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做看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动手做做看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动手做做看》,学生能掌握生字新词,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课文所传达的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勇于质疑、乐于动手尝试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展开,课文讲述了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一个问题,鼓励孩子们动手实践去寻找答案的故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故事相关道具(如实验器材模型)、教学挂图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关于科学家朗志万的相关资料,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个小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动手做做看”的主题。
2. 学习新知:- 读课文: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领读,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 分析内容:引导学生分段解读课文,理解科学家朗志万的问题以及小女孩伊琳娜如何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模拟重现课文中的实验场景,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亲自动手尝试,感受实践的重要性。
4. 深化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是如何通过动手实践找到答案的。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进一步体验实践的重要性。
六、教学总结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并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动手实验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及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实验报告,考察他们对实践过程的理解和描述,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动手做做看》课文

生 2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结果水漫出来了。
生 1
:妈妈为什幺不告诉他?
生 2
:因为妈妈想让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做看。
师:我们继续。
生 1
:伊琳娜为什幺会生气呢?
生 2
:因为她认为朗志万在哄骗小朋友们。
生 1
:那郎志万又为什幺哈哈大笑?
生 2
:那是因为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
小老师了。
反思二:
整个环节是以问题小博士、聪明小博士的问答形式来学习课文的,是在启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生(哈哈大笑):真不简单,只有养成爱提问,爱思考,爱实验的好习惯
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三)
生:老爷爷,如果我不去试一试还不知道您竟然给我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
题呢!
师(哈哈大笑):你敢于怀疑权威,善于认真思考,真是好样的。请记住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实践才能得出真知。
(四)
生(很气愤):给我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你算是个科学家吗?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动手做做看》课文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 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 这样。这是为什幺?” 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 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幺可以提这样的问 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 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 高兴地笑了。 三年级上册第 7 课《动手做做看》第 7 小节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静心细读第 7 小节,想想有什幺疑问? 生自由读思考 生:科学家明明提了一个错误问题为什幺还哈哈大笑? 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急,答案都在课文里。玛丽亚很奇怪也很 不服气,可科学家为什幺还哈哈大笑?这笑声中包含着什幺?大家可自由寻 找合作伙伴分角色表演一下,表演要逼真,奇怪、哈哈大笑都要表演出来, 科学家的话中能否把他笑的原因也说出来。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学习本课生字,认识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使学生懂得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教具准备】生子卡片、课件、调色盘、画笔、金鱼等。
【教学时间】2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出来。
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自由读课文质疑。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
(课件出示插图)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鳞: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我不是哄你们。
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三、再读课文,小组讨论:1、默读思考(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这句话吗?2、汇报:课文(第1-3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4-5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6-7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动手做做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郎志万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这篇课文要求学会写9个字,会认10个字,要求孩子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唤起孩子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上完本节公开课后,结合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导,我对自己的本科教学进行以下反思:1、在识字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找规律,有特点地去学生字,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记忆,找出相同点。
特别是我自制了一套手指卡片,只要这个学生能够读准生字的读音,并能和同学分享一下识记方法,我就把这张手指卡片送给这位同学,这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在指导写字教学中,我范写了一个字:“题”和“提”。
我先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然后再找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然后我范写时让学生跟着书空,再仿写,最后在班上进行展示评价。
3、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我先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朗志万是怎样“哄骗”小朋友的?自然而然引入第一自然段,紧接着通过提问,让几个孩子扮演朗志万和小朋友,很自然第衔接到第2-4自然段,由此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心理,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
4、为了激发学生学生探究的兴趣,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就是让学生亲手做金鱼实验,将一玻璃缸放在桌子上,当场装满水,再把一条金鱼放进玻璃缸中,观察实验结果。
效果还是不错的,动手做实验的部分如果在预习时,让学生自己在家亲手做做看,这样会更加激发其他同学想动手做一做的欲望和兴趣。
5、在本课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动手做做看教案

动手做做看教案•相关推荐动手做做看教案(通用12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动手做做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动手做做看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的体会。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你动脑想吗?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想吗?有一位叫伊琳娜的小朋友不但自己动脑筋想,而且还动手做实验来证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动手做做看》。
(二)自读课文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②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为什么?2、学生自学,同桌或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三)反馈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2、讨论自学提示第②题。
(四)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吗?(学生自由谈体会)今后我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动脑筋思考,有疑惑的地方,要亲自做实验证实一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案点评:在学习了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前两课的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学习课文。
动手做做看教案篇2学习目标:会认“朗”等10个生字,会写“另”等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谈话导入:1)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随讥评价)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说“伊琳娜”)“伊琳娜”在遇到疑问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
《动手做做看》教案及教后反思

《动手做做看》教案及教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工具和材料学习各种工具的名称和用途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2. 第二课时:简单组装学习组装的基本技巧完成一个小型的组装作品3. 第三课时:观察与思考观察组装作品,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4. 第四课时:动手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解决问题完成改进后的组装作品5. 第五课时:团队协作与展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组装作品展示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三、教学方法1. 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
2.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工具和材料,如螺丝、螺母、板材等。
2. 准备组装作品的样品,供学生观察和参考。
3. 准备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 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小组讨论的形式也让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部分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对于一些复杂的步骤把控不够到位,导致作品完成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可以在下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操作技巧。
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可以尝试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动手做做看》教案及教后反思

《动手做做看》教案及教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常见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学习简单的制作技巧,如剪、切、拼、贴等。
3. 完成一个小组合作制作的实践项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基本的制作技巧。
2. 难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制作项目。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制作项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日常用品,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用途,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教师讲解常见材料的特点和用途,示范简单的制作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各组展示制作成果,其他同学欣赏、评价。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6. 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运用所学制作技巧,改进日常生活用品。
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制作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对材料的使用不够节约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认识常见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掌握简单的制作技巧。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长处。
3. 学生能完成制作项目,展示自己的成果。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采用师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欲望。
《动手做做看》

《动手做做看》《动手做做看》优秀教案篇一13、《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会写九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带有质问语气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不要轻信权威的话,有自己动手尝试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家朗志万说话的目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动手是个好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一个玻璃杯、一张纸。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板书:哄骗2、你们还认识吗?(齐读)3、指导书写:白金如欺骗老师说,她把一匹马压扁了,同学们一听,哄堂大笑。
(送入田字格,带读词语:哄骗、哄堂大笑、欺骗)4、回顾课文:① 课文中还有一位小朋友也被哄骗了,她的名字叫“伊琳娜”(板书),是谁哄骗了她呢?朗志万(板书),他是法国著名科学家。
②谁能用黑板上的词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科学家朗志万哄骗了伊琳娜。
)二、学习课文1)、围绕“哄骗”展开讨论:①读课文,思考:朗志万是怎样哄骗伊琳娜等小朋友的? a、讨论:屏幕出示朗志万的话:请生读—理解—齐读重点理解“漫”b、讨论:对于朗志万的问题,小朋友是如何回答的?同学们,人们一般会怀疑科学家的话吗?(不会怀疑)那么,对于科学家朗志万的话,小朋友们有没有怀疑?(没有)所以一位小朋友毫不怀疑地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读出毫不怀疑)所以另一个小朋友十分肯定地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读出不假思索)2)、围绕伊琳娜的实验揭示文意——“动手做做看”。
a、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对了没?(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b、体会妈妈的话,理解其中的含义出示: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①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用这句话随时提醒自己②读好妈妈的话。
C、读第五自然段,思考:1、伊琳娜动手做了吗?2、她是怎么做的?3、结果怎样?交流:①结果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手做做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认读词语
二、自主学习
“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做看。
默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1、朗志万提出了一个什么奇怪的问题?读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这个问题。
2、“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自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提示:结合交流,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3、伊琳娜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动手做了吗?实验结果是什么?
4、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是谁惹她生气了?
5、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她们是真的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四、展示学习成果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做看。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①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的小朋友呢?”
A、用恰当的语气读这句话。
B、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
C、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五、课堂小结。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不要迷信权威,要大胆怀疑,勇于探索。
作业:
1、把《动手做做看》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听。
2、动手做做看:杯子里装满水,在上面放上一张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洒出来呢?
板书设计
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错误结论(“骗”)
伊琳娜-----做-----生气----笑了
(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