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烟雾事件
1952伦敦雾霾事件

1952伦敦雾霾事件伦敦雾霾事件指的是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至12月9日期间的一系列雾霾天气。
这次事件对伦敦市民的健康和整个城市的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雾霾事件之一。
在那个年代,伦敦是一个工业城市,工厂烟囱的废气排放以及家庭燃煤使用增加了城市空气污染的程度。
此外,冬季的湿冷天气和稳定的大气层结也导致了雾霾情况的加剧。
然而,1952年的伦敦雾霾事件却比以往的情况更加严重。
事件爆发后的几天里,整个伦敦市被笼罩在浓厚的烟雾和雾气之中。
能见度极低,甚至不足10米。
街道上的交通瘫痪,人们无法正常行走,许多人甚至迷失在雾中。
开车的人用不到5米的距离看不清前方,导致许多交通事故和撞车。
此外,由于雾霾天气的影响,伦敦的火车运输和航空运输也受到了严重干扰。
与此同时,伦敦的空气质量急剧恶化,污染物在空气中积聚,导致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毒气体含量飙升。
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据统计,仅在这几天里,伦敦市的空气污染导致至少4,000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
另外,有数万人因疾病住院治疗。
这次事件迅速引起了民众和政府的关注。
许多伦敦市民纷纷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免受雾霾的危害,如佩戴口罩和戴着湿毛巾遮挡鼻子和嘴巴。
政府也开始采取行动,关闭工厂和提倡使用更清洁的能源,如天然气。
此外,伦敦各地的清洁运动也得到了加强,市政府加强了城市清洁工人的雇佣并加大了清扫力度。
伦敦雾霾事件也成为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起点。
政府开始采取更严格的法规,监管工厂废气排放和家庭燃煤使用。
此外,建立了更多的环境监测站,开始定期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长期来看,伦敦雾霾事件对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改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通过立法和监管,改善了工业和家庭的废气排放。
伦敦市也逐渐减少了对煤炭等污染能源的依赖,更多地采用清洁能源。
空气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伦敦市的雾霾天气也大大减少。
1952年伦敦的雾霾事件是一次令人痛定思痛的教训。
伦敦烟雾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开始,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四日市哮喘:每年排出大量的硫氧化物、碳氢化物、氮氧化物和飘尘等污染物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造成光化学污染。
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氟化物烟雾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质印度:异氰酸酯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是指给予机体的量或机体接触的量。
包括1、给予剂量、2、应用剂量、3、吸收剂量、4、送达剂量和5、生物有效剂量。
二、效应和反应:1.效应又称量反应:是指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这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如苯可使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减少,有机磷可使胆碱酯酶的活力减低。
2.反应又称质反应:是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
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发生率、死亡率等。
其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正常”或“异常”等计数资料来表示。
三、剂量-效应关系或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增加。
1、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毒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2、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机制1、一氧化碳经呼吸吸人肺后,通过肺泡壁弥散人血与血红蛋白(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由于co与Hb的亲和力比氧大240倍,COHb离解却比正常Hb 慢3600倍,因此,血液中co与氧竞争Hb时,大部分血红蛋白成为CoHb。
coHb 携氧能力差,引起组织缺氧,而coHb解离曲线左移,血氧不易释放更加重组织缺氧。
2、此外,一氧化碳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抑制该酶活性,影响组织细胞呼吸与氧化过程,阻碍对氧利用。
环境保护案例 伦敦烟雾事件

不止上个世纪的伦敦,世界上的许多 国家都在受大气污染的困扰
无论是政界 人士还是普 通老百姓都 意识到了事 态的严重性, 并开始思考: 我们该为此 做点儿什么
了。
现在那种状况已成为过去。污染治理真的产 生了效果,空气干净了。在工厂和家庭中大 力推广无烟燃料,广泛利用天然气和电力, 使伦敦摆脱了烟雾的困扰。空气中二氧化硫 的含量已经降低了90%.今天的伦敦已经大不 一样了。
二氧化硫烟雾的减少使伦敦人的生活质 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大片的绿地成为伦敦的 肺,它们不断地向伦敦注入新鲜的氧气,吸 收空气中的尘埃。伦敦的显现出了湛蓝的天 空。
对空气质量进行有效管理的根本在于要掌握 建立在良好科研基础上的空气质量信息和排 放物信息,而且有了信息还必须有效地利用 它,把它迅速传递给建设规划者、地方政府 官员,或是国家政策的决策者。空气质量信 息的公开也能够教育公众,使他们意识到问 题的严重性,有助于激发公众乐于协助政府 进行空气质量管理。另外,工业界也必须合 作。由政府发起的治理污染和清洁生产措施 成功地改变了伦敦排放污染的工厂,终于使 烟雾一去不复返。
不止上个世纪的伦敦世界上的许多不止上个世纪的伦敦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受大气污染的困扰国家都在受大气污染的困扰无论是政界人士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并开始思考
繁荣背后的 环境危机
1952伦敦烟雾事件
这是典型的煤烟污染事件。英国工业
城市伦敦,在未治理前最笼罩无法 扩散。伦敦1873~1965年共发生烟
雾事件12次,最严重的一次导致4
日之内非正常死亡4000人。
空气中普通的水雾
并没有什么危害。
当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由 铁路、工厂和家庭释放出来的烟 雾高达两百五十万吨。1952年伦 敦烟雾事件发生期间,空气中二 氧化硫浓度达到了每天每立方米 约四千到五千微克(安全浓度为 100微克/米以下),烟尘颗粒物 的含量约五千微克。空气的重度 污染导致了伦敦在一周内死了约 有四千人。
伦敦烟雾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燃煤产生的粉尘表面会大量吸附水,成为形成烟雾的凝聚核,这样便形成了浓雾。
另外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
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
伦敦烟雾事件属于煤烟型污染。
由于伦敦居民当时都用烟煤取暖,烟煤中不仅硫含量高,而且一吨家庭用煤排放的飘尘要比工业用煤高3至4倍。
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下,导致伦敦上空烟尘蓄积,经久不散,大气中烟尘最高浓度达每立方米4.5毫米,二氧化硫达3.8毫克,造成了震惊一时的烟雾事件。
形成的环境条件:伦敦巨大烟雾的发生,是因为潮湿有雾的空气在城市上空停滞不动,温度逆增,逆温层在40米~150米低空,大量的烟喷入其中,使烟雾不断积聚。
伦敦上空的大气成了堆置工厂和住户烟筒里出来的粉碎了的废物的垃圾场。
治理的主要途径:伦敦市政府对目前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将改善伦敦市空气质量作为一个长期的和公众的发展目标,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治理计划。
短期内,目标之一是减少污染的排放。
同时,在伦敦建设一个战略性的大气监测、分析系统,不仅监测伦敦市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和大气浓度,而且要统计、评价伦敦市公众健康、交通效能的状况,经综合分析后供政府决策参考。
而长期内,伦敦市一方面参考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谋求治理污染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出路,另一方面决定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作长期的评估,以检验措施的成效。
具体措施有:1.监测措施:伦敦建立了大气质量监测网络,从而更好地对各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
大气污染事件回顾丨雾霾之都伦敦烟雾事件

大气污染事件回顾丨雾霾之都伦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12月5日至12月9日,在英国伦敦市区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这次事件是由于当时不恰当的工业活动和大气污染控制不力所引发的。
直接答案:伦敦烟雾事件是由于燃煤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所导致的大规模空气污染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之所以在历史上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引起了全球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并促使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此次事件导致了伦敦的死亡人数急剧增加,据估计,当时超过4000人因此丧生。
这次事件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长期不良影响,许多人因此患上呼吸系统疾病。
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伦敦大量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的供暖和工业能源来源。
燃烧煤炭产生了大量的雾霾和有毒气体,例如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当时的工业也没有足够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导致废气排放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此外,1952年12月的气象条件也对这次事件的严重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气压系统造成了逆温层的形成,这导致了底层大气层的空气无法通过对流混合和扩散,形成了稳定的大气层,使污染物无法散发出去。
这使得伦敦市区内的雾霾不断积累,形成了可见度极低的浓雾。
伦敦烟雾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这次事件迫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大气污染问题,例如禁止在城市使用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推动工业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改善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
此外,伦敦烟雾事件的影响也超出了英国国境。
其他国家也开始关注和加强大气污染控制,并推动国际合作来解决这个全球性的问题。
伦敦烟雾事件可以说是环境保护运动的里程碑之一,对今天的环境政策和控制措施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技术方面,伦敦烟雾事件也促进了大气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发展。
通过对事件的研究和分析,人们开始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并意识到及早预警和采取控制措施的重要性。
因此,伦敦烟雾事件也推动了大气环境监测和管理技术的进步。
总结起来,伦敦烟雾事件是一次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由于燃煤排放和不利的气象条件造成。
大气污染事件回顾丨雾霾之都伦敦烟雾事件

大气污染事件回顾丨雾霾之都伦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也被称为雾霾之都伦敦,是英国历史上一起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该事件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至9日,导致数千人死亡,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关键事件之一。
1. 事件背景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伦敦是一个黑煤烟雾弥漫的城市。
印证着工业化不断加速的步伐,伦敦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中使用的煤炭和天然气燃烧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 事件经过1952年12月5日起,伦敦出现了异常的天气情况。
高压形成,并导致大气层中的冷空气停滞。
在这个过程中,伦敦的工业排放物和家庭燃烧释放出的烟雾排放无法迅速散去。
由于此时伦敦正值冬季,人们纷纷点燃了煤炉和火炉以保暖,使得烟雾和有害气体加剧聚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伦敦的天空逐渐变得阴暗,烟雾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街道上的行人几乎无法看清前方,交通瘫痪,人们的生活被严重干扰。
此外,因为浓雾持续了五天之久,雾霾导致的恶劣空气质量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3. 影响和后果伦敦烟雾事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是巨大而深远的。
据估计,该事件导致至少4000人死亡,并使伦敦其他数万人受到了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的困扰。
受污染天气的影响,伦敦的社会经济生活严重受挫,交通瘫痪、商业活动停滞等问题层出不穷。
此外,伦敦烟雾事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们开始认识到大气污染对健康和环境的重要性。
伦敦的烟雾事件被视为全球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里程碑,促使国际社会加强环境保护的努力。
4. 事件启示雾霾之都伦敦烟雾事件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启示:首先,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极大,必须高度重视。
伦敦烟雾事件的发生,再次证明了空气质量对公众健康的重要性,促使人们重视环境污染问题。
其次,应该加强政府监管和控制工业排放。
伦敦烟雾事件暴露了工业排放对环境污染和健康影响的严重性。
雾都劫难——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雾都劫难——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3日清晨,伦敦气象台报告说,一个冷锋将在夜间通过,中午气温可达6摄氏度,相对湿度约为70%。
当于当地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好日子,一个可爱的冬日。
阳光普照之下,英伦三岛显得格外和煦温暖;北风吹佛之下,人们更是感到心旷神怡。
这时,天空不时地出现绒毛状积云,将蓝天点缀得更为壮观、美丽。
这种晴朗天气中偶尔才有的云彩门对于英格兰是十分珍贵的牧业因此成了当地著名的一景。
这一天,从北海吹来的风,吹遍了整个英格兰,将英国中部的工厂和城市居民住户的烟囱内冒出来的团团浓烟吹到九霄云外,因此空气变得格外清新、洁净,给人以舒适之感。
傍晚时分,伦敦正处于一股巨大的高压气旋的东南边缘,较为强劲的北风绕着这个反气旋顺时针吹着。
第二天,即12月4日,这个气旋中心已经移到了伦敦以西几百公里处,沿着常规的路径向东南方向移动。
上午,风速渐渐变小了,云层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
到了中午时分,乌云把太阳全部遮住,伦敦上空阴霾弥漫,气象台温度表的读数为3.3摄氏度,相对湿度上升为82%。
即使白天行车,汽车也需打开车灯,小心翼翼行驶。
12月5日,一个异常的情况出现了。
伦敦气象台的风速表测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量度--风速表读数为零。
据专家的估计,此时风速不超过每小时3公里。
整个伦敦处于无风状态,到处都是雾,站在泰晤士河桥上望去,恍如置身于白茫茫的云端。
浓雾中,多加店铺白天都掌着灯,马路上少数有经验的司机开着车灯在行驶。
飞机航班被取消,火车只能缓缓移动,只有地铁仍在快速移动。
一些地方的能见度在1米之内,人们刚走几步便迷失了方向。
图为1937年2月12日,著名的巴特西发电厂浓烟滚滚,高耸的大烟囱也成为了伦敦地标之一。
伦敦是一个工业城市。
这里工厂林立,同时又居住着众多居民。
由于当时工业生产及居民取暖大量烧煤,伦敦城内成千上万个烟囱排出的未烧尽的煤的余物--煤气、煤烟和灰尘直冲天空,排入充满水汽的空气中。
第7章-环境材料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
从2007年5月29日开始,无锡市太湖区域大规模爆发蓝藻,导致 自来水无法饮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的结果显示: 工业污染增加、 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城市生活污水直接入湖和渔业养殖规模急速 扩张是造成太湖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这个事件反映出太湖已经非常脆弱了,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严重 丧失,人类过度地使用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
本章主要内容
1
环境材料概述
2
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
3
环境材料的设计
4 环境材料的评价判据与方法
5
金属材料的生态化改造
6
金属环境材料
7.1 环境材料概述
材料, 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 却也严重 破坏了人类家园。从原材料的开采、提炼、生产、 加工、使用一直到废弃的过程, 无不以资源和能 源的极大消耗, 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
7.5 金属材料的生态化改造
双辊薄带连铸工艺示意图
7.5 金属材料的生态化改造
(4)金属材料表面优化: 缘由: 金属材料因表面受腐蚀、磨损而失效导致金属材料制品
部分甚至全部功能丧失,造成金属资源和能源的损失。 金属材料表面优化技术的评价: 引入环境负荷的概念: ELV=R+E+P 其中: ELV-环境负荷值,单位g/cm2; R-表面处理过程中
(2)在评价范围上, LCA只考虑已经发生了或一定会发生的 环境影响因素, 没有考虑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和危害。
(3)在评估方法上, LCA既包括客观成分, 也包括主观假设 等成分, 如计算方法模型、权重的选择等, 都需要详细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
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
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
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
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
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
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
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着增加。
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毒雾的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
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
伦敦烟雾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措施包括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迁出火电厂等。
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
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
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消声匿迹。
伦敦大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
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的火力发电站。
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
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
当时在正在伦敦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只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
不久伦敦市民也对
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
1952年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
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1952年的事件引起了民众和政府当局的注意,使人们意识到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意义,并且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被环保主义者看做20世纪重大环境灾害事件之一,并且作为煤烟型空气污染的典型案例出现在多部环境科学教科书中。
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消声匿迹。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952年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伦敦烟雾事件属于煤烟型污染。
由于伦敦居民当时都用烟煤取暖,烟煤中不仅硫含量高,而且一吨家庭用煤排放的飘尘要比工业用煤高3至4倍。
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下,导致伦敦上空烟尘蓄积,经久不散,大气中烟尘最高浓度达每立方米4.5毫米,二氧化硫达3.8毫克,造成了震惊一时的烟雾事件。
燃煤产生的粉尘表面会大量吸附水,成为形成烟雾的凝聚核,这样便形成了浓雾。
另外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
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
据统计,伦敦烟雾事件期间每天仍有1000吨烟尘粒子、2000吨二氧化碳、140吨盐酸和14吨氟化物被排放到无力自我清洁的空气里。
此外,空气中还弥漫着由370吨二氧化硫转换成的800吨硫酸。
空气严重污染最终导致了著名的“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伦敦市民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
史料记载从1952年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
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
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
1952年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由于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折叠编辑本段污染治理
伦敦烟雾事件据史料记载伦敦最早的有毒烟雾事件可以追溯到1837年2月,当时造成至少200名伦敦市民死亡。
1952年之后,伦敦发生烟雾事件。
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
1956年,伦敦再次发生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
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
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1968年,英国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建造高大的烟囱,
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的能力。
1974年,英国政府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出诸如工业燃料的含
硫上限等硬性标准。
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过去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左右。
到1980年,雾日已经减少到5天。
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
物污染。
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
后
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
2007年,英国修订《空气质量战略》,新增对PM2.5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控
要求。
2007年的《空气质量战略》提出,到2020年前将空气中PM2.5的年平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5微克以下,道路等高污染区域不能超出这一上限,而在乡村等空气较好的区域,还会实行更严格的监控规定。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时间:1930年12月1日-5日
特征: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在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的一段河谷地带,分部着许多重型工厂。
1930年12月1日开始,该地被大雾笼罩出现逆温层,几千人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63人死亡,为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5倍。
时间:1943年
特征:光化学烟雾污染
1943年,洛杉矶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远离城市100公里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
这就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时间:1948年10月26日-31日
特征:史上最可怕污染灾害
多诺拉小镇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
1948年10月,多诺拉镇持续大雾,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味。
随之而来的是小镇中6000人突然发病,其中20人很快死亡。
时间:2015年12月8日-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