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背后历史和功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

姓名:齐海龙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

淞沪会战前后,日本对华政策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速战速决,企图通过一场有限的战争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占领和控制整个中国,以尽快的结束中日战争。中国的全面抗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迫使日本不得不渐次增加兵力,将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从而把有限的战争变成了全面战争,终于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

关键字:淞沪会战计划全面战争持久战

首先我们应肯定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伟大功绩,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在紧紧拖住敌人的同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此战为今后全面抗战鼓舞全民族抗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观点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民政府当局消极抗战,不敢唤起民众。在这里我不敢苟同,本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参考数种资料及国军将领们的回忆录为依据和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撰写而成。

一、积极备战、抗战

随着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等日本的步步威逼,加之国内外的压力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近一步显露,国民党政府当局随之改变之前消极抗战的态度为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当局也早为中日必有一战做准备,这也为会战中坚持三个月之久提供了条件,种种迹象表明,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负积极备战、抗战的一场空前的大战。根据国军将领白崇禧、张治中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刘劲持等十多名将领回忆,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在几年来或明或暗的做了一些抗战准备工作;现列述部分:

(一)将陆军大学由北平迁南京,从第十期起每年招考一次,还增设特别班、参谋班、将官班等,培训军事人才。原有日本教官均解雇,改聘德国军官担任。(二)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有关抗战业务。如:(甲)拟订各地初步作战计划。(乙)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设立大元帅府及所属八个部(后来实施,只成立几个部)。(丙)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下设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师作战。(丁)修筑国防工事,江南一带有南京内外围双层的据点阵地,有锡澄线、吴福线、乍嘉线坚固据点工事,由附近驻军赶筑。(戊)1936年春,在长江以北,即河南归德机场附近据点工事图发给驻军第六师构筑等等。可见警卫执行部筹划工作范围之广,虽然后来很多不适用,但是可以看出还是费了一番苦心的。

(三)成立京沪警备司令部,由张治中任司令,指挥第三十六师宋希濂部、第八十七师王敬久部、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及独立第二旅钟松部,担任京沪线防务及吴福、锡澄两线据点工事构筑,战事爆发即进军上海。京沪警备司令部驻在苏州,对外不公开,用“中央军校高级教官室”等名义保密。

(四)增建苏州至嘉兴铁路,名义上为缩短京杭距离,实际上是为战时部队调动方便,后来在淞沪会战时发挥了作用。

(五)近几年陆海空各部队皆加强训练,充实武器装备,增强战斗力,并曾在句容、溧阳地区举行军对抗演习。

(六)国民政府命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成立保安部队,调北平警察大队改为保

安第一团,原宪兵第六团改为保安第二团,齐学启任上校团长,日夜训练,主要是街市巷战,准备保卫上海,以后成立总团。

以上为国民政府积极备战之一部分,但足见国民政府军之努力,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国民政府积极备战,淞沪之战定然不会取得如此成效,那么日军进攻上海必然如入无人之境,也必然对之后的抗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民政府积极备战是应给予肯定的,此其一。另外,我认为当时国民政府是积极抗战的。首先,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我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把全国军队都调动起来,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绝大部分到达淞沪战场,成为战斗主力。当时首先到的是张治中的三个由德国顾问训练的教导师改的第八十七、八十八、三十六师;接着是陈诚系罗卓英的第十八军四个师;以后是胡宗南的第一军、李玉堂的第三师、李延年的第九师、俞济时的第五十八师、王耀武的第五十一师等都陆续到达。地方部队也踊跃参战,粤桂湘余汉谋、李宗仁、何健所部来了、东北军来了,远至川军、滇军也调动出来,各省保安队都调上来补充;可以说国民政府下辖一百八十个师调动了近九十个师参加此战役,甚至教导队也调至前线作战,怎么能说国民政府消极抗战呢?其次,在国民党将领史说及张治中、顾祝同等回忆说,蒋介石几次到上海视察,鼓舞士气,还身兼第一战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虽蒋有遥控指挥嫌疑,但并不妨碍其表达积极抗战的决心,有人把蒋几次中途下令暂停进攻说是蒋消极抗战,我是不认同的,比如其中一次停战,是上海租界要求先把各国的人员撤到安全地带,对于当时的中国,中国是没有能力拒绝这种要求的,更何况中国还正在争取英法等国家的支持,因而延误了战机,我认为这不应该归罪于国民政府消极抗战,而是当时形势所逼罢了。诸多问题及抗战之惨烈都表明国民政府是积极抗战的。

二、军民合作

有观点认为国民政府开展的是单方面的军队抗战,我个人认为是不妥的。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叫发动群众、军民合作抗战,难道只有人民拿起枪支才叫军民合作吗?难道要毫无战斗能力甚至没摸过枪的人民上前线战斗就叫发动群众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在淞沪会战期间,军民合作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在这里我仅举几例说明:(1)在国民党将领吴羽军回忆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上海市民见到在一二八淞沪战事以后没有见过我们陆军部队,雀跃欢腾,争先恐后挤在租界边上,惊喜交集的问:“你们什么时候来的?怎么来的这样快?”我们友军头戴德式钢盔,身着草绿军装、短裤,脚穿草鞋,官兵都系腰皮带。。。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眼神中向同胞们流露出杀敌的决心。同胞们报以敬佩的眼光,送来了一车车支援犒劳物质,军民同仇敌忾结成一体。”(2)为了战场后方安全,不得不劝导闸北居民迁往安全地带,市民毫无怨言,扶老携幼越过苏州河,避入公共租界。(3)高中刚毕业的学生杨慧敏,自动加入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在10月28日夜,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火线,向四行仓库的英勇守军“八百孤军”献送国旗。当谢晋元团长接到国旗时,这群捍卫祖国的英雄都激动得流下泪来了,谢团长说:“勇敢的同志,你给我们送的岂仅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4)上海全市市民,除汉奸外都热烈支援这次战事。慰劳品不断送到前线去,学生抬了担架,驾了汽车,冒炮火到前线抬伤兵下来,大批战地难民也由上海救济收容。上海租界中医院、舞厅和不少公共场所收容了伤兵,文艺界人士也都出来慰劳。(5)国军将领熊新民回忆:在坚守江湾时,他所在的团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没有时间挖战壕、筑掩体,也缺乏构筑工事所需的麻袋、木材、钢板等材料。上海群众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筹集;哦大批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