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学案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19 赏析技巧语言——精准判断,夸尽效果

板块三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赏析技巧语言学案19——精准判断,夸尽效果复习任务1.构建关于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熟悉多种常用艺术技巧的内涵和表达效果,并能在具体文本中动态地认识、欣赏它们,进而真正地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
2.熟悉高考艺术技巧题型,掌握其审题答题技巧。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北京卷《黄姚酿》文章第四段写古镇的榕树,请指出该段包含哪些比喻,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用意。
(6分)修辞手法①就能力点而言,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
②就考查范围而言,主要是从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还可以从大处设题,从全文角度考查。
③就题型而言,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
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6分)细节描写上海卷《我和父亲》第⑥段中写父亲“悄悄指给我看一个油头的男人脖子上系着的花围巾”,请赏析该细节描写在刻画父亲形象上的妙处。
(3分)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天津卷《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5分)综合赏析①就能力点而言,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
②就考查范围而言,主要是从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还可以从大处设题,从全文角度考查。
③就题型而言,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
2020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第7题D项: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语言赏析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第7题D项: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汽、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象征手法知识图要(说明:散文与小说的艺术技巧有交叉部分,可参见学案14“知识图要”。
)活动一借助教材,掌握艺术技巧知识体系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考查,一向是高考的重点难点。
表现手法

文学类阅读复习-----分析表现手法制作人:于士兵施振红审核人:刘文红使用时间:【学案目标】掌握表现手法的设题形式和解答技巧。
【学法指导】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
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
考查的内容有:①描写:重点是景物描写。
②记叙人称:重点是第二人称的运用。
有时考查整篇人称的运用,有时是局部人称的改变。
③整篇文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于这类题目,做时首先应确认指定句段或全篇的表达方式,然后依据所用的表达方式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二、表现手法散文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①象征(托物言志),②对比,③虚实结合,④联想想象,⑤衬托,⑥以小见大,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对上述七种表现手法,要找到对应的例文例段,仔细揣摩其特征,做到快速、准确地辨认出。
答题时应掌握两点:①确认篇章或文段所用的表现手法,②依据所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表达技巧鉴赏中的重点,常见常考的修辞手法共九种。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修辞手法考查有这样三个特点:①综合考查,一句或一段综合运用了好几种修辞手法;②确认手法和作用效果一块考,它很少单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般都要求有作用效果分析;③一般为局部考查(句段),很少整篇考查。
做修辞题的重点与难点是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一般分析要将其本身作用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效果结合起来。
四、语言表达语言赏析是平时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
高考中一般不涉及这块,如若考查这块内容,就会在题干中说明,如“请从语言表达角度”或“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角度加以赏析”等,语言表达赏析的角度一般是从词语的选用(选用什么样的词语,如口语、叠字等)、词语的锤炼(精心炼字)、句式的选用、修辞手法四个角度赏析。
高考诗歌阅读与鉴赏: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教案

匠心文档,专属精品。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6-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案(002)高年级班学生姓名: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题:表达技巧讲解课型:复习课单元课时:第1课时学案评价等级:【学习目标】了解各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学习任务】一、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
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二、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从多年来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看,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修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自问自答)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三、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它不同于修辞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三)学案 新人教版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三)【学习目标】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抒情手法,并学会赏析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掌握抒情手法,并学会赏析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自主探究】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二)、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表现手法及作用学案

散文阅读理解复习(四)学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2.结合句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学习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知识储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2.探究方法3.小试牛刀淡竹苏沧桑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式杨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臵;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的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甚至动物。
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
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他是竹,是植物的另类。
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生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
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心机。
真是空的吗?不,哪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得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三年级语文单元八教案: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

三年级语文单元八教案: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以音、韵、意、象、情、境等方式表现出人性的感悟和生命的内涵,是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如何鉴赏和理解诗词,掌握其表现手法,就成为了需要我们多加学习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诗歌音韵的表现手法中华古代诗词在音韵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
一、是运用押韵手法,使整篇诗句听起来和谐。
二、是创造四声平仄的韵律节奏,使句子不仅要押韵,而且要符合音乐美学的要求。
三、是利用反复、留韵、抑扬等手法,突出句子的主题和情感。
这些手法在展示意境、强化情感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诗歌意象的表现手法意象是诗歌表达作者情感、抒发主题的一种方式。
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具体的意象描绘,表现出人物、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现象和事物,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和思考。
比如,“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话尽显作者满怀思念之情,把爱情与风景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诗歌情感的表现手法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表达主题、描绘意境以及传达思想的一个关键点。
通过情感的表达,作者可以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达到共情的效果。
情感的表达手法有多种,例如比喻、拟人、借景、渲染等,通过具体的手法刻画出诗歌中的情感主题,令读者在情感上有所共鸣。
四、诗歌表现手法的综合应用不同的诗人在创作中遵循的表现手法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来说,对于一篇成功的诗歌来说,需要通过音韵、意象、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应用来完成。
只有在整体上把握好这些表现手法,才能形成一篇精美的诗篇,达到艺术的完美。
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是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环,对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次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诗词表现手法的讲解和运用,从中挖掘和发掘诗歌的无穷魅力。
《陈情表》教案:全方位剖析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陈情表》教案:全方位剖析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一、叙事手法《陈情表》采用叙事手法展现老臣陈琳的忠诚之行,并采用史实、传承的传统方式刻画历史人物的品质。
作者采用叙事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陈情表》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并在情感层面上,为读者赢得共情的情感共鸣。
二、修辞手法在《陈情表》中,叶公好龙、下如旋转、反复相叙、反复陈述、比、典、喻等文字修辞手法都得到了广泛使用。
作者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表现外部事和内心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供读者赞赏和感悟。
三、韵律手法《陈情表》采用汉乐府的文艺形式,融合了音乐、歌舞、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
文中的韵律和节奏是与音乐相契合的,通感性和韵感性的融合是《陈情表》叙述中的一大特点。
它通过韵律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流畅,容易理解。
四、描写手法描写是一种让读者能够感性了解情感和心情的手法。
《陈情表》也通过家国情怀而洋溢的表达,细致入微地描述人物的心情、情感、思想、品格和行为。
笔锋锐利、言辞幽深,表达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层层激荡的激情。
五、象征手法《陈情表》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突出表现了故事中老臣忠诚的价值观。
思想意义和理性分析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写作技巧。
在《陈情表》的表现中,这种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升华手法升华是一种表现全局、个体和历史性意义的方法。
在《陈情表》中,作者采用了升华手法,表达了这篇文章所代表的值得尊重的价值。
尤其是李逵、郑清之等名人先例的鼓动,更让这篇文章被国人为史上的经典之一。
七、情感描写手法情感描写是表现文学作品情感的手法。
它是表现文学作品情感的一种方法。
在《陈情表》的表现中,作者采用了情感描写手法,富有情感。
从老臣陈琳的内心感受,到表达作者家国情怀的感人场景,均充满了琅琅上口的情感描写。
八、价值品格表现手法价值品格表现手法是表达文学作品价值感和品格演绎的方法。
在《陈情表》的表现中,作者采用了非常强的价值品质表现手法,表达出自己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陋室铭》讲授教案:掌握古代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古代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概念。
2. 能够掌握《陋室铭》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3. 能够准确分析《陋室铭》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古代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概念。
2. 理解《陋室铭》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3. 分析《陋室铭》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2. 分组讨论。
3. 看视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短片,让学生体验到现代科技的优越性,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背后是否意味着生活的质量提高。
(2)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认为好房子是生活质量高的标志?”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 阅读《陋室铭》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陋室铭》全文,核对彼此的理解。
集体分析全诗的内容,理解这首诗对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和对自然和文化的关注。
提醒学生体会这首诗的大、小、长、短、上、下,以及使用诗歌的技巧和张九龄的写作手法。
3. 多媒体课讲解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讲解古代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概念和分类。
并提醒学生认真体会《陋室铭》中的古代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如对比、借物、比喻等。
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4. 组内探究结成小组,搜索资料,并探讨《陋室铭》中古代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和取得的效果,尽力想出其他的分析方法。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和讨论,过程中指导他们积极思考和互相阐释彼此观点。
5. 小组展示学生将自己研究探究的结果汇总,进行小组展示,让全班学生参与并就结果进行讨论。
6. 主讲教师总结根据学生小组展示的结果,主讲老师通过提问和指导向学生传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
指出学生在分析文章内容上的不足,纠正其误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全面了解文章内容,推进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逐步提高。
五、教学总结:1. 本次课程通过通过多媒体课讲解、小组探究、小组展示等互动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古代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概念。
2. 学生不仅了解和认识《陋室铭》中使用到的古代文学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也掌握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表现手法专题一、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抒怀)、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用典、对比等。
2、描写角度:包括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3、一般修辞:比喻、夸张、对偶、双关、设问、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设问方式: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三、表现手法答题步骤●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如借景抒情,象征,动静结合等,给1分)●2、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
(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3、有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和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如燕子的活泼可爱,生机勃勃等。
诗人的闲适,愉悦,郁闷,烦恼,凄苦等2分)四、示例及练习1、动静结合: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包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哪里是动,哪里是静。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示例:诗人在后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手法)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宿在月照下的沙滩是静态,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是动景。
(哪里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景物特点)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宁静与祥和(情感)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简析后两句的表达技巧。
2、虚实结合:虚: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设想未来之景。
实:眼前之景,之事。
※判断虚实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示例: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
答:⑴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我们从中不难想像出当年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⑵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请从虚实角度来赏析这首词。
3、托物言志(象征):多用在咏物诗中,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牡丹”象征富丽;“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松”坚贞伟岸、坚韧不拔或常青不朽。
※1、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示例: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
(1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1分)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①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②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菊》、《画菊》用了哪种相同的手法,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4、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手法。
例1:“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例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示例: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蕴含了诗人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沉的历史思考。
①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⑵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4)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衬托或烘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正衬:主体与衬体相似。
反衬:主体与衬体相似。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示例:《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①这首诗歌运用了衬托(烘托)手法。
②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将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
③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少女形象在诗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表现了诗人对采莲女的喜爱与赞美。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5)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简析。
6、借景抒情: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③以乐景衬哀情.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示例:这首词表达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答: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哀景写哀情。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6)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7、扬抑:诗歌中出现了褒扬、贬抑两种不同的情感,但最终只突出或表现一种情感。
包括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示例:试从抑扬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①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②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登上翠楼去赏春景的兴奋欢愉之情,这是扬。
后两句写闯入眼帘的柳色,引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时的伤感,这是抑。
③通过少妇微妙的感情变化,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席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7)请从扬抑的角度赏析诗歌。
8、用典:借用历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诗句或借用神话传说来表达情感。
多用于怀古诗中。
解题思路: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迷津欲有问: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渡口)的典故。
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入世的人。
长沮桀溺不说津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平海:滔滔江水与海平。
示例:谈谈这首诗中作者的感情。
答案:①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
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
“迷津欲有问”句用孔子问津典故抒发自己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想法②。
当时诗人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③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夹杂着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8)下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谈谈你对“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的理解9、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包括的情感有: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借古讽今有所寄托。
金陵图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示例:借古讽今。
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绣岭宫词李洞春日迟迟春草绿,夜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绣岭,长安著名风景区,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玩乐之所。
李洞,生活于晚唐,是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国势风雨飘摇,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
(9-1)诗歌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副怎样图景?(9-2)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10、白描: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如“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示例:白描手法。
描绘了落日、青山、茅屋、柴门、狗叫、风雪、旅人等自然景物和人物内心世界,构成了一幅由暮到夜,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由无声至有声,迷茫凄清的“风雪夜归图”。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指解脱柴门的扣子(10)请简要鉴赏分析诗中白描的手法。
五.修辞手法积累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