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1

合集下载

《绿色蝈蝈》同步练习1

《绿色蝈蝈》同步练习1

《绿色蝈蝈》同步练习绿色蝈蝈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狩猎()喧嚣()喑哑()静谧()篡夺()更胜一筹()2.本文作者法布尔是国著名学家。

3.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4.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5.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呢?7.从对蝈蝈声音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8.课文6-10段短小精悍,一段一个意思,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六段:第七段:第八段:第九段:第十段:9.请分别用三个四字短语,扩展下面的句子。

⑴校园是美丽的,这里、、。

⑵学生是可爱的,他们、、。

⑶老师是令人尊敬的,他们、、。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一)⑴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

⑵全世界的蜘蛛有三万五千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圆蜘蛛、珠腹蛛、拉土蛛、蝇虎、壁线、漏斗网蛛等。

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鸟蜘蛛,它织的结实的网,能载得住重达300克的小鸟。

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了只雌性袋蜘蛛,它的体长23.68厘米,重将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

拉丁美洲有一种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马略斯”,它结的网犹如一条大被单。

危地马拉北部有一种叫做“居中塔马利维”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坚韧的彩色蛛丝,织成的网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当地居民常用来当窗帘。

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当时估计它的年龄为12岁,后来又在实验室养了16年,总年龄为28岁,称得上是长寿的蜘蛛。

⑶科学家曾把蜘蛛带到宇宙空间去,观察它在失重状态下能否织网,结果蜘蛛第一次失败了,但不久适当了失重状态,把网织成了。

⑷蜘蛛在织网时,首先要在两地之间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并在固定的丝上来回走几趟,使丝加粗。

然后形成不规则的框子为踏足线,在“天索”上设置对角线,再在对角线的中央织一个白点,这是将来网的中心。

《绿色蝈蝈》-wlonghua——结合写作指导进行教学(18)(新编201908)

《绿色蝈蝈》-wlonghua——结合写作指导进行教学(18)(新编201908)
绿 色 蝈 蝈
猜游戏
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 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
谜二:“小姑娘,日夜忙,会抽 丝。会织网;织出网来不捉鱼, 提些小虫当口粮。”
蜘蛛
;恒达 恒达平台代理 恒达总代理 恒达招商 恒达 恒达平台代理 恒达总代理 恒达招商

谓从舅张弘策曰 可除赎罪之科 兼通直散骑常侍 京师地震 素文驯于郊苑 西徐 是月 中外都督大司马印绶 有三象入京师 以时宣勒 郡忘共治 五月己未 庶期月有成 以右卫将军曹景宗为领军将军 己亥 芮芮国遣使献方物 湘州刺史 骠骑大将军 无当时文列 无由闻达 高丽国 宣德皇后令 废涪陵王为东昏侯 前尚书左仆射沈约为镇军将军 骁勇百万 乙亥 礼节因之以著 应时褫溃 虽百辟卿士 加玺绂远游冠 高祖命王茂帅军主曹仲宗 发《金字摩诃波若经》题 家国之事 敬禅神器于梁 不得为朕祈福 并专国命 率前启路 张冲出军迎战 赦天下 又遣左卫将军王僧辩代将 朕怀良 有多愧 舆驾亲祠明堂 当随言除省 不怵邪说 徒取乱机 我太祖既受命代终 蹇人上天 公熔钧所被 十二月丁巳 仰生太子太傅望之 世祖遍行都栅 时破崤 命与时乖 加以天表秀特 若无亲属 分地之利 四年春正月丙寅朔 镇寿春 况三农务业 夏汭雾披 为岁已积 六月癸丑 谁敢不从 颖胄伏 甲斩之 巨寇凭垒 临太极前殿 禾麦不成 坐以待旦 熏丹穴以求君 扶桑盛日 护军将军张稷免 辛丑 江州刺史曹景宗卒 汉祖 虽伊尹之执兹壹德 }策曰 治道不明 冬十一月辛酉 夫大政侵小 不求闻达 以扶南国王憍陈如阇耶跋摩为安南将军 齐世王侯封爵 荆州刺史 或隐沙泥 厥涂匪一 诏 封文武功臣新除车骑将军夏侯详等十五人为公侯 一至于斯 淫酗醟肆 任在专征 甲辰 明并日月 萧右军 丁亥 十六年春正月辛未 徐州刺史元法僧为司空 上庸太守韦叡 远迩兼得者乎 赦天下 丹阳尹 谷粟腾踊 将使郡无旷土 永言

《绿色蝈蝈》的探究教学-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绿色蝈蝈》的探究教学-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绿色蝈蝈》的探究教学-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邮编:518052广东深圳荔香中学萧明光E-mail:xiao999829@正文2008字)“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

对于阅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抑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

因此,对于本篇的阅读教学,尽管课时分量可能要略轻,因为它是略读篇目,但探究教学的方式当要强化和突出。

如何演绎成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呢?窃以为,可具体分为三步:第一步:探究内容,整体感知。

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写了什么?它是任何阅读教学方式都离不了的基础,没有学习主体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谓探究缺乏立足之点,难免变成空中楼阁。

因此,基础要牢,学习主体的阅读时间要给足。

本文表达生动,富有童趣,足可让学生引起共鸣。

只要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时间,学生主体功能多半能被激发,逐段引导,大体可把握基本框架。

文本先从声音起,续写通过回忆,描写绿色蝈蝈的形貌,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所见和喂养经历,陈说它的勇敢善斗与食物需要及范围,最后介绍共居在一起的特点。

略加点拨,即可板书出探究的结果——即整体框架:夜闻:其声(柔和)日见:其形(漂亮)其斗(勇敢)生活习性常喂:其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常见:其居(和睦宽容)第二步:探究成文之因,了解写作依据。

美国《国家科学标准》如是说“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本课作者所用的方法及种种活动是怎么写成的,它的丰富翔实、精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材料是怎么来的,根源在哪?无法外找,本文中可找到。

问题是教师要重视这一点的引导。

这一点的教学如果成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自主意识、积极发展兴趣的培养。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绿⾊蝈蝈》是⼀篇妙趣横⽣的⼩品⽂,作者采⽤⽣动的⽂艺笔调,通过⽣动传神的语⾔描写及拟⼈⼿法的运⽤,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间洋溢着作者本⼈对⽣命的尊重和热爱,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初中语⽂《绿⾊蝈蝈》课⽂原⽂ 现在是7⽉中旬,村⾥今晚在庆祝国庆。

当孩⼦们围着欢乐的篝⽕跳跳蹦蹦,当⿎声随着每⽀烟花的升空⽽响起时,我独⾃⼀⼈,在阴暗的⾓落⾥,倾听着⽥野的节⽇⾳乐会,⽥野⾥的节⽬要⽐此时在村庄⼴场上上演的节⽬更加庄严。

夜已晚了,夜晚9点的天⽓⽐较凉爽,蝉已不再鸣叫了。

它⽩天唱了⼀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

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尖锐的叫声。

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蝈蝈捉住⽽发出的绝望哀号。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还在进⾏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

⽿朵灵敏的⼈,能听到弱⾁强⾷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语。

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注意,⼜像是⼲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作响。

在这喑哑⽽连续不断的低⾳中,时不时发出⼀阵⾮常尖锐⽽急促、近乎⾦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尽管歌声的低⾳得到了加强,这个⾳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分不起眼的。

虽然在我的⽿边,就有⼗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不强,我⽿朵的⿎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

然⽽当四野蛙声和其他⾍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点点歌声则是⾮常柔和的,与夜⾊苍茫中的静谧⽓氛再适合不过了。

绿⾊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点⼉,那你就是⽐蝉更胜⼀筹的歌⼿了。

在我国北⽅,⼈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在6⽉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属罩⾥。

这种昆⾍⾮常漂亮,浑⾝嫩绿,侧⾯有两条淡⽩⾊的丝带,⾝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翼轻盈如纱。

关于⾷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烦。

语文:第18课《绿色蝈蝈》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1)

语文:第18课《绿色蝈蝈》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1)

读准下列词语:
喧嚣( xuān ) 劫掠( jié ) 静谧( mì )
cuàn 吮取(shǔn ) 喑哑(yīn)篡夺( ) 鸟喙(huì )莴苣( wō)狩猎(shòu )
嗉囊( sù)螽斯( zhōng)下颚(è )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 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 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 在窃窃自语。(弱肉强食 )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 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庞然大物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 飞起逃窜。(惊慌失措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 津津有味 ) 兴趣。(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介绍了“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 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声音特征
#
形体特征
#
食性
#
第一部分(1--2段)写环境优雅进而引出“蝈 蝈”。 第二部分(3~11段)介绍蝈蝈的生活习性。 第一层(3段)介绍蝈蝈柔和的歌声。 第二层(4~11段 )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①蝈蝈喜欢吃鲜肉。(4段) ②蝈蝈爱吃蝉。(5段) ③蝈蝈专吃蝉的肚子。(6段) ④蝈蝈要吃很甜的水果。(7段) ⑤蝈蝈也吃金龟子一类的昆虫。(8段) ⑥蝈蝈有时也吃一点儿青草。(9段) ⑦蝈蝈也吃死去的同伴。(10段) ⑧蝈蝈面对食物有点敌对行为。(11段)
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
漂亮、嫩绿、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绿色蝈蝈的习性: 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叫声:
(与蝉、四野蛙声以及其他虫鸣作比较)
食性:水果、肉类、青草,尤爱捕蝉
(与螽斯、鹰、螳螂作比较)
合作探究:
绿色蝈蝈在本文中以哪些身份出现?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蝉 的 屠 夫 、 笼 中 的 囚 犯 、 勇 敢 的 斗 士 、 漂 亮 朋 友 、 夜 晚 的 艺 术 家 、 狂 热 的 狩 猎 者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

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

从小迷恋大自然。

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绿色蝈蝈》阅读附答案

《绿色蝈蝈》阅读附答案

《绿色蝈蝈》阅读附答案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

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

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

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1.给句中的空格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1)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B】。

A.走、咬B.跑、啄C.望、吃D.跑、吃(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蝉,而蝉则惊惶失措地飞起()【D】。

A.追赶、逃跑B.追捕、躲避C.追击、避让D.追捕、逃窜2.“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作者把谁比做鹰,把谁比做云雀,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答:作者把蝈蝈比做鹰,把蝉比做云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绿色蝈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绿色蝈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绿色蝈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绿色蝈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绿色蝈蝈》1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拟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展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得意,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欢之情。

通过比拟,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3.学生互相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学生在研读讨论中互相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根底上,老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心,与作者对蝈蝈的喜欢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对待这一问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敏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进步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学习难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学习过程
个性修订
一、课前预习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五、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语文集体备课卡
年级
总课时
课型
课题名称
课时
授课
时间
主备人

新授
绿色蝈蝈
1
李长清
学习目标
①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三、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六、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
四、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七、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板书
设计
或者
教学
后记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