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旅夜书怀》是由杜甫所创作的,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
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
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自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下面是本文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篇一《旅夜书怀》[唐]杜甫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解释:1、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二句就近而小者写旅夜之景,点明时间、地点和个人处境,连用“细”“微”“危”“独”四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旅夜独宿的情景,而且深细入微地传达出诗人孤寂悲凉的心情。
2、大江,指长江。
二句是就大而远者写旅夜之景,意象生动,境界壮阔,气势磅礴。
“垂”“阔”“涌”“流”四字,力透纸背,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中的博大胸怀和兀傲不平的感情。
3、二句反言见意。
正言之则为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而以“岂”“应”二虚字反言之,则愈见其悲愤之情。
4、飘飘,不定貌。
沙鸥,一种水鸟,飞于江海之上,栖息沙洲。
二句以沙鸥自比,抒发漂泊流离中抑郁不平之气,用一问一答形式,愈见苍凉悲郁。
赏析:永泰元年(765)秋,杜甫由忠州(今重庆忠县)去云安(今重庆云阳)舟行途中夜泊时作。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穷愁潦倒,漂泊江湖,有志难骋的悲愤抑郁心情。
情调虽凄苦,却不衰颓。
壮阔的境界,磅礴的气势,反映出诗人在危苦穷促中依然能保持阔大眼界、旷远胸怀。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篇二《旅夜书怀》原文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⑴。
星垂平野阔⑴,月涌大江流⑴。
名岂文章著⑴,官应老病休⑴。
飘飘何所似⑴,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旅夜书怀》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⑶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⑷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⑸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⑹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⑺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白话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创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旅夜书怀》原文及注释译文

《旅夜书怀》原文及注释译文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高高的船桅杆。
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着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
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着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古诗《旅夜书怀》杜甫拼音版赏析

【导语】《旅夜书怀》是唐代诗⼈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
诗⼈⽤阔⼤⽆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感受到诗⼈⽣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飘泊⽆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称道。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诗《旅夜书怀》杜甫拼⾳版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古诗《旅夜书怀》杜甫拼⾳版赏析 lǚ yè shū huái 旅夜书怀 dù fǔ 杜甫 xì cǎo wēi fēng àn , wēi qiáng dú yè zhōu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
xīng chuí píng yě kuò , yuè yǒng dà jiāng liú 。
星垂平野阔,⽉涌⼤江流。
míng qǐ wén zhāng zhù , guān yīn lǎo bìng xiū 。
名岂⽂章著,官因⽼病休。
piāo piāo hé suǒ sì , tiān dì yī shā ōu 。
飘飘何所似,天地⼀沙鸥。
翻译/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着⾼⾼桅杆的⼩船在夜⾥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光随波涌动,⼤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章⽽,年⽼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只孤零零的沙鸥。
赏析/鉴赏 ⾸联⽤对起格,写⾃⼰夜晚独⾃⾏⾈的孤苦之状。
在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岸边,诗⼈独系⾼帆夜⾏之⾈。
在静夜停⾈的寂寥江天⾥,羁旅之怀油然⽽⽣,不可遏⽌,不⾔愁⽽愁⾃见。
颔联⼆句分承⾸联:岸上平野茫茫,群星遥挂如垂;⾈前江涛滚滚.⽉影流动如涌。
这两句⽓魄雄⼤,境界宏阔,与李⽩“⼭随平野尽,江⼊⼤荒流”句法略同⽽⼯⼒悉敌。
杜甫旅夜书怀

飘 飘 何 所 似 , 天 地 一 沙 鸥
。
名 岂 文 章 著 , 官 应 老 病 休 。
星 垂 平 野 阔 , 月 涌 大 江 流 。
细 草 微 风 岸 , 危 樯 独 夜 舟 。
( 杜 甫 )
旅 夜 书 怀
《旅夜书怀》的参考译文:
• 微风吹拂着岸上的小草,夜晚,岸边停着孤零零 的小舟。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大江奔 流,水面上月光涌动。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 我的文章好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飘 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 小的沙鸥。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凄凉孤独, 无依无靠.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寓情于景
场面宏大, 反衬作者。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乐景写哀 情
远大抱负, 长期压抑. 孤独漂泊, 无依无靠。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 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 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 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 写照。
旅夜书怀
(唐)杜甫
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 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 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 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 作。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诗人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 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和鉴赏

《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和鉴赏【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
【意思】飘然一身像什么呢? 就像天地间一只独飞的沙鸥。
沙鸥:一种栖息于沙洲,常飞翔于江海之上的水鸟。
以飘零于广阔天地间的沙鸥,比况自己转徙江湖的飘泊流离的生活,表现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情景相生,情挚语痛,感人至深。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在空中、水上等处飘浮游荡。
[例]躺仰在海面上时是最惬意了,仰望天空云朵,悠然忘机,天海之间,浑茫相接。
这该是何等的大快乐啊,……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周涛《浅海白人》)二、用以形容四处漂泊的生活或孤独无依的心境。
[例]只身远游,泊船江中,难免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之感。
孤寂的情怀与败芦深处的暗淡灯光相互衬托,以景衬情,加重了这份孤独感的分量。
(钱仲联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三、用以形容禽鸟翱翔于天地之间。
[例]以沙汀点景,显然更富诗情画意。
会使人想起平沙落雁,月夜飞鸟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诗句。
何况湖上确实野鹭闲鹤,水禽不少。
(甘犁《沙汀湖之盼》)【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鉴赏】此诗前人多谓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时杜甫离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
然诗中有“平野阔”语,绝非渝州、忠州(均为山区)所有景象。
且李白《渡荆门送别》诗“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与此诗颔联所写景物相似,故或谓此诗当是大历三年(768)离夔州东下流寓湖北荆门时所作,似较妥。
诗中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为抒怀。
颔联写月夜停舟细观景色,以“垂”、“涌”、“阔”、“流”四字,状星、月、平野、江水四景,雄浑壮观,历来传为名句。
抒怀中隐叙身世,情绪愤激。
末以天地间一沙鸥自况,深寓飘泊无依的感慨。
意境含蓄,“笔笔高老”(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旅夜书怀_原文、译文、鉴赏

原文: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譯文:拂岸的微風,搖曳的細草,高高的桅杆,孤獨的夜和飄泊的客舟。
低垂的星辰襯托出原野的廣闊,跳動的月影伴隨著江上的波濤向東奔流。
難道是真的文章給我帶來了名聲,還是年老多病才使我的官職終歸甘休!一生奔波到底是個什麼形象呢?你看,那寬廣的天地間有一只飄搖的沙鷗。
西元七六五年,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
這首五言律詩大概是他舟經渝州、忠州一帶時寫的。
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
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於無奈。
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
處此淒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
因此,這裏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象江岸細草一樣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
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
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著詩人的什麼感情呢?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顯,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飄泊的淒苦景況的,而上面的兩種解釋只強調了詩的字面意思,這就很難令人信服。
實際上,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悽愴心情。
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
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寫得多麼動人!詩的後半是“書懷”。
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里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
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
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
旅夜书怀原文及翻译

旅夜书怀原文及翻译旅夜书怀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代诗歌,作者不详。
它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夜中独自旅行的情景,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表达手法和深情的文字,展示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思念。
下面是旅夜书怀的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面是旅夜书怀的翻译:明亮的月光何时才能有,我举起酒杯向苍天问候。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和建筑,今夜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飞回去,又担心高处的琼楼玉宇太寒冷。
起舞时我看到我的清晰影子,真像是在人间。
快速转动红色的阁楼,低下帘帷,照亮我的不眠之夜。
不应该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满月只在离别时圆满?人的快乐和悲伤,离合和团圆,月份的阴晴圆缺,这些事情从古至今都无法完全解释。
但愿人们长久健康,无论在千里之外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亮。
旅夜书怀诗意深远,通过对人生离合和月亮变化的描绘,传达了人们对于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诗中作者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同时也感叹了离别时的痛苦。
明亮的月光象征着人们的希望和渴望,而月圆则象征着圆满和团聚。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情的文字,打动了许多读者。
它使人回忆起自己在旅途中的寂寞和思念,让人对生活中的珍贵情感有了更深的体悟。
同时,它也唤起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生命脆弱的思考。
旅夜书怀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佳作,它饱含着人们对亲情和友情的思念和渴望。
无论历经多少年代的变迁,这首诗都将继续在读者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们思考珍惜眼前的美好,感受生命中的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
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
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
“自古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
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
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
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
最后,老Ω
#?nbsp;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
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
诗人就舟而居。
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
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名声难道应因为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
(多媒体展示)
、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
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
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
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
挤而被辞。
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
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
的厌恶。
)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
)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
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
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联如何理解?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作业布置。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
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我在设计本诗的导语时,想以新出奇,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课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所以,我选择了用泛而华丽的语句导入,试图用好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我一门心思想叫导语与众不同,在奇与新上做,其他的就没有考虑,犯了年轻教师经常会犯的通病:华而不实。
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服务的,不应该脱离文本。
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时不能忽略的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重点。
让导语和教学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所以,我选择了杜甫的晚年照片来冲击学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绍。
如此,就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精彩的导语,也应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每一篇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导语也要据此量身定做。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首诗如何既考虑到欣赏的问题,又兼顾到学生能
力的培养,是要反复思考的问题。
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都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己点评,教师适时点拨。
我想这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的时候,充分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
第一,自己总觉得挖掘还不够深入,内容设计浮于表面。
第二,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总觉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在支撑着,并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
第三,从准备到结束,自己的心态不能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评比课,对我的影响很大。
最大的感触就是:上好一堂课真难。
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
这给了自己许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
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课,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
尤其是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平凡中求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