吨,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提高到1320亿元,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费576.6亿元。
并且最令首钢人骄傲的是,首钢的纳税额,占到北京市的5%。
2004年,首钢的纳税额已经占到整个石景山区的55.4%。
首钢与宝钢等钢企,共同组建了我国钢铁产业的第一梯队,首钢也成为北京的骄傲。
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作为污染企业的首钢一下就成了众矢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钢的变迁》前言
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黄恩红
缘起:
作为网络班的老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网络应用能力,是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
学校教研主任蔡老师和王老师找到我,要我以首钢旧址为实验基地,带领学生参观后,制作微电影。
编写:
我进行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旧址,并查阅各方资料,了解首钢的发展史,搬迁的经过。
当然也从各方探听得首钢现今的发展,及旧址的改造。
之后我想反映首钢的发展变迁,展望其未来,表现首钢人的精神,应该作为剧本的主题。
尝试写电影剧本,其实就是个话剧雏形,因为首钢旧址并不提共太多场地,留守人员只给我们一个旧的会议室,几把椅子做道具,其余的什么也没有。
本来应有一些机器设备,学生开机床,检验维修等工作也无法体现。
剧本先从首钢搬迁的消息写起,通过政策搬迁与工人不愿背井离乡的矛盾入手,到最后得以矛盾得以解决,再现了首钢搬迁的意义,也凸显了工人们的奉献精神。
试演:
学生饰演的角色分为老、中、青三代,职位也分厂长、车间主任、工人不同层次,但学生们却能把握人物各自的特点,准确塑造人物形象。
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合作剪辑,制作成为电影雏形。
初次尝试,但学生颇有收获。
这期间不仅初探了电影文学艺术,最重要地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他们的中学时代增添光彩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