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感与归属感

合集下载

新时期城市景观艺术的设计理念探究

新时期城市景观艺术的设计理念探究

新时期城市景观艺术的设计理念探究陈 浩(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 226001)摘要:我国城市近年来发展越来越迅速,在生态化、持续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并重点研究其新时期城市景观艺术的设计理念,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艺术;设计理念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8-0203-002城市是较大的居民集聚点,我国从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系统越来越完善,其功能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

作为人类生活的场所和环境,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文明进步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城市景观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在当今生态和可持续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城市景观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城市景观包含的内容很多,有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二者互相影响和渗透,共同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城市大环境。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因地制宜,充分融合民族传统并借鉴西方设计理念,来有针对性地探寻到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方向与趋势。

一、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性从本质上来看,城市景观意识设计是服务于人的,以人为本地满足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文化等的需求。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要重点突出城市景观的服务性,并将地域自然与人文特征融汇其中。

这样,才能使景观设计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彰显城市的文化与人文,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是城市发展的精华浓缩,能为城市锦上添彩,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美誉度,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享受。

二、我国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自然观理念阐述我国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

其将城市的植物、山水、建筑等自然地融为一体,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在这种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中,城市比哪的呢更加“自然化”和“人文化”,人们就近就能领略到自然风情,体验到大自然带来愉悦,深悟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园林空间营造手法创新

园林空间营造手法创新

园林空间营造手法创新摘要:加强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的创新,有利于营造出更加优美的园林。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从园林空间的涵义、传统园林基本元素、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园林空间营造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对园林空间营造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园林;空间营造;运用引言:在我国,自古以来,空间的营造是园林设计的核心,中国传统园林对空间的营造有非常高的重视。

可以是“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在现代园林中,空间的营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充满技巧之变的空间能够使园林摆脱平淡无奇和缺乏内容的一览无余。

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技法运用到当代园林设计中,形成独具风格的体系,在园林布局、建筑形式以至园林意境营造及园居方式等方面,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1.园林空间的涵义我国古人对空间的认识是一种关于宇宙、自然界、社会、人生的更高层次的观念。

在今天喧嚣的都市环境中,人们为了获得一种静谧的生活状态而进行园林的设计建造。

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意指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道路广场等组成要素所组成的景观区域,既包括平面的布局,又包括立面的构图,是一个综合平、立面艺术处理的立体概念。

简言之,人观赏事物的视野范围,园林之中,围合是形成空间的最直接手段,一个围合的空间、是视觉的重点,给人以场所感、归属感。

2.传统园林基本元素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永恒主题,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在漫长的发展过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与自然相关的,老子认为自然界是最美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师法自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其主要基本元素有:置石叠山、筑池理水、树木花草、园林建筑、楹联题对。

中国古典园林不是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实现“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情景与意境。

关于“灰空间”的设计之认识

关于“灰空间”的设计之认识
(2“) 加法”法则。将几个几何形体通过连接、穿插的形式 形成灰空间即是“加法”法则。最简单的加法处理就是通过悬 挑雨棚而形成的建筑物的灰空间。阳台,平台,露台等都可以 通过悬挑而产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赖特的流水别墅,别墅 的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形成了阳台,露台,挑檐等丰 富的灰空间,使得内外空间互相交融,融为一体,建筑与自然 环境的融合取得了极大地成功。
实际上中国民居对灰空间有了应用 ,比如 江南水乡 的廊 棚,也是一种灰空间的形式,这些灰空间的应用除了给行人带 来行动上的方便外,还连接了室内外,充分与自然沟通。在徽 州民居的院落中,内部的檐廊就是“灰空间”的形式之一,这些 灰空间的处理手法给人们带来了行动上的便利,也起到了一 个过渡室内外的作用。
第二,灰空间可以营造场所感和归属感。建筑中的底层 架空增强了人们对于建筑的场所感、领域感,让人们内省充满 归属感。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用地狭小,其局 部架空空间成为了人们行走交流的灰空间,周末有吸引人们 在此相聚,成为游客的必游地点。
第三,灰空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灰空间 使 人 们 对 空 间 的 审 美 提 升 了 新 的 高 度 ,具 有 独 特 的 审 美 价 值。空间的转变使人们不断地与空间的对话。1976 年建筑设 计师们在墨尔本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住宅与街道之间的这 种前院对人们在户外活动及街头生活的情感上有着重要的意 义[2]。
作者简介:杨露,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空间不仅使建筑空间富有层次,也使得城市界面更有 韵律感。通过灰空间的设计,使得建筑和人的联系更加紧密, 也触发了更多的空间细节,让空间有了更好的延展度。所以 灰空间作为建筑特色,必将得到更深的挖掘和更大的拓展。 参考文献: [1] 常征,陶芳.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灰空间的应用探讨[J].理论前 沿,2011(7):271. [2] 曲媛媛.浅析空间构成中“灰空间”设计的潜在价值[J].美与 时代(上),2012(8):67. [3] 熊芬芬.灰空间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作用[J]. 艺海,2011(6): 89. [4] 郑时龄.黑川纪章[M].薛密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35~36.

外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

外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

c芬兰1、阿尔瓦·阿尔托(1)建筑观:①地方化和人情化②人性、自然和自由造型③在人道主义和威武主义之间(为人创造最舒适的环境;创造中的自然主义表现)(2)作品:①白色时期(1924-1944)——现代主义时期外形简洁,功能合理,白色基调,偶然有大胆色彩利用帕米欧肺病疗养院(充分利用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维堡图书馆(光、声的室内设计,处处为使用者考虑)玛丽亚别墅(与芬兰地方相结合的转型时期的代表作;白色基础上加直条木材饰面、空间更加灵活;用地面色彩、材质来进行内部空间的限定、平面限定;金属材料通过藤蔓植物进行柔化以适应人的心理)②红色时期(塞尚)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对比,空间复杂,地形利用,自由变化的造型,红砖砌筑MIT(麻省理工)贝克大楼(争取好的朝向;红砖砌筑)珊娜特塞罗镇中心赫尔辛基爱乐音乐厅③第二白色时期空间变化非常多,流动感,波形面卡雷住宅沃克塞涅斯卡教堂德国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3)评价:多才多艺,有民族气节的建筑师、规划师,温和的修正了20年代正统现代主义的创作思路,民族化、人情化大师2、小沙里宁:(主张个性与象征)耶鲁大学冰球馆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圣路易斯的杰弗逊公园的国土扩展纪念碑纽约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纽约林肯文化中心实验剧院美国驻伦敦大使馆3、老沙里宁:赫尔辛基火车站《城市:其生长、衰败与未来》德国1、贝伦斯: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2、格罗皮乌斯:包豪斯校舍法古斯工厂格罗皮乌斯自宅德意志制造联盟克隆展览会办公楼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57年汉莎区国际住宅展览会高层公寓楼何塞·昆西社区学校3、李伯斯金: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4、门德尔松:爱因斯坦天文台5、梅耶:耶那市立剧场(与格罗皮乌斯合作)法古斯工厂(与格罗皮乌斯合作)6、密斯·范·德·罗:巴塞罗纳博览会德国馆克朗楼(伊利诺工学院)范斯沃斯住宅芝加哥湖滨公寓李伯克内西和卢森堡纪念碑柏林国家美术馆新官西格拉姆大厦图根德哈特住宅7、夏隆:(表现主义倾向,德国有机建筑,讲求功能、技术、经济、形式自由)柏林爱乐音乐厅罗米欧与朱丽叶公寓8、辛克尔:柏林老博物馆柏林宫廷剧院柏林百货商店9、费尔德:德国魏玛艺术学校10、奥托:(钢结构或悬索式蓬蔽结构,网索结构,张力结构)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馆11、贝尔拉格: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12、 R. 库哈斯:达尔哈瓦住宅CCTV大楼海牙国力舞剧院13、范·艾克:埃姆斯特丹儿童之家日本1、丹下健三:(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功能创造出新语汇)广岛和平中心东京都新厅舍山梨文化会馆东京代代木国力室内综合竞技场香川县厅舍仓敷市厅舍神奈川户冢高尔夫会所九州宫崎高尔夫俱乐部2、安藤忠雄:(纯粹性、复杂的象征性、普遍性和永恒性)住吉的长屋光之教堂风之教堂水之教堂3、矶崎新:(早期:雕塑感外形,简明构成,粗犷的混凝土表面,夸张的构架表现日本传统结构的风貌)日本筑波中心广场空间城市方案筑波城市政中心大厦4、前川国男:(粗野主义)晴海公寓京都文化会馆东京文化纪念会馆5、桢文彦:(新陈代谢派,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待建筑创作,重视城市空间,提出了“建造形”和“场的形成”理论)东京螺旋体大厦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东京体育馆6、黑川纪章:(新陈代谢派,舱体建筑,共生理论,灰空间,灰文化)东京中银仓体大楼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中心瑞士1、博塔:(新理性主义,用符号较多,不考虑与周围环境协调)戈塔尔多银行圣·维塔莱河旁的住宅2、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多米那斯酿酒厂慕尼黑、戈兹美术馆鲁丁住宅沃尔夫信号楼伦敦塔特现代美术馆“鸟巢”3、祖母托:布列根兹美术馆瓦尔斯镇的温泉浴场意大利1、伦佐·皮亚诺:国立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罗杰斯)芝柏文化中心马洛卡岛工业园新技术中心日本关西国际航空港候机楼2、理查德·罗杰斯:[英国籍意大利裔](高技派)英国4频道电视台总部欧洲人权法庭国立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伦敦劳埃德大厦3、 A·罗西:(主张新古典主义及类型学、城市形态学,属于新理性主义者)博尼芳丹博物馆威尼斯世界剧场格拉拉公寓圣·卡塔多公墓水上剧场《城市建筑》4、内尔维:(建筑形式与结构完美结合,没有虚假装饰,用结构作为装饰的表现,钢筋混凝土技术纯熟)罗马小体育宫米兰皮瑞利大厦(&旁蒂)旧金山的圣玛丽主教堂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会议厅5、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走向有机建筑》法国1、部雷:大都市博物馆方案牛顿纪念碑方案2、拉布鲁斯特:巴黎国立图书馆圣日内维夫图书馆3、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巴西教育卫生部大楼(&尼迈耶)朗香教堂巴黎瑞士学生宿舍萨伏伊别墅300万人的现代城市规划方案巴黎市中心区改建规划巴西利亚新城规划《走向新建筑》《新精神》4、列杜:巴黎勒·桑戴关卡巴黎维莱特关卡农村公安队宿舍5、让·努维尔: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巴黎无止境大厦方案6、贝瑞: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庞泰路车库埃斯德尔服装厂7、屈米:(解构主义)拉维莱特公园西班牙1、卡拉特拉瓦:埃拉米诺大桥萨特拉斯车站2、高迪:米拉公寓圣家族大教堂3、塞尔特:加泰罗尼亚的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皮博迪公寓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丹麦伍重:(象征主义+乡土风格)悉尼歌剧院比利时霍尔塔: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印度柯里亚:(将艺术性和人性融入到建筑中,体现了当地历史文脉和文化环境,大尺度几何形体+地方材料)甘地纪念馆斋普尔市博物馆干城章嘉公寓低收入家庭试点住宅国家工艺美术馆奥地利1、霍莱因:奥地利维也纳旅行社2、路斯:斯坦纳住宅3、奥别列去:路德维希展览馆分离派展览馆1、瓦格纳: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维也纳的地下铁道车站2、蓝天设计组:屋顶加建汉堡天际线大楼美国1、艾森曼:(运用“解构关系”“符号集”进行形式表达,运用建筑的三度空间,运用线、面、体的几何学操作产生形体,被看作为晚期现代建筑(高技派)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大楼哥伦布会议中心福斯特住宅住宅I,II,VII2、盖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布拉格尼德兰大厦巴黎美国中心航空宇宙博物馆在圣·莫尼卡的自宅东京的鱼餐馆维斯曼艺术博物馆3、格雷夫斯:(后现代主义,“纽约五人组”成员之一:彼得·艾森曼,约翰·海杜克,理查德·迈耶,查尔斯·格瓦斯梅)海豚旅馆与天鹅旅馆波特兰市市政厅休曼那大厦4、哈里森: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匹兹堡美国钢铁公司大厦纽约林肯文化中心大都会歌剧院5、詹尼:第一莱特尔大厦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6、菲利浦·约翰逊:(古典主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匹兹堡的PPG平板玻璃公司总部大厦共和银行中心大厦谢尔顿艺术纪念馆休斯敦的特兰斯科塔楼纽约林肯文化中心舞蹈与轻歌剧剧院7、路易斯·康:(主张感知建筑精神,作品中常有明显轴线,但其技术手段和材料都很新颖,注重光线、阴影和结构的表达力等)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索尔克生物研究所8、理查德·迈耶:(白色派,雅典的建筑风格)盖蒂中心亚特兰大的海伊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艺术博物馆史密斯住宅9、查尔斯·莫尔: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喷泉广场10、贝聿铭:(通过运用抽象几何形体及混凝土、钢、玻璃等基本材料的娴熟技巧,形成简明建筑风格,强调雕塑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香山饭店巴黎卢浮宫扩建香港中国银行11、西萨·佩里:吉隆坡的双塔大厦米格林·贝特勒大厦12、鲁道夫:雅加达的达摩拉办公楼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楼13、斯通:(雅典主义)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美国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14、沙里文:芝加哥C.P.S百货公司大厦布法罗信托银行大厦15、文丘里:(后现代主义)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堂老年公寓《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6、赖特:古根海姆美术馆东京帝国饭店罗伯茨住宅约翰逊公司总部流水别墅拉金公司大楼罗比住宅西塔里埃森威利茨住宅《不可救药的城市》17、雅马萨奇:(山崎石,新古典主义)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大楼圣路易斯航空站候机楼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的科学馆1、福斯特:(高技派)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香港汇丰银行大楼雷诺公司产品配送中心柏林国会大厦改建信托控股公司赛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巴塞罗那通讯塔伦敦斯坦斯梯德机场2、哈迪德:东京札幌餐厅维特拉消防站香港山顶俱乐部设计方案3、帕克斯顿:“水晶宫”展览馆4、史密斯夫妇:亨斯特顿学校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3、斯特林:(重视应用遗产,右后现代主义手法,古典传统)兰根姆住宅(&戈文)康奈尔大学艺术中心莱斯特大学工程管(&戈文)斯图加特州美术馆扩建工程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4、魏布:红屋尼迈耶:巴西教育卫生部大楼巴西利亚的三权广场与总统府另外,SOM建筑事务所:(注意表现和坚持从使用、环境和文脉出发,强调专业与其他专业协调)布鲁塞尔的兰伯特银行大楼科罗拉多空军士官学院的教堂芝加哥汉考克大厦利华大厦——第一座全玻璃外墙建筑西尔斯大厦上海金茂大厦高层建筑的发展1、高层建筑发展的原因:①城市人口高度集中,用地紧张,地价昂贵,不得不向高度发展②战地面积小而建筑面积多,有利绿化③城市用地紧凑,道路、管网集中,省投资④垂直交通比水平交通方便,建筑内便于联系,群体布置高低相间,丰富城市面貌⑤广告效果,垄断资本家竞建高楼,显示实力⑥社会生产力和先进科技提供条件2、高层建筑的发展1)19c20s——20c20s①“芝加哥学派”30~50层,钢结构、办公楼、复古外形(模仿哥特教堂的设计手)②1913年,沃尔沃斯大厦(纽约)——C·吉尔勃特(哥特复兴)2)20c30s——40s①美国高层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钢框架结构,办公楼;钢结构技术、施工、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外形为简化哥特式②帝国大厦(纽约)1931年,102层,380M,S.L.H事务所③克莱斯勒大厦④洛克菲勒中心 1930~1939年,R.胡德等3)20c50s~70s 第二个黄金时期高度增加,结构方式多样,现代主义外形,空间开始走向丰富①联合国总部秘书处大厦哈里森钢结构,板式②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1973年,110层,435M;雅马萨奇;外柱承重,核心为电梯位置,哥特式尖券语汇,雅典主义③西尔斯大厦 110层,443M;SOM;束筒结构,建筑整体外形逐渐上收,既在造型上有变化,又有利于减小风力影响④利华大厦世界上第一个全玻璃幕墙高层;SOM⑤芝加哥汉考克大厦架结构,SOM⑥西格拉姆大厦密斯⑦ Boston汉考克大厦贝聿铭⑧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 V.勒维尔&J.帕尔金⑨芝加哥水塔广场大厦 1926年,目前世界最高的钢筋混凝土高楼4)20c80s——90s 建筑形式多元化,综合体建筑,内部装饰华丽①AT&T大楼 1983年 P.约翰逊②休斯顿共和银行5)20c90s~①智能化具有自觉的调节型和适应性②生态化第一座生态化建筑,法兰克福银行,福斯特IBM办公楼杨经文(马来)梅纳拉商厦杨经文③形式多样化i.新折衷主义:对历史题材借鉴上不是模仿,探索现代材料与传统之间的融合费城自由塔,特莱斯克大厦ii.新现代主义:具有现代感的国际主义纽约花旗银行,香港中国银行iii.新地方主义东京都新厅舍丹下健三西方哥特式+日本江户式上海金茂大厦 SOM+上海设计院“密檐塔”④高技术香港汇丰银行劳埃德大厦罗杰斯SONY大厦(日本)黑川纪章⑤高度增加吉隆坡双塔 452M 西萨·佩里上海金茂大厦 420M西方当代建筑趋势当代西方建筑呈现出分裂状态的多元化趋势,他们之间没有一个共性的基础,他们观点可能相近,也可能相背。

公共空间要素

公共空间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营建中消失的种种问题与冲突,归纳了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若干重要因素一一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研讨这些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力,并通过实际案例总结其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应用方法-、城市公共空间的进呈现状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二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巡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缘由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消遣、资讯猎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消失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需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

但对于目前我们国家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旧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缘由,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力量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供应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化进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纪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 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I)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共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乐观研讨。

城市设计的维度

城市设计的维度

城市设计的维度》2008-04-16 21:47一、形态维度1)城市形态:城市形态研究的是聚居地的形态和形式。

CONZEN认为土地使用、建筑结构、地块模式、街道模式是一系列把握聚居地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的稳定性依次提高)。

<a>土地使用:稳定性低,相对别的要素是短暂的。

新的使用常会引起再开发和新建活动,引起地块的合并和细分。

<b>建筑结构:城市中除了具有象征性的纪念性建筑外,别的建筑必须具有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用途和使用强度的特性,才能长久的存在。

<c>地块模式:街道单位典型的被细分或如绘制地图那样分成一块块场地或地块。

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可以再细分,但通常是被合并。

<d>街道模式:街道的模式是城市街区以及它们之间的公共空间或活动通道,或者“公共空间网络”的平面布局。

它具有叠加历史信息的特征。

•一个由街道模式建立起来的重要的城市设计品质是“渗透性”,意思是一个环境的穿越路线或在其中的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渗透性”是活动机会的一个度量标准,另一个相关标准是“可达性”)它包括“视觉”渗透性——看到穿过环境的线路的能力;和“实体”渗透性——穿越环境的能力。

很多小尺度的街区模式比较少的大型街区模式具有更强大的渗透性。

2)公共空间网络与基础网络:街道模式建立了一个城市区域的公共空间网络,也是广义的基础网络的关键因素。

对Buchanan来说,基本网络“形成城市的结构,对其土地利用和土地价值,开发密度和使用强度,和市民穿越、看见和记住城市及约见同伴的方式。

”3)限定空间的建筑与空间中的建筑:公共空间网络形态结构的主要变化是从作为城市街区组成要素的建筑(体量相连,限定街道和广场),转变成无组织空间中自由挺立的高楼大厦。

•在更大尺度上——基于在城市区域内提供更健康的生活条件、美学偏好和容纳小汽车的理念——现代主义的城市空间倾向于在建筑群周边自由流动,而不是包含与其中。

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

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

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摘要】:本文通过对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的分析,使居住环境的塑造符合人的基本行为规律,营造出一个舒适、宜人、优美的住区环境。

利用人领域感和场所感的心理因素来指导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塑造。

【关键词】:环境领域场所引言:建立起一系列的住宅区,在住宅边上形成半公共的、亲密的和熟悉的空间,可以使居民们更好的相互了解,并且认为户外空间属于住宅区。

领域感加强对外来人的警惕和对公共空间的集体责任感,使居民感到安全,这样一来,小孩在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进行玩耍,父母也就放心了。

同时也减少了居住区内的犯罪率,非常利于居住区的物业管理和居民团结。

1.1领域是物质环境整体上的划分,可使环境变得有序,对于居民所归属的特定环境有统一的作用。

领域区分的物质意义是“可以进入”和“可认知”,居住环境的领域形成遵循一种固定的空间关系:从公共领域到半私密领域的空间序列。

这种领域划分的根本意义是让居民体验到含义的存在,即“可认知”的环境的统一作用,也体现了居住生活的社会组织方式。

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推出,人们站在住宅出入口及其附近区域,首先是出于自身的安全需求的支配。

因为在这个区域,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这是我们的楼门口,是我们的领域、属地。

在这种心理感受的支配下,人们心情放松、自由,全无对安全防卫的心理紧张情绪,因而乐于对周围的事物、环境发生兴趣,从而自由的进行各项活动。

北京的四合院给居民的领域感就特别的强烈,人们回家的路线要经过这么几个过程:首先是从大街进入胡同,然后从胡同进入四合院,最后从四合院进入各自家中。

四合院是由几户人家组成的一个公共的庭院,面面相对,进入这个公共空间,与胡同相隔离,对于四合院里的居民,只要进入这个四合院的大门,就有回家了的感觉了。

所以,四合院里的每户居民都对这个院子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私密空间居住和户外要适当安排一些私密空间,使自己有一个单独的空间。

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浅议园林空间的处理手法摘要: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在数量、质量、空间构图、环境的协调,艺术布局等方面,进行巧妙地、精而体宜地对园林空间与时间序列的苦心经营,达到兼具功能、艺术效果。

此类成功的空间,我们称之为积极空间;而失败的园林空间设计,就是消极空间。

中国园林空间的组成要素包括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和道路等,这些要素是营造园林空间的物质基础,其装饰作用在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周围的环境、地形、以及比例尺度创造出协调的园林环境,构成了生动的意境,组成了多样性主题内容,形成一种空间艺术。

在构筑空间时,往往运用各种手法。

关键词:积极空间消极空间空间处理手法一、前言:园林设计是一种环境设计,也可说是“空间设计”,目的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个舒适而美好的外部休闲憩息场所。

园林是由地形、地貌、水体、园林小品、道路和植物等造园要素组成。

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间的功能作用。

空间需要人们的认和感,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中,一个空间给他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在空间的设计中以优美的景色、幽静的境界为主,而更重要的是意境的设想,能够寓意与境、寓意与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使人触景生情,把思绪扩展到比园景更广阔更久远的境界中去。

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由组成要素所组成的景观区域,既包括平面的布局,又包括立面的构图,是一个综合平、立面艺术处理的立体概念。

简言之,人观赏事物的视野范围,园林之中,围合是形成空间的最直接手段,一个围合的空间、是视觉的重点,给人以场所感、归属感。

空间的垂直面能表现出组成要素的内在构成规律。

这个规律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精神文化水平,人们在这个空间中能找到场所感、归属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那么这就是个积极的空间;反之,人们一进入这个空间,感觉到这里的景色杂乱不堪,人们有逃离的感觉,那么这就是一个消极空间。

二、积极空间所谓的积极空间,简言之,人观赏事物的视野范围,园林之中,围合是形成空间的最直接手段,一个围合的空间、是视觉的重点,给人以场所感、归属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所依附社区给人一种家的感觉,一些社区还是世代生活的场所,因此这里的人对于社区的依恋达到根深蒂固的地步。

日常生活里,个人和社区之间,由于个人的经验、记忆和意向,培养了对社区这个场所的深刻附着。

这种依附最显著的是对家的依附(NO.8)
场所与地景:它是实质的,可被描述的,一个可见的地景场所以其明显的中心或著名的特征而具有了最清晰的环节,如城墙、有核心的村庄、山顶或河流汇集处。

在很多对著名地区的绘画作品中,常常是以水平延伸的城墙表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然后以中央耸立的核心建筑或山顶来表达其特性,而这种特征正是使得这一场所能被人所识别的原因。

(NO.9)场所与地点:朗格写道:”“一艘船虽然常常改变它的位置,但是却成为一个自足的场所,吉普赛帐篷同样如此,不管它们多么频繁地改变其地理位置。

在文字上,我们说帐篷是属于场所之内,然而在文化上它本身即为一个场所。

一个吉普赛帐篷与印第安帐篷就是不同的场所,即使原先在吉普赛帐篷所在的位置上,曾经有过一个印第安帐篷。

(NO.10)
本土性国家有着国家的历史,城市有着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居民同样有着各种不能遗忘的
记忆。

正是这种历史和记忆,记忆犹如他们人生的根基一样,让街区和居民,感到温暖和熟悉。

(NO.11)
融合性人类精神作为人自身的内部要素和内部信息的储存是主体长期活动积淀的产物,包括个体生活经验的积累,个体主动地选择并加以同化和改造的文化观念、多元化的知识。

许多时候这些经验、观念和知识会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影响人的精神属性。

居住区精神属性也不例外,人们的居住区精神属性以人的精神的自主性随机生长,呈现出一种随机无序的态势,但在总体特征上居住区精神属性的发展却表现出有趣的同质聚集和整体有序的状态。

同时人的需求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凯文·林奇曾指出:“场所应该有明确的感知特性:可被认知、可记忆、生动、引人注意。

心理和环境的同一性是互有联系的现象,因而,一个场所的关键功能可以是我们内非常重要,它实际上代表了人们对某地域的认知。

人们似乎对某些地方有特别的情感,这些个人的情感升华为某种人们共同的感觉,成为一种社区感,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别的地方。

规划师正是希望营造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能使人情感升华的场所感。

(NO.12)
居住区意义下的场所感场所感是建立在内在熟悉的知识、实质环境中的关怀领域、
人与人相互关怀的网络、意识可觉察认同的空间下。

在场所感的两个重要含义里,一个是场所的客观特征,另一个是我们对那个场所的直接和间接经验的主观特征,两者汇合在一起,就有可能导致“场所间隙”特征。

(NO.13)
场所间隙如果不加以必要的调整就可能会导致社区意识淡薄、社区问题的产生。

目前在建筑规划和社区规划领域里,有意识地创造和提倡场所的意象,成为后现代消费空间的建筑与规划的特色。

(NO.15)
广州金地荔湖城项目原为自然山林,外环连绵起伏的群山,内绕千亩清幽明澈的余家庄水库,南望林木葱郁的南香山西麓,与27 洞荔湖高尔夫球场的万顷绿茵隔水相望。

地块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三面环水的半岛坡地上,背靠半岛上的小山丘,面向活水荔湖——余家庄水库,其前后有一定高差,个别地方高差达两三米以上,为典型的“半岛”式地景。

此类地景有其山水结合而形成独特的场所特性。

(NO.20)
沿半岛的等高线,在离湖岸线退缩约50 米的地方规划一条 6 米宽的路,与湖岸线基本平行,呈弧线形流畅的规划路和半岛曲折蜿蜒的湖岸线,共同成为了一块带状环形的用地的边界。

如此处理,既顺应了用地原有地形,减少了修路的工程量,又完全保留了原有的湖岸线,减少了对原有环境的破坏。

充分的诠释了这个项目对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理念。

通过顺应等高线和湖岸线的规划布局,建筑自然而又巧妙地呈扇形排列于湖边半岛上,使每户别墅都拥有了良好的景观面,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融。

联排的建筑形成了与岸线契合的连续界面,加强了靠山面水的场所感,又与后续建设的建筑形成了半岛上的内街,街区高宽比尺度宜人,营造出良好的归属感。

同时,适度的对水景打开强化了人与山水的联系。

(NO.21)
归属感的含义住区是城市的主要生活空间,是当代城市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受现代主义功能规划的影响,长期以来,住区的规划设计往往忽略了居民的情感需求,使得影响居民归属感的各种情感没有得到满足,从而造成了目前的住区内普遍的归属感缺乏,出现了居
民安全感危机、交流感不强、行为舒适感受阻、成就感淡薄、识别感缺失等现象。

从住区归属感的角度切入,可为知道城市小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NO.23)
住区是城市的主要活动空间,人们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是在住区或者与住区有关的环境中度过。

但是长期以来受功能主义的影响,居住区规划大多数重视物质要素的建设,而忽略了居民情感的需求。

(NO.29)
本项目的规划结构是以一条结合水系的纵向绿带作为主轴,多组团聚合的布局模式。

中央纵贯穿整个小区,创造了收放自如的公共空间体系。

明晰有序,收放自如的公共空间体系有性格、有特点的公共空间才能有效地营造出场所感,而有场所感的空间环境才能使居住者对其产生感情与认同,这样公共空间体系就成为连系居住者的一条纽带,使大家相互之间成为以所处的空间环境为基础的共同体,从而产生对公共空间的归属感。

当住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空间环境往往需要一个清晰有序的结构,使居住者随时能辨别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时刻感受到自己属于住区的一部分。

(NO.35)
隔水而望的高层住宅以其雕塑般的造型成为富有个性,地标感十足的标志性建筑群,同时住区第一临水面建筑局部退让形成的开放空间与城市滨河绿带通过景观绿化渗透相互呼应,延展和丰富了城市滨水空间,与高层住宅浑然一体。

在以往的住区规划中,过于强调所谓的均好性往往容易导致外部空间的极度匀质化,环境因缺少个性而单调乏味,难以有效促进居住者之间交往活动的产生。

这样的空间关系自然难以体现出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而邻里之间的陌生感也给住区的安全维护带来相应隐患。

这种独一无二的可识别性,增强了居民对住区的认同感。

这个项目为保证居民在进入住宅之前就能感受到家的氛围,住宅建筑的群体组织以围合为基本模式,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空间围合促使邻里之间形成更为密切的相互关系,从而产生对居住环境的归属感(NO.36)
近人景观行之自由的行走路径和与需求相符的行为场所是体现行为舒适感的物质载体。

该住区通过景观设计创造活动路径,使各路径系统引导着居民的行为活动,在步行系统中,
充分考虑居民行为的舒适性,通过不同景观主题场景的设置,构建多元化的行为交往空间,例如公共绿地中的散步道穿梭于大片密林中,幽静宜人,方向感明确,可达性强;滨水步道则蜿蜒在滨水开放空间中,尺度宜人,收放自如,局部开敞的硬质平台易于人们的亲水体验与交流;结合组团绿地空间打造儿童游戏活动场和老年健身器械场。

通过小路将其串联,沿着行走路径经过一块块的硬质活动场地,每个场地之间用灌木相围相隔,犹如细胞状生长于环境中。

如此精致的景观处理,提升了场地使用,促进了居民交往。

(NO.37)
方向感这是一个实体的概念,它是附着于场所而存在的,每个场所都会有其特性,这种特性可以表现为场所的空间位置,造型和附带的周边环境,并且是独一无二的,
认同感这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于人们心理的过程,人们长期生活的场所环境总会给人一种熟悉以及和谐温馨的感觉,使得人们找到了心灵的认同和寄托(NO.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