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特点

合集下载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

“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

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2)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思想涉及军事、政治、逻辑、伦理等方面,注重实用而欠缺理论性与系统性。

墨子的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6、兼相爱,交相利(1)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政治思想(2)墨子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因此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3)“兼相爱交相利” 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7、尚同(1)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2)天下大乱在于异义,而国家的起源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因此墨子主张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即所谓的“尚同”。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民本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中提出了"民为大,社稷次之"的理念,强调国家的根本目标应当是造福人民。

孔子则提倡"民贱君富,富而好礼,贫而好义",强调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重,关心民生。

儒家思想在汉代达到鼎盛,在政治上更是注重民本思想的实践,体现在以孝治国、仁政等思想中。

道家思想也提出"为民之道",强调执政者应当以民生为重,反对专权、压迫和剥削。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中,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了深入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民为本:认为国家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人民,执政者应当关心民生、尊重民意,以民为重。

2. 民权:主张民众的平等权利,承认人民的政治地位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

3. 民生为重:强调政府应当致力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公平正义:强调社会应当公平正义,消除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5. 国家权力受限:主张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防止滥用权力对人民造成伤害。

6. 执政者对人民的责任:认为统治者应当以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为人民服务。

三、民本思想的影响1. 影响政治实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政治决策和施政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少君主在执政过程中,注重实行仁政,关心民生。

2. 影响社会风气:民本思想强调公平、正义和民生,对古代社会的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引导着古代社会的道德风尚。

3. 影响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受民本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民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影响政治体系: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民本思想成为管理国家的重要理念。

四、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1. 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也应该以民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实行民生政策,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指以民众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强调权力来自于民众,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谋福祉。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秦汉至清朝,都可以找到对民本思想的影响和应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措施,严重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使得普通百姓的地位得以提升。

然而,在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汉朝开创了以农民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推崇“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通过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地主的权力,力图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随着汉朝的衰落,三国时期出现了“助民为本”的思想。

著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执政期间,重视百姓的生活和福祉,提倡农耕生产,修筑水利工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他秉持“兴利除害,助民为本”的思想,将政治家的责任看作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并通过具体行动来落实这一思想。

而南宋时期,陆游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国方略,强调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拥护,君主的行为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他主张政府应该依靠民意来决策,并采取公正合理的政策,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进入明清时期,明朝刘基在《铸法》中明确指出,天下之事不可不重民,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他提倡在执政过程中要兼顾民生与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百姓利益。

在清朝康熙年间,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以全国并三屯为众利,兼掉财赋税,节任使职,便农商旅,则农商旅皆得其利,而愿以力相应之,各尽其事矣”的治国思想,以追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一直贯彻于各个历史时期,强调以民为本。

在实际的执政过程中,中国历代的君主和政治家都相对注重人民的权益和福祉,通过改革措施来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思想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然而,虽然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福祉和权益,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

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

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

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

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

孟子的仁政。

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

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

”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

人民高于君主。

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

古代“民本思想”现代化表现及内涵

古代“民本思想”现代化表现及内涵

122文化纵横古代“民本思想”现代化表现及内涵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发端于夏商时代,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历史证明:中国古代的每个历史时期,只要统治者重视民本,施政体现民本思想,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和社会鼎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处在关键时期,在改革过程当应该结合当前我国实际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古代“民本思想”中合理科学的部分,加以吸收和利用,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古代“民本思想”的特点梁艳 李万波(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摘 要: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思想从先秦诸子百家出现到明清后期逐步发展完善的古代行政体系,每一个时期都有着许多独特的行政理念,特别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提出,对古代甚至是现代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古代“民本”思想特点及其现代化表现及内涵进行探索。

关键词:“民本思想”;现代化;表现;内涵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倡导的主流,书中记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思想提出了安民、富民、役民的主张,首次将民众作为核心,将君主的地位弱化,在当时是极其先进的进步思想。

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君民关系,阐述了君民正确的相处之道,进一步巩固了民众在社会中的地位。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儒家对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社稷的兴衰存亡的历史作出了正确的认知,从根本上认为人民大众对于国家是占主体的,希望获得君主的重视,以民为本的思想提出缓解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民本思想”的现代化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政府秉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对“民本”思想的延伸和传承,是对儒家思想最好赞同,也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良好践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选文档
(3)荀子的“舟水说”。
2、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 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2)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和思考。 (3)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 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 路。
3、民本思想的实践与评价
(1)实践过程及典型事例 (2)民本思想的影响 ①为封建统治者接受并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 从 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 ④影响着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 精神的一份珍贵遗产。 (3)评价:民本思想的立足点、实质。
社会原因:
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追求民主的社会经 济根源。
②中国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清王朝对内专制,对外卖 国投降,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生存的危机。
④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拿起“民主”这一思想武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
二、近代民主思想
1、 18世纪法国民主思想的基本要义: ①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 ②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主权)。 ③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
2、简述中国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实践民主思想的历程 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历程: ①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兴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并力图付诸政治实践 。 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武力推翻封 建君主专制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 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后来,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继续 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革命。 ③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明确地提出了 “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追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古代社会思想史——民本

古代社会思想史——民本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述论09社会学许嘉欣 09316012民本思想,顾名思义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在封建专制时期出现,尤其可贵与先进。

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曾对此进行各种思想探索,从而得出的思想对于现代而言依然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要探索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首先要了解其的基本思想。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民”的解释包括三层含义:首先,一个社会需要有一定量人口方能生存,所以“民”在此指社会人口;第二,“民”与“天”相对;最后,“民”与统治者相对,所以古代有“牧民”之说。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天”与“民”、“君”与“民”孰轻孰重的较量,“民”的思想逐渐加重自身的分量。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民本思想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化,如从齐民到牧民、强民;在不同时期突出的范畴也有所不同。

先秦社会具有非农业、非封闭、非专制、非礼治、多阶层、变动的特征,较开放的社会有利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民本思想便是从中发展起来。

夏商周时期已有天命观、神学论,逐渐糅合形成民本思想的渊源。

夏朝注重的是天命观和神学论,强调权力的神圣,有天无民;到了商朝渐渐转变为以德配天,有了“民”的思想,但仍是重天轻民;周代至周公旦,才提出“天”与“民”皆重,一方面是周王认为受命于天,必须敬天,而且必须有德行,敬德,另一方面又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因此周最终在牧野之战中胜出。

周公旦的天民皆重的民本思想提出了保民和民心的重要性。

保民是天命的体现,天意靠民意来体现;牧民如子,顺应民心,让人民顺从,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才能知民疾苦。

要使民心稳定,统治者要调解人民之间的人际关系。

要使社会稳定,周公旦认为要对不合礼治、不利社会稳定的因素加以注意,防止越轨。

总体而言,周公旦的民本思想围绕着如何保民、牧民发挥。

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急速发展,战争频繁,政权动荡,思想界兴起百花争鸣的势头,成为刺激民本思想的发展的因素。

在春秋时期,如何齐民、牧民成了思想家要论述的要点,“天民并重”演化成“轻天重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特点)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一个很古老的观念,并在历代的明君贤臣、清官良吏宽政惠民、厚生利民、除暴安民、济世为民的施政行为中得到具体体现,其认识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广泛的借鉴价值。

可以说,古代民本思想在古代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细化,具体可分为101.畏民。

畏民者,敬畏民众也。

也就是对老百姓要尊重和敬畏。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大禹谟》)孔颖达《尚书正义》疏解“可爱非君,可畏非民”时说到:“言民所爱者岂非人君乎?民以君为命,故爱君也;言君可畏者岂非民乎?君失道则民叛之,故畏民也。

”孔子提出:“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正在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同时,孔子更是把君民关系比为鱼与水的关系,他说:“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民为水,政为舟。

畏民者犹如行舟而畏水,焉足以为政?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在这一点上有较深刻认识的当属李世民,他在《民可畏论》(《全唐文》卷十)中说到:“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他在分析过去朝代兴衰时也曾说:“可爱者君,可畏者民。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臣下说:“有人说,作天子的可自尊自崇,无所畏惧,我则以为应自守谦恭,常怀畏惧。

我每出一言,行一事,都是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生怕难称天意,不合民心。

”唐太宗的这种畏民心理几乎存在于他当皇帝的全过程。

魏征则更形象深刻地指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风平浪静能载舟,惊涛骇浪可覆舟。

民心不可违,民心不可欺,乃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是警世之钟,居安思危,人心向2.重民。

历代开明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能从不同侧面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从而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

《尚书·五子之歌》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重民思想,而且一语中的,非常精辟。

但却是孟子把重民思想推到了高峰。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主视民为贵,那么人民在地方诸侯那里应该占有怎样的分量呢?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得此三宝者安,失此三宝者危。

诸侯之所以成为诸侯,是因有此三宝,如果丢失土地,背离人民,荒废政事,那么诸侯也就要失其位了。

孟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有这样的真知灼见,可以说是难能可贵。

西汉著名思想家贾谊,进一步阐述了重民思想。

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命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力……”他从上述四个方面论证了为什么“民为国本”的道理,认为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都取决于人民。

他还反复告诫当时的统治者,必须重视历史的教训,重视民心向背和人民的力量:“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民为政本,轻本不祥,实为身殃”。

历史上一些统治者之所以有所作为,是和他们有不同程度的重民思想分不开的。

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对他身边的大臣说:“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故不敢多言。

”他还说到:“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他能够想到老百姓,说话办事考虑到对老百姓是否有利,注意处理好与老百姓的关系,这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在君民关系问题上也有自己的见地。

据《明实某》记载,朱元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善治者视民犹己,爱而勿伤;不善者徵敛铢求惟曰不足。

殊不知君民一体,民既不能安其生,君亦岂能独安其位乎?”要想君主安其位,就得让民安其生。

那种不停地勒紧马缰绳,又狠狠地抽打让马跑得快的驭者,没有不被颠覆的。

清初思想家唐甄也十分强调“重民”的思想。

他认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衣食住行的来源,是国家安全的保卫者,是上自皇帝、下至一般官吏的养育者,因此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衣食无忧,3.得民。

就是要得民心。

《左传》上有一则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

乡校是古代国人举行乡射、宴饮、聊天闲谈的场所。

子产任郑国执政时,人们常在乡校中议论为政得失。

有人劝子产毁掉乡校,子产不同意。

这种广开言路、让人宣泄的雅量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是一个开明的当政者。

所以他必然受到人们的拥护。

民心向背,决定兴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教训,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曾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管仲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孟子也从夏桀、商纣丧权亡国的历史教训中得出结论:“桀纣失天下,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他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一夫大呼天下土崩”。

北宋的石介说:“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

”(《宋文鉴·策》)苏轼主张:“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

”(《上神宗皇帝书》,《苏轼文集》卷二十五)清末的王韬深刻地指出:“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

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

”(《韬园文录外编·重民中》)这些论述都阐明一个道理:民心的得失向背,同国家的治乱盛衰息息相关。

因为人民大众是国家的基石,4.知民。

就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

有句俗语说得很见深刻:“不知民而欺民者,不当为政。

”官以民为本,不知而欺之,则根基摇动以为权谋,焉足以为民之官?只有知民,才能上下一心。

作为当政者,要关心老百姓的冷暖,了解下情,才能保证施政有的放矢。

如果只是坐在皇宫和衙门之中,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和百姓离心离德,欲成善政,岂可得乎?《尚书·无逸》篇中说,要想保住“小民”,统治者就必须体察民情,“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

知道了老百姓生活不易和靠什么生存,从而去为他们办事,才能受到他们的欢迎。

墨子曾说过:“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可见知民之重要。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当皇帝之后,经常告诫官吏们说,你们知道农民的劳苦吗?他们一年四季,身不离土地,手不离工具,吃穿住都非常简单,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所以你们“凡一居处服用之间,必念农之劳,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他们不至于饥寒,方尽为上之道。

若复加之横欲,则民不胜其苦矣。

故为民上者,不可不体下情”。

在上者只有体察下情,才能做到上下一心。

《国语》上有这样一则故事:周厉王暴虐,遭到老百姓的咒骂。

他派人去监视,只要一被告发,即被处死,于是百姓“莫敢言,道路以目”。

周厉王洋洋自得,自以为能消除对他的“诽谤”。

召公劝他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是。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老百姓的口本来就是用来说话的,难道能堵得住吗?只有让老百姓说话,才能知道政事的好坏,从而行善备败,若堵其口,又能坚持多长时间呢?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劝谏,过了3年,人们起来造反,便把他推翻了。

5.宽民。

就是要对人民群众体恤爱护,珍惜民力、民财。

孟子首先对宽民作了阐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及陷入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他将充裕的物质生活视作提高道德境界的必要条件。

他又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人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要求统治者把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放在为政的最首要位置。

这实际体现了他对民众生存权利的关注,换言之,他是为维护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提出其“仁政”之说的。

据记载:贞观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圣人制法,莫不崇节俭,革奢侈。

”土木营建要符合民意,若只是为了讲排场,摆阔气,“恣其骄奢,则危之可立待也”。

并称赞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孙仪,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他得出结论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一个官员,“若徇私贪污,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心中岂不常惧。

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宋朝大思想家朱熹精辟地论述:“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

”(《宋史·朱熹传》)意思是治理国家的道理没有比爱护百姓更重要了,而爱护百姓的根本,在于统治百姓的君主能否端正心术,建立好法律制度。

明代的王夫之提出“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时为进退者也。

………故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无择于时而并行焉,庶得之矣”;(《读通鉴论》卷八)“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

”(《周易外传》卷二)他痛恨豪强兼并的弊政,非常同情农民之苦,曾在《黄书》中描述过“农夫泞耕”、“酸悲乡土”的景象,主张宽以养民,慈以爱民。

严惩贪吏是取得民心,国家长治久安之要务。

如果对那些贪官污吏不加铲除,无异于“养稂莠者害庄稼,惠奸宄者贼良民”。

清帝弘历也说过:“减官吏一分之浮费,即留百姓一分之实惠”。

百姓负担的加重,则源自吃皇粮人员的增多和官6.爱民。

就是要爱护民众。

这在许多文献里都有大量的记载。

早在西周时期,文王向姜太公求教“为国之大务”,姜太公明确回答:“爱民而已”;“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

”(《六韬·文韬·国务》)周武王也曾问姜太公:“治国之道若何?”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武王又问:“爱民若何?”对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

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

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汉刘向《说苑·政理》)《襄十四年》记载师旷曾曰:“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人肆于民上,以纵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孔子认为忠君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君要对民施仁政,要爱民,与民同乐,以民为本,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针对“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的情况,提出“省刑罚,薄税敛”;“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墨子曾说:“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