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作业参考答案-推荐下载

简明中国古代史作业参考答案-推荐下载
简明中国古代史作业参考答案-推荐下载

简明中国古代史作业(1—4)部分题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诸侯国不再听命于天子,相互兼并,于是出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各大国都争当霸主,于是就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实际上宋襄公想称霸却未做到。而吴、越两国却相继到中原争霸,影响较大。

2、李悝改革

李悝是我国古代法家的创始人,于公元前400年左右被魏文侯任用为相,在魏国进行改革。

主要内容为:削弱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尽地力”;“善平籴”;制定《法经》。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3、合纵与连横

战国时期,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强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联盟”,但由于关东各国之间互相猜疑,矛盾重重,在对抗秦的进攻方面,各有打算,苏秦死后,“合纵”瓦解。秦则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最后打破了关东各国的“合纵”,统一了全国。

4、《五经》

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五部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书经》也叫《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易经》

也叫《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礼经》也叫《仪礼》《士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也叫《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5、张骞通西域

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指今天的南疆,西汉中期,概念扩大,包括了北疆和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汉武帝时为争取联合力量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的使命虽没有完成,但带来了关于西域的情况。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乌孙共击匈奴,这个使命也没有完成,但张骞的西域之行建立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6、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汉武帝时为太史令,幼时聪慧,年轻时周游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博览群书,学术根基深厚,经历丰富。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约用了近十年时间完成。全书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此后两千年间的正史编撰创立了规范。

7、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军纪松弛,人心涣散。曹操能用于迎战的士卒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将士用命。公元200年,曹操以五千骑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的粮食、辎重,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这就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官渡之战”。

8、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吞并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于208年乘胜挥师南下想统一长江流域。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抗击曹操,联军五万余人与曹军二十余万相遇于赤壁。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由于长期行军作战,疲惫不堪,内部矛盾严重,士气不振。最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这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

“赤壁之战”。

9、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通余杭(今杭州),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200余公里,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10、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安宁,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11、庆历新政

为了解除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北宋的统治集团中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曾提出过各种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在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提出十项改革方案,被仁宗采纳,诏行全国。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地主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改革失败,史称“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12、郭守敬

元代大科学家,他在天文、数学以及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奉命修历,认识到修历的基本工作在于实测。他创造了简仪、仰仪和圭表等一系列仪器以助观测。其中简仪比欧洲的同样仪器早300年。他根据观测和研究,制定了《授时历》,这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

13、张居正改革

明朝中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统治,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整顿吏治、整饬边防、兴修水利、清丈田地、一条鞭法等。通过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同蒙古的关系,保障了农业生产,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

、管路敷设技术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电气课件中调试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

14、郑成功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福建泉州南安人。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1661年率军在台湾南部登陆,打败荷兰殖民者,为祖国收复了台湾。他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大兴屯田,兴办学校,进一步开发了台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康熙元年(1662)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年39岁。

15军机处

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秉承皇帝意旨办事的机构。官职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

黄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其任用完全出

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处成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处理。它总揽军政大权,

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16、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他毕生行医,访采医药,撰成《本草纲目》52卷,记载药

物1892种,附有动植物插图1100余幅。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药物学成就,把我国药物

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药物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简答题

1、鲁国为什么实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后果各是怎样的?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私田,私田不向国家纳税,私田越多的越富有。可是公家(诸侯)却由

于公田的歉收或荒芜,经济日益困难。于是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现象。各诸侯们为了扩

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实行以亩积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

亩产量的十分之一。赋税制度的改革在一定时期中扩大了诸侯们的税源,充实了府库;可是,各国实际已放弃了实行已久的井田制度,也放弃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承认了土地

私人占有制。这就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

2、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p77

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发展,可是当时诸侯割据混战的政治形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

在严重的矛盾。战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普遍厌战。

因此,消除封建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当时,秦国各方面的都要优越于其他各国。在政治方面,已基本上建立起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

集权的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相当彻底的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又实行了奖励耕织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军事方面,秦对士卒的训练

是严格的,又实行“军功爵”的政策,所以士卒勇于战斗。秦的疆土也在不断扩大。至此时,已可以看出,由秦来消灭六国,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3、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原因:1)徭役频繁:秦始皇灭六国后,不仅不重视休养生息,相反却不惜民力,大搞徭役征发。

2)赋税沉重:秦的赋税征收量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3)刑法残酷:秦

的徒刑的名目繁多,主要是太残酷。

意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伟大的农

民革命运动, 它推翻了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打击了地主

阶级,荡涤了封建领主残余势力, 改善了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条件;并开创

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荣传统。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4、简述九品中正制在西晋的变化。

三国时曹魏始创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

访本郡士人, 按才能高下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 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晋,虽然仍以此为选官制度, 但在执行上已发生相当

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 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

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这样,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 而出现

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 也是西晋

的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5、简述唐朝的科举制。

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举分常举

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 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秀才等。

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二为乡贡。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

主要考试儒家经义,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

途径,

因之最受重视。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由礼部主持。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

考试,不常举行。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 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

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经阶级基础。

6、简述元朝的行省制

元朝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政府把大都附近的河北、山西、山东

等地称为“腹里”, 直属于中书省管,此外,则设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以处理一省政务,凡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元朝的行省制, 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

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极大。元朝以后, 行省的名称一直沿

用下去。

7、简述我国古代历代农民起义口号的发展。

(1)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2)东汉末张角黄巾起义提出了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3)唐末黄巢起义表现出了“平均”的思想

和要求;

(4)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了“均贫富”;(5)南宋钟相、杨么起义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6)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从农民起义口号的提出,可以看出

农民起义水平的不断地提高, 农民阶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政治发展到经济,然后深刻触及

到封建社会的土地问题。它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 影响了后代的农民起义,也顺应了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简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其意义。

郑和从1405年至1433年,奉命七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处到达了红

海的海口和非洲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意义:第一,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

航路, 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 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第二,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 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亚非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中国人到南洋去的日益增多, 把中国进步的商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 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第三,郑和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

论述题:

1、试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原因: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

薄弱。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进行改革。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①制定二十爵制;②实行县制;③实行什伍制度

(2)经济方面:①废井田,开阡陌;②重农抑商政策;③统一度量衡

(3)社会方面:实行小家庭政策

意义: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后商鞅被迫害致死。但通过变法,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试述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建立了秦王朝,创行了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需要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皇帝制:秦王政统一中国后,决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 合二为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在皇帝手中。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以军功或劳绩为任用的主要根据的官僚制度。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 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为奉常、郎中令等,三公九卿都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 或最后请皇帝裁决。郡县制: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 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以下设若干县,县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 里就是村落。秦始皇废除贵族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需要的重大政治制度的变革, 这一变革具有革命性质。新的制度形成为由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相结合的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 这套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发展,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在当时,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 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相当的作用。在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套制度。

3、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内容。你是如何分析其失败原因的?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1)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

费现象, 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2)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

理财诸法是:(1)均输法。(2)青苗法。(3)农田水利法。(4)免役法。(5)市易法。(6)方田均税法。整军诸法是:(1)将兵法。(2)保甲法。(3)保马法。(4)军器监。

失败原因: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反对派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法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 所以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 变法就随之而失败。

4、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 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 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

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 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 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 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

地丁合一之后, 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 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