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丢掉现代诗赏析
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

一、读者纷说
林徽因的《别丢掉》写于(民国)21年(1932年),载1936年3月1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作品完成4年才投递发表,作者有何意图?其间作品是否增删?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嵇景洋以之为“纪念徐志摩遇难四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可能是误读。这是一首缅怀和追忆逝情的诗,写出了抒情主人公隐幽而寂寞的情感。甫一发表,就引出不同的纷说和解读。
冰泉下的急流情与理的互渗
——对林徽因《别丢掉》的阐释
沈国辉
摘要:作为一代新月派才女,林徽因有不少诗歌作品,其中,《别丢掉》绝对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其意向迷离,隐幽和寂寞的情感,其主题意义耐人寻味,论者有不同理解。笔者通过文学阐释学方法进行探究。认为,该诗是一首悼亡诗,因为作者林徽因与倾诉对象徐志摩今世无缘携手,只能相约于来生,并约定了相认的暗号,即“真”和“林徽因”。由于不愿受世俗干扰,写得较为隐晦,可以冰泉下的急流,情与理的互渗进行概括。
关键词:林徽因;徐志摩;悼亡诗;《别丢掉》;阐释
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的新月派诗人林徽因,一生有不少诗作。其中,《别丢掉》也许不算其最出色的作品,但绝对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其意向迷离,隐幽和寂寞的情感,其主题意义耐人寻味,论者有不同理解。原诗如下: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这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总体评价,由于徐志摩为人真诚,爱得热烈,林徽因不可能不刻骨铭心。
林徽因《别丢掉》英译对比分析

现当代文学林徽因《别丢掉》英译对比分析欧阳樱子长沙理工大学摘要:中国诗歌以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于世,诗歌中往往使用大量的意象表达诗人的真情实意和深厚情感。
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林徽因创作的《别丢掉》一诗以层层意象表现了对逝者的无限追念之情。
本文依据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原则,对比分析《别丢掉》两个英译版本,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意象构建和情感表达。
关键词:别丢掉;音美;形美;意美一、《别丢掉》创作背景《别丢掉》这首诗创作于 1932 年,载于1936 年 3 月15 日载于《大公报·文艺副刊》。
自少年时代在英国留学期间和徐志摩相识后,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
1931年11月19日,因要参加林徽因当晚于北京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徐志摩乘飞机从南京出发,但因遭遇大雾,最终飞机失事罹难。
1932年,徐志摩逝世一年后,林徽因写下这首诗,借以悼念徐志摩这位昔日友人。
朱自清先生曾评价称:“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
”二、《别丢掉》原诗分析林徽因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别丢掉》这首悼亡诗也体现了新月派诗歌的特点,诗人用一个个接连不断的含蓄意象,营造了一种哀伤的氛围,将深切的感情联系起来,用自然景色突出情愫,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弥漫在诗作上的淡淡愁意。
在诗歌的众多意象中,首先出现的便是“流水”。
时光飞逝,流水无情,“流水”述说的是诗人无法忘怀的往昔情感,同前一行似火的“热情”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的是在时间流逝中诗人对自己会遗忘过往感情的恐惧。
紧接着,在“幽冷的山泉”下,传递的是生者因同逝者阴阳相隔心中升起的孤独之情。
“黑夜”下的“松林”灰暗万分,神秘幽静,营造出一丝恐怖阴冷的氛围,进而表现出诗人万分沉重的心情。
如今虽依然有那“月明”和“隔山灯火”,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这种往昔和今日的对照变化给人以沉痛、落寞和惆怅之感,同时与前文的“黑夜”和“松林”形成对比,让人倍感悲哀苍凉。
林徽因《别丢掉》英译对比分析

林徽因《别丢掉》英译对比分析作者:欧阳樱子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2期摘要:中国诗歌以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于世,诗歌中往往使用大量的意象表达诗人的真情实意和深厚情感。
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林徽因创作的《别丢掉》一诗以层层意象表现了对逝者的无限追念之情。
本文依据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原则,对比分析《别丢掉》两个英译版本,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意象构建和情感表达。
关键词:别丢掉;音美;形美;意美一、《别丢掉》创作背景《别丢掉》这首诗创作于 1932 年,载于1936 年 3 月 15 日载于《大公报·文艺副刊》。
自少年时代在英国留学期间和徐志摩相识后,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
1931年11月19日,因要参加林徽因当晚于北京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徐志摩乘飞机从南京出发,但因遭遇大雾,最终飞机失事罹难。
1932年,徐志摩逝世一年后,林徽因写下这首诗,借以悼念徐志摩这位昔日友人。
朱自清先生曾评价称:“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
”二、《别丢掉》原诗分析林徽因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别丢掉》这首悼亡诗也体现了新月派诗歌的特点,诗人用一个个接连不断的含蓄意象,营造了一种哀伤的氛围,将深切的感情联系起来,用自然景色突出情愫,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弥漫在诗作上的淡淡愁意。
在诗歌的众多意象中,首先出现的便是“流水”。
时光飞逝,流水无情,“流水”述说的是诗人无法忘怀的往昔情感,同前一行似火的“热情”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的是在时间流逝中诗人对自己会遗忘过往感情的恐惧。
紧接着,在“幽冷的山泉”下,传递的是生者因同逝者陰阳相隔心中升起的孤独之情。
“黑夜”下的“松林”灰暗万分,神秘幽静,营造出一丝恐怖阴冷的氛围,进而表现出诗人万分沉重的心情。
如今虽依然有那“月明”和“隔山灯火”,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这种往昔和今日的对照变化给人以沉痛、落寞和惆怅之感,同时与前文的“黑夜”和“松林”形成对比,让人倍感悲哀苍凉。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简城学区七下期中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简城学区七下期中语文模拟试卷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奠基(diàn)涉措(shè)挚友(zhì)扑朔迷离(suò)B.屏障(píng)诧异(chà)字帖(tiě)目不窥园(kuì)C.啤鸣(háo)污秽(suì)可汗(hán)康慨淋漓(kāi)D.书斋(zhāi)肿胀(zhǒng)气魄(pò)妇孺皆知(rú)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坚仞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虚。
B.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C.我想起悠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D.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燥。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钦佩《荒野求生》中的冒险家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
B.许多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兀兀穷年,看见学生有出息,便认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C.许多无名英雄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大无畏的精神真是可歌可泣。
D.爸爸笑着对明明说:“我出差这阵子,你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这真是让我刮目相待啊!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全长26公里,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出资并委托港铁公司建设和规划的。
B.我们要共同支持蓉城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至关重要。
C.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D.厦深铁路开通后,铁路沿线城市和台湾金门、马祖地区联手推出数百项优惠政策,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别丢掉》现代诗赏析

《别丢掉》现代诗赏析别丢掉》现代诗赏析《别丢掉》现代诗赏析来源/收藏复制?编辑/塞上齐翁别丢掉林徽因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赏析1:林徽因吧林徽因的这首《别丢掉》以美妙的诗情韵味与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向人们传达了一段隐幽而寂寞的情感。
初读之下,我们隐约感觉到这就是一首“朦胧诗”:诗人想表达某种欲言又止、忽明忽暗的思想情感。
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留恋与怀念?是诗人对人生理念的追索与求探?人对纯洁爱情的期待与向往? 是诗人对人间真诚的缅怀与纪念?是诗人对往日幸福的追忆与呼唤,是诗人对今后生活的希冀与梦幻....................................... 这一切好像都说得通,但好像都不是实指。
似乎她可以从“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你仍得相信” 这些诗句中得到一些暗示与启迪。
但是,我们转意一想,似乎感到诗人的真意并非如此,内中必有深意。
你看,这里的“热情”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般的热烈感情?是友情、恋情,还是爱情?是热情、冷情还是悲情确实,我们摸不透诗人指向。
你看,诗中的“真”是什么?其含义也极为广泛:既可以是“真善美”意义上的“真”,也可以是“童真”意义上的“真”,更可以理解为哲学意义上“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真”……确实,我们模棱两可。
你看,诗中要“相信”什么?是诗人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还是诗人在感叹韶华流逝、童真不再?是诗人在相信“爱情至上”,还是在相信“人间四月天”……确实,我们模模糊糊!所有这一切,诗人只给我们留下了迷糊与朦胧,我们只好在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慧眼去努力把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别丢掉》所试图传达的是一种往日逝情渺茫与心意寂寞零落的轻纱似的情绪,它既对逝情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又在缅怀与追忆之中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恋之情。
别丢掉 PPT

诗歌分析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由此可以看出,失去的那 满天的星, “东西”是人。 只是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恋人之间的承诺与回应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现在回想上一段: 在山泉、在黑夜、 在松林。这样可 以感受到这好像 是一位已经不在 的人,那么这个 人与作者是什么 关系呢?那么来 看接下来这几句。
别丢掉
林徽因
ppt制作者:李崇
别丢掉
作者介绍
诗歌内容 分析
诗歌技巧 分析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 中国第一位著名女性建筑学家、新月派女诗人, 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作品成就
• 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 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 信等,代表作《 你是人间 的四月天 》,《莲灯》, 《 九十九度中 》等。 • 1931年3月,林徽因到 香山双清别墅附近平房养病 。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 然》《激昂》短篇小说《窘 》。另有散文《窗子以外》 《一片阳光》等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在悼念一位死去的恋人(或曾 有过恋爱关系),这是一首“情诗”兼“悼亡诗”!
诗歌技巧分析
1、“过往”的“热情”与“现在”的“叹息” 2、热情似火,时间如流水无情,“水”“火”不 相容 3、一样是...一样是...只... 物是人非的变化同样是 一种对照
对照与强化
标点符号
1、两个感叹号的运用,强化了对 “真”的保存的誓言与对“回音”的 信念。 2、破折号--- 省略、转折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 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 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别丢掉》现代诗赏析

《别丢掉》现代诗赏析《别丢掉》现代诗赏析来源/ 收藏复制·编辑/ 塞上齐翁别丢掉林徽因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赏析1:林徽因吧林徽因的这首《别丢掉》以美妙的诗情韵味与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向人们传达了一段隐幽而寂寞的情感。
初读之下,我们隐约感觉到这就是一首“朦胧诗”:诗人想表达某种欲言又止、忽明忽暗的思想情感。
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留恋与怀念?是诗人对人生理念的追索与求探?人对纯洁爱情的期待与向往? 是诗人对人间真诚的缅怀与纪念?是诗人对往日幸福的追忆与呼唤,是诗人对今后生活的希冀与梦幻……这一切好像都说得通,但好像都不是实指。
似乎她可以从“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你仍得相信”这些诗句中得到一些暗示与启迪。
但是,我们转意一想,似乎感到诗人的真意并非如此,内中必有深意。
你看,这里的“热情”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般的热烈感情?是友情、恋情,还是爱情?是热情、冷情还是悲情……确实,我们摸不透诗人指向。
你看,诗中的“真”是什么?其含义也极为广泛:既可以是“真善美”意义上的“真”,也可以是“童真”意义上的“真”,更可以理解为哲学意义上“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真”……确实,我们模棱两可。
你看,诗中要“相信”什么?是诗人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还是诗人在感叹韶华流逝、童真不再?是诗人在相信“爱情至上”,还是在相信“人间四月天”……确实,我们模模糊糊!所有这一切,诗人只给我们留下了迷糊与朦胧,我们只好在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慧眼去努力把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别丢掉》所试图传达的是一种往日逝情渺茫与心意寂寞零落的轻纱似的情绪,它既对逝情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又在缅怀与追忆之中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恋之情。
《你是人间四月天》优秀PPT课件

林 在 数 学 和 美 术 上 也 很 有 天 赋 !
1920年,伦敦。花一样的 16岁。 1920年4月,林长 民被迫辞去北洋政府司法 总长的职务,携女儿赴欧 洲考察。他们在欧洲大陆 游历后,9月徽因以优异成 绩考人英国ST MARY’S COLLEGE学习。 林长民 24岁的小朋友,已婚的徐 志摩在这一年与徽因相识。 从此他们之间悠长的故事 开始了 。
你 是 人 间 四 林
徽
月 因 天
——
一、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 (1934年4月5日)。关于这首诗有 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 作,以怀念挚友,从电视剧《人间 四月天》可了解一般;一说是为儿 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表达对儿子 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
这首诗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 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 支撑。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 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 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 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 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 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 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 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 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 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 学》课 。
❖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 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 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 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 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 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莫 大的贡献。
参与国徽设计
改造传统景泰蓝
参与天安门人民英雄 纪念碑设计
林徽因 出身官宦世家
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对 徽因的培养自来严格 1920年,随父亲游历欧洲,立下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1924年6月,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7年夏,入耶鲁大学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3月,结束舞美学业,同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 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结婚。9月,梁思成、林徽因受聘于 东北大学建筑系,分别为主任、教授。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为其父设 计墓碑。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 其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 书房雅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丢掉现代诗赏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别丢掉》现代诗赏析《别丢掉》现代诗赏析来源/收藏复制·编辑/塞上齐翁别丢掉林徽因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赏析1:林徽因吧林徽因的这首《别丢掉》以美妙的诗情韵味与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向人们传达了一段隐幽而寂寞的情感。
初读之下,我们隐约感觉到这就是一首“朦胧诗”:诗人想表达某种欲言又止、忽明忽暗的思想情感。
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留恋与怀念?是诗人对人生理念的追索与求探?人对纯洁爱情的期待与向往?是诗人对人间真诚的缅怀与纪念?是诗人对往日幸福的追忆与呼唤,是诗人对今后生活的希冀与梦幻……这一切好像都说得通,但好像都不是实指。
似乎她可以从“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你仍得相信”这些诗句中得到一些暗示与启迪。
但是,我们转意一想,似乎感到诗人的真意并非如此,内中必有深意。
你看,这里的“热情”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般的热烈感情?是友情、恋情,还是爱情?是热情、冷情还是悲情……确实,我们摸不透诗人指向。
你看,诗中的“真”是什么?其含义也极为广泛:既可以是“真善美”意义上的“真”,也可以是“童真”意义上的“真”,更可以理解为哲学意义上“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真”……确实,我们模棱两可。
你看,诗中要“相信”什么?是诗人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还是诗人在感叹韶华流逝、童真不再?是诗人在相信“爱情至上”,还是在相信“人间四月天”……确实,我们模模糊糊!所有这一切,诗人只给我们留下了迷糊与朦胧,我们只好在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慧眼去努力把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别丢掉》所试图传达的是一种往日逝情渺茫与心意寂寞零落的轻纱似的情绪,它既对逝情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又在缅怀与追忆之中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恋之情。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这表明诗人是在怀念,或者说是在追忆过去的某种值得留恋的事件。
这个事件可以被称之为“热情”。
这个特指“热情”,其相对的标的很广,我们自然可以理解为指对“人”的热情:比如爱情、友情、同情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泛指为对“事”和“物”的热情:比如人们的某种兴趣、某种爱好以及人们对事业、前途、生活、幸福、理想的追求等等。
接下来的诗句是:“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这几句诗是说过去这种“热情”已经像“流水似”的流走了,一切所谓的“热情”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地黯淡冷却下去了。
到如今,这一切“热情”也已“渺茫”难寻,只留下一脸茫然和声声叹息了。
“渺茫”两字,一方面可以用来形容抽象的物,如“希望渺茫”;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实在物,如“人迹渺茫”、“音讯渺茫”。
那么,诗人究竟所指为何?我们还得需要进一步探解其迷。
“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这两句诗,从表面看来,好像是指那种已经失去的东西现在的所“在”之处:在黑夜里,在松林中。
但是它还是不可触摸、不可寻见的——“叹息似的渺茫”!这究竟是抽象物还是“实在物”?看来只有诗人心中明了。
作为品读着,我们也只好心存这种朦胧和迷茫,在心中把握与体验这里的“美丽与魅力”了。
——林徽因吧赏析2:朱自清/新诗杂话·解诗今年上半年,有好些位先生讨论诗的传达问题。
有些说诗应该明白清楚;有些说,诗有时候不能也不必像散文一样明白清楚;关于这问题,朱孟实先生《心理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二十五年十一月一日《大公报·文艺》)确是持平之论。
但我所注意的是他们举过的传达的例子。
诗的传达,和比喻及组织关系甚大。
诗人的譬喻要新创,至少变故为新,组织也总要新,要变。
因为就觉得不习惯,难懂了。
其实大部分的诗,细心看几遍,也便可明白的。
譬如灵雨先生在《自由评论》十六期所举林徽音女士《别丢掉》一诗(原诗见二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天津《大公报》):(引诗略)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说你“别丢掉”“过往的热情”,那热情“现在”虽然“渺茫”了,可是“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三行至七行是一个显喻,以“流水”的“轻轻”“叹息”比“热情”的“渺茫”;但诗里“渺茫”似乎形容词。
下文说“月明”(明月),“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和往日两人同在时还是“一样”,只是你却不在了,这“月”,这些“灯火”,这些“星”,只“梦似的挂起”而已。
你当时说过“我爱你”这一句话,虽没第三人听见,却有“黑夜”听见;你想“要回那一句话”,你可以“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
但是“黑夜”肯了,“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你的话还是要不回的。
总而言之,我还恋着你。
“黑夜”可以听话,是一个隐喻。
第一二行和第八行本来是一句话的两种说法,只因“流水”那个长比喻,又带着转个弯儿,便容易把读者绕住了。
“梦似的挂起”本来指明月灯火和星,却插了“只有'人’不见”一语,也容易教读者看错了主词。
但这一点技巧的运用,作者是应该有权利的。
赏析3:嵇景洋/《别丢掉》读后感《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一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着名的诗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
早年他们在英国发生的恋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奠定了这种关系的基础。
然而,在他们全部感情交往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徐志摩的热情、直率以及这种感情对他短暂一生的深刻影响。
林徽因由于理性、个人经历及性格因素,在行为上努力进行淡化处理。
使林徽因本人在与徐志摩的关系中成为示情的背景。
一九三六年在上海的徐志摩,为赶时间听取林徽因在北京进行的建筑学报告而搭乘邮政飞机遇难。
林徽因在极度的悲痛中怀念着这位能够以心相交的朋友,并将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挂在卧室里做永恒的纪念。
一九四零年徐志摩去世四周年林徽因写下了意味深长的《别丢掉》:(引诗略)(最后一句明显有误:徐志摩1931年乘飞机失事;1932年徐志摩去世一周年林徽因写《别丢掉》;1936年3月15日《别丢掉》刊《大公报·文艺》——塞上齐翁注):阅读《别丢掉》这首诗,终于让读者以直接的方式感受到林徽因对这一情感同徐志摩一样的珍视和执着!然而,全诗采用直述与象征相结合、新月诗派别和现代诗派相统一的手法,通过创造一种情绪氛围来表达情感,含蓄蕴籍,诗意灵动又给读者切实把握内涵带来影响。
本文将蕴籍灵动的寓意分三个层面进行解说,以期达到共赏的目的。
一、行文分析把握线索本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内蕴丰富,表达曲折,手法多样、意象繁复。
因此,透过含蓄蕴藉的文字把握贯穿其中的线索便成为正确、深入解读全诗的首要条件。
诗的前七句写的是抒情主人公自己“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是自我劝谕和提示。
作为以心相交的朋友,林徽因同徐志摩的交往中,一定有许多激发他们热情、给他们留下难忘印象的经历,从这首诗整体基调上看“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应指他们的初恋,这是他们友情的发端,投入情感最大,因而也最值得珍视。
所以,那“热情”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了,但它不但没有消逝,反而“流水似的”在悄无声息中扩展着,在“幽冷的山泉底”有它的留痕,“在黑夜”里有它的踪影,“在松林”有它的声息。
然而,它毕竟是不可重复的过去。
于是这些存在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只能是“叹息似的渺茫”,这也正是诗人在一开始就劝谕提醒自己“别丢掉”的原因,第八句:“你仍要保持那真”中的“你”是主人公情感的倾诉对象徐志摩。
本诗的纪念对象是人徐志摩,同时“真”也是徐志摩最鲜明的性格,接下来几句写徐志摩去世后自己的感受:“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明月依旧、隔山灯火依旧、满天的星星依旧,但由于物是人非那一如既往存在着的景物也如梦幻般地失去了现实的本真。
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表达了徐志摩去世后抒情主人公那种寂寞而无所寄托的情感。
最后几句:“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是说:如果你要向黑夜要回初恋时那句刻骨铭心的话,既便是黑夜答应了,山谷留下的回音却依然不会消失。
鲜明体现了生者对于死者至死不渝的爱恋和怀念。
通过行文分析,我们看到作为怀人作品,本诗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索:“别丢掉这把过往的热情”是直接述情,也是诗歌情感线索的发端,接下来的五句是通过着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来扩展和丰富所述情感的内涵,“你仍要保存着那真”又是直接述情,是沿着情感线索发端之后进一步发展和转换,由抒情主人公劝谕提醒自己,进而劝谕情感倾诉的对象,而其中又有一个小小的转折,景物依旧,人却不复存在了,因而劝谕的结果只能是“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是直述情感中的假设,是情感线索由发端到发展而进入高潮:即使你想丢掉它也不可能。
这样诗歌线索清楚了,感情脉络便显露出来,阅读的第一层面也就完成了。
二、意象解剖,理解内蕴通过贯穿于诗歌的线索,把握抒情脉络只是理解作品的一个基本层面,对于《别丢掉》这首诗,还必须对其中的意象进行研读和分解,才能体会深层次的丰富意蕴。
概括地说,《别丢掉》感情线索所连缀的是一个个含蓄蕴藉的意象,是怀人之“意”与自然之“象”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多种形式的强调与开发。
从“流水似的”对已过去却不能忘怀的情感的形象述说到“叹息似的渺茫”——自己感慨和无耐通过创造情绪氛围的抒发,从“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情感化景物的叙写到“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留着有那回音”一种情感过程故事化的叙述,整个诗作充满着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意象,甚至多数句子本身就是一个个含意幽深的意象,如“幽冷的山泉底”本身是一种物象或景致,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情感,是由生死离别所造成的孤独无助以至于心灰意冷,“黑夜”同样也抒发一种沉重灰暗的心境,“松林”则暗示了平静中不时泛起的感情动荡,又如“一样是隔山灯火”这句话,在整首诗中是以前后对比来映衬物是人非给抒情主人公带来情感上的伤痛。
而“隔山灯火”本身又是一个独立的意象,这个“象”所表达的“意”是那过去了的可望不可及的情感经历给人诱惑的同时更给人以伤害。
由此情感的表达通过意象进入更为幽深的心理世界。
由于情感的表达与文学手段充分运用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诗的广阔空间,使得有限的文字负载了更为丰富、深广的情感内涵,也使这种怀人的情感,超越了一般怀人作品那种外在的沉重而成为不乏深刻的诗意情感。
三、对照比较,澄清疑义第二层面解决之后,对于作品的阅读已经基本完成,然而由于对,《别丢掉》这首诗,不同读者对其表达手法认识上有分歧,所以澄清这一分歧便成为阅读的第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