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试验室检查及分析
溶血实验原理

溶血实验原理
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于检测血液抗体活性的实验方法。
其原理基于红细胞在受到特定抗体作用下发生溶解的现象。
在溶血实验中,通常使用的是正常人血清或已知特定抗体的免疫血清。
首先,试验者将待检测的血清或抗体与已知溶血性质的红细胞混合。
这些红细胞通常来自于动物(如羊、鸡等)。
接下来,将混合物进行适当的孵育,让红细胞与抗体充分反应。
在孵育过程中,如果混合物中存在能与红细胞表面上的抗体结合的抗体,那么这些抗体将和红细胞发生特异性的反应。
若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会激活免疫系统中的补体系统,导致溶血反应发生。
补体系统会引起红细胞溶解,释放出溶血物质,使红细胞溶解。
最后,通过观察溶血反应的程度来判断待检测的血清或抗体中是否存在抗原-抗体反应。
通常使用光密度计或肉眼观察红细
胞的溶解程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溶血实验可用于检测各种疾病的诊断,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前的血型鉴定等。
同时,通过此实验还可以评估血清或抗体的效价,以及研究红细胞膜的抗原特征。
简述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简述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本文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即输血时发生的溶血反应以及处理溶血反应的措施。
以下是可能的概述内容:概述: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救治患者、补充血液及其相关成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溶血反应,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溶血反应是由于输血过程中输血者和受血者之间存在不匹配的血型抗原导致的一系列反应,其临床表现多样且严重。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溶血反应的定义、原因、症状和分类。
针对溶血反应,我们还将阐述处理溶血反应的基本原则以及常见的处理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溶血反应的发生机制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溶血反应,从而确保输血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接下来,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然后讨论目的,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和目标。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子标题,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写作目标。
首先,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情况。
然后,文章结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最后,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标,即探讨处理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措施。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子标题:溶血反应的定义和原因,以及溶血反应的症状和分类。
在2.1 溶血反应的定义和原因部分,将详细介绍溶血反应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首先,会对溶血反应进行定义和解释,明确其含义和特点。
接着,将探讨导致溶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包括输血血液的不匹配、抗原抗体反应等相关因素。
在2.2 溶血反应的症状和分类部分,将详细描述溶血反应的症状和不同类型的分类。
首先,会列举常见的溶血反应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黄疸等,并解释其发生机制。
随后,将介绍溶血反应的不同分类方式,比如按照抗体类别、血型差异、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分类。
急性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的症状

急性溶血反应(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摘要】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称为急性溶血性反应,多见于输血后立即发生。
主要由于ABO血型不合,A2亚型;Rh血型不合,抗D抗体、抗E抗体、抗C抗体以及抗Du抗体等;Duffy血型不合,存在Fya、Fyb血型抗体;Kell血型不合,存在Kpa Kpb Jsa、Jsb等血型抗体。
【关键词】急性溶血反应血型血清学检查新鲜冰冻血浆混合血浆病因探讨临床资料患者女,52岁。
因输血出现酱油色尿伴高热3天后入院。
入院前3天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输血300ml后约10小时出现酱油色尿,伴高热,手术伤口处广泛渗血。
1. 原因(1) ABO 血型不合:出现血型不合输血的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高度的责任心,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而引起配血或输错血液;也有技术或其他方面造成血型鉴定错误。
(2) O 型血:异型受血者红细胞溶血。
因为30%-40%勺O型人具有免疫抗A及抗B抗体,免疫抗体可引起受血者A B或AB型红细胞破坏溶解,发生溶血现象。
一般情况下,输血要求同型相输,避免输异型血。
(3) 输注不相容性血浆:当输入不相容性血浆量较大,或血浆中抗体效价较高时,均可引起受血者红细胞溶解破坏。
(4) 献血者之间血型不合:主要见于大量输血或短期内相继输入不同供血者的血液。
(5) Rh 血型不合:Rh血型抗体天然形成的IgM抗体占少数,绝大多数的抗体是由于输血或妊娠而获得的免疫IgG抗体。
IgG抗体可发生溶血性反应。
(6) 其他稀有血型不合:如Kell、Kidd、Duffy、Lewis、MNSS等血型,可引起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7) 试验方法不敏感:如盐水交叉配血法,IgG抗体在该试验中不反应,不能发现ABO血型抗体以外的抗体。
(8) 其他一些物理因素:血液贮存超过保存期、血液运输剧烈震荡、高温(40 C以上)或低温(0 C以下)或化学因素所致等均可造成红细胞破坏,如果一次大量输注这样的血液,可出现溶血性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分析

输 血 治疗 是 现 今 临床 上 不 可 替 代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是 抢救 和 防治疾 病 的重 要手段 之 一 , 但 随之 而来 的 输 血 反应 也越 来越 受 到 我们 的 重视 , 溶血 性 输 血 反 应 有 急发 性 和迟 发性 , 急发 性 大多见 于 A B O血 型不 合 造
2 0 1 2 5 7 0 3 ) 。
成 的血管 内溶血 , 而我们发现的 1例是 由 R H血型系 统存在的同种抗体合并有 自身较高效价的冷抗体引发 的血管 外 溶血 反应 , 报告 如 下 。
1 病 历 资料
2 . 2 血型复核结果 患者血清中含有较高效价 的冷 凝 集素 , 3 7 ℃ 水浴 1 0 mi n后 冷凝 集 消失 , 可定 为 B型 ,
C C D e e 。见表 1 、 2 。
表I A B O 血 型 系 统 定 型 结 果
患者 , 女, 5 4岁 , 患骨 髓 纤 维 化 多年 , 并 因“ 贫血”
多次 接 受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7 3 8 6 . 2 0 1 4 . 0 3 . 0 5 9
・
输 血 研究
・
溶 血 性 输 血 反 应 及 分 析
时卉 丽 赵倩 王康丽 李 玉秋
【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自身冷抗体; 同种抗体鉴定 【 中图分类号】 R 4 5 7 . 1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 7 3 8 6 ( 2 0 1 4 ) 0 3 — 0 4 4 7 — 0 2
r e c t a n t i g l o b u l i n At e s t i n g i n a c o mmu n i t y h o s p i t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Ar c h
输血检验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输血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液凝固、溶血等检验技术的操作步骤。
3. 提高对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输血检验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血液凝固、溶血、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
通过这些检验,可以判断血液质量、防止输血反应,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三、实验材料1. 试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抗凝剂等。
2. 仪器:离心机、凝血分析仪、血型鉴定仪等。
3. 样品:新鲜血液、抗凝血、血清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液凝固检验(1)PT检验:取抗凝血,加入PT试剂,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固时间。
(2)APTT检验:取抗凝血,加入APTT试剂,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固时间。
(3)纤维蛋白原测定:取血清,加入纤维蛋白原试剂,用凝血分析仪测定浓度。
2. 溶血检验(1)直接溶血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凝剂,观察红细胞是否溶解。
(2)间接溶血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体,观察红细胞是否溶解。
3. 血型鉴定(1)ABO血型鉴定: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A、抗B试剂,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2)Rh血型鉴定: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D试剂,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4. 抗体筛查(1)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人球蛋白试剂,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2)抗体鉴定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特异性抗体,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检验(1)PT:15秒(2)APTT:30秒(3)纤维蛋白原:3.0g/L2. 溶血检验(1)直接溶血试验:阴性(2)间接溶血试验:阴性3. 血型鉴定(1)ABO血型:A型(2)Rh血型:Rh阳性4. 抗体筛查(1)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2)抗体鉴定试验:阴性六、实验分析1. 血液凝固检验结果显示,患者的PT、APTT、纤维蛋白原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良好。
2. 溶血检验结果显示,患者无溶血现象。
检测溶血的实验方法

检测溶血的实验方法
溶血是指红细胞受到外界因素(如某些化学物质、高温、低温等)的作用而发生破裂。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溶血实验方法:
1. 准备两个试管,标记为A和B。
2. 向试管A中加入一定量的溶血试剂(如甲醇、乙醇、高渗
盐水等),并标注所加入试剂的浓度。
3. 向试管B中加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4. 从被检测样本中获得一定量的红细胞悬液,并将其分别加入试管A和B中,使红细胞浓度保持一致。
5. 轻轻摇匀试管A和B中的溶液,并放置在适当的温度条件
下(如37°C,室温等)孵育一段时间。
6. 孵育结束后,观察试管A和B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和透明度。
7. 如果试管A中的溶液发生明显的变色和混浊,而试管B中
的溶液保持不变,则说明红细胞发生了溶血。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溶血可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可以同时进行多个试验,采用不同的溶血试剂和温度条件,并对照对照组进行比较。
此外,也可以通过测定溶血程度的方法(如测定溶血率、半溶血浓度等)来定量评价溶血情况。
病例讨论

问题分析
(4)为什么病人术后的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结 果是混合外观凝集?
分
析
病人手术后的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混合 外观凝集反应,表明存在二群细胞,一 群可能是输入的Jka抗原阳性的供血者红 细胞,在病人体内受到抗-Jka的致敏,导 致延迟性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这群红细 胞的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阳性;另一群 为病人自身细胞,不受抗体致敏而直接 抗球蛋白试验为阴性。
病例2 IgG抗Lea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病例 抗 (一)病例简况 病人陈某,女,45岁,怀孕三次,生 育二胎,无输血史。病人因子宫肌瘤而入院治 疗,在行子宫切除术后给予盐水交叉配血相合 (未作其它能有效检出IgG抗体的配血方法) 的400ml同型B型全血输注,当输注约300ml 血液后,病人出现腰痛、胸闷、畏寒、酱油色 尿等症状,立即停止输血。为了查明输血反应 原因,进行了有关血型血清学检查。经实验检 查,证实为由Lewis血型系统的抗Lea引起溶血 性输血反应。因病人贫血,输入经酶及抗人球 蛋白法配血相合的Le(a-)B型全血200ml,无不 良反应发生。
分
析
两种快速的检查方法能帮助鉴定A型 红细胞是否携带“获得性B结构”: ①用单克隆抗B血清检测病人的红细 B 胞,大多数不与“获得性B结构”反 B 应; ②将病人的红细胞酸化至pH6.0,酸 化后,抗B不与“获得性B结构”的 受体反应。
当发现A型病人红细胞获得B抗原后,病 人可输用A型血,即使病人是AB型,输 注A型红细胞依然是相容的。有人建议在 这种情况下,给病人输O型红细胞,能预 防因“获得性B结构”而产生输入红细胞 的转化。
o o 2+ 2+ 2+ 2+ o 2+ 2+ 2+ 1+mf
输血科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输血科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制度I目的为了规范室内质控的管理,特制定此制度。
II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工作人员。
III制度一、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生产商或供应提供)。
二、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由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抗原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二)自制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
排除冷凝集、自身抗体、异常蛋白干扰等情况。
三、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四、实施质控的频次常规试验应该在每天试验开始前进行,试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试验,特殊试验应在每次试验前进行。
五、质控前准备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恢复到室温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及室内温度、环境均应符合要求。
六、质控品选择基本要求每次质控试验应至少选择1个阳性对照质控品,1个阴性对照质控品。
七、过程控制(-)ABO,Rh(D)血型鉴定。
1.一般选择两个质控标本;2.要求1个标本A型,1个标本B型;3.同时选择两个标本Rh(D)不同型,即一阴一阳。
(二)不规则抗体筛查。
1.IgG抗体组:1个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质控标本作为受者;选择两个与受者ABO同型的质控标本作为供者,要求两个供者标本中,一个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另一个不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三个质控标本直抗均为阴性。
2.IgM抗体组:选择3个已知血型分别为A、B、O质控标本,选A或B作为受者,其余两个为供者;3个质控标本直抗均为阴性。
八、试剂控制(-)抗A、抗B血清与反定A、B、。
细胞:1.可以采用互相验证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即同时对A、B、O细胞进行正定型;2.也可以采用过程控制使用的质控品,并遵照过程质控的要求进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病人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1.病史资料和信息 输血前检查强调输血科 (血库) 工作人员应仔细 阅读输血申请单 。 检查前应尽可能了解,核对病人的有关资料, 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及唯一 性标识码,性别,种族,临床诊断,输血史, 药物史,妊娠史。 凡资料填写不全的输血申请单要退回临床科室 补充,不得迁就,也不能通过电话修改。
三、抗体筛选和鉴定
抗体筛选试验意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血库已 将抗体筛选试验列为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 在交叉配血试验前完成或同时进行。当抗体筛 选试验为阴性,且以往的记录未检出有临床意 义的抗体时,可用盐水法快速配血,确认ABO 血型相容即可输血。如抗体筛选试验阳性,应 进一步作抗体鉴定,根据所鉴定出的抗体特异 性事先选择缺乏对应抗原的献血者血液配血, 以缩短寻找合适血源及配血时间。
如何避免输血前检查用的血标本搞错? (4)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确认盛血试管上 的标签内容与输血申请单上的资料一致。 如果对病人身份确认有疑问,必须重新 抽取标本,不允许经电话询问后就涂改 错误的标签或错误的申请单。 (5)实验室拒收没有标签的标本。 (6) 加强风险意识培训教育。
二、ABO和Rh(D)定型 各血型系中,以A、B抗原性最强,Rh (D)抗原次之,当受者接受了所缺少的 A、B抗原后,几乎每个人都 会产生特异 性同种抗体。 大约有2/3的Rh(D)阴性的人,接受Rh(D) 阳性血液后可产生抗D抗体。 经 一次 妊娠Rh(+)的胎儿后,大约7%的 Rh(-)妇女在6个月内血清学可测到抗D。
Rh定型主要鉴定D抗原,定型时应按抗D 血清试剂的使用说明进行,并注意设立 对照试验系统。 Du型的鉴定及意义 只有病人有抗D以外的抗体时才有必要确 定献血者Rh(D)以外的抗原,选择抗 体对应的阴性抗原血液和病人配血,可 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Rh血型系统的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1. Rh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性质:大部分Rh 抗体属IgG,主要为IgG1和IgG3亚类,部分 属IgG2和IgG4。免疫反应初期,抗体以 IgM+IgG混合出现,以IgM为主。以后 IgM消失,以IgG抗体为主。
(1)没有输血申请单或输血申请单资料填写不全,不 能采集血标本。 (2)采集血标本者必须核对输血申请单上提供的病人 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及唯一性标识码与实际病 人是否一致。如果二者不一致,则不能抽血。 (3)血标本采集者在离开病人床边之前必须在试管上 贴上标明病人姓名、住院号、床号、唯一性标识码及 抽标本曰期的标签;抽血者应在标签上签名,以示负 责 。
一、 病人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1.病史资料和信息 如果病人以前有过试验,则要注意核查病人以 前检查的血清学试验记录及以往输血反应的记 录等。把以前的ABO、Rh血型和抗体检测的解 释同现在的解释及任何异常情况的解答进行比 较。 如既往曾经检出某种血型抗体,即使目前该抗 体检测阴性,也应选择无相关抗原的血液输注。
二、ABO和Rh(D)定型
这些抗体是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 因。因此,每个病人和供血者除作A、B 抗原定型外,最好还作Rh(D)抗原定型, 然后选择合适的(同型或相容)献血者血 液。 如对血型定型结果有疑问,必须在输血前 妥善解决,否则在输血时很难选到相合的 血液。
(二)、Rh定型和定型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血型血清学试验与安全输血的关系
试验项目 不做任何试验 ABO定型 Rh定型 抗体筛选 交叉配血 自身输血 单项配合率 64.4% 35.0% 0.4% 0.14% 0.01% 100% 累积配合率 64.4% 99.4% 99.8% 99.94% 99.95% 100%
输血前检查的主要程序
患者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ABO和Rh(D)定型 抗体筛选和鉴定 交叉配血试验 已配合血液的标签与发出
输血前检查与安全输血
广州血液中心血型研究室 罗广平
输血前检查的目的
选择用于患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 输入的成分能在受者体内有效存活,无不 良反应。要求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者体内必 须不凝集和不溶血,输入的血浆不导致患 者自身红细胞显著破反定型 Rh(D)定型 抗体筛检和鉴定 交叉配合试验
Rh血型系统的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4.Rh抗体的临床意义: 受血者血浆中如含有Rh抗体,在输入 含相应抗原的血液后,将引起严重的溶 血性输血反应。IgG类的Rh抗体由于能通 过胎盘,从而破坏胎儿有相应抗原的红 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因此,Rh抗 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抗体筛选和鉴定
目的是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献血者 血清最好也作不规则抗体筛选,如发现有不规 则抗体就将它排除,不可用于输血,特别是大 量输血时,为了避免输入血液相互间的反应, 对献血者进行抗体筛选具有重要价值。
一、 病人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2.标本的要求 标本必须有正确的标签。如果标本标签上的内 容与血液申请单上的内容不一致或对病人身份 确认有疑问的话,必须重抽一份新的血液标本, 任何人不得对错误的标签进行修改。 所用血标本能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学状态。输 血前检查的各项试验必须使用3天内采集的血 标本,反复输血的患者更应注意抽取新的标本 作配血试验,避免因回忆反应而产生的抗体漏 检。
Rh血型系统的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2. Rh抗体的产生:主要途径有两个 通过Rh血型异型输血免疫产生。 通过母婴Rh血型不合的妊娠免疫而产生。
Rh血型系统的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3.常见的Rh抗体和抗体混合物:除抗D 外,常见的Rh抗体还有:抗E,抗C,抗 c,抗e,抗Ce,抗cE,抗ce,抗CE等。
一、 病人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2.标本的要求 要防止血样的稀释和溶血的产生,溶血 的标本一般不能使用,原因是溶血标本 的游离血红蛋白可以掩盖抗原抗体反应 引起的溶血现象,对试验结果判断造成 干扰。 输血后所有的标本均应妥善保存于2~8℃ 冰箱中,至少一周。
如何避免输血前检查用的血标本搞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