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 第四章血液循环

2.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1)自律细胞的电位特点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舒张期自动去 极化的速度(图) 最大舒张期电位水平(图) 阈电位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上一页
下一页
3.传导性(conductivity)(图)
(1)传导性的特点
(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上一页
下一页
4.收缩性(contractility)
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1)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 (2)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extrasystole) 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上一页 下一页
期前收缩: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一次
额外的(人工或病理)刺激,可产生一次额外的兴 奋和收缩,由于它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 的正常收缩之前,所以称为期前收缩。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点 (1)普通心肌细胞 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 特点:富含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 性,不具有的自主节律性,是心脏泵血活动的动力, 又称为收缩细胞或工作细胞。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包括P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 特点:缺乏收缩能力,具有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 力,称为自律细胞。构成心传导系统,完成兴奋的传 导功能。
快钠通道,可被河豚毒(TTX)特异性阻断。
Ⅱ. 1期:又称快速复极早期 膜电位由+30 mV迅速降至约0 mV,形成复极1期, 此时快钠通道已关闭,但有短暂的K+外流。复极l 期与0期合称峰电位,历时约10 ms。
Ⅲ. 2期:又称平台期或缓慢复极期 膜电位下降缓慢,膜电位稳定于0 mV水平附近达 100~150 ms之久。主要由慢钙通道开放,Ca2+(伴 有少量Na+)内流和K+外流所形成的离子电流动态 平衡。初期是Ca2+内向离子电流占优势,随着时 间推移K+外向离子电流逐渐增强,导致膜电位缓 慢地变负。
生理学 5 血管

偏高提示输液过快或心功能不全
•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PVP)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血压低 重力与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跨壁压→静脉充盈程度
静脉脉搏:
1. 正常时静脉脉搏并不明显 2. 在心力衰竭时静脉压
颈部明显的静脉搏动
50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血压 ❖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Stephen Hales 英格兰著名生理学家 大动脉的弹性、血压、外周阻力 -血流动力学的创始人
14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 量 , 也 称 容 积 速 度 。 其 单 位 通 常 以 ml/min 或 L/min来表示。
根据欧姆定律:Q =△P/R
湍流—— 各质点方向不一致(旋涡)
20
雷诺数 > 2000,湍流 Re= V—D —η
流速大、管径大(心室腔和主动脉内)、 粘滞度低时易产生湍流
21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湍流的发生?(生理意义?临床上?) 生理: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度低 的情况下易发生湍流。在正常情况下,心室内存在 湍流。一般认为心室内湍流有助于血液的充分混合。 如左心室射出的血液的含氧量已很均匀。 临床: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 < 90mmHg;舒张压<60mmHg
➢ 生理性变动
年龄、性别、运动、体重、能量代谢、情绪等因素。
41
Blood Pressure
血管各段血压 的变化
42
动脉血压与脉搏课件

循环血量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 的比例关系影响动脉血压, 当循环血量减少时,动脉 血压会相应下降。
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通过导管插入动脉,直接测量动脉内的压力,这种方法准确度高,但操作复杂, 一般仅用于危重病人。
间接测量法
通过袖带或听诊器等工具,间接测量动脉血压,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准确度 相对较低。
外周阻力增加会导致血 压升高。
血管的弹性对血压的调 节具有重要作用,血管 弹性下降会导致血压升高。
血容量
血容量是影响血压的重 要因素之一,血容量不
足会导致血压下降。
02
动脉血压的形成与测量
动脉血压的形成
将血液射入 动脉,对血管壁产生压力, 形成动脉血压。
血管阻力
血管的弹性与阻力影响动 脉血压的大小,当血管阻 力增大时,动脉血压会相 应升高。
脉搏与年龄、性别、身体状况 和运动状态等因素有关,因此 正常值范围会因个体差异而有 所不同。
04
动脉血压与脉搏的异常表现与疾病关联
高血 压
高血压的定义
疾病关联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 围,通常以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来衡量。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可增加心脏病、中风、肾衰竭等疾病 的患病风险。
动脉血压与脉搏课件
• 动脉血压与脉搏概述 • 动脉血压的形成与测量 • 脉搏的形成与测量 • 动脉血压与脉搏的异常表现与疾病关联 • 动脉血压与脉搏的日常保健与注意事项
01
动脉血压与脉搏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产 生的压力,而脉搏则是指动脉血 管的搏动。
形成机制
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心脏收缩、血 液流动和血管弹性等因素有关, 而脉搏的产生则与心脏搏动和血 管弹性有关。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CVP)。正常值:4~12cmH2O(0.4~1.2kpa)。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
↓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
↓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③高血压情况下,
其工作范围可重调
定→血压维持在较
高水平(压力感受
性反射功效曲线右
移)。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第37页
2.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 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 PG、缓激肽、药品(藜芦碱)
↓
心肺感受器兴奋
↓迷走N
交感担心↓ 迷走担心↑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 血 压↓
第13页
(3)外周阻力
外周 舒张期 舒张期 舒张
阻力 血外流 存留血 压
脉
收缩期射血 收缩期
压 收缩
动脉血压
血外流
压略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14页
(4)主动脉和大动脉顺应性
----缓冲作用(贮存势能)
动脉血压正常值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第9页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10页
3.影响动脉血压原因
一个 循环系统内
前提 血液充盈
动 形成 两个 心脏射血
脉 血
原因 外周阻力
心输 每搏输出量 出量 心率
(1)心脏N支配
心交感N
心迷走N
起源 脊髓胸段T1~T5
延髓迷走神经
侧角神经元
背核和疑核
分布 右: 窦房结、房室肌前壁 右: 窦房结
左: 房室交界、束支、 左: 房室交界
房室肌后壁
房室肌少许
递质
NE
动脉血压和脉搏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心脏的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一)动脉脉搏 脉搏(pulse)
心动周期内压力的周期性变化引起动脉血 管发生的搏动
1.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下降支
2.动脉脉搏的传播速度
三、动脉血压和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内压力每改变1mmHg时血管容积的改变值
C=∆V/∆P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收缩期中达到的最高值,100-120mmHg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舒张期中达到的最低值,60-80mmHg 脉搏压(pulse pressure)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30-40mmHg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等于 舒张压 加上1/3脉压,100mmHg
高教版中职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管》PPT课件

3.中心静脉压(CVP):
指右心房和腔V在右心房入口处的血压。 正常值:4-12cmH2O
CVP的影响因素:
(1)心脏射血能力 (2)静脉回心血量
问题:人下蹲几分钟后突然站立,会 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①心肌收缩力 ②体位改变 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图 ④呼吸运动
三、微循环
(2)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心舒期A血量↑ ↓
心缩期血BP↑↑(明显)
(3)心率↑→心舒期↓↓→心舒期A血量↑ ↑
↓
心缩期↓
↓
SBP↑(不↓ 明显)
DBP ↑ ↑ (明显)
(4)大动脉弹性↓ →SBP↑、DBP↓→脉压↑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
Bp变化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
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管电子课件 中 职 高教版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BP)与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的有关概念与正常值▲
血压及动脉血压的概念: 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表示法: 脉压差(脉压) 平均动脉压:
掌握!
血压标准(2003年 WHO、美国高血压协会) ▲
血压值
功能:物质交换
四、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
(一)生成与回流
有效滤过压 =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
结果:
A端大于0,组织液生成
V端小于0,组织液回流
(二)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与水肿的关系):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4.淋巴回流
血管→舒张(肝、骨骼肌、 冠脉)
常用的血压、脉搏测量动脉的名称

常用的血压、脉搏测量动脉的名称
血压和脉搏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测量它们需要找到相应的动脉。
下面是常用的血压、脉搏测量动脉的名称:
1. 臂动脉:臂动脉是测量血压和脉搏最常用的动脉之一,位于上臂内侧,靠近肘部。
2. 肱动脉:肱动脉也是测量血压和脉搏的常用动脉之一,位于上臂前部。
3. 足背动脉:足背动脉位于足背部,是测量足部血压和脉搏的主要动脉之一。
4. 颈动脉:颈动脉位于颈部侧面,是测量颈部血压和脉搏的常用动脉之一。
5. 股动脉:股动脉位于大腿内侧,是测量大腿部血压和脉搏的主要动脉之一。
6. 胫后动脉:胫后动脉位于小腿后部,是测量小腿血压和脉搏的常用动脉之一。
除了以上列出的动脉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动脉也可以用来测量血压和脉搏,例如桡动脉、肱骨动脉、腕动脉等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医生或护士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测量动脉。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正常时,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相适应, 血管的充盈程度变化不大,产生平均充 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 ) 大失血时,动脉血压则降低
(二)动脉脉搏
1.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下降支……降中峡
2.动脉脉搏的传播速度 主动脉3~5m/s、大动脉7~10m/s 小动脉15~35m/s
(3)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 阻力大,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多, 脉压变小,平均动脉压升高。反之,降 低 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一)动脉血压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管壁弹性 动脉硬化,血管的顺应性降低,对血压 的缓冲作用减弱,收缩压明显升高,舒 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一)动脉血压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每搏输出量增加,收缩压明显升高。动脉血 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心舒末期存留于主 动脉的血量少,舒张压轻度升高,脉压变大。 反之则变小 故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一)动脉血压
(2)心率(heart rate) 心率加快,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动脉血压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
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一)动脉血压
∮正常值:
收缩压 100~120mmHg(13.3~16kPa) 舒张压 60~80mmHg(8.0~10.6kPa) 脉搏压 30~40mmHg (4.0~5.3kPa) 平均动脉压 100mmHg (13.3kPa)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形成和测量: 前 提: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三个因素: 心室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 管壁的弹性
(一)动脉血压
2.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 ∮概念:
心室收缩,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 心室收缩中期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 缩压 心室舒张,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 末期动脉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二)动脉脉搏
1.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下降支……降中峡
2.动脉脉搏的传播速度 主动脉3~5m/s、大动脉7~10m/s 小动脉15~35m/s
(3)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 阻力大,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多, 脉压变小,平均动脉压升高。反之,降 低 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一)动脉血压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管壁弹性 动脉硬化,血管的顺应性降低,对血压 的缓冲作用减弱,收缩压明显升高,舒 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一)动脉血压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每搏输出量增加,收缩压明显升高。动脉血 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心舒末期存留于主 动脉的血量少,舒张压轻度升高,脉压变大。 反之则变小 故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一)动脉血压
(2)心率(heart rate) 心率加快,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动脉血压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
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一)动脉血压
∮正常值:
收缩压 100~120mmHg(13.3~16kPa) 舒张压 60~80mmHg(8.0~10.6kPa) 脉搏压 30~40mmHg (4.0~5.3kPa) 平均动脉压 100mmHg (13.3kPa)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形成和测量: 前 提: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三个因素: 心室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 管壁的弹性
(一)动脉血压
2.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 ∮概念:
心室收缩,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 心室收缩中期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 缩压 心室舒张,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 末期动脉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