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3篇2024〖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
齐读。
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词。
3.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古人给词配上乐,词便能唱出来。
因此词牌就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意境)、上下阕(也叫上下片,朗读时,上下片之间要停顿一下)。
(板书:清平乐,指名读。
正音。
注意“乐”的读音)二.解题1.板书:村居。
师: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
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两至三位回答。
)2.师: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生命力。
3.师:就让我们把刚才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送进课题目中来,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有停顿。
齐读。
三.正文赏析。
(一)朗读正音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6课。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
2.师: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自读能力。
同学们在家时肯定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谁想做小词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
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腔调圆润。
指名读。
3.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1)翁媪:板书。
“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
生齐读。
媚:第二声。
剥莲蓬:(bao)莲蓬。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3、谁能把题目读好?(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
“媚”读去声,“媪”读“ǎo”,“剥”读“bāo”.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
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
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
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一)配图乐,激学趣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背诵。
课前准备:多媒体出示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关于辛弃疾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我们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
谁来背一背曾经学过的古诗。
(课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古诗相似的作品:词板书:词出示全词:1、快速浏览这首词,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相机介绍词的别称:长短句、填词、上下阕师:乍眼一看,这首词是不是有两个题目呢?词牌名!题目读,停顿乐(正音)师:看到村居,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交流)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一起读课题。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师: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听录音师:我们来读这首词,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一)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媚,剥(bao),翁媪(理解,生领读)(二)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强调停顿,齐读)(三)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读出来。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锄豆图,联系《锄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织笼图,想象鸡鸭成群,联系《四时田园杂兴》小溪图,茅檐图,感受屋小草青。
想象流水的声音,溪水绕人家。
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卧剥图,想象荷花景,诗句。
抓住“卧”(换躺、趴比较),想象小脚丫的动作,想象顽皮的样子。
“送给他哪个词?”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妙,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2.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学习词《清平乐·村居》1.看插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让你给这幅图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名字(2)介绍作者:这幅图是根据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
晚年他隐居在江西信州,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表现恬静、温馨的田园生活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他在那期间写的。
“清平乐”是词牌名,注意“乐”读作yuè,“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通过刚才看图,你知道“村居”描绘的是什么吗(描绘的是乡村人们的生活。
)2.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词。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提醒:“媪”字读作ǎo,不要读成wēn。
“亡赖”中的“亡”字读作wú,不要读成wánɡ。
“剥莲蓬”中的“剥”字读作bāo,不要读成bō。
3.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提示: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田园风光。
诗中通过描绘草屋、小溪、青草、菜花等景物,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同时,诗中还蕴含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词,复习古诗的朗读和鉴赏方法。
(2)向学生介绍《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5分钟)(1)讲解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课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朗读与背诵(10分钟)(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清平乐·村居》,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词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诗中描绘了农村一片和平、安宁的生活景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朗读、背诵,诗词大意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作者情感的体会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清平乐·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农村景色的特点。
(2)简介诗人辛弃疾,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学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绘的农村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畅谈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看法,珍惜亲情,尊重劳动者。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 |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莲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抄写《清平乐·村居》,注意字迹工整,规范。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
(出示:走近辛弃疾)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补充课题,生读题。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习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预设:(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
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相信
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板书:清平乐村居。
“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
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
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
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
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
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
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
(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
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
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
(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
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
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
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
但是,还不够。
有人说,一首好
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
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
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来,再读课题。
——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
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
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
谁来读读第一句。
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我们一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