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富不能富孩子”与“再穷不能穷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富不能富孩子”与“再穷不能穷孩子”

养育孩子,是穷养好还是富养好,西方人普遍认为穷养好。他们说,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是“慷慨”,而是“吝啬”、“苛刻”。

西方人的“穷养”,并不是绝对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而是不提倡过度给予。他们认为适度的穷养能养出志气,养出珍惜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同时还能够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据报载,西方国家荷兰人非常富裕,但许多家庭的孩子从小到大穿的是亲戚朋友孩子穿小了的衣服,零花钱每个月只能得到相当于孩子年龄的数目。孩子到了18岁,就得离家租房单住,虽然住房租金是政府负担的,但零花钱得自己打工去挣,家长没义务再给。

同西方人相比,我们的普遍看法和做法迵异:“再穷不能穷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大包大揽,过度给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庭,父母自己宁肯少吃,也要让孩子吃饱吃好,自己宁肯少穿,也要让孩子穿得光鲜。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总能听到父母如此这般的声音:孩子正在上学,生活需勒紧点;要努力挣钱,为孩子买房;平时得少花些,给孩子将来多留点。许多人认为,自己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如今生活好了,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受同样的苦和累。所以,中国父母的大半生围绕着孩子转,所做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甘愿做一切。一些条件优越的家庭,孩子俨然一个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许多大学生虽然家庭条件一般或较差,但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血汗钱,从不乐于勤工俭学。

“穷养”与“富养”,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细察荷兰人养育孩子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同我们一样,都有“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多么爱孩子,

他们同样多么爱孩子。但是,他们的爱心与我们的爱心向度及方式不一样,一是生活上有意识地让孩子“缺吃少穿”,有时甚至不近人情;二是凡事尽可能地让孩子亲力亲为;三是将孩子视为同自己平等地位,不居高临下。这几方面表明,西方人培养孩子的观念是着眼于孩子生存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坚毅平等品格的培养,更多地考虑孩子的社会属性、精神素养和未来发展。所以,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在思想深处积蓄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生存本领、开拓进取势能、实践精神、创造创新意识,以及敢拼敢赢、持之以恒的勇气。相比之下,我们的许多孩子,包括一些学霸,历年的高考状元,之所以在后来的人生发展征途中走不远,甚至走不动,家长对孩子从小不重视素质培养、仅偏面重视物质给予的“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养育理念是根子之一。

孩子的培养,是一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如果只重视物质给予,替孩子安排得过多,其他方面如情商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顾及得太少,此极易养成孩子好逸恶劳、依赖性强、得过且过的习性,缺乏自主、自立、自创、自强、勇攀高峰的精神;同时,理想、信念的认识单一偏颇,平等意识淡薄,忍受不了挫折和打击,性格脆弱,等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梁启超的这番真知灼见,道出了下一代的培养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目前,我们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须讲辩证法:既不能穷了孩子,更不能误了孩子,要真爱孩子。这里的“不能穷”,是指必要的吃穿用要有保证,校舍、器材等教育设备要跟上,甚至现代化;这里的“不能误”,是指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核心,遵循孩子

成长和人才培养规律,面向未来,真正将孩子培养成国家有用之材,栋梁之材,如此,则是国家之幸,中华民族之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