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摘要:新感觉派是30年代一支颇具现代性的流派,发源于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潮流。他们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打量描摹现代都市,以犀利笔锋形象地写出受现代思潮影响的都市人,他们将电影镜头直接映入小说之中,将心理分析方法运用到小说中,使中国文学更进一步地从“封闭”走向“开放”,并由此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关键字:新感觉派;现代性;都市物景;都市人景;现代技巧;

上海是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商埠和大都会,它的繁荣开始于1843年满清政府与西方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该条约的实施,使得上海作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向太平洋及西方世界敞开了大门。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拥有宽深的天然港湾,连结着通向世界各地的海运,这样的世界和地理环境为上海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性的都市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其后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帝国主义工业资本及商业资本大举进军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在此间也充分发展;外租界的存在造成了上海城市的多元化格局;现代科技的输入送来了灯火辉煌的宽敞街道以及令人目眩神迷的舞场和品种繁多的出版物;也带来了烟囱林立的现代化工厂;国家银行、商贸市场、公债交易所等前所未有的事物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上海一跃而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和中国最大、最繁华的中心城市,赢得了“十里洋场”之称和“东方巴黎”之誉。新感觉作家无一例外地生活在这个“孤冢荒郊,尽变繁华之地;层楼高闺.大开歌舞之场”;“华屋连苑,高厦人云,灯火辉煌,城开不夜”的宝马香车、灯红酒绿的环境之中。

其中的三大主将为穆时英、刘呐鸥和施蛰存。穆时英的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毕业于光华大学。刘呐鸥本名刘灿波,是台南望族子弟,家境富裕,16岁即离开台湾到日本东京留学,1926年毕业回中国,在上海震旦大学插读法文特别班。施蛰存8岁时跟随任工厂经理的父亲定居松江,1923年到上海,入上海大学,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刘呐鸥是同学。三人都出身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或留学日本,或在西式学校接受过教育。穆时英、刘呐鸥和施蛰存的教育经历、生活方式、甚至精神状态,和上海的洋场气候非常融合。他们频繁地出入咖啡馆、电影院、跳舞场,追逐着潮起潮落的各种时尚,一副洋场先生的作派。施蛰存回忆和刘呐鸥同住那段时光的情形时说:“每天上午,大家都耽在屋里,聊天,看书,各人写文章,译书。午饭后,睡一觉。三点钟,到虹口游泳池去游泳。在四川路底一家日本人开的店里饮冰。回家晚餐。晚饭后,到北四川路一带看电影,或跳舞。一般总是先看七点钟一场的电影,看过电影,再进舞场玩到半夜才回家。这就是当时一天的生活。”[1](P43)穆时英是一个标准的洋场摩登文人,用《黑牡丹》主人公的话来说,“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汽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人。”[2](P67)

施蛰存回忆他和穆时英、刘呐鸥的生活状态时也坦言:“我们是租界里追求新、追求时髦的青年人。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与一般的上海市民不同,也和鲁迅、叶圣陶他们不同。我们的生活明显西化。”[3](P6)

新感觉派作家的存在状态是狂放、颓废、孤独、敏感、多情、摩登的,大多有着二重人格和多元思想,他们能够感触到殖民都市的亢奋和细微,他们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最充分地享受都市的娱乐文化。在都市生活的长期熏染下,使他们熟知都市发达的商业文化和成熟的欧洲生活方式,洞悉都市人群在物欲诱惑下的内心世界,以及被生活挤压、抛弃,因而寂寞悲哀的精神体验。对于现代都市生活,他们的感受非常复杂,一方面欣赏甚至沉溺于都市的醉生梦死,另一方面对都市精神的沉沦与堕落又心存不满,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纷纷拿起笔,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都市诸种人生的印象与感觉。

3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空前激化,作家们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政治选择和艺术选择。政治上,许多作家有了左翼普罗文学阵营和资产阶级右翼势力的分流;艺术上,则大多选择了现实主义的多种状态。由于多种原因,新感觉派作家在政治上选择了“第三种人”的自由知识分子立场,[4]而在艺术上选择了现代主义,这种选择促成了他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现代性转变。

一、都市物景

在新感觉派作家笔下,通过歌颂物质和人欲,对都市声色犬马的浓墨重彩,以及对新潮女性既是向往,又疑虑。为我们清晰地描绘出 20 世纪 30 年代的都市生活,并精心刻画出一道道靓丽的都市风景线。

新感觉派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主义的感觉印象性地投进客体中去,以创造对事物新的感受方法,1930年的上海,在新感觉派笔下,有其别具一格的风貌。

“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1931 年中国的一个断片》

这是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在撰写小说《上海的狐步舞》一文中的片段记述。在新感觉派作家笔下的上海既是地狱又是天堂,当然就既会有批判和不满又会有迷恋沉醉。上海作为新感觉派作家所谓的天堂,虽没有现在高科技的实物设施,

也没有今天近二千万人口的云集,但其繁华景象,却不减当年国际大都市的风范。而探戈宫、夜总会、跑马场、南京路、霞飞路新式的商业百货娱乐街市,则构成了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坐标系,这些也就自然成了新感觉派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

在穆时英的笔下大上海的夜总会是这样的: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面的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儿鞋鞋尖正冲着他的嘴。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都市啊!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灯,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

亚历山大鞋店,约翰生酒铺,拉萨罗烟商,德茜音乐铺,朱古力糖果铺,国泰大戏院,汉密而登旅社回旋着,永远回旋着的霓虹灯——忽然霓虹灯固定了:“皇后夜总会”[5](P211)

霓虹灯发出的光可以跳跃,光的颜色也可以改变,所以它给夜晚的都市增添的是强烈的变化的色调,让人捉摸不透。穆时英通过报童的嘴和牙齿颜色的变化来表现随着霓虹灯的闪烁变幻出的红蓝色彩,勾画出一幅颓废迷离的都市夜景,流淌着都市人泛滥的欲望和放纵的行为。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很真实。“像这样把卖晚报孩子的叫卖声与周围亚历山大鞋店,约翰生酒铺等商店霓虹灯光的闪烁变化综合起来描写,写出形体,声音,光线色彩诸种可感因素的交互作用,加上幻觉和想象,就克服了平面感,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觉,使人感受到殖民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繁华与紧张跃动的气氛,加深了读者的印象。”[6](P145)而上海大都市里的跑马场在刘呐鸥的小说《两个时间不感症者》中,描述如下:

“游倦了的白云两大片,流着光闪闪的汗珠,停留在对面高层建筑物造成的连山的头上。远远地眺望着这些都市的围墙,而在眼下俯瞰着一片旷大的青草原的一座高架台,这会早已被为赌心热狂了的人们滚成为蚁巢一般了。紧张变为失望的纸片,被人撕碎满在水门汀上。一面欢喜便变了多情的微风,把紧密地依贴着爱人身边的女儿的绿裙翻开了。除了扒手和姨太太,望远镜和春大衣便是今天

的两大客人。但是这单说他们的衣袋里还充满着五元钞票的话。尘埃,嘴沫,暗泪和马粪的臭气发散在郁悻的天空里,而跟人们的决意,紧张,失望,落胆,意外,欢喜造成一个饱和状态的氛围气”。

早在创造社初兴时代就有人提出创作是表现而不是再现,新感觉派把表现发挥到极至,将事物拟人化,如上文白云两大片,竟会流着光闪闪的汗珠。这让人更形象的了解到上海某一天很高的气温;情绪也被拟人化表现出来:“欢喜便变了多情的微风”。刘呐鸥将感情投入物象之中,使描写具有更强的可感性,具有某种立体感,把跑马场和跑马场里气氛整个勾勒了出来。

二、都市人景

人景,即都市人物景观。在新感觉派小说里,都市摩登女郎构建了都市人景的具体细节。中国妇女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压在社会的最低层,她们被“三纲五常”禁锢着,长期失去思想和欲望自由,沦为男人的附庸,在社会和家庭中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在新感觉派作家的笔下,受现代思潮影响的新潮女性们纷纷走出家门,在社会上发挥其优势和能力,在家庭中也有了其应有的地位。同时新感觉派作家也注意到这些新潮女性的变化。

“五四”运动之后,女性不愿意继续依赖男子生存,也不愿意继续过男人附庸品的生活,告别了纯粹依赖男子生活的历史,然而新潮女性具有二重性,在刘呐鸥的《热情之骨》里出生世家的玲玉,为了家庭教师是个有着果敢精神的勇敢男子和他私奔后在花店里卖花。向往东洋女性的温柔气质的比也尔,遇到了花店女老板后,为之痴迷。没有想到看似温柔的东洋丽人也是一个新潮女性,看似自强自立,其实也会用着自己的青春找爱人要钱花。

这些新潮女性既要自强自立,不依赖男性生存;又抓紧了男性的钱包,以自己的青春为代价,换取男子口袋里的钱。她们一面要独立,一面又离不开男子,这矛盾的二重性让爱上这些女子的男子永远无法理解。上海,是女子消费的天堂,又是都会男子的地狱。天堂里有着具有时代特色,令30年代男子琢磨不透的女性。也正因为琢磨不透,男子们陷入了情感地狱,原来吸引她们去追逐女性的不过是她们内心的欲望罢了。在刘呐鸥的《方程式》里,密斯脱Y 找伴侣只要两

天内能和他结婚的就可以,不在乎对对方了解不了解或熟悉不熟悉;在《残留》里,把欲望的能量,夸张地表现在刚成为寡妇的女主人公身上,她不介意成为咸水妹,成为陌生水手每埠一女的对象,她要的只是一个健康的身体能满足她的欲望。在这里,欲望对象由女子变为男子,女子成为欲的载体,欲望的化身。新感觉派作家笔下,写出了新潮女性的魅惑力和男子无法掌控支配女子的沮丧感。新潮女性是复杂的,一些双重性格的都会女性是新感觉派作家所无法了解的。他们把女性写成了没有思想的肉身或是会骗人的说谎精,或者仅仅化为都市的一道风景线。从这些流露深深沮丧感的新感觉派作家笔下,既写出了对女性无法了解的一面,又在不经意之间写出了新潮女性的出现和崛起这一事实的另一面。都市不能没有都会女性,都会女性也离不开都会生活:“脱离了爵士舞、狐步舞、混合酒、秋季流行色、八汽缸的跑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人”。[7](P58) 都市女性存在状态变化同样引起新感觉派作家的关注。都市女突破了中国传统妇女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典雅、文静、贤淑、端庄的审美风范,转而追求开放、新潮、性感、前卫。刘呐鸥笔下的都市女性有随风飘动的长发,希腊式鼻子,丰腻的嘴唇,走路时的全身运动,高耸的胸脯,柔滑的鳗鱼似的下节(《游戏》)。这是现代都会的产物,美丽、性感、迷人,也是男性视角下的新潮女性。这些新潮女性和男子一样地游戏人生,《 CRAVEN“A”》中的余慧娴就是这样一个游戏人生的情场老手:“我是不会爱一个男子的,如果是第一次碰到你,你对我说‘我爱你呢’!我就说:‘还是刚认识呢,让我过几天再爱你吧。’如果是一个月的交情,你对我说:‘我爱你呢!’我就说:‘我是不会再爱你了的。’如果是一年的交情,你对我说:‘我爱你呢!’我就说:‘我不认识你.’”。

新感觉派笔下的都会女性,从个人品行到思想特征具有与众不同的超前“时髦”。她们是具有二重性的怪物,可以不依赖男人,然而却也不愿离开男人。她们一面抓住男子的钱袋,玩弄掌控着男子的情感;一面又驾驭着自己的命运穿越于都市茫茫人海之中,成为既会献媚,又会说谎,掌握着男子情感的新潮女性。她们构成都市社会的一道人物风景线。

三、新感觉派的现代技巧

在“五四”运动之后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正处在百废待兴

的历史关头。新感觉派受到“五四”运动进步思潮的影响,主张中国文学要走出国门,与世界文化融为一体。新感觉派在大力主张中国文字,文体对外开放的同时,大胆地启用“洋为中用”的创作技巧,把西方的电影制作技术引进文本,借鉴电影手法进行现代性创作,使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在国内小说创作得到广泛的应用。

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较早地引用了西方电影的镜头“推移法”,“重叠法”等进入小说创作文本。刘呐鸥对电影颇有研究,发表电影评论多篇,还创办了电影刊物。他看电影一般要看上两遍。第一遍注意的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第二遍专门注意电影的镜头及角度。在他笔下电影镜头不断推移:“这是五层楼的一室,他凭着栏杆往外面望。黑魆魆的空中罩住一片生活的红光,下底是一片的灯海。那些高高低低的楼房,只露着不明了的轮廓,像海底的沙滩一样,垒在他的眼底下。近处一条灯光辉煌的街道,像一条大动脉一样,贯串着这大都市的中央,无限地直伸上那黑暗的空中去。那中间的这些许多夜光虫似的汽车,都急忙动着两只触灯,转来过去。那面交错的光线里所照出来的一簇蚂蚁似的生物,大约是刚从戏院滚出来的人们吧!”

这一段描写只有电影特写镜头和镜头的不断推移,才能对身处其中的汽车和人进行如此生动的描写。

穆时英对Craven“A”眼睛细部的刻画:

她有两种眼珠子:抽着Craven“A”的时候,那眼珠子是浅灰色的维也勒绒似的,从淡淡的烟雾里,眼光淡到望不见人似的,不经意地,看着前面;照着手提袋上的镜子擦粉的时候,舞着的时候,笑着的时候,说话的时候,她有一对狡黠的耗子似的深黑眼珠子,从镜子边上,从舞伴的肩上,从酒杯上,灵活地瞧着人,想把每个男子的灵魂全偷了去似地。

“在电影时代之前,人面对活人的描写恐怕是不可能如此没有距离感地描写眼珠子色彩的变化,也不可能如此不动声色地盯视和放大眼部细节而不受到对方对被看的察知和反应的逼视的。也是很明显,穆时英的这段描写是出于对电影的特写和叠印技术的搬移或说是模拟。”[8](P157)

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以及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文学创作技巧。施蛰存将心理分析和意识流引入文本,他的

《梅雨之夕》是一篇纯粹的意识流小说。讲的是作者在雨天的傍晚偶遇一年轻貌美女子,引起的一连串内心的驿动,下面的一段文字就是男主人公对女子的一段遐想:

“忽然,我觉得,何以刚才会不觉得呢,我奇怪,她好象在等待我拿我底伞贡献给她,并且送她回去,不,不一定是回去,只是到她所要到的地方去。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荫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她底眼光在对我这样说。”

整篇小说都是施蛰存运用心理分析和意识流的现代手法构成,其心理特征的描写极其细腻,引人入胜。

新感觉派是第一个用西方意象描写都市的群体。新感觉派小说注重形式美,小说大都内容简单,甚至没有内容。穆时英说:“对于自己所写的是什么东西,我并不知道,也没想知道过,我所关心的只是‘应该怎么写’的问题”。[9](P78)形式和技巧的强调是他们的一贯主张,这也是他们和硬性论者的主要分歧,也正是有赖这点,他们才可以在文学史上留下他们艺术探讨的脚迹,如果他们的作品全部是为娱乐而娱乐的,的确只能成为‘沙上的脚迹’。”[10](P159)

注释

[1] 施蛰存.我们经营过三个书店[A].沙上的脚迹[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12.

[2] 穆时英.黑牡丹[A].南北极公墓[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304.

[3] 张芙鸣.施蛰存:执著的“新感觉”[N].社会科学报,2003-12-4.

[4] 尹鸿:《论中国新感觉小说》,《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5] 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选.夜总会里德五个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6] 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前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7] 穆时英.穆时英小说全集.黑牡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

[8]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 [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9] 穆时英.穆时英小说全集·改订本题记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6.

[10]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参考文献

[1]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 [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欧梵.上海摩登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 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5] 刘呐欧.都市风景线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6]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M].长沙:新世纪出版社,1998.

[7] 施蛰存.梅雨之夕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8] 施蛰存.沙上的脚迹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此部分请按照材料自学,掌握各种思潮的含义、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 1、概念:“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是指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的以夸张变形等西方现代派小说手法来关注现代个体人的生存状况,展示现代人的失落、惶惑和生存荒诞感的小说。 2、发展状况:包括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等的荒诞小说和刘索拉等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小说长于通过描写外部现实世界,即描摹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关系来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命运;而王蒙等进行的小说变革,则从结构技巧、思维变换和展现风格等视角,改变了以往的小说形式。在这些小说中,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展开均无固定的时空顺序及因果逻辑,文本结构是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意识”流程演绎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离合,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以王蒙、宗璞为代表的中年作家们出于表达现代中国人在新时代中所产生的社会情绪的需要,首先采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艺术手法,创作出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批具有非传统现实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现代派小说”。王蒙在新时期重返文坛后,创作手法发生了较大变化。自1979年《当代》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布礼》开始,他连续写了5部中、短篇小说(《夜的眼》、《蝴蝶》、《春之声》、《风筝飘带》、《海的梦》等),集中对包括意识流在内的现代派手法进行了尝试。除王蒙以外,与他同时或稍后有一大批中年作家都有意识地采用了一些包括意识流在内的现代派表现手法,如李国文的短篇小说《月食》、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以及谌容的《人到中年》等,都大量采用了意识流动、时空跳宕、镜头组接等现代派手法。 但是,这些“意识流小说”的现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艺术形式的非传统上,尽管它常常具有非理性的情感色彩和“人类异化”的主题意向,但在小说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上,还不具有本世纪前后开始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世界荒诞”和“存在异化”的现代意识核心。因此,这些“意识流小说”的内核依然停留在“方法的借鉴”上,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派文学。 与这些中年作家们相对,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些青年作家的“现代主义创作”,则可称为是“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代表作家首推刘索拉,还有徐星、刘毅然等。1985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相继问世,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她们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内核,从现代哲学意义的层面对个体与世界的把握、自我的觉醒、存在的荒诞等问题进行了文学审美意义上的形而上思考。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被誉为“第一次看到的真正的中国现代派文学作品”。 小说表现了音乐学院里的一群青年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剧烈的心理冲撞,以及在躁动不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生活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生活 新感觉派小说是二十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他们注重取材于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将自身复杂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经历投射到小说的人物中,塑造出一个个孤独寂寞的形象,反映出在都市物质文明下,都市人的享乐主义和孤寂失落的心理状态。 一、光怪陆离的生活环境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描绘场景为十里洋场的上海——中国新兴的大都市,新感觉派作家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奇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对都市繁复驳杂的景观色彩进行渲染,对喧嚷匆促的都市生活节奏进行呈现。 正如当时的评论所说:“有意识地描写都市现代性的作家,在中国似乎最初是《都市风景线》的作者呐鸥”。刘呐鸥的小说展现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生活在其中的男女的落寞。《游戏》中对夜总会的描写,“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燈光和光亮的酒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文章节奏的跳跃与快速,形象的纷乱与色彩的炫目,音响的嘈杂等,真实地反映了作品中人物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同时也给人们一种晕眩的感觉。 穆时英在《上海的狐步舞》中,对上海生活环境的描写:“上了白漆的街树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沿着那条静悄的大路,从住宅区的窗里,都会的眼珠子似的,透过了纱窗,偷溜了出来淡红的,紫的,绿的,处女的灯光。”这段话在文中不断重复,这些景观都带着欲望的印记,描写出生活在上海的都市男女五光十色的生活。结尾说,“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二、畸形病态的恋爱态度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

中国文学现代性特质与当下文学创作论析

中国文学现代性特质与当下文学创作论析 论文摘要:西方文学现代性理论作为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由于传统不同,现代性呈现不同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直借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问题,普遍缺乏较为宽广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反思能力。本文从“时”、“质”两个方面把握我国文学现代性特质,表明中国的文学现代性总是按自身的特点去演进,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节奏、问题呈现方式及重心。当今,文学现代性更强调为文学跨越新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反促力’,这“反促力”就是文学的现代性的时代征候。 现代性理论作为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一种世界性景观,它提供了一个与政治观念不同的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至80年代后引人我国迅速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我国学者以其为研究和建构对象,来阐释、反思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和创作,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写了过去文学理论研究的狭隘视野,取得了较为丰硕、新颖的成就。 一 西方“现代性”一词使用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时间方面的,即指启蒙时代以来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是一种持续进步的洽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概念;二是观念方面的,即以建立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次知识创造和传播以及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推进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形成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并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

标发展。概言之,现代性包含进步的时间观念、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组织机制与效率、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这样几方面内容。中国“现代性’,一词的出现,则源自周作人发表于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的翻译文章《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一般意义上,我国学者将西方现代性理解为两个不同纬度上的现代性。一是社会现代性,它表现为社会的现代化以及与工业化进程相关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审美现代性,它以主体性和个体性为内核,对工业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市侩哲学及其观念的批判。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容且相斥的特色,在工业化初期,审美现代性表现为对社会现代性的讴歌,而在工业化后期,审美现代性常表现为对社会现代性的对抗和批判,审美现代性成为调节社会现代性中负面的东西。而对审美现代性的内涵把握,则一般认为其现代性是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展、变化,不同时期都呈现不同特色。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的反思,它是现代性社会得以不断更新变异发展的精神动力。从这点出发,一些学者指出,“现代性就是一种质的否定性”,“上承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变革精神,与生俱来地表现出对于以往传统的否定性、叛逆性和批判性”,等等。同时,我国学者从微观层面探讨现代性的内在诸多要素,使得现代性的研究呈现多元的景观,诸如现代性原则、内核、层次问题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在对现代性的研究过程中,我国也有部分学者忽视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在发生环境、社会制度、文化根基等方面的不同,

小说的现代性

小说的现代性 ——现代社会的人性问题的揭露 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看似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友好和谐,其实这只是表象。真正好的作品,不在乎其辞藻如何华丽,不在乎其内容如何轰轰烈烈,只要表现人们日常生活,揭露人性的基本问题,哪怕是鸡毛蒜事也值得细细品味。 ——题记 阅读该小说,其实故事很简单,却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主要是描写了一个一出生就是一个瞎子,其父母为了让他尽量能够平安生活,因而取名为“平瞎子”的人的悲剧生活。因为社会和家庭和自身的原因,他一出生就注定了命运坎坷,与其弟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从不知道什么是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任何东西,父母用绳子把他拴在地上当狗来养,弟弟把他当马来骑,村里的人把他当做笑柄来取消,就连动物都欺负他,鸡与他争碗里的饭吃……这里的一切,将他逼上了绝境,他撑着竹篙逃离现今生活的地方。不管去哪里,只要能远离就好。也许凡事都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当他的脚绊到石头趔趄一下,撞到头破血流晕厥过去时,恰巧碰上了村里的暴发户大荣,碍于老婆的面子,将其带到城里做了盲人按摩师傅,因手艺好,也由原来的“平瞎子”升到“平师傅”了,虽然还是得不到大部分人的尊重,但仍有小部分人欣赏他的按摩手艺,而最重要的是他的价值体现出来了,不但能够自力更生,而且还能在家里有需要,即弟弟结婚时给钱给予帮助。当家人在弟弟结婚时接他回家时,他以为他的坎坷命运就要结束了,但在婚姻上,他仍是被嘲笑、讨论的话题,妹妹怕他丢人现眼将他远离主席桌,最后他希望家人能够重视他的存在,撒娇要弟媳亲手下的面,可是没有人理会,最悲哀的是连在梦里这样小的奢求都得不到。 该小说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属于现代性描写。现代性不仅仅是某种时间类型的转变,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现象,它还是一种意识,即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与旧时代根本不同的时代。波德莱尔将现代性视为一个矛盾体:“现代性,就是那种短暂的、易失的、偶然的东西,是艺术的一半,它的另一半内容是永恒的、不变的。”在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看来,外在的、当下的事物只是主体面对的幻象,在这种幻象下存在的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信仰、精神。现代主义艺术家们所要把握的就是这种内在的永恒性。所不同于古典主义者之处在于,古典主义者们内在的精神法则展示的具体事物是与法则一样万古长青的;因此,把握住这种具体的事物也就意味着把握住了这种精神。而现代主义者则宁愿打破外在事物的永恒性,并在时间的流动中扯断了完整同一的时间观念。他们相信今天的时间是另一个时间,但是另一个时间的背后存在的还是一个永恒的精神,而将短暂与永恒凝结到一起的,正是艺术。 在思想内容上:其一,最底层人物题材的选择体现了现代性。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角大多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 无赖奴才之流等等。“五四”之后,小说中常常出现商人、知识分子、英雄人物等等,一般是带上了一定的政治色彩,作为政治政策的响应者、传声筒和号召者,为人生,而非为艺术。但是该小说与众不同,人物选得是乡下的几乎接近最可怜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人物形象的另类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55080264.html,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人物形象的另类性 作者:王攀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8期 摘要: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主流相较,当时的新感觉派作家创作的诸多人物形象显然具有很强的另类性。这一系列人物形象或有着强烈的世纪末情绪,或具有双重性人格,它们的出现无疑开拓了此间中国文坛的一些盲区。由于特征不同,这一系列人物形象可以被归为两类:世纪末情绪体验者及具有双重性人格的人。 关键词:新感觉派人物形象世纪末情绪双重性人格 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中国的新感觉派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个流派,无论是小说的创作观念还是小说的叙事技巧都具有独特个性。和同时期的文坛主流相比较,新感觉派作家创作的诸多人物形象显然具有非常强的另类性。这一系列人物形象或有着强烈的世纪末情绪,或具有双重性人格,它们的出现无疑开拓了当时中国文坛的一些盲区。由于特征不同,这一系列人物形象可以被归为两类:世纪末情绪体验者及具有双重性人格的人。 一、世纪末情绪体验者 所谓的世纪末情绪,是一战后在欧美出现的一种时代通病:通常以悲观、颓废、寂寞等情绪表现对理性的幻灭感及对未来的无望感。诸多有着强烈世纪末情绪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了新感觉派作家笔下。 这些人都是繁华大都市之中的寂寞者。他们“每一个人,……在内心的深底里都蕴藏着一种寂寞感,一种没法排除的寂寞感”[1]。穆时英《pierrot》中的潘鹤龄就是这样的人。他与朋友们探讨自己的创作,却没想到朋友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自己的创作目的相去甚远,为此他感到甚为寂寞;琉璃子是他的意中人,他心甘情愿随之流浪,却没想到原以为忠诚无比的心上人竟然从未停止过对自己的欺骗,为此他感到甚为寂寞;他认为母爱是博大的,于是黯然还乡想寻求母亲的帮助,却没想到在母亲眼中他只是个赚钱的工具,为此他感到甚为寂寞;他因参加工会组织而被捕,出狱后原以为会受到人们的感激和报答,却没想到等来的只是猜忌和遗忘,为此他感到甚为寂寞。最终,寂寞融入了潘鹤龄的灵魂:站到哪儿去呢?哪儿都是寂寞的。《父亲》中的父亲也是如此,烟榻之上“安息香那么静谧”的父亲,尽管望着烟灯里边的“那朵儿豆似的火焰”,可眼中却满是迟暮之年的颓唐和寂寞。只因为儿子说要预备去赴校长和教授的别宴,他便“像叱责一个窃贼似的厉声嚷了起来”,并且像个孩子似的抽抽噎噎地哭出声来。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是那么寂寞”,以至于以为儿子都会舍他而去了[2]。新感觉派作家所塑造的这一系列寂寞者形象,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虽然都市还在继续着它的繁华,但生活在都市之中的人却缺乏心灵、情感的沟通交流,在这种彼此隔膜的环境里,最终人们所得到的只能是深入骨髓的寂寞。

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研究范式

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研究范式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一.“现代性”概念 (3) 二.现当代文学及现代性转型 1.现当代文学概述 (7) 2.现当代文学划分 (7) 3.现代性转型 (12) 三.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多种范式 (16) 1. “轻性”现代性的提出 (16) 2.“中产阶级”的现代性 (18) 3、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积极的和否定的 (19) 4、被遮蔽的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问题 (19) 5、革命的现代性 (20) 6、多重现代性的省思 (22) 7.“新现代性”的提出及意义 (23) 结论 (24)

参考文献 (24) 【摘要】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它的发展变化,对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人们更加注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涵出发,本文结合文化思潮、作家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分别论析晚清和“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形态,并对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理论及现当代文学的几种范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现代性; 研究 引言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论余华小说活着的现代性

学生姓名:陈娉 学号:200563210220 班级:2005632102 专业: 指导教师:罗璠 2009年6月

余华小说《活着》的现代性思考 学生姓名:陈娉 学号:200563210220 班级:2005632102 所在院(系):文法学院 指导教师:罗璠 完成日期:

余华小说《活着》的现代性思考 摘要 余华是先锋小说群体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作家。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通过其小说创作体现了自己的现代性思考。他的这种思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加强了对苦难的阐释,重新解读了死亡的意义;二是借助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完成了对现代律法规则的再认识和科学认知的质疑。 关键词::现代性;传统文化;死亡;批判 关键词

THE MODERNITY PONDER OF YUHUA’S NOVEL《Huo Zhe》 ABSTRACT Yuhua is the writer who in the cutting edge novel community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very much.Yuhua As write of cutting edge,He has manifested his own modernity ponder through its novel’s creation.His this kind of ponder mainly manifests in two aspects:one is through to traditional culture reconsideration, strengthened to the misery explanation,has explained the death significance; two is with the aid to modern civilization critique,has completed to the modern regulation rule again understanding and to scientific cognition question. Key words:Modernity;Traditional culture;Death;Critique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 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无意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蕴含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如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其中,“海派”所指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新感觉派。 1 关于“京派”与“新感觉派”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而新感觉派是一个小说流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颓废悲观情绪。因主要受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所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新感觉派。 2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各自的艺术特色 ⑴从写作手法 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写青春气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杨柳喻乡村的古朴,《桃园》、《桥》以桃树言理想境界。与诗性追求相应,京派作家往往都有着意境营造的自觉。他们的小说或以景结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灵构成立体的艺术空间,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废名的《四大》等难于区分出是小说还是散文,林徽因的小说笔致活络自由,于看似平淡松散中见出功力。 与京派相比,新感觉派的艺术手法更接近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新感觉派强调主观感受。并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上海这个大都会的现代风景和生活。以刘呐鸥为代表。他15岁赴海外求学,较早就受到现代主义的熏染。他1930年出版的《都市风景线》,被公认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山之作”。同时,新感觉派小说用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叠合交错的表达式,来反映都市的繁华和喧哗。以穆时英为代表,其作有南北极》、《公墓》等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此外,描写手法新颖也是新感觉派艺术手法之一。海派小说不断变换新技巧,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物的潜意识,表现人物“超我”与“原我”的冲突,显示心理分析的特征。以施蛰存为代表。其心理分析小说堪称独步,并为我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如《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 ⑵写作内容 京派作家善用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抒情笔法。但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他们逐渐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而向梦幻乡土延伸。在视艺术即梦、情感即真,他们努力从中开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风俗美,自然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鄂东山野,芦焚的河南果园城

中国现代文学答案

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但是,现代诗派排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搬,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是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2.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3.延安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四、简答(每小题6分,共18分) 1.比较《雷雨》、《日出》的结构特点。 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日出》的结构是“横断面的描写”法,既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它不像《雷雨》的结构那样严密紧凑,而是从“片段的方法写起”: 第一,剧本人物众多,却没有一个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角色. 第二,剧本情节线索也较繁杂,虽以剥削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和他们内部狗咬狗的矛盾为基础,但全篇没有统帅全剧的中心冲突,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贯穿动作. 初看,结构松散,矛盾冲突不集中,但主题思想将他们(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2.评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答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而矛盾的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 3.评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 五、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论述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一、问题小说,这是一篇典型揭露农村存在的问题的问题小说;〈〈小二黑结婚〉〉中揭露了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深刻揭露了农民的愚昧。此外小说业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解放后解放区遗留下来的恶霸作风,和欺上瞒下的行为;也反映出农民自身的小农意识。再有,文中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揭露也很到位。如三仙姑不顾女儿的反对希望将其嫁给“插起招军旗,就有种粮人”的吴先生;还有二诸葛家养育的童养媳等等都可反映这些问题。 二、强烈的政治色彩,也由于过分注意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因此给赵树理的创作带来了一些明晰那的局限,如拘泥于具体问题和事件,伸展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时有简单化的倾向;作品有图解政治,图解政策的痕迹。有时会因政策事物而累及作品等。但是由于赵树理常年生活在农村,扎根于基层,凭借他对农村

2020国开大-中国现代文学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 形考任务一 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A. 《现代评论》 1924年,蒋光慈、沈泽民等成立的春雷社是革命文学社团的代表。他们的主要阵地是五四时期“四大副刊” 之一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抗战爆发前,连续创作了代表左翼戏剧成就的《赛金花》《秋瑾传》和《上海屋檐下》等优秀剧作的作者,正是左翼戏剧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夏衍 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的主要作品有《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赶车传》《王九诉苦》和《巧儿》等。 其中《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923年8月,鲁迅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是()《狂人日记》 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期间,曾受到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斯宾诺莎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是()《迟桂花》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一起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的青年诗人是()徐志摩 徐志摩在剑桥的优美风光中,与16岁的女孩双双坠入爱河,不惜与有孕在身的妻子提出离婚。几经周折离婚后,却只好独自品尝失恋的苦痛和来自父母的责难,并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位引发诗人诗情的女孩是()D. 林徽因 张恨水在回忆录中提到最多的一部小说,是奠定他小说生涯的苦心经营之作()《春明外史》 1922年在南京主办的《学衡》,是穿着西装的复古派,则产生了很大的迷惑性,其主要员有()等。梅光迪, 胡先驌, 吴宓 30年代,文艺斗争日趋激化,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四个。其中主要有()等。A. 反对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的斗争 B. 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斗争D. 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文艺自由论辩”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筹办《新生》杂志失败后,开始在《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这些论文主要有()等。C. 《文化偏至论》D. 《科学史教篇》 闻一多关于诗歌的“三美”主张,是指()C. 音乐的美 D. 绘画的美 《啼笑因缘》以樊家树的经历为中心线索,逐渐展开了樊家树和几位女性的多角关系。这几位女性是()关秀姑 文学革命的开始,则是以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的。 周作人的《小河》是白话诗散文化的代表,以其精微的哲理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名噪一时,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

注重心理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 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突出特点是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心理分析。其作品主要描写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空虚和异化,以及都市的消费性和商业性所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盛行, 并突出描写了夜总会、酒吧、舞会、跑马厅等畸形环境中人的病态行为和畸形心理; 善于描写人物情绪的流动、人物内心的主观感受, 并善于把客观生活加以情绪化、意象化。这些创作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和特征。在我国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我国当时的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戴望舒等。刘呐鸥、穆时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觉派的影响。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立了极大的功劳。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到30年代初期,他们又接受新心理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一批以表现心理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如穆时英的《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小说都是将心理分析作为构成作品艺术形象体系的重要环节,丰富了刻画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段。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他的《梅雨之夕》、《春阳》、《药羹》等小说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水平。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中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大家。他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对人物进行心理刻画, 开掘人物的潜意识, 多写主人公忧郁症、神经衰弱症患者的妄想、惊悸、幻觉等特点。例如《魔道》中的主人公的幻觉恐惧和多疑, 石秀主人公欣赏杀人时鲜血淋漓的变态的愉悦, 作者将人物的变态心理刻画到了极致。另一方面, 他还热衷于表现双重人格, 突出以性冲动为主要内容的潜意识在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作用。《石秀》中石秀的内心充满了友谊与情欲的冲突。这些

中国近现代小说中的都市与现代性

中國近現代小說中的都市與現代性 陳俊啟(5/21/2007) § 西方的城市 ─在人類歷史上有人群即有聚落,在交通方便、物資流通暢行之處所,以及政治文化重心,都是都市形成的所在。 ─從最早希臘城邦的構想,城市在想像中代表了人類對於理性、和諧以及秩序的憧憬 ─基督教神學加以引伸,認為「人間城市」(the Earthly City) 反映了人對「天堂城市」(the Heavenly City) 的渴望與嚮往 ─但是何以城市仍有混亂?Monroe Spears(1970)提出(1)阿波羅式的理性與形式的追求(2)戴奧尼西斯的感性及反形式傾向的追求。 ─城市在西方想像中最激烈的轉捩點出現在18世紀,從此之後城市成為詩人文士的諷刺對象,浪漫主義之後,城市作為秩序理想的象徵乃告徹底瓦解。 ─William Blake在”The Chimney Sweeper” (1794) ─但是到了Wordsworth (1770-1850) 詩中(如 “Michael,” 1800),倫敦已經成為罪惡的淵藪。 ─其他十九世紀的浪漫派詩人,如柯立茲 (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薩席(Robert Southey, 1774-1843)等湖濱詩人都對都市避之唯恐不及,認為城市的汙穢,使人靈感蹇滯,甚或使人的良知及感性泯滅。 ─到了狄更司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的小說,倫敦則變本加厲,真正是罪惡的大本營了。 ─二十世紀愛爾蘭詩人葉慈也在“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詩中表示,城市中灰濛濛的人行道令他覺得彷彿生活在樊籠裡。 →城市令人墮落,鄉間的大自然景觀使人反璞歸真。 ─Raymond Williams在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1973) 中提出: On the country has gathered the idea of a natural way of life: of peace, innocence, and simple virtue. On the city has gathered the idea of an achieved center: of learning, communication, light. Powerful hostile associations have also developed: on the city as a place of noise, worldliness and ambition; on the country as a place of backwardness, ignorance, limitation. II. 現代城市與現代性 ─何謂現代性(modernity)? 根據社會學者黃瑞祺在〈現代性的省察:歷史社會學的一種詮釋〉的看法, 「現代性」具有特定的時空屬性,可以簡單說是「近代西方文明的特性」。「現代性」 在個人層次而言指一種感覺、思維、態度及行為的方式(所謂「個人現代性」),在結 構層次而言是指社會制度、組織、文化以及世界秩序的一種特性。所以從歷史上來說, 「現代性」是一種新的全貌 (new constellation),包括生活中的重要層面,而以「西方

现代文学

●周作人1929到1933年在清华大学等校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的讲义,后整理发表题 为《中国新文学纲要》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著作 ●1917年文学革命是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 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八事1917年1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 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用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陈独秀提出的,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翻琢磨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 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成员: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为文学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小说月报》 ●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北京,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张资平、何畏、徐祖正、张凤 举、成仿吾、穆木天、陶晶孙《创造》,多为日本留学生,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多为旅英美留 学生 ●语丝社: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 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语丝》 ●语丝体: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排击有 害于新的旧物,催促新的产生) ●湖畔诗社:以爱情诗闻名,成员: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是湖畔诗人,《湖 畔》 ●浅草社:1922年成立,《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现过《文艺旬 刊》,其骨干成员有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 ●问题小说: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除旧布新的力量,引出了一批“问题小说”,造就 了一群问题小说家。他们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1919年下半年,冰心正式开了问题小说之风〈斯人独憔悴〉冰心王统照许地山 ●形成原因:1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产物2与作家们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3受外国文 学影响(有历史文献的价值,艺术价值成就不高) ●通俗文学:以清末民初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 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 ●小诗体:在周作人郑振铎翻译的外国作品影响下产生的,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短诗,一般 三五行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和美的情思。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值三 ●三美:闻一多提出的新诗格律化,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 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纯诗:穆木天提出的,1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2诗应有不同散文的思维与表现 方式,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 ●杂文: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鲁迅、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钱学同、李大钊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摘要:新感觉派是30年代一支颇具现代性的流派,发源于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潮流。他们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打量描摹现代都市,以犀利笔锋形象地写出受现代思潮影响的都市人,他们将电影镜头直接映入小说之中,将心理分析方法运用到小说中,使中国文学更进一步地从“封闭”走向“开放”,并由此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关键字:新感觉派;现代性;都市物景;都市人景;现代技巧;

上海是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商埠和大都会,它的繁荣开始于1843年满清政府与西方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该条约的实施,使得上海作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向太平洋及西方世界敞开了大门。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拥有宽深的天然港湾,连结着通向世界各地的海运,这样的世界和地理环境为上海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性的都市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其后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帝国主义工业资本及商业资本大举进军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在此间也充分发展;外租界的存在造成了上海城市的多元化格局;现代科技的输入送来了灯火辉煌的宽敞街道以及令人目眩神迷的舞场和品种繁多的出版物;也带来了烟囱林立的现代化工厂;国家银行、商贸市场、公债交易所等前所未有的事物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上海一跃而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和中国最大、最繁华的中心城市,赢得了“十里洋场”之称和“东方巴黎”之誉。新感觉作家无一例外地生活在这个“孤冢荒郊,尽变繁华之地;层楼高闺.大开歌舞之场”;“华屋连苑,高厦人云,灯火辉煌,城开不夜”的宝马香车、灯红酒绿的环境之中。 其中的三大主将为穆时英、刘呐鸥和施蛰存。穆时英的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毕业于光华大学。刘呐鸥本名刘灿波,是台南望族子弟,家境富裕,16岁即离开台湾到日本东京留学,1926年毕业回中国,在上海震旦大学插读法文特别班。施蛰存8岁时跟随任工厂经理的父亲定居松江,1923年到上海,入上海大学,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刘呐鸥是同学。三人都出身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或留学日本,或在西式学校接受过教育。穆时英、刘呐鸥和施蛰存的教育经历、生活方式、甚至精神状态,和上海的洋场气候非常融合。他们频繁地出入咖啡馆、电影院、跳舞场,追逐着潮起潮落的各种时尚,一副洋场先生的作派。施蛰存回忆和刘呐鸥同住那段时光的情形时说:“每天上午,大家都耽在屋里,聊天,看书,各人写文章,译书。午饭后,睡一觉。三点钟,到虹口游泳池去游泳。在四川路底一家日本人开的店里饮冰。回家晚餐。晚饭后,到北四川路一带看电影,或跳舞。一般总是先看七点钟一场的电影,看过电影,再进舞场玩到半夜才回家。这就是当时一天的生活。”[1](P43)穆时英是一个标准的洋场摩登文人,用《黑牡丹》主人公的话来说,“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汽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人。”[2](P67)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文学思潮被看作“创作方法”的产物。而这种创作方法论仅仅肯定了现实主义(以及附属于 它的浪漫主义)的合法性,而排除了启蒙主义等其他文学思潮的存在。同时,国内外文学史也大都没有把启蒙主义作为独立的文学思潮,而 仅仅当作一种社会思潮,造成了文学思潮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缺失。这两种原因,导致五四文学以及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被抹杀, 并被错误地冠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名称。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而不是什么创作方法的产物;同时,启蒙主义是争取现代性 的文学思潮,是与其他文学思潮并列的独立的文学运动。因此,运用现代性理论重新界定各种文学思潮,包括启蒙主义,是研究中国文学史 的理论前提。本文正是从现代性角度,重新考察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 潮的历史。本文共分三编。上编以“现代性”为理论支撑,纠正创作 方法论的长期误导,透析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内在关系,梳理西方从 古典主义至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并着重分析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的发生背景、思想倾向、具体特征、主要类型、流变过程等,作为研 究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参照系。中编以五四新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辩驳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论,从现代性角度确定五四文学 的性质,提出五四文学开启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追溯它的历史背景,描摹它的发展脉络,对比它与西方启蒙主义文 学思潮的特征差异,并评判它的历史意义。下编将新时期文学纳入研 究视野,从历史任务、思想倾向、内容主题等方面研究它与五四启蒙

主义文学的渊源关系,并详细考察它的演变过程、风格特征,从而确认它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属于中国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节新感觉派小说

第三节新感觉派小说 与京派对立并曾发生论争的,有上海的新感觉派,这是一个活动于20代末期至30年代前半期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30年代新感觉派是在以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又被称为“都会主义小说”从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至同年年底该刊被查禁,是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期。自1930年9月施蛰存、刘呐鸥等创办《新文艺》至1932年,是它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刘呐鸥以感觉主义方法创作的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8篇小说已结集为《都市风景线》出版;施蛰存放弃早期抒情小说的写法开始自觉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来分析人物心理;穆时英则与刘呐鸥、施蛰存取得了联系,为他后来进入这个流派准备了条件。1932年5月由施蜇存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现代》创刊,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最重要的发表阵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已经形成,并开始步人成熟期。1935年初施蛰存因故辞去《现代》编辑一职,标志着这一流派的解体。 30年代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 施蛰存(1905-2003),是新感觉派小说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生于杭州,幼年随父母去苏州,8岁时随家迁居

松江。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大革命失败后回松江担任中学教员。1928年以后参加过《无轨列车》、《新文艺》的编辑。1932年应邀担任《现代》杂志编辑。抗战爆发后先后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等校执教。1952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至今。 施蛰存小说创作开始于20年代中期。最初的试作,大都收在《江干集》、《娟子姑娘》和《追》等集中,艺术上比较幼稚。作者认为“我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其中的10篇作品,大多以成年人怀旧的感情来回顾少年时期的生活,抒发人生的慨叹,感情纯洁,有诗的意味。除《渔人何长庆》外,其余9篇都用第一人称,或真切地写出了少男少女纯洁的初恋((上元灯》),或以出人意料的事件、人物反映社会世态的某些侧面(《栗芋》、《闵行秋日纪事》)。只有《周夫人》、《宏智法师底出家》两篇,带上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预示了他后来创作的变化方向。从总体上看,《上元灯》以忆旧方式状写人生面影,善于烘托气氛,带着淡淡的哀愁,具有较为浓郁的抒情气味。 真正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小说,主要是《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三本集子中的作品。受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施尼茨勒(又译显尼志勒)的影响,他曾热心译介施尼茨勒,经他翻译出版的施尼茨勒小说有《倍尔达·迦兰夫人》、《田比亚特丽思》、《爱尔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