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学 第六章可再生资源最优配置
资源经济学作业答案

《资源经济学》作业第一次作业判断题1.帕累托最优状态本质上反映的就是资源最有效配置的状态,也就是实现生产的最优。
(错误)2.资源配置的目标是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错误)3.根据资源配置的定义,资源配置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数量、空间、部门和行业。
(错误)4.资源稀缺的经济度量就是指借助一套经济指标来考查资源的相对稀缺情况,这些指标涵盖了获取资源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正确)5.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五个方面。
(正确)6.资源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经济理论和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来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方面的手段和方法:微观经济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
(错误)7.资源经济学就是以资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学科性质上属于生产力经济学的一门经验科学。
(错误)8.资源是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资源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主要体现为整体性、区域性、实用性、变动性、社会性等五个方面。
(错误)9.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将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
按自然资源赋存条件和特征分地表资源、地下资源、气候资源和太空资源。
(正确)10.广义的资源通常包括为两部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正确)11.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作出等级划分。
(正确)12.自然资源行政管理是指通过运用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引导、规范自然资源管理对象的行为,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
(错误)13.投入产出率是指单位资源所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数量,如单位能耗所能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或单位能耗所能生产的农产品量。
(正确)14.资源优势是条件,经济优势是目标,产业优势则是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转化的桥梁。
(错误)15.外部性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人或企业的福利的影响,具体到资源经济活动就是: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另外一种自然资源或环境开发利用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更长的时期的情况。
保留不变边际开采成本的假设,把时间延长为n年。
如果可开采资源的总量为Q,那么n年中资源的最优动
态配置问题可用下式表示:
Maxqt
n i1
aqi
-
(b/2)q
2 i
-
cqi
(1 r)i-1
(Q -
n i1
qi )
假设资源总量Q小于需求量,动态最优配置必须满 足下列条件:
a - bqt - c - 0
二、资源的跨时间有效配置:可再生替代资源的情况 考虑如下情况:在使用非再生资源的同时,有一
种固定开采成本的可替代的可再生资源。先使用成本 较低的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转移到可再生替代资源。
假定存在一种可再生的、完全替代的、供给量无 穷多的资源,其单位成本为d=6元。令qt为t年开采的、 固定边际开采成本的非再生资源的数量;qst为固定边 际开采成本的完全替代可再生资源的数量
二、环境资源的划分 环境资源丰富而复杂、其分类方式也有多种 按所有权划分,自然资源分为共享资源和所
有权资源(或称为专有资源)。
按资源的服务方式划分,自然资源可分为积贮性 资源和流失性资源。
流失性资源--如果不用,它会随时间流失而浪费, 如水能资源、环境容量资源、景观资源等。
积贮性资源则是以其实体提供服务的,如矿产资 源等。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环境资源分类及特点 一、环境的资源属性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其具体说明如下: (1)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原材料; (2)环境提供为人类及其他生命体提供生存的场 所; (3)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具有扩散、贮存、 同化和分解的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 (4)环境为人类提供景观服务。
《资源环境经济学》1-18章习题及思考题

第7章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
论述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 1、论述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 2、如何评价环境价值 自然资源核算的程序、 3、自然资源核算的程序、方法 4、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 义
第8章 一般化资源的稀缺与供求原理
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的区别。 1、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的区别。 资源市场供求原理。 2、资源市场供求原理。 储量的概念与资源总量的构成。 3、储量的概念与资源总量的构成。 缓解资源稀缺的路径。 4、缓解资源稀缺的路径。
人口、资源、 第2章 人口、资源、环境与 经济的关系 1、中西方人口理论演变的比较。 中西方人口理论演变的比较。 人口数量控制的经济手段。 2、人口数量控制的经济手段。 人力资本理论演变及启示。 3、人力资本理论演变及启示。 传统经济系统模型经济复合系统的区别。 4、传统经济系统模型经济复合系统的区别。 气候变暖的危害,人类的对策? 5、气候变暖的危害,人类的对策?
第14章 14章
污染防治与控制
什么是库兹涅茨曲线: 1、什么是库兹涅茨曲线: 2、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战略 流动源污染的特点及控制方法? 3、流动源污染的特点及控制方法? 论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4、论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 染的类型及其防治方法? 染的类型及其防治方法?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什么? 5、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什么?保护生物多 样性应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措施? 样性应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措施?
第13章 13章
污染控制手段
污染控制手段选择的标准? 1、污染控制手段选择的标准? 污染控制手段的类型? 2、污染控制手段的类型? 简述排污税的原理、排污收费的作用、 3、简述排污税的原理、排污收费的作用、 排污收费存在的问题。 排污收费存在的问题。 排污权交易的优点、在中国的适应性。 4、排污权交易的优点、在中国的适应性。 中国排污收费的基本政策、原则及成效。 5、中国排污收费的基本政策、原则及成效。
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1、资源的类型有哪些?2、当前资源经济问题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1、以下哪个论点是中国的资源观()A.资源决定论B.征服自然说C.人类中心论D.人与自然协调论答案:B2、下列哪种资源属于耗竭资源()A.风B.土地C.水D.天然气答案:D二、名词解释1、资源答案:资源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手段或发展预期,由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直接提供的,具有稀缺性并能被利用、控制并籍此获得一定效用的物质、能量、信息或者服务。
2、人类中心类答案:人类中心论又被称为人类决定论,在看待人与资源关系的问题上,突出强调人类自身的作用,认为人类运用其智慧、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就可以征服自然,驾御资源从而满足人类需求。
3、自然资源答案: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三、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案:数量的有限性;整体系统性;地域差异性;功能多宜性;可塑再生性2、简述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答案:资源配置的一般原理;不同类型资源利用配置的理论与方法;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与方法;资源利用的公共政策与管理3、试述当前资源经济问题的着重表现答案:一是资源约束加剧,经济发展发展的成本不断增加;二是资源优势日益影响经济优势;三是地缘政治及相应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区域资源对抗与合作均在发展;四是资源利用的代际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资源退化问题使得资源消耗过快,导致部分资源过早衰竭;五是资源利用中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四、思考题1、结合当地资源问题的实际,从历史角度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对其的影响;2、结合当地实际,阐述区域战略与资源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机理。
如何对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类型进行划分。
如何全面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学会将资源经济问题与资源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联系起来。
第二章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试分析区域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的相互关系。
一、名词解释1、资源需求答案:资源需求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资源需求主体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资源数量或价值。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被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所限制的 “全
球经济规模”被突破的状态。亦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大
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而导致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机问题。
境进行治理,地球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完好地延续。任何主体 (包括生产
者和消费者)都有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量 (简
称减排降耗)的责任。
(3)由于各经济主体发展历程不同,对于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也
不同,对地球生态系统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公平”地分担责任是
实现生态环境合作的前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任何主体间
了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 (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速度超过再生的速度
,自然环境的损耗超过自净化能力的状态下),地球生态系统则无法完
好地运行与延续。
目前,全球总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总生态环境承载力,1970-2022年,地
球生产超载日(该年度超载日开始进入生态赤字状态)不断提前。从
1970年的12月23日,1980年提前到11月3日,1990年提前到10月13日,
担。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
因此,人类要想持续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有效解决不可持续性问题。要通
过改变人类经济活动过度行为,保证生态可持续性所限制的全球经济规模
不被突破,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
、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保持持续稳定。这也是党的二十大
报告提出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逻辑基础。
•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六章

最优配置路线为:
q1=7.132,q2=6.523,q3=6.017,q4=5.610, q5=5.304,q6=5.099,q7=4.316,n=7,
t<7时qst=0,
t=7时qst=0.684, t>7时qst=5.000。
所有开采成本低于替代物的非再生资源在转换点(第7期)以 前耗尽
二、资源的跨时间有效配置:可再生替代资源的情况
考虑如下情况:在使用非再生资源的同时,有一
种固定开采成本的可替代的可再生资源。先使用成本 较低的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转移到可再生替代资源。 假定存在一种可再生的、完全替代的、供给量无 穷多的资源,其单位成本为d=6元。令qt为t年开采的、
固定边际开采成本的非再生资源的数量;qst为固定边
式中PVNB为净效益的现值。 以上目标函数受非再生资源总数约束条件的制约: Q 最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q
t 1
T
t
0
a - b(q t q st ) - c - 0 t -1 (1)t=1,„,T (1 r) 方程组中任何一个方程当qt>0时将是一个等式, 当a-b(qt+qst)-d≤0 t=1,„,T 时将为负的。
16 - 0.4q2 - 4 - 0 (2) 1.10
解以上联立方程式,结果为: q1=20.476,q2=19.524,λ =3.810 等式(1)表示在动态有效配置点,第一期边际净效益的现值 (16-0.4q1-4),必须等于λ。等式(2)表示在动态有效配置点, 第二期边际净效益的现值也必须等于λ。 两期边际净效益的现值应相等 。
T T a(qt q st ) - (b/2)(qt q st ) 2 - cq t - dq st 1 PVNB -f ( q) t -1 t -1 i (1 r) t -1 t 1 2(1 r) i 1 T
资源与环境

第一章导论学习要求一、资源及资源经济学(一)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物质世界支撑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根本支柱:物质、能量、(信息)1、资源的概念“在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李金昌,1991)A、狭义,资源等同于自然资源。
可见,狭义,指人与自然关系时用。
B、广义,全面,延至社会经济因素与劳动力因素。
可见,广义,一般经济学用。
C、定性到定量。
定性。
只表达其有用性内涵。
如广义定义。
[以美国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Alan Randall,1981)定义分析:“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核心内涵:“由人发现” ,动态。
“有用途”,可用性,使用价值。
“有价值”,经济理性。
“物质”,广义物质含物质、能量、信息属性。
一般限于自然性。
]2、资源的分类若按资源再生与增长机理可分自然资源为(1)非再生资源(也称可耗尽、可耗竭、限量资源)含义为“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储量一定,越用越少,不能更生)多如矿产资源。
特点为A、强烈的地域性。
B、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C、无生命性。
D、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E、多为一次性消费。
(2)可再生资源含义为“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又分①生物资源(不绝对,可增、持平、减量)。
含义为“在太阳能、水土条件一定,生物繁殖能力一定,以及人类自我约束的条件下,生物资源可再生。
”特点为A、生命性。
B、再生性。
C、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D、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E、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②可循环利用资源(如流动资源:水、风,或恒定资源:太阳能)。
含义为“以其本身的运动及物理等变化而可重复地供给者”。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流过性,不及时利用可能白白流失。
另一方面,在一定技术下,其部分资源可转化为“贮存资源”。
(3)可看作可再生与非再生混合者,如土壤。
3、资源的“一般”特征(1)赋存的自然性(2)开发利用的社会性4、资源的作用(1)功能性:满足人类需要。
第五章 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不可再生资源储备的内涵、类型和特点
(一)内涵:
为了消除某种自然资源的不确定性,人们所进行的某种不可再生资源 的储藏和准备。
(二)分类
可耗竭性自然资源储备
按储备类型分
可更新性自然资源储备
国家储备
按储备主体分
民间储备
战略储备
按储备目的分 安全保障储备
市场储备
(三)不可再生资源储备的特点 1、国家越发达,自然资源储备能力越强,也越重
与企业相比,社会最优化决策有两个特点: (1)社会决策所用的贴现率r’企业决策中
所用的贴现率r。 (2)企业决策一般会忽视原位资源存量的
环境价值。 因此,社会最优利用模型中去掉A[S(t)],
并用较高的贴现率,即可得到企业最优模 型。
社会最优利用的条件:
条件一:
P(t) dA[S(t)]
企业勘探新矿的积极性。 原因: 企业勘探资源的努力会终止于:
边际勘探成本 (1 )q
(5)资源租税RRT(the resource rent tax) 以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和开采全过程净现值为计
税基础征税。
分两种情况:
(1)当实际实现利润时,国家课以税率为τ的利 润税;
(2)当实际发生亏损时,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 (税率为-τ)。但是一般来说,国家不愿意支付 现金补贴,所以就允许开发企业将早期损失结转, 以抵消后期利润。
(2)由于边际开采成本较低,因此意味着在仍有很多存 量的情况下,却未能得到开发。
(4)收入税或利润税(income or profit tax) 国家以私人企业开发自然资源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为基础征税。 企业开发矿藏的净现值为:
V T (1 )[ px C(x, b)]ertd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