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疫情的风险评估报告 .doc

合集下载

登革热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登革热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登革热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对登革热病毒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为相关人员提供有关安全措施的指导和建议。

实验活动概述登革热病毒实验活动是一项涉及登革热病毒的实验性研究。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进行疫苗研发、病毒检测及相关数据收集等工作。

风险评估在登革热病毒实验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实验操作风险: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误操作、洒漏、感染等情况,导致人员受伤或病毒泄露。

2. 病毒传播风险:如果未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病毒可能传播到实验室以外的区域,对环境和人群产生潜在危害。

3. 实验设备安全风险:实验设备故障或未经适当维护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并对实验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安全措施建议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建议采取以下安全措施:1. 建立标准操作程序(SOP):制定清晰的工作流程,明确每一步的操作要求和安全措施,以降低误操作的风险。

2. 个人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实验室服、手套、护目镜等,以保护自身免受病毒感染。

3. 病毒传播控制:实验室应设置合适的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废液处理设备等,以防止病毒传播到实验室以外的区域。

4. 设备维护与检修: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及时修复故障,以减少安全风险。

结论通过对登革热病毒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在操作、传播和设备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然而,通过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这些风险可以被有效控制和降低。

建议相关人员在进行病毒实验活动时牢记安全第一,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指南,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和实验的顺利开展。

登革热疫情调查与处置

登革热疫情调查与处置
• 一线执行者:县级疾控机构
• 缺乏相应能力可送上级疾控机构
5
输入病例报告
• 输入病例
• 境外输入: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 地区
• 境内输入:发病前14天内离本县区(现住址)、 到过本县区外的登革热流行地区
• 报告方式
• 网络直报报告卡备注栏 • 境外输入/境内输入和 输出地(国家或地区)
8、汽车轮胎
伊蚊各类孳生地(工地)
家居院内各类孳生地
家居院内各类孳生地
废器容器
空置房是白纹伊蚊的根据地!!
空置屋
空置房屋院中废弃的坛、缸、碗、盘皆有孑孓
各种单位、建筑工地、菜地的卫生死角?根据地!!!
自然环境和公园各类孳生地
4、竹林
自然环境和公园各类孳生地
• 人工景观池
自然环境和公园各类孳生地
植物容器
伊蚊各类孳生地(轮胎)
• (2)实验室检测。
• 急性期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抗原、核酸, 分离病毒。采集双相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 特异抗体。
• 捕捉伊蚊(成蚊)送实验室检测。
疫情控制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
• 1.流行病学调查。
• (3)病例搜索。
• ①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 • ②对核心区的医疗机构(如社区门诊、卫生站、医院等)
3
病例报告
• 乙类传染病网络直报 • 标注:重症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
休克综合征(DSS))
• 标注方式:备注栏 • 需留意:后续进展
4
实验室核实诊断
• 核实对象
• 散发病例 • 暴发疫情早期不少于5例的疑似或临床病例 • 重症病例(DHF、DSS)、死亡病例 • 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病例

登革热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指数测试方法

登革热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指数测试方法

登革热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指数测试方法说实话登革热风险评估和指数测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就先说说登革热风险评估吧。

我最开始就是从基础数据入手,比如说当地的气象数据,什么温度啊湿度啊这些就像基础的砖石一样重要。

我想温度高湿度大的地方可能就容易有登革热传播,这就好比植物在温暖湿润的地方长得旺一样,蚊子也喜欢这样的环境,就容易传播登革热。

有一次我对比了两个地区的数据,一个沿海的城市气温高湿度大,另一个内陆城市气候比较干燥凉快点,结果沿海城市的登革热病例确实多很多。

但是我发现光靠气象数据还不行。

周围的环境因素也得管啊。

像是有没有积水,这积水就像一个个小陷阱一样,都是蚊子产卵的好地方。

那我就又开始统计一个区域内的积水的数量啊,类型啊。

像有些花盆下面的盘子老是积水,还有废弃轮胎里也会积水,这些我都得一个个去查去看。

这个调查可不容易,我之前就有犯错,忘记一些小角落的积水区域,结果评估就不准确了。

再来就是人群方面的数据。

人群的密度啊,流动性啊也是关键。

就好比一场热闹的聚会,人多拥挤还走来走去,这时候如果有登革热患者,就很容易传播开来。

像一些人口密集的城中村,而且租客来来往往的地方,风险就更大。

至于登革热指数测试方法,我试过抓蚊子来研究。

抓蚊子看似简单,其实也不容易呢。

要买那种专门的捕蚊器,然后在不同地点放置。

捉到蚊子后,我就会检查蚊子体内有没有登革热病毒。

这就好像大海捞针似的,要一点点检测蚊子的样本。

再说实验室的检测方法,有些时候要检测血液样本里的登革热抗体之类的东西。

这过程就像拼图一样,要各种试剂和设备,一步一步来。

不过这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步骤我还在不断学习。

后来我发现有时候还得考虑当地的卫生习惯。

比如说有些地方垃圾乱扔,这也间接导致蚊子变多。

那在评估的时候,也要把这种卫生情况考虑进去。

对于登革热风险评估和指数测试啊,真的是一个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还要继续尝试探索更多的影响因素呢。

登革热输入及传播风险评估方案

登革热输入及传播风险评估方案

登革热输入及传播风险评估方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登革病毒病毒感染,包括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及登革休克综合征,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传染病之一。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感染后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登革出血热主要发生于再感染登革病毒的病人中,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为表现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近年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登革热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登革热由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蚊子通常在吸食病人血液时获得病毒,经过4-10天潜伏期后,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

目前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治疗方法,尚没有预防登革热的疫苗,控制或预防登革热病毒传播的唯一方法是控制蚊媒。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世界上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25亿人生活在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国家/地区。

过去50年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增加30倍,近年全球报告病例数仍持续增长。

2008年,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报告约120多万登革热病例;2010年为230多万(美洲约160万),其中49000例重症登革热。

2010年法国和克罗地亚首次报告登革热地方传播,另有三个欧洲国家发现了输入性病例。

2012年,在葡萄牙马德拉岛发生的登革热疫情就有1800多例病例,除了葡萄牙大陆之外,还在欧洲其它五个国家发现了输入病例。

中国将登革热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

1920-1940年,登革热在上海、杭州、广州、汉口流行;1978年后我国曾在海南、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发生过大规模流行;近20年主要发生于广东省,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也发生过暴发,另有多个省份时有输入性病例报告;有些地区可能未识别到本地已有登革热病例。

2024年上半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传染病的风险评估报告

2024年上半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传染病的风险评估报告

2024年上半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传染病的风险评估报告概述在2024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人们对传染病风险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这些事件进行梳理和评估,以提供对未来风险的洞察和建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1. COVID-23疫情2024年上半年,COVID-23疫情在亚洲多个国家迅速蔓延,出现了多起聚集性疫情。

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各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隔离措施、口罩强制佩戴和疫苗接种等。

2. 登革热疫情登革热在南美洲多个国家暴发,造成大量感染和死亡病例。

该疾病由蚊虫传播,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

政府加强了蚊虫防控和公众宣传工作,以遏制疫情的蔓延。

3. 霍乱爆发非洲部分地区发生霍乱疫情,对当地民众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组织了抢救和疫苗接种等救援措施,积极阻断疫情传播链。

传染病风险评估COVID-23风险评估COVID-23病毒传播速度快、致病性强,与COVID-19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在未来,如果病毒变异或扩散到其他地区,可能会引发新的疫情。

因此,各国应加强监测和早期警报系统,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登革热风险评估登革热由蚊虫传播,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预计随着气温升高,登革热疫情可能在更多地区暴发。

应加强蚊虫防控和公众教育,降低疫情的发生风险。

霍乱风险评估霍乱疫情主要受到卫生设施和饮用水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应提升卫生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水质安全,减少霍乱的发生率。

结论与建议2024年上半年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醒全球各国需要保持警惕,增强卫生系统的弹性和救援能力。

建议各国加强卫生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抵御传染病风险。

本报告仅对2024年上半年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评估,未来仍需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和传染病风险的变化,以保障全球公众健康。

以上是对2024年上半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传染病的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总结。

登革热调查与疫情控制

登革热调查与疫情控制

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与控制全世界登革热疫情概况登革热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蚊传疾病。

过去50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增加30倍。

每一年超过100个流行国家新增感染约5万万至1亿(WHO, 2021〕。

全世界登革热疫情概况目前,全世界有25亿登革热风险人群,每一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2万以上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Gubler DJ, Meltzer MI, 1999)。

低估与误诊不容无视(Suaya J et al., 2021; Beatty ME et al. 2021)。

中国登革热暴发记录登革热:传染源1、病人: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较强2、隐性感染者:感染后可不发病,但可产生病毒血症3、非人灵长类及其他野生动物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蚊媒:伊蚊二、垂直传播;怀妊妇女三、输血传播四、器官移植传播五、注射器针头传播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埃及伊蚊-全世界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全世界登革热次要媒介,我国主要媒介易动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局部人发病多数为轻症病人暗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三方面因素综合判断病例概念:疑似病例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为疑似病例〔1〕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且具有急性起病、发烧〔24h~36h内达39oC~40oC,少数为双峰热〕,较猛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惫等一般临床病症。

可伴脸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2〕无流行病学史,但同时具有上述一般临床病症和以下病症者:1〕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

皮疹散布于四肢躯干或头脸部,多有痒感,不脱屑。

持续3~5天。

2〕出血偏向〔束臂实验阳性〕:一般在病程第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病例概念: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诊断:1〕有登革热一般临床病症,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并具有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者。

登革热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登革热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登革热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在评估登革热的生物安全风险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病毒的传播途径: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因此评估传播途径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蚊子的种类和分布范围、季节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病毒的传播风险。

2. 潜在的宿主:登革热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

评估病毒在不同宿主中的传播能力和感染程度对于了解其生物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3. 病毒的变异性:登革热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其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株之间的变异程度不同。

评估病毒的变异性对于预测疫苗或药物的有效性以及传播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4. 社会和环境因素:社会和环境因素,如贫困、卫生设施条件、垃圾处理等,也会影响登革热的传播风险。

评估这些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登革热生物安全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病毒的传播途径、潜在宿主、病毒的变异性以及社会和环境因素等多个因素,以便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夏季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

夏季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

夏季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夏季是病媒生物传播疾病高发的季节,其中包括蚊虫传播的疟疾、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

这些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对夏季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风险进行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病媒生物的生态学特征、疾病传播途径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对夏季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风险进行评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病媒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病媒生物是指能够携带并传播疾病的生物,主要包括蚊虫、蜱虫和跳蚤等。

这些生物在夏季繁殖迅速,其数量激增,从而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例如,蚊虫在夏季繁殖季节会寻找适宜的繁殖场所,如积水处,以产卵繁衍后代。

因此,及时清除积水、消灭蚊虫的繁殖环境,是降低疾病传播风险的重要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

夏季病媒生物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叮咬人类或动物宿主传播病原体。

例如,蚊虫叮咬感染了寨卡病毒的人类,然后再叮咬其他健康人群,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因此,密切接触病媒生物的人群,如农民、渔民等职业人群,以及居住在疫情高发区域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

此外,人群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疾病的传播风险。

例如,夏季户外活动频繁的人群更容易受到蚊虫叮咬,从而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可能性。

因此,加强个人防护,如使用防蚊喷雾、穿戴长袖衣物等,是减少疾病传播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疾病的防控措施。

对于夏季病媒生物传播疾病,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环境管理和个人防护等方面。

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例如,登革热疫苗和寨卡病毒疫苗的接种可以有效预防这两种疾病的感染。

环境管理包括清除积水、消灭病媒生物的繁殖环境等,可以减少病媒生物的数量,从而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此外,个人防护也是重要的防控措施,如使用防蚊喷雾、穿戴长袖衣物等,可以有效减少叮咬风险。

综上所述,夏季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病媒生物的生态学特征、疾病传播途径以及防控措施等因素。

通过了解病媒生物的生态学特征,我们可以针对其繁殖环境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护策略;通过实施疫苗接种、环境管理和个人防护等措施,我们可以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市近期登革热疫情的风险评估报告**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自8月22日报告我市首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以来,截止至8月31日,我市共累计报告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13例。

为识别登革热在我市扩散的风险,找出薄弱环节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根据《广东省登革热防控专业技术指南(2015年版)》的要求,我中心组织业务人员对我市近期登革热疫情进行评估,现将评估结果汇报如下:一、近期本地登革热疫情概况**市于 8月22日报告首例登革热本地病例,截止至8月31日,**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3例,其中**街道8例、**街道4例、**街道1例,去年同期无登革热病例报告。

我市8月中旬以来疫情突然上升,且均为本地病例,疫情比2014年提早1个月(2014年首例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时间为9月25日);13例本地病例发病时间较为集中,并分布于3个街道,疫情较严重的区域为西新街道;病例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病程短,且病情稳定。

虽然目前疫情相对局限于3个街道,但发病地点为人口密集、蚊虫孳生较多的新旧城区结合部,防控难度大。

二、蚊媒密度监测情况我市从3月份开始持续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布雷图指数监测工作,监测点逐步覆盖全市所有镇(街道)。

8月份评估为“中度传播危险”的监测点有4个(**区铁铺镇、桥东街道和官塘镇、枫溪区),“高度传播风险”的有3个(潮安区彩塘镇和金石镇、饶平县海山镇)。

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生后,各疫点均在病例报告后连续开展3天蚊媒密度监测,具体监测结果见下表:XXX年**区各疫点疫情发生后3天布雷图指数情况疫点地区布雷图指数(BI)疫情发生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街道4010.5 5.6**街道22113**街道58284注:高度风险(布雷图指数BI >20),中度风险(BI介于10~20),低度风险(BI 介于5~10),符合防控要求(BI<5)但疫点周围环境的布雷图指数未能按时(疫情发生后3天)下降到5以下的安全目标。

市疾控中心8月28日查**街道西新市场后居民区的布雷图指数为47,8月31日查**街道后上村居民区的布雷图指数为26.8。

三、疫情影响因素分析1. 我市气候条件适宜伊蚊孳生繁殖。

我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4℃。

根据市气象局预测,今年我市7-8月份平均气温为27-29℃,受台风天气影响,雨量呈增多趋势。

按照我市历年布雷图指数监测数据显示,布雷图指数随着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因此我们认为随着夏秋季高温多雨的气候到来,我市伊蚊密度也将呈逐步上升趋势。

2. 我市目前仍存在大量的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孳生地。

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白纹伊蚊的孳生地主要存在于房前屋后(如闲置老厝区、空地、施工工地)的大量积水洼地、闲置积水容器(如**区、**区古巷镇、**镇的陶瓷垃圾);在城区中心,主要为无人居住的老厝区、出租屋、天台等地方,这些区域常为蚊媒孳生地,近期疫情发生后,有些地方根本没有清理。

3.登革热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存在。

我市与东南亚等常年有登革热疫情国家(泰国等)交流密切,疫情输入风险较大。

随着暑假旅游往来、中秋节国庆节前后华侨返乡探亲增多,以及即将在我市举办的粤东侨博会,东南亚地区来我市的人员将愈加频繁,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风险增高。

4、市民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待改善。

我市居民常有室内插养富贵竹等水生植物、农村村民有用大缸存水备用、阳台及铁窗棚花盆下放置碟子(托盘)等生活习惯;市民清理室内外积水不积极主动,使用纱门纱窗挂蚊帐等防蚊设施偏少,主动防蚊叮咬意识不足,为伊蚊孳生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5、灭蚊效果不理想。

目前我市各基层实施灭蚊工作人员的主要为镇(街道)、村(居委会)雇佣的临时人员,没有专业培训,施药技术参差不齐,同时主要使用简易农业喷药喷雾器,雾点大,不均匀;喷杀药物主要以敌敌畏为主,很少使用高效低毒灭蚊药物。

因此灭蚊效果不甚理想。

虽然9月29-30日**区在疫情核心区雇佣专业消杀队(科达害虫防治中心)进行公共场所喷药灭蚊,但由于连日来大雨倾盆,灭蚊效果大打则扣;另一方面,核心区域内居民室内灭蚊工作主要依靠市民自觉实施,没有强制约束,几乎室内灭蚊工作没有开展,这也是造成疫情很难控制的原因之一。

四、评估结论综合全省和我市当前登革热疫情概况、历年疫情特点,考虑我市目前蚊媒孳生状况、气候、社会活动,我们评估认为:我市已进入登革热发病高峰季节,**区**街道、**街道及**街道登革热疫情已呈现局部暴发,预计近段时间仍然会有病例陆续出现,如疫情控制措施不到位,疫情可能蔓延至整个**桥区,甚至有向周边县区扩散的风险,当前关注程度应为“特别关注”。

五、防控建议1. 成立机构,落实责任。

虽然在出现病例的地区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但控制措施没有根本、彻底落实,部分地区没有行动起来,市民没有发动起来。

建议市、**区在政府层面成立防控登革热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辖区登革热防控工作,直接负责管理近期日常登革热防控事务,协调解决好防控工作中日常存在问题;**区按照《广东省登革热防控专业技术指南》(2015年版)要求,启动登革热防控Ⅳ级应急响应,各相关单位按照《广东省登革热防控专业技术指南(2015年版)》的要求,各司其职,明确四方责任,有效落实登革热各项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防止疫情扩散,如措施落实不到位,将按要求,追究相关责任。

2.大力开展以灭蚊、清理环境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各地应在爱卫部门的领导下,以我市当前落实“三个整治”工作为契机,结合迎国庆爱卫活动,充分发动群众,近期掀起一场以消灭蚊虫,清理蚊孳生地为主的全民爱国卫生运动,要实行责任落实、分片包干、网格化管理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动员家家户户喷药灭蚊、翻盆倒罐、清除积水;特别是**区和各街道(镇)、居委会(村)要高度重视,全面行动,从政府机关到村居工作人员中抽调足够人员成立专门队伍,负责督促市民清理积水、室内灭蚊和对无人负责公共区域积水进行清理工作,突出重点针对疫点居民室内外灭蚊、卫生死角进行蚊媒孳生地清理,重点关注**区**街道、**街道、**街道疫区核心区**无人居住的房屋,楼房天台等卫生空白地带,尽快将蚊媒密度降到安全值以下,防控重点见附件。

3. 全市各地要加强蚊媒密度监测。

各地应按规定做好蚊媒密度常规及应急监测,建议各乡镇(街道)每半月监测布雷图指数1次,如实将监测结果逐级汇总至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科,市疾控中心也将对部分监测点进行抽查,及时评估疫情风险,适时将各个监测点布雷图指数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针对超过警戒值的地区发出预警提示。

4. 加强疫情监测,落实首诊负责制。

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就诊发热病例流行病学史询问。

**区各医疗机构启动登革热应急监测工作,使用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可疑病例早期排查,对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结果阳性者血清应送市疾控中心复核以明确诊断,确保早期发现登革热病例,对疫情实行“零”报告制度。

首诊医生一旦发现登革热疑似病例,需详细询问病例现住地址,确保上报传染病报告卡信息的准确性,杜绝以户籍地址代替现住地址,避免造成增加后续调查处置工作难度。

同时各病例收治医院应做好防蚊灭蚊措施,防止出现院内感染。

5. 加强健康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介,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宣传登革热防控的重要性,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防病意识,发动群众自觉配合、主动参与防蚊灭蚊工作。

6. 加强消杀队伍建设。

登革热防控措施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防蚊灭蚊,为确保灭蚊效果,建议各地立即建立一支专业消杀队伍,加强培训,并配备必要的消杀器械(超低容量喷雾器)、高效低毒药物和个人防护用品。

7.加强医疗救治工作。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应组织医护人员、辖区各村卫生站医生对登革热诊疗、预防控制等知识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8.加强疫情评估工作。

市疾控中心将适时组织人员对全市的疫情概况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同时对各疫点的灭蚊效果进行评估。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XX年9月1日附件1 **区登革热防控重点风险点及防控建议风险点主管部门风险因素已采取的措施存在问题建议采取措施公共区域废弃容器街道、物管公共环境、绿化带中存在大量废弃盆罐、一次性容器已布置清理工作绿化带中废弃容器不易清理;一旦发生降水极易孳生蚊虫。

开始一次彻底的爱国卫生运动;清理蚊虫滋生地,并进行成蚊速杀;布放蚊虫诱捕器监测控制蚊密度。

楼顶闲置盆罐街道、村居委闲置盆罐容易积水已布置清理工作楼顶闲置盆罐积水不易被发现,且极易孳生蚊虫。

建议进行专项清理,全面清理蚊虫滋生地。

医院环境废弃容器及绿化漏洞卫生计生局院内种植树木树头有坑,绿化带中存在废弃盆罐、一次性容器已布置清理工作树头坑洞容易积水,绿化带中废弃容器不易清理,一旦发生降水极易孳生蚊虫。

建议进行专项清理,全面清理周围的蚊虫滋生地,并进行成蚊速杀。

家中凉台种植盆栽、排水沟积水街道、村委大罐水养莲花、盆栽托盘容易积水已布置清理工作水养莲花、托盘积水不易被发现,且极易孳生蚊虫。

建议进行专项清理,全面清理蚊虫滋生地。

附件2**区登革热疫情防控核心区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