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潍坊风筝文化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潍坊风筝文化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潍坊风筝文化

前言

在暑期我们进行了社会实践,本次实践是为了培养学生和训练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能力的

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具体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对各种情况的了解,尤其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领域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性人才。

针对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制定的课题是潍坊风筝文化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展开了对潍坊的认识。

潍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在这块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土地上,民间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争奇斗艳,而风筝就是潍坊民间文艺中的一朵奇葩。潍坊风筝无论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都带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潍坊风筝造型优美,扎工精巧,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起飞高稳,深受人们的喜爱。

风筝在古代又称纸鸢,潍坊又称鸢都,顾名思义,潍坊可以看做是风筝的故乡。潍坊风筝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工艺品。

而说起风筝对潍坊经济发展起到的最大作用的,那就与潍坊的国际风筝节有关了。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 ,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潍坊风筝博物馆,国际风筝节定在每年的4月20日至25日举行,每年都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大量的客流的涌入,其中包括着深受吸引的中外客商,前来洽谈贸易,投资办厂,进行技术交流与观光旅游。

潍坊作为风筝的故乡,蕴含着丰富的风筝文化,潍坊人也因为风筝带来了大量的旅客,吸引了商客的投资,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不仅大大提高了潍坊的知名度,还大大促进了潍坊经济的发展。

现在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潍坊的风筝文化与潍坊的国际风筝节,看看应该怎样改变,更加

珍惜这机遇呢?

社会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目的:为了充分了解风筝,获取更多关于风筝的知识,体会风筝的文化;身处风筝

的故乡潍坊市,更容易接近风筝,了解风筝以及中国风筝文化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知道小小的风筝对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力;使当代大学生注重民俗而继承和发展。

调查对象: 潍坊风筝文化和潍坊国际风筝节对潍坊经济的影响。

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法;制定社会调查问卷,印制400 份,在山东潍坊、滨州各地发放问卷,最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发现问题;

2. 文献调查法;查找有关风筝的书,最后对其进行筛选;

3. 访问调查法;想潍坊本地人询问关于风筝的资料以及有关风筝的地点;

4. 上网查询资料

调查地点:潍坊风筝博物馆

世纪风筝广场

杨家埠

调查时间:2010.7.4 号---2010.7.14

风筝文化

1.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有关风筝的起源一共有四种传说:

(1)斗笠、树叶说: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那时斗笠的制作很简单,系绳也都是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

斗笠,农夫赶紧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系绳很长,斗笠便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

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

树叶说来自中国南方一代,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

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风筝活动。

(2)帆船、帐篷说: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 多年被用于生产,后来就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就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

扎起风筝;

还有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扬起的现象

制造出来的,之后初步演变成一种娱乐活动。

(3)飞鸟说: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艺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

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的风筝,是人

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曾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2.风筝的历史

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

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 年左右,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年。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工具;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经渐渐转为娱乐

用途;宋代——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的引火线,以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用风筝作活动靶,训练打靶;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3.风筝的流派传统民间派其特点是:

(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大多是农民和手工艺人;

(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有选择性,形式将就装饰性;

(3)民间风筝一般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

(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的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并且在制作中相互观摩、磋商,加上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传统艺匠派:潍坊由于卖风筝的出现,专职风筝的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制作,是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创新派:

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

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4. 风筝的类型

潍坊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一拴在一根或很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

潍坊桶式:又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有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潍坊板子:就是平面板型风筝,其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为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潍坊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

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

潍坊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做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螳螂、蜻蜓、蝉等。潍坊自由类:包括跨种类(如在“鹊桥会”上把串式、立体、板式等的形式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

5. 风筝的用途

(1)军事用途

风筝问世后,便于军事结缘,留下了许多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越险、载人的记载。韩信为瓦解项羽的军心,用牛皮制作的一只风筝,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高唱楚歌,其声悲怨,动摇了楚军的军心,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典故。为了测量值未央宫的距离,韩信命人做了一只风筝,将风筝放置到未央宫上空,从而测得了其间的距离。

梁武帝萧衍曾被围困,粮草断绝,形势危急,城外虽有援军,但城池受困无法联系。将军羊侃献计把救驾密诏藏于风筝中,顺风放到城外欲搬救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