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期末考试试题(1)
高二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高二语文期末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语文期末试卷练习中不断积累。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Ⅰ卷 (阅读题,共57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
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
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
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
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
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试题及答案

⾼⼆语⽂上册期末检测试题及答案 不断努⼒学习语⽂才能丰富⾃⼰的语⽂知识,⾼⼆语⽂期末考试的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在考前可以适当做些语⽂期末试题的复习。
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语⽂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上册期末检测试题 第Ⅰ卷 ⼀、(20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完全正确的⼀组是 A.吐蕃(fān) 呱呱坠地(ɡū) 庇护(bì) 怦然⼼动 (pīnɡ) B.⼲系(ɡān) 呼天抢地(qiǎnɡ) 晋谒(yè) 供不应求(yìnɡ) C.缜密(zhěn) 鹬蚌相争(yù) 饮马(yìn) ⾝陷囹圄(yǔ) D.渲染(xiàn) 嘉⾔懿⾏(yì) 脊梁(jí) 披肝沥胆(lì) 2.下列句⼦中,字形全正确的⼀项是 A.信访也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多菱镜”和“晴⾬表”,能够多层⾯反映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B.邀请企业家对⼤学⽣创业项⽬进⾏梳理和把脉,有助于纠正⼤学⽣的⼀些偏⾯认识,弥补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后成功创业⼤有裨益。
C.这个民间⼴为流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如果有⼈感兴趣。
⾜可以把它改编为⼀部悬念丛⽣、⾼潮叠起的电视连续剧。
D.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银牌,国⼈振奋之余⼼⽣感慨: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世界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
3.依次填⼊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 ①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下苦功夫,学习外语呢? ②⾛在⼤街上,天⾊微暗,⾏⼈稀少,⼏⽚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分寒意。
③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A.况且偶然依托B.何况偶然依附C.何况偶尔依托D.况且偶尔依附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项是A.忌不⾃信(《邹忌讽齐王纳谏》)B.诸郎中执兵(《荆轲刺秦王》)C.可怜体⽆⽐(《孔雀东南飞》)D.⾂观⼤王⽆意偿赵王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不恰当的⼀项是 A.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减少⼀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倍成交的⽕爆场⾯已成为明⽇黄花。
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不久之后就是期末考试的日子,高二的语文考试需要复习的内容是比较杂乱的,我们需要借助试题来明确考点知识,进一步巩固重点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二语文期末试题一、课外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
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
使辽还,拜中书舍人。
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
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
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
大兴工役。
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僴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
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
贯俱听命,各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
子攸、壝、绦,攸子行,皆至大学士,视执政。
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
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
厮养居大官,媵妾封夫人,然公论益不与,帝亦厌薄之。
宣和二年,令致仕。
六年,以朱勔为地,再起领三省。
京至是四当国,目昏眊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
凡京所判,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
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媒糵密谋,斥逐朝士,创宣和库式贡司,四方之金帛与府藏之所储,尽拘括以实之,为天子之私财。
宰臣白时中、李邦彦惟奉行文书而已,既不能堪。
兄攸亦发其事,上怒,欲窜之,京力丐免,特勒停侍养,而安置韩梠黄州。
未几,褫绦侍读,毁赐出身敕,而京亦致仕。
方时中等白罢绦以撼京,京殊无去意。
帝呼童贯使诣京,令上章谢事,贯至,京泣曰:“上何不容京数年?当有相谗谮者。
”贯曰:“不知也。
”京不得已,以章授贯,帝命词臣代为作三表请去,乃降制从之。
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
四川省巴中中学南江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四川省巴中中学、南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考生留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道是中国伦理文化中最具原发性、核心性的文化概念。
美国传教士何德兰在《中国的家庭生活》中写到:“整个中国文明的确立和发展都以孝作为其社会和伦理体系的基石,孝是整个中国文明的根本原则,假如不能相识到孝是全部中国人家庭、社会、宗教和公民生活的基础,没有人能够理解中国和中国人。
”在传统孝道中,“孝行”和“孝理”是两大核心内容。
“孝行”即孝顺父母的行为,一般包括三方面。
其一,供给父母,《尔雅》曾记述:“善事父母曰孝”,也就是为父母供应物质支持,供应良好的生活环境,使父母老有所养、病有所依。
其二,听从长辈,听从父母的支配。
在传统孝道中,所谓“大孝者”,其根本是“顺亲、尊亲”,即听从长辈的要求,不违反长辈的意愿,且即使父母对自己看法不佳,也要善待父母。
其三,祭祀先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可见,传统孝道要求孝子在长辈活着时,心存敬重,在行为上赡养、听从、尊亲;在长辈去世之后,则要满怀哀思,依礼安葬、守孝,并且按时祭祀。
“孝理”则指个体对于孝的认知或看法。
孔子在回答子夏问的孝之问时说到:“色难。
”《论语》记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可见,传统孝道认为,对父母的赡养不只是要求在简洁的衣食住行上,更重要的是对待父母要表现真情实感。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传统的孝道暴露出更多的弊端,孝道观念日益发生改变,渐渐形成了一种更具当代特色的“新孝道”。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
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
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
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3分)D2.(3分)C3.(3分)B4.(4分)按照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证,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5.(6分)逻辑错误:①犯了“假二择一”(“虚假两难”)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这个世界既是干活儿的地方,也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
②犯了“条件缺失”的逻辑错误或改为“拧脾气要打掉,但不一定会打掉”。
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花钱的多少与呆在学校里的好处没有关系”。
6.(3分)D7.(3分)C8.(4分)①提前交代了造桥失败的结果和原因,打乱了叙事顺序,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可读性。
②已经知道曾祖父造桥失败了,再接着去看他当年本应当意气风发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暗示了曾祖父英雄形象的落幕,丰富了他的形象特点。
9.(6分)①曾祖父能带领徒弟和儿子给官家修桥,开采并制作出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这就是一个石匠的荣耀,是可以创造职业生涯巅峰的英雄形象。
②这种气概砥砺着匠人们精益求精,能成就很多能工巧匠。
如祖父孙有元就替曾祖父挽回了造桥失败而丢的面子。
③曾祖父失败了还在儿子和徒弟面前嘴硬,想保留英雄权威;也能深明大义,主动担责,去城里请罪,写出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
④满身的力气和本领的祖父孙有元,却最终英雄气短,也给我们展现了农村匠人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个体的渺小无法在时代的洪流中彰显英雄本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3分)BCF11.(3分)B12.(3分)B13.(8分)(1)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你不回来,这将使我忧愁而死。
”(2)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憎恶(厌恨)他,派之弥去杀害他。
14.(3分)态度:拒绝。
原因:战前看不上他们的勇气,战斗中以利诱惑他们;阵前杀敌是他们的职责。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在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的复习阶段,做好每一份语文期末试卷的练习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清代词流派概述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
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
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
这一派词人标举南唐、北宋词,称他们的创作是“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陈子龙《幽兰草•题词》)。
他们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
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
另外,在明末清初的词坛上还有浙江嘉善地区的“柳州词派”,以及以王世祯为首的广陵词人群体,后者是清代第一次形成的大规模的词人流派。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
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
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
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头。
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的。
“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
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
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幅度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经济泡沫一破灭,迄今十年不振。
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为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经济学家发现,在土地、劳动、资源和资本、科学技术和和平环境这些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市场的容量。
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
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上期末考试试题(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
中国人的“神”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
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
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和“神”两种观念相混合。
他们欣赏自然,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宗教的虔诚向它顶礼。
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来,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会,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就跟着来了。
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一首诗里劝告书呆子们“站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
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自然既然是尽善尽美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
“模仿自然”本是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对艺术的定义就含有“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
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
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英国作家罗斯金为代表。
依他看,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比不上自然的。
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
“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例如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剪去枝叶的树木,“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模仿的是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天空和地平线。
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出发研究建筑原理。
自然既已尽美,所以艺术家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
他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
”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孑然孤立的,19世纪法国雕刻家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也差不多与此一致,他说:“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来,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捷径就是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
这种理论显然有一些问题。
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
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准,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美”也就漫无意义了。
艺术的功用如果是在忠顺地模仿自然,那么又何须艺术呢?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选自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句,展现出了他对待自然的乐天知足的态度。
B.诗人华兹华斯劝勉人们,要让自然做教导者,他认为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体现了他泛神主义的自然观。
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近代作家罗斯金便是拥护者之一。
D.罗斯金认为自然尽善尽美了,艺术家模仿它,忌讳凭自己的意思加以选择,他还强调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卢梭和华兹华斯都认为自然原本是尽善尽美的,进而把丑恶现象的出现归于人类及相伴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等。
B.作家罗斯金说他从来没见过哪个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意为人工创造的东西比不上自然的。
C.雕刻家罗丹赞成“艺术模仿自然说”,认为艺术创作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D.艺术家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柏拉图与罗斯金的观点不同,柏拉图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西方艺术家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对待“神”的观念,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自然”和“神”这两种观念是融合在一起的。
B.罗斯金认为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罗马圆顶式的建筑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C.作者认为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分别美丑是有标准的。
D.作者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是完美的,艺术便成了多余无用的东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锁何君华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旅行者把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他想留下一些钱,但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
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
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
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
”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
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好。
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
”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
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
”主人哈哈大笑。
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
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
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
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
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
”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
”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
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
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2期)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这说明阿拉坦乌拉困为陌生人的误闯有点生气了。
B.“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运用这一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旅行者的羞愧之态。
C.小说人物对话简练直白,流畅,叙事详略得当,如详写了旅行者等待主人归来以及与老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略写更多旅行者涌向草原的情节。
D.发生在草原上的第一个故事是一件很小的事,而作者用文学化的手段,表达了现代文明对草原淳朴文明的冲击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5.小说最后说旅行者“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他在忏悔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6.小说标题是“锁”有什么深刻内涵和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
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收录的字母词总数(244个)约占25年里《人民日报》使用的字母词总数(约8000个)的3%,使用总词次(110748次)约占所有字母词使用总词次(近200000词次)的50%。
词典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个)约占27%。
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
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
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IPO等。
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
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
而字母词APEC、PM2.5的使用频次,与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近年来悬浮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的社会热点话题密不可分。
还有些高频词如卡拉OK、VCD、IP 电话等,虽然25年总使用频次很高,但是正处于年度使用频次变化的下降期,进而可能进入低频期。
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