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

合集下载

常见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常见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常见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常见的地貌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高山地貌:包括山脉、山峰、山谷、峡谷等地形,形成于
构造活动、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等多种地质过程的作用下。

2.平原地貌:指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的区域。

平原地貌
分为河流冲积平原、沉积平原、火山平原等,形成于沉积
作用、风化和侵蚀等过程。

3.山地地貌:是高山地区的一种特殊类型,包括陡峭的山坡、
峰峦起伏、峡谷和山地湖泊等,是构造和侵蚀作用的结果。

4.河谷地貌:由河流侵蚀和冲积形成的地貌,包括V型河谷、
峡谷、冲洪积平原等。

5.沿海地貌:包括海岸线、海蚀崖、海湾、海角、沙滩等,
是海洋侵蚀、波浪作用和沉积过程的结果。

6.洞穴地貌:由水流侵蚀或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空洞,如溶
洞、岩溶塌陷地带等。

7.火山地貌:由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形成的地貌,包括火山
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火山碎屑堆积等。

8.冰川地貌:由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形成的地貌,如冰淇淋
山脊、U型谷、冰碛平原等。

9.沙漠地貌:是干旱地区的特殊地貌类型,包括沙丘、沙漠
盆地、沙漠脊等。

上述只是一些常见的地貌类型,实际上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地
貌类型,它们是在地质和地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球表面特征。

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

1.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近体内部构造中本应该由某种质点所占据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地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的构造不发生变化的现象。

2.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中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3.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裂开的平面叫做解理面。

4.硬度:矿物抵抗刻画、压入和研磨的能力。

---一滑二石三方解,四萤五磷六正长,七石八黄九刚玉,最后是金刚石。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

6.沉积岩:由沉积物质通过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7.变质岩:由母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8.岩浆:位于地下深处、富含挥发性物质的硅酸盐熔体。

9.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和晶粒相对大小以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10.岩石的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及其集合体在空间上的排列、配置和填充方式上所反映出来的岩石的外貌特征。

11.层理:沉积岩中由物质的成分、颜色、结构沿垂直方向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

12.绝对地质年代: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来计算矿物和岩石的形成年龄。

13.相对地质年代:利用地层之间相对的新老关系,或者他们的形成顺序以说明地层的形成时代叫。

14.矿物的结晶习性: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定形态的习性。

15.节理:岩石中没有明显移动的断层16.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

17.断层:岩层受力后两侧的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

18.地垒:两组断层之间的岩块上升,两侧岩块下降的正断层。

19.地堑:两组断层之间的岩块下降,两侧岩块上升的正断层。

20.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些列崩解和分解的作用。

地质地貌简单概念

地质地貌简单概念

1.包气带:地表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充满,形成地下水面。

以地下水面为界,其上者称包气带,其下的含水地带称为饱水带2.风成黄土: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3.次生黄土:原生黄土地层再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冲积成因的沉积物4.冰川:是地面上缓慢运动着的巨大冰体,在重力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5.冰期:气候寒冷,陆地上流水冻结,发育大规模冰川的6.冻土地貌:在多年冻土区,地下具有一定深度和一定厚度的冻土层,地表则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作用,结果形成一种特殊的地貌7.我国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气候以全球大幅度的周期性冷暖变化为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移动,即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8.海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陆地相对于海面下沉,并使海水侵入陆地的现象9.海退: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下降或陆地上升,造成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10.地质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所能达到岩石圈之总称又称自然环境11.地质灾害: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事件或现象12.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第一章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特征。

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接及连接方式不同,主要分为为五种:1)岛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孤立存在或每两个以一角顶相连组成孤立四面体。

此种构型矿物微粒状。

2)环状构造硅酸盐:分别有3、4、6、个四面体以两个角顶连接而成环状硅氧骨干。

3)连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彼此一两个角顶相连,沿空间无限延伸成链状骨干。

4)层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以三个角顶相连,组成无限延伸的平面层。

矿物为板状或层状。

5)架状构造硅酸盐:以全部四个角顶与其他四面体相连,组成立体空间内无限扩展的骨干。

地质地貌形成过程及因素

地质地貌形成过程及因素

地质地貌形成过程及因素地质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

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构造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相关因素。

一、地质地貌形成过程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中岩石板块相对运动的结果,包括地壳的隆起、下陷、褶皱和断裂等。

地壳的隆起和下陷会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与消失、盆地的形成等。

褶皱和断裂则会形成地震带和断裂带,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2.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搬运作用。

水侵蚀主要表现为河流、湖泊和海洋的侵蚀作用,如河流的冲刷、湖泊的波浪冲刷和海浪的侵蚀等。

风侵蚀主要表现为风沙的作用,将地表的岩石颗粒搬运和沉积。

冰侵蚀主要表现为冰川的作用,冰川的移动会将地表的岩石磨碎和搬运。

3.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地表沉积物的形成与堆积,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沉积作用,以及风沙和冰川的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会形成各种沉积岩,如砂岩、泥岩、石灰岩等。

沉积作用还会形成平原、河流三角洲和沙丘等地貌。

二、地质地貌形成的因素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包括地壳的隆起、下陷、褶皱和断裂等。

地壳的隆起和下陷会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与消失、盆地的形成等。

褶皱和断裂则会形成地震带和断裂带,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2. 气候条件气候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气候条件下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也不同。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侵蚀作用较强,容易形成河流和湖泊等地貌;干旱地区则容易形成沙漠和戈壁等地貌。

3. 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指的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地表的分布和运动状况。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流动会对地表地貌产生影响,如溶洞的形成。

地表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也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4. 岩性和土壤条件不同岩性和土壤条件下,地表地貌的形成也有所不同。

硬质岩石不容易受侵蚀和破坏,容易形成峡谷和峰林等地貌;软质岩石容易受侵蚀和破坏,容易形成平原和丘陵等地貌。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岩溶地貌,风蚀地貌,河流地貌等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风力、冰川、海浪)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地质地貌学在国民生活与生产中具有哪些作用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为: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滨、沼泽等.地貌分八种: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假如以图形表示,也就是用等高线绘制出来的地形图.地貌是在地形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须探究其前因后果.地貌学是研究地形成因的科学.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腊语,由Geo(地球)Morphe(外表形态)和Logos(论述)三词组成,即关于地球外表面貌的论述。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地质与地貌学的实习目的和意义一、地貌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环抱。

区内地势低平,沼泽湿地发育。

地形标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带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最低处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

平原中有残山、残丘零星分布。

区内可见三级阶梯状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级阶地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区内沼泽、湿地遍布,河流纵横,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

二、地质构造1、构造侏罗纪中晚期,三江盆地发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别由走向NE 的汤原凹陷、军川隆起、富锦隆起、绥滨凹陷和前进凹陷5个构造单元组成。

汤原、绥滨和前进凹陷,自侏罗纪以来持续沉降,沉积物巨厚,其中汤原凹陷沉积厚度达7000m以上,其余两个凹陷沉积厚度也达2500m。

地质地貌工作计划及目标

地质地貌工作计划及目标

地质地貌工作计划及目标一、背景介绍地质地貌工作是指对地球表面及地壳内部的地质特征和地貌形态进行研究和调查的工作。

地质地貌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的地质情况,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地貌工作主要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和地震监测等内容,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二、工作目标1. 对目标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

2. 对目标区域的地貌形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掌握该区域的地貌特征和地貌演化过程。

3. 对目标区域的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该区域的地震活动规律和潜在危险性。

三、工作内容1. 地质调查:(1)野外调查: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目标区域的野外地质调查,对目标区域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等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2)室内分析:对野外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室内分析和处理,制定详细的地质调查报告,包括地质图、岩石鉴定报告等。

2. 地貌调查:(1)野外调查: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目标区域的野外地貌调查,对目标区域的地貌特征、地貌演化过程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2)室内分析:对野外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室内分析和处理,制定详细的地貌调查报告,包括地貌图、地貌演化过程报告等。

3. 地震监测:(1)布设监测点:在目标区域布设地震监测点,进行地震活动的实时监测。

(2)数据分析: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制定地震监测报告,评估该区域的地震活动规律和潜在危险性。

四、工作计划1. 地质调查计划:(1)确定调查区域:根据前期调研和实地勘察结果,确定地质调查的目标区域和范围。

(2)组织人员:组织专业地质调查团队,包括地质学专家、地质工程师等,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工作。

(3)调查设计:制定详细的地质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包括野外调查路线、调查时间表等。

2. 地貌调查计划:(1)确定调查区域:根据前期调研和实地勘察结果,确定地貌调查的目标区域和范围。

地质地貌分类

地质地貌分类

地质地貌分类
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质构造,由于地球表面形成的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地质地貌也具有多样性。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地质地貌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地质构造分类,地质地貌可以分为隆起地貌、坳陷地貌和山地地貌。

隆起地貌是指地面上的凸起部分,如山丘和高原。

坳陷地貌则是指地面上下凹陷的部分,如盆地和坑陷。

山地地貌是指有着高山和山脉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是由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化所形成的。

按照地形特征分类,地质地貌可以分为平原地貌、丘陵地貌和山地地貌。

平原地貌是指地面上相对平坦的区域,通常是由沉积物、火山灰或冰川沉积所形成的。

丘陵地貌则是指地面上有着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区,通常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山地地貌也是指有着高山和山脉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是由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化所形成的,但与地质构造分类不同的是,这里着重强调了地形特征。

按照地质年代分类,地质地貌可以分为古地质地貌和现代地质地貌。

古地质地貌是指地球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如古河流、古岛屿等。

现代地质地貌则是指人类历史以来所形成的地貌,如城市、农田等。

总体来说,地质地貌的分类是多样的,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质构造进行解读。

这不仅有助于地质学研究,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1 -。

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

一、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在当前阶段,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因为这一部分既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部分,同时也是容易直接观测和研究历史最久的部分。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发育规律以及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科学。

本书主要介绍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以便使学生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地理学及其它有关学科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二、地质地貌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属于地球科学(简称地学)的范畴,也是六大基础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

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既不同于数学,也不同于物理和化学,而是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从而也具有它自己的研究方法。

(一)地质地貌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具有多因素互相制约的复杂性、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二)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地质地貌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地质地貌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推理的基本方法是演绎和归纳。

1、野外调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矿产分布情况,除了搜集和研究前人资料外,必须进行野外调查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室内实验也是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

在野外采集的各种样品,都要带回室内进行实验、分析和鉴定,例如岩矿鉴定、岩石定量分析、化石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等。

为了生产实际需要和探讨某些地质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规律,有时需要利用已知岩矿的各种参数及物理、化学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又如,在室内进行地质力学模拟实验,可以得出各种构造型式的形成条件和展布情况。

3、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现代地质学接受了莱伊尔现实主义的合理部分,即以今证古的原理,同时也注意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地貌
一、地形概貌
黄河三门峡水库区,地质及水文地质可划分为四个地段。

第一个地段——从坝址到潼关的黄河两岸。

这段河谷阶地不宽,是山岭地带,河漫滩以上有六个阶地,这个地段存在着黄土类土的沉陷和塌岸问题。

第二个地段——潼关以西的渭河河谷和洛河。

这段南山北原,系关中平原低地,其特点是:河谷宽,阶地发育(有5个阶地),漫滩很宽,个别地段河床宽达4公里。

右岸华县、渭南一带一级阶地最宽可达8公里,阶地标高350~360米。

二级阶地比较发育,标高360~370米。

三级阶地不太发育,标高380~400米,高于二级阶地10~15米。

四级阶地标高在400米以上,阶地的特点是:阶面平缓倾向河床,接触面不明显(华县、渭南较明显),阶地有个陡坎,由于阶地宽广平坦,也造成了水库大片浸没与淹没的条件。

第三个地段——潼关以北的黄河河谷。

这段从塌岸、沉陷、浸沉来看,很接近第一个地段,水库水边线大致在比较高的二级阶地上,南端水边线在黄土类土壤中,北端水边线在砂层中。

浸没在这个地区占次要地位,只是在个别低的地方发生。

在涑水河口以下这一段主要是塌岸和沉陷问题以上主要是塌岸问题,在水边线靠近黄土的地区最严重。

第四个地段——涑水河盆地。

这段浸没和淹没都可能很严重。

第二地段与第三地段,属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范围。

二、黄河小北干流地段
黄河小北干流地段,就地质构造运动而言,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为汾渭地堑。

北为吕梁背斜,西为鄂尔多斯中拗陷,南为秦岭地轴,东南部有中条山隆起。

自第三纪以来这里一直是相对沉降地区,这种沉降至今还在持续着。

在相对沉降的趋势中,仍有相对上升的地段。

就东岸而言,由北向南分为汾河地堑、孤山地垒(相对上升)及涑水地堑。

而在屈村至东雷一线即为一早第四纪(Q1)上升的平缓背斜,轴部出露了新第三系(N)紫红色粘土,上覆之三门组以2~5°的倾角组成背斜,南北两翼,北至芝川,南至全兴寨始倾入河床面以下。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为沉降运动,因此该河段自古以来便是淤积河段,从而使河谷宽浅,河势动荡不定。

但存在有相对上升地段,使宽浅河谷在中段的安昌、浪店一带收缩为3~4公里,成为龙门至潼关段中间惟一的天然卡口。

在天然情况下,由于地质、地貌形成的河道两岸边界为黄土台原,黄
河出龙门后,即切入高50~200余米的黄土原中,在黄土原的内侧发育有三个阶地,东岸的发育情况较西岸为好。

西岸所处的地貌单元:禹门口至林皋一段属山前洪积扇,芝川至太里、太里至夏阳、申都至华原为黄土原朝邑至洛河口为河漫滩,其余为一、二、三级阶地;东岸屈村至姚卓段为黄土原,其余皆为一、二、三级阶地。

河道岸壁的稳定程度,决定于接触水面的土层性质。

对该河段来说,黄土台原较为坚实,尤以红色粘土和半胶结的砂层抗冲能力最强,洪积扇、三级阶地岸壁次之,一级阶地和沙苑地区比较松软。

根据地质地貌条件,特别是近水面土层的抗冲性,将岸壁的稳定性划分为:Ⅰ抗冲,Ⅱ较抗冲,Ⅲ中等抗冲与Ⅳ不抗冲4大类,见表1-1。

总的情况是西岸岸壁抗冲能力优于东岸。

黄河小北干流西侧岸壁抗冲分类表
的赤壁嘴(东雷)、东王,东岸的大石嘴、小石嘴、庙前、独头等嘴子成为河道上的天然节点。

由于河床的淤高,一些抗冲较强的地层已经在河床下面,如庙前、夹马口地段;有的也将淤在河床以下,如大石嘴半胶结卵石层、赵村的红土层、长旺的石嘴子等。

从地貌观察,小北干流河段穿行于汾渭地堑谷凹地区。

河出禹门口后由上宽100米左右的峡谷河槽,骤然展宽4公里以上的河漫滩,河道宽阔,河势浩瀚,呈西南20°方向流向潼关,东西两岸地形陡峻,多为悬崖峭壁地带,至潼关黄河受秦岭阻挡,折向东流,中条山和华山将该处河宽压缩为850米,形成一卡口,主流被约束在狭窄的河槽内。

从地形上看,该河段分为上、中、下三段,中段为窄河段,上、下两段为宽河段,呈哑铃状上段禹门口至芝川,长42公里,汾河、澽河、盘河在此段汇入,河宽一般在4公里以上,在汾河口处最宽达13公里,两岸均有滩地,西岸有芝川滩,东岸有清涧湾和连伯滩。

中段芝川至合阳县团结村,长30公里。

该河段地处第三纪红土层背斜顶部,红土出露较高,土质坚硬,耐冲刷,河道比较窄,河漫滩宽3~5公里,河势比较稳定无大摆动。

下段团结村至潼关,长60公里,平均河宽10公里,最大河宽18公里。

金水、渭河、洛河和涑水均在此段汇入,称“小汇流区”,其中高程335
米以下,属三门峡水库库区。

因河道宽浅,边界条件差,主流摆动大,具有典型的游荡河道的特点。

该段滩地面积较大,西岸有新民滩,朝邑滩,东岸有永济滩。

自从修建黄河生产围堤之后,将新民、朝邑滩分为内外滩两大部分。

由于河床淤积抬高,外滩普遍高出内滩2~3米,形成了“地上河”;内滩地面积水,地下水排泄条件恶化,导致土壤盐渍化不断发展,沿三级地坡脚处形成南北走向的带状洼地。

三、渭河下游地段
渭河下游地貌大势可分为近代冲积平原及黄土地阶地平原两大类。

黄土阶地平原以数米甚至100米以上的土壁高出近代冲积平原,其上部主要为黄土和黄土状沉积物构成,台原相接,成梯级状(俗称头道原、二道原)。

渭北的黄土阶地平原较南岸发育与完整。

渭河关中谷地的地质构造型式,南北两侧都有正断层存在(疑是复式地堑的性质),是在大的断陷谷地中,是现地垒——地堑——地垒相间隔的阶梯状断裂情形。

如蒲城、白水一带的尧山是由奥陶系及石灰二迭系所组成的断块山,位于渭河谷的北侧边缘。

其在尧山东南洛惠渠源头苏坡村附近,又出现奥陶系的地垒式的丘陵;及至苏坡村南面温塘村一带再出现奥陶系的地垒式小丘。

这些大小不等的地垒,依次排列在渭河断陷谷地中,突出在黄土阶地平原上,宛如黄土海中的小岛;在它们之间,又分别隔以大小不等的地堑。

再如西安附近突出的渭河平原上的临潼骊山,也是一个较大地垒式断块山,其南北两侧都在正断层与地堑式的断陷谷地相接触。

渭河是这个复式断陷谷地中逐渐发育成为整一的水系,并在谷地中逐步充填淤积很厚的新生代沉积物(冲积物、洪积物、风积物,包括砾石、粗砂、细砂、粉砂、粘土等)。

正因为谷地被新生代的松散沉积物所填充,特别是有巨厚的黄土层复盖,以致有些小地垒被埋盖在沉积物的下面。

只有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垒,才能够突露地表形成小丘陵。

渭河谷地中各地的构造升降幅度不尽一致,尤其新地质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其对于渭河下游地貌的塑造过程及河流纵横剖面的发育,起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成因类型上渭河下游可分为四大地貌类型:即构造剥蚀类型、构造堆积剥蚀类型、侵蚀堆积类型及堆积类型。

其中以侵蚀堆积类型及堆积类型所占面积最广,是渭河谷地中主要的地貌特征。

见表1-2。

渭河谷地地貌特征表1-2
局部的差异。

第一级阶地海拔一般330~370米,高出水面一般5~15米。

如渭南、潼关、朝邑都位于第一阶地上。

第二级阶地海拔一般360~400米,高出第一阶地一般15~30米。

如西安、大荔都位于第二阶地上。

第三级阶地海拔一般500米左右。

高出第二级阶地一般70~130米,如蒲城及渭南阳郭乡都位于第三级阶地上。

其在渭河南岸,第一级阶地比较发育,顺河延展有相当的宽度,而第二级阶地则比较窄狭,在某些地段还遭到强烈的破坏,甚至有缺失的情形。

至于第三级阶地,在南岸也不是排列完整的,如在华县和华阴的附近,秦岭北麓排列着断续相连的冲积、洪积扇锥,很少见到第二级和第三级阶地。

在渭北情况则不同:第一级阶地分布不广,第二级和第三级阶地则排列整齐,顶部所占面积也远较南岸的阶地宽广。

根据地貌形态,区内可分为如下五个中心地貌单元。

1、渭河及其支流冲积平原区。

该区于渭河地堑的断陷部位,镶嵌于南北黄土高原之间,地势最低,海拔在400米以下,并呈阶地式分布,由河漫滩及渭河一、二级阶地组成,并分布有盐渍洼地和沙丘微地貌。

2、渭北黄土台原区。

该区位于渭河地堑北岸的断阶部位,原面具有梯式台面结构,台面上又有洼地和岗丘等微地貌分布,如蒲城的尧山、五龙山和合阳的路井洼地,蒲城的保南洼地等。

从低到高(从南到北)可划为一级台原、二级台原和黄土梁三级。

3、北部边缘低山丘陵区。

该区位于关中盆地的北部边缘,地质构造属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东南部分,地貌为一系列北东东向雁行式排列的褶皱断块山,山脊平缓。

4、渭南南岸洪积扇、黄土台原相间区。

该区地处渭南地堑南岸梯式断陷的断阶部位,包括渭南原——华县高塘原和潼关原及华县——华阴的山麓洪积扇裙,为洪积扇与黄土台原相间的地貌结构,台原呈二级分布。

洪积扇地势较低。

5、南部边缘北秦岭东段褶皱断块低山、中山区。

秦岭在渭南段为太华山,指渭南南部山地,北起秦岭北坡坡脚,南至洛南县北界,山脉呈东西走向,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