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书)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篇一:西安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情况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西安市情概况)一、西安市情概况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根植、中华文明的举世闻名、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帝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大都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植使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古村落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交通畅达、区位重要。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门户的门户和商务区。
在全国区域经济提前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几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大点中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相连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安是全国相互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片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非常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五大通讯枢纽之一,航空港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科技发达、创新力强。
西安的综合科全国性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具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各类特长技术人员46万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五千余人,有55名两院院士,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区东部,部分集中在陕南地区中部。在数量变化上,低低类型的
区域由 2009 年的 5 个县域增加到 8 个县域。从地理位置上看,大
荔县、华阴市、蒲城县、潼关县等县域都位于西安都市圈的外围,
没有与西安直接毗邻,受西安高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比较小。其
136 2021年 11 期 总第 944 期
经济视野
随着研究的深化,研究对象逐渐从省域经济向县域经济转 变。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评价指标与模型选择的不断创新。随着地理信息技术(GIS)的运 用,评价指标也变得越来越科学化。比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 系、经验贝叶斯修正的 Moran’s I 指数、层次分析法(AHP)建立 的权重指标。除了指标的选择,分析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使用传 统的因子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来对空间差异的机 制进行分析。许多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探索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李会等通过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空 间极化现象。近年来,修正传统引力模型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研究 手段。孟德友等借助结合 GIS 技术的引力模型分析江苏区域经 济联系强度与方向。赵雪雁等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 经济联系并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
时间窗口为 2009 年 -2017 年。(由于白水县、富县、黄龙县、紫阳 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经
200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3月14日陕西省统计局)2001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定,以“十五”计划纲要为目标,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围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省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加快,结构不断优化,效益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十五”计划起步高、开局好。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841.2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52亿元,增长2.5%,一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2%;第二产业增加值815.69亿元,增长10.1%,二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3%,其中工业增加值604.9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210.76亿元,分别增长9.5%和11.8%;第三产业增加值745.03亿元,增长10.8%,三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15元,比上年增长8.5%。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经济竞争能力须进一步增强,运行质量亟待进一步稳固提高;农业基础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任重道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城镇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业2001年,我省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面向市场,稳粮、促经、突出林果,强抓畜牧并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陕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情况分析

涌现 , 发展 战略 性 新 兴产 业 提供 强有 力 为 龙头 的关 中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开 发 带 和 关 业 中增 长最 快 的 ,企 业单 位数 达 到 了 为 6 8家 。 时 , 学 研 究 、 术 服 务 和 地 同 科 技 的技术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新技 中星火 产业带 , 一批以信 息技术 、 生物医 2 9
17个 , 国家 级 重 点 中 等职 业 学 校 1 5 8 国际 先进 的 18 , 2 . %; 0 创建 . %; 1 9 4 项 占 45 8 国 10 9亿元 ;有航空航天制造业企业 所 , 7 建成示 内领先的 2 3 , 3 .2 国内先进的 个 , 0 项 占 3 %; 7 创造产值 达到 2 95 6. 7亿元 ; 有医疗仪 范 乡镇农 技 校 4 3 , 步 改 善 了农 村 9 项 , 1.5 而 且高 新 技术 成 果在 科 器 设备 及 器械 制 造业 企 业 1 个 ,产值 达 8 所 进一 9 占 6 %。 4 0 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促进了职业教育骨 技 成 果 中 占 比较 高 。 20 就 0 9年而 言 , 西 到 41 亿元 。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 陕 . 5 干体系建设。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 省登记 的科技成果有 3 0项属高新技术 处在中上游的水平。 中航空航天制造业 5 其
1 3和 1 1位 。0 9年 全 省 拥 有 技 工 学 校 优 惠 、 技创 新 环 境 宽 松 、 务 功 能 比较 算 机辅 助制 造 , 干企 业 的信 息 化 程度 明 20 科 服 骨 2 2所 ,招 生 1 . 8 05 9万 人 , 占 到 全 国 的 完 善 、 营 机 制 比 较灵 活 等 优 势 , 发 展 显 提 高 。 息 传 输 、 算 机 服 务 和软 件 业 运 是 信 计
一五计划特点

一五计划特点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于1953年至1957年。
这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轨道。
一五计划在中国经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五计划的特点之一是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国内资本主义势力得到了彻底的肃清,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国家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
一五计划的另一个特点是重工业优先发展。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五计划特别强调了重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钢铁、机械、化工等基础工业的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大力支持了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发展。
一五计划还注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在这个阶段,国家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四、科技和教育的加强。
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还注重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国家大力支持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五、外交政策的开拓。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还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和合作。
国家加强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重工业优先发展、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发展、科技和教育的加强以及外交政策的开拓等方面。
这些特点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验基础。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陕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也积极探索县域经济的新路径。
本篇论文将从陕西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出发,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
一、陕西省县域经济现状陕西省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79万亿,人均GDP为7.96万元。
而在陕西省31个县市的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以人均GDP为例,全省有10个县市的人均GDP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
同时,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较低,2019年城镇化率为49.56%。
在产业结构方面,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和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
其中,煤炭行业是陕西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国家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受到了限制。
而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尚未形成规模。
此外,农业在陕西省的经济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缺乏市场影响力。
二、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1. 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重化工业和煤炭行业,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这导致陕西省在国家大背景下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同时,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重度依赖于资源和补贴的因素。
这样的模式难以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2. 面临城市化转型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随着城市化转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资源稀缺、城市规划不合理、换届选举影响项目实施等多重问题。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3. 农业经营规模小陕西省的农业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制约了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同时也限制了农业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三、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1. 突破传统产业限制,培育多元化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被限制,尽管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发展尚不完善,但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陕西省和山东省位置差异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陕西省和山东省位置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c0b2ac210661ed9ac51f31f.png)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评价]陕西省和山东省位置差异摘要:近年来,虽然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而且其内部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
文章首先分析了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然后选取三大区域的10个地级城市,构建了由10个指标组成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体系,采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比较,将三大区域划分为四大经济发展梯度区,结果是陕北经济发展最快,有取代关中领头羊地位之势,陕南经济发展滞后。
关键词: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1-0066-06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在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陕西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又快又好地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在区域经济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地区投资环境、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综合影响力等方面。
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成熟。
有些学者在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对主成分分析法所求得的结果进行归类、比较。
但不足之处在于多数学者偏重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对结果的解释往往比较简单,而且提出实质性对策的研究较少。
国外学者对集群与区域经济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知识外溢与区域创新活动、地方化学习能力与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衍生与扩散、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与创新政策、区域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将主成分分析法应用到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比较少,因此运用该方法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修订稿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
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着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
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到个百分点。
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和(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和(预计)。
“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
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
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
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和%,预计2005年为%。
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书)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
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
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到3.4个百分点。
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109.1、109.7、110.9、112.9和112.6(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107.5、108.3、109.5、109.5和109.8(预计)。
“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
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8.5%,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9.3%,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10.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12.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16.1%。
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65.7%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73.4%,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
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15.6%、13.7%、13.3%、和13.7%,预计2005年为12.5%。
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五年来,我省第二产业整体发展较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分别为44.3%、45.1%、47.3%和49.1%,预计2005年为50.4%,比重不断增加。
其中,工业保持加速增长,发展速度快于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重工业的优势逐年增强。
从工业行业分类看,基于我省资源优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与能源类相关的行业发展基础较好、速度较快;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中的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的势头也非常好,这些支柱产业均为我省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呈递减趋势。
2001年为40.1%;2002年为41.2%;2003和2004年呈下降之势,分别为39.4%和37.2%,2005年预计为37%。
图2:三产占GDP的比例图“十五”期间,我省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变动趋势各不相同,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在2004年达到10.1,比其他年份4.6-6.8的贡献率高出许多,笔者认为是2004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较高是因为受到国家农业支持政策作用效果的显现;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2004年最低,2005年有所回升,但增长幅度有待提高。
表1:三次产业贡献率表(三)“三架马车”共同作用,拉动全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1.投资仍是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市场冲动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省的资本形成总额从2001年的972.5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844.2亿元。
投资率逐年增加,分别为:2001年52.73%,高出国家平均水平14.73个百分点;2002年54.85%,高出国家平均水平15.65个百分点;2003年60.36%,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7.96个百分点;2004年63.96%,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9.76个百分点。
此外,我省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65.9%增长变动为2004年的81.7%,从上述两个指标来看,在即将过去的五年当中,我省主要还是依赖于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
“十五”期间,投资效果系数虽没有大幅度提升,但出现逐年稳步上升的势头,反映出我省投资效率有所提高,经济的高增长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格局出现良性转变的局面。
五年间的变动趋势如下:2001年0.177,2002年0.184,2003年0.20,2004年0.214,2005年0.217。
表2:投资率表2.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稳中略降最终消费对陕西省生产总值的贡献较投资要小一些,“十五”期间的最终消费率分别为:2001年55.9%、2002年52.8%、2003年49.6%、2004年46.4%,同投资率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
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呈现波动性增长,2001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79.1%、2002年占79.6%、2003年占79.4%、2004年占80.5%,均高于国家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相应的我省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呈N字形的变动趋势。
图3:最终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图图4: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图3.对外贸易进口大于出口我省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一直保持负值,从2001年的-158.91亿元逐年变动为2004年的-297.12亿元。
(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年拉大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比较显著,从2001年的5483.7元,增加到2004年的749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比较低,从2001年的1520元仅增至2004年的1866.5元。
就我省城乡收入这两项指标来看,首先,其绝对数值均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都远高于农村,城乡收入的差距逐年拉大,从2001年的3963.7元增加至2004年的5626元;另外,我省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差额先减后增:7.6%(2001年)、3.8%(2002年)、4.7%(2003年)和6.5%(2004年),农村居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收入(或支出)的比例相对城镇居民更大,清晰的体现出我省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这种相对发达的城市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并存态势,制约着我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自2002年起,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这一指标下,增列了“服务性消费支出”这项指标,主要是指居民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消费。
我省的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分别为:2002年1579.3元、2003年1711.3元、2004年1883.1元。
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占比分别为:29.37%(2002年)、30.20%(2003年)、30.21%(2004年),虽然增长幅度非常小,但是服务性消费支出的上升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
表3:陕西省城乡居民收支表笔者认为,消费支出的增加主要是基于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一是在较大范围内大幅提高了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补贴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具体到我省的情况,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基本都维持在6.7%-6.9%之间,2002年尤为突出,达到17.6%,城镇居民的货币支付能力大大增强。
二是采取诸如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涨、积极落实三农补贴、允许农副产品涨价等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我省的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增长的基数和幅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样一来,属于高消费倾向阶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都得到了有效的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
虽然上述经济指标反映出“十五”期间我省消费的良性增长,收入和消费都是以稳步上升为主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因素制约着消费的进一步扩大:一是较高的物价水平不利于城市低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推进。
当物价较高时,低收入阶层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刚性较强的食品消费(即恩格尔系数较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阶层人群的家庭用品、居住、出行等结构升级型的消费,并大大减少了工业品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不利于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的逐年加剧,不利于消费的增加。
我省各地区水、电、油价格持续高位,不利于耗用水、电较多的相关消费增加。
(五)十市一区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从各区市经济增幅来看,全省十市一区经济总量较比“九五”末的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状况,我们计算了“十五”期间陕西省及十个区市的人均GDP,历年来西安市的人均GDP一直保持最高值,商洛市的人均GDP则总是最低。
不难看出,各地区人均GDP 的极差在逐年增大(见表4),再进一步计算出每年的相对极差(极差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的比值),基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我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虽然这种差距在“十五”期间并没有表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
图5:十市一区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表4:人均GDP和极差(比)表二、政策思路和建议(一)想方设法转变观念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特别是燃料价格),以及劳动力的成本都呈上涨之势,我省的水、土地、原材料等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显现,经济增长成本不断上升。
这就要求我省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必须逐步减少以资源高投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等“三高”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效率的提高,走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缓减日益增强的矛盾。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宜过分依靠投资,而更应该注重效益的提高。
经济增长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是增长的效益更为重要。
速度只是数量的概念,而效益则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因此,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应当给与效益更多的关注,才符合和谐社会是富有活力并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经济学观念。
(二)推进区域形成各自特有的产业优势,避免产业雷同陕西省同国家之间以及陕西省下属的十市一区之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这两大问题,因此我省应当充分重视下属区市各自的产业优势,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一步加剧。
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那么我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进一步扩大。
我省“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已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逐步推出了如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陕西绿茶、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法门寺辣椒、佳县枣业、杨凌良种蔬菜等特色产品,促进了各村镇产业优势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