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演化趋势
脊椎类动物演化的趋势

脊椎类动物演化的趋势
脊椎类动物演化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样性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脊椎类动物在形态、生态和行为等方面逐渐分化出丰富的多样性。
例如,出现了陆地、水生和飞行等不同的生活方式,脊椎动物的体型、骨骼结构、器官和生殖系统等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2. 外骨骼向内骨骼的转变:早期的脊椎类动物大多具有外骨骼,如鱼类和爬行动物,但随着进化,内骨骼逐渐取代了外骨骼的作用。
内骨骼更加灵活,有助于脊椎动物进行更精细的运动和适应多样的生活环境。
3. 脊柱的发展:脊椎类动物的特征之一是具有脊柱,脊椎类动物的脊柱从一根简单的弯曲杆状结构演化为了复杂的椎骨系统,这使得动物能够更好地支撑和保护身体内部的器官,同时也提供了对外界环境更灵活的适应能力。
4. 智力和感知系统的进化:高级脊椎动物,如鸟类和哺乳动物,智力和感知系统得到了显著的进化。
例如,大脑结构复杂化,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系统发展出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使物种能够更好地感知外部环境和进行复杂的行为。
综上所述,脊椎类动物演化的趋势在多样性增加、外骨骼向内骨骼的转变、脊柱的发展以及智力和感知系统的进化等方面呈现出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综述

对人类健康与生态保护的启示
揭示人类疾病机制
通过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等方法,探究脊椎动物 与人类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共性与差异,为揭示人类疾病机 制提供线索。
保护生物多样性
深入了解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为保护濒危物种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仿生学与生物工程发展
借鉴脊椎动物的生物力学、能量转换和感知机制等原理, 发展仿生材料和器件,推动生物工程领域的创新与应用。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综 述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1-20
目录
• 脊椎动物概述 • 脊椎动物的结构 • 脊椎动物的功能 •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目录
•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演化 •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展望
01
脊椎动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02
定义
分类
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骨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
根据形态和生态特征,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和哺乳类五大类。
脊椎动物的特点
具有脊椎骨
脊椎骨是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它支持 身体并保护脊髓。
神经系统发达
脊椎动物具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包括大 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等,能够感知外界 环境并作出反应。
心脏结构复杂
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复杂,包括心房和 心室,能够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 部位。
肌肉系统
通过收缩和舒张产生力量 ,驱动骨骼进行各种运动 。
关节
连接骨骼,使脊椎动物能 够在各个方向上灵活运动 。
消化功能
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 负责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消化腺
如肝脏、胰腺等,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食物 。
脊椎动物骨骼体系的演化研究

脊椎动物骨骼体系的演化研究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一类生物之一,至今已有数百万年的演化历程。
而在这长时间的历程中,脊椎动物骨骼体系的结构也在不断地演化改变。
研究这种演化的原因、特点以及内容,对于理解许多生物学现象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脊椎动物骨骼体系的形态发生演化的原因脊椎动物的骨骼体系形态的演化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生存环境。
在不同的环境中,脊椎动物对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性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海洋环境中,较大的体型和稳健的骨骼结构可以帮助动物稳定地游泳;而在陆地环境中,快速、敏捷的动作能力则是很重要的。
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脊椎动物发生了形态分化和进化,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骨骼结构。
其次是适应食性的原因。
脊椎动物在接受不同的食物时,也经常会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例如,在肉食性动物中,骨骼结构通常更加坚固和有力,以保证它们能够捕捉猎物并快速地将其制服;而在植食性动物中,骨骼表现出的则是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帮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
综上,脊椎动物骨骼体系形态的演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与生存环境和食性两个方面密切相关。
二、脊椎动物骨骼体系的形态演化特点脊椎动物的骨骼体系形态演化有很多特点。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多样性和复杂性。
多样性体现在,脊椎动物的骨骼结构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与结构。
例如,在不同的动物类群中,头颅、颈椎、背椎、尾椎等骨骼结构的形态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也使得脊椎动物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体型和外形,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和食性需要。
其次,复杂性则体现在脊椎动物骨骼体系形态的策略和机制本身是一种复杂、高度耦合的系统。
这个系统中包含了许多因素,例如骨骼的形态、骨骼结构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动物的肌肉、神经等组织的特性等等。
所有这些不同的因素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从而演化出了复杂、多样的骨骼结构。
三、脊椎动物骨骼体系演化的内容脊椎动物的骨骼体系的演化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内容。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结构演变

文章编号:1671-8151(2003)04-0383-03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结构演变解谦(大同职业技术学院数理系,山西大同037008)摘要:由水生环境到陆地环境的变化,脊椎动物从圆口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到哺乳类,其身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从脊椎动物的皮肤、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骨骼、生殖等结构对环境的适应等方面,以进化论的观点,比较解剖学的手法,论述了脊椎动物在漫长的时间里,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按一定的顺序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关键词:水生环境;陆地环境;角质层;肺;双循环;大脑皮层;颈椎;羊膜卵;胎生中图分类号:Q111文献标识码:AThe Structural Succession of the Vertebrate From Hydrophilous to TerricolousXIE Qian(Department o f Biology o f Dato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 ge,Datong Shan xi037008,China)Abstract:Along with the change from hydrophilous to terricolous environment,the Vertebrate changes from cyclostomate,Pisces, Amphibia,Reptilia,Aves toMammalia.And the body structure changes greatly.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skin of the Verte-brate,Respiratory system.,Circulatory sys tem,Nervous system and sense organ,skeletal system and so on,the pointview of transformism,we dissertate the succession rule of the vertebrate from hydrophilous to terricolous,from si mplicity to complesity,from low-grade to high-grade,in a certain sequence in the long time.Key words:Hydrophilous;T erricolous;Stratum corneum;Lung;Double circulation;Cerebral corpet;Cervical vertebra;Am-niotic egg;Viviparity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类群。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一类生物。
它们具有脊柱和脊髓的特征,这使得它们拥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十分漫长而且多样化,本文将会从古生代到现代,从鱼类到哺乳动物,详细地讲述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
1. 古生代:鱼类的出现在古生代,约5亿年前,第一个具备脊椎的生物出现了。
它们被称为鱼类。
鱼类主要生活在水中,通过鳃呼吸。
最早的鱼类是软骨鱼,它们的内骨骼由软骨组成,没有真正的骨骼系统。
后来,硬骨鱼出现了,它们的骨骼变得更加坚固,逐渐演化出具备灵活尾巴和鳞片的特征。
2. 中生代:爬行动物的兴起进入中生代,约2.5亿年前,爬行动物开始在陆地上繁衍生息。
它们通过肺呼吸,依靠四肢在陆地上行走。
最早的爬行动物是两栖类动物,具备水陆两栖的特性。
后来,类似恐龙的爬行动物成为中生代的主要群体,它们逐渐演化出鳞片、骨骼支撑的四肢以及适应陆地环境的特征。
3. 中生代末期:哺乳动物的出现约2亿年前,在中生代的末期,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哺乳动物是一类体温恒定、具有乳腺和毛发的动物。
它们通过哺乳来喂养幼崽,具备高度的亲子关怀。
早期的哺乳动物体型较小,多居住在夜晚活动,以腐肉和昆虫为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哺乳动物逐渐演化出不同的物种,从啮齿类到食肉类,再到灵长类等。
4. 新生代:灵长类动物的繁盛进入新生代,灵长类动物成为主导的物种。
它们具备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手脚,可以直立行走。
灵长类动物包括猴子、猿类和人类。
其中,人类是具有高度智能和社会行为的一类动物。
人类通过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交流,对环境进行改造和适应,成为地球上的最顶级物种。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展示了生物适应性与多样性的奇妙之处。
从最早的鱼类到现代的人类,每一类脊椎动物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进化过程。
它们的适应性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了解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演化和生存之道。
生物竞赛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进化顺序比较

植物性神经:
分为交感和付交感两种,支配动物内脏的生理机能, 是不随意神经(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神经节 付交感神经:脑和脊髓后部的部分神经和付交感神 经节(脏器附近) 交感与付交感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感觉器官
听觉:圆口类仅有内耳,两栖、爬行有中耳(内 耳 结构逐渐完善)鸟类、哺乳类有外耳(内 耳 结构逐渐完善、哺乳有耳蜗) 视觉:眼是胚胎期间脑室向外突出的产物基本结 构 变化不大,但调节方法各不相同 鱼类:镰状突调节晶体与视网膜之间距离 两栖类:开始有眼睑、瞬膜
消失
消失
消失
消失
第二对鳃 第一对鳃 颈动脉弓 颈动脉弓 颈动脉弓 颈动脉弓 动脉 动脉
第四对动脉 弓
第五对动脉 弓 第六对动脉 弓
第三对鳃 第二对 动脉 鳃动脉
第四对鳃 第三对 动脉 鳃动脉
体动脉弓 体动脉弓 右体动脉 左体动脉弓 弓
消失 消失 消失 肺动脉 消失 肺动脉
第五对鳃 第四对鳃 肺皮动脉 肺动脉 动脉 动脉
从同型齿——异型齿 由多生齿——再生齿 由端生齿(或侧生齿)——槽生齿 由数量多而不定——数量少而恒定 咽
水生咽部有鳃 陆生胚胎时也有鳃裂、以后演变成支
气室、扁桃体、甲状旁腺、胸腺等
食道和胃
文昌鱼和无颌类无食道与胃的分化 鱼类开始出现胃(与颌的出现,捕食能 力加强有关) 鸟类有嗉囊、腺胃、肌胃之分,反刍类 有4个胃(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原始脊椎动物只有肠上皮产生酶、以后 发展到胃(如胃蛋白酶)只有哺乳类从 口腔的唾液腺产生酶
方骨
关节骨 耳柱骨 舌骨 消失、剩 余 舌喉和气 管的软骨
砧骨
锤骨 镫骨 舌骨 部分变 成支持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一:心脏⒈位置:心脏位于体腔前部,消化管腹侧的一个围心腔中,由围心膜所包被。
鱼类和有尾两栖类的围心腔位于体腔前方。
陆生脊椎动物的心脏向后,向腹方移动至体腔的前腹位。
⒉结构: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组成。
两栖类演变为两心房一心室,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房间隔,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
爬行类的心脏包括完全分隔的2个心房1个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完全的分为四室,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其中哺乳类的左右心室之间有二尖瓣,左右心房之间有三尖瓣。
二:血液循环鱼类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即由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入鳃动脉进入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出鳃的多氧血不再回心脏而是经出鳃动脉直接沿背大动脉流到全身,从各组织器返回的缺氧学经主静脉系统再流回心脏,形成一个大圈。
两栖类为不完全双循环,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它们最后均进入心室。
爬行类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鸟类和哺乳类为完全双循环,从体静脉回心的缺氧血经右心房进入右心室,被压入肺动脉弓,从肺静脉回心的多氧血经左心房进入左心室,被压入体动脉弓。
三:动脉系统动脉系统的基本模式:腹大动脉,背大动脉,动脉弓胚胎期一般为六对动脉弓的演变:鱼类:由于以鳃呼吸,动脉弓在鳃部断裂为两部分,即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中间以毛细血管联系,以进行气体交换。
软骨鱼类保留第2至6对动脉弓,硬骨鱼类保留第3至6 对动脉弓,其余退化。
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成体因营肺呼吸,动脉弓不再断开,并只保留第3,4,6对动脉弓。
第三对为颈动脉,分布于头部和脑;第四对为体动脉弓,左右体动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队为肺动脉弓;其中鸟类成体仅保留右体动脉弓,哺乳类则保留左体动脉弓。
四:静脉系统⒈鱼类:具H型主静脉系统,一对前主静脉窦,一对后主静脉窦,一对总主静脉,最后汇入静脉窦。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腰带组成骨盆。肩带中的肩胛骨更为发达。锁骨变化多。肢骨的基本情况未变,唯腕骨数目减少。
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消化系统
观察液浸标本,Biblioteka 较五类动物消化器官的口裂和口腔、消化管的各部分及消化腺。
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图5—19)鱼类:
呼吸器官为鳃,受鳃弓和鳃条支持,鳃前隔的两面具有许多行平行褶皱的鳃瓣。内中有很多微血管,颜色鲜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3)呼吸道和消化道逐渐趋于分开:
①两栖类的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咽腔处形成交叉。
②爬行类的鳄到哺乳类,形成了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逐渐完善。
脊椎动物心脏各部分的比较:
圆口类
静脉窦
有有有退化并入心房
动脉圆锥无有动脉球
心房111222
心室111(有室间隔)2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1.主轴骨骼
鱼类:
脊柱分躯椎(附有肋骨,保护内脏器官)和尾椎(运动用)两部。
两栖类;脊柱分?化为一块颈椎、七块躯椎和——块骶椎,尾椎则愈合为一块尾杆骨。
爬行类:
脊柱分化为颈椎、胸腰椎、骶椎及尾椎。
鸟类:
4.鸟类:
大脑半球较前更发达,嗅叶退化,中脑和小脑也相当发达。
5.哺乳类:
大脑半球很发达,已形成大脑皮质,为最高神经中枢;中脑为四叠体;小脑很发达,侧叶表面上有皱褶出现。
1、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
双接式:
颌弓通过它本身和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起来,见于原始的软骨鱼、总鳍鱼。舌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各系统演化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脊椎只有躯椎(trunk vertebra)和尾椎(caudal vertebra)两种。
躯椎附有肋骨(lib),尾椎特具脉弓,容易区分。
鱼类特有的双凹形(amphicoelous)椎体。
鱼类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这是其骨骼系统的特点之一两栖类分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trunk vertebra)、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auda vertebra)。
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atlas)躯干椎7-200枚,12-16枚(有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最少为7枚,无肋骨。
椎体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
少为双凹型。
荐椎1枚。
尾椎在无尾类中为1枚爬行类出现了枢椎、2枚荐椎。
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作关节,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与两栖动物的比较:两栖动物:颈椎(1枚)+体椎+荐椎(1枚)+尾椎爬行动物:颈椎(2枚)+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有发达的肋骨,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羊膜动物特有的胸廓(throax),它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蛇类不具有胸骨,其肋骨具较大的活动性,并借助皮肤肌支配腹鳞,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肩带有十字形上胸骨(而非胸骨的组成部分)四肢与身体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肩臼浅小。
故爬行动物在停息或爬动时都保持着腹部贴地的姿态。
鸟类鸟类的脊柱可分5区,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颈长,颈椎数目较多。
颈椎的特点是活动性很大,其椎体呈马鞍型,称为异凹型椎体。
这种类型的椎体是鸟类所特有的,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鸟头能转动180°,某些鸮形目的鸟头甚至能转动270°。
胸椎5~6枚。
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
肋骨不具软骨,而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十分牢固。
鸟类的胸骨非常发达,向后一直伸展到骨盆部,沿胸骨腹中线处有高耸的隆起,恰似船底的龙骨,故称龙骨突(keel),以扩大胸肌的附着面。
(失去飞翔能力的走禽,如鸵鸟,则胸骨扁平,无龙骨突起。
)愈合荐骨,又称综荐骨(synsacrum) ,是鸟类特有的结构。
它是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的,而且它又与宽大的骨盘(髂骨、坐骨、耻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尾综骨单一的枕髁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
鸟类左右锁骨以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形,称为叉骨(wishbone),是鸟类持有的结构。
叉骨具有弹性,在鸟翼剧烈搧动时可避免左右肩带(主要是乌喙骨)碰撞。
前肢特化为翼,主要表现在手骨骼(腕骨、掌骨和指骨)的愈合和消失现象,使翼的骨路构成一个整体,搧翅才能有力。
由于指骨退化,现代鸟类大都无爪。
哺乳类颈椎7枚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头骨具2个枕骨髁牙齿异型哺乳类的脊椎骨借宽大的椎体相联结,称双平型推体,这种椎体类型提高了脊住的负重能力。
相邻的椎体之间具有软骨构成的椎间盘。
坚韧而富有弹力的椎间盘,能缓冲运动时对脑及内脏的震动.提高了活动范围肩胛骨发达,乌喙骨、锁骨退化。
哺乳类肩带的简化与运动方式的单一性有密切关系。
骸骨与荐骨相关节,左右坐骨与耻骨在腹中线缝合,构成关闭式骨盘。
哺乳类的腰带愈合,加强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
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消化系统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呼吸系统(1)鱼类:软骨鱼类鳃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直接通体表或具膜质鳃盖。
硬骨鱼类鳃间隔退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保护。
(2)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行肺和皮肤呼吸。
肺囊状,分隔简单。
行咽式呼吸,皮肤辅助。
(3)爬行类:完全肺呼吸,囊状肺,分隔复杂,呈海绵状,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4)鸟类:肺特殊,内部由各级支气管组成,形成细支气管树。
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可进行双重呼吸。
(5)哺乳类: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构成,微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
具有嗝肌,呼吸运动更加完善。
腹式呼吸或隐式呼吸。
(一)肺吸氧面积的逐渐扩大有尾两栖类:开始有肺,如泥螈(necturus)的肺构造极为简单,只是一对薄壁的囊状物,内壁光滑或仅基部稍有隔膜,其结构尚不如肺鱼鳔的结构复杂,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很有限,泥螈通过肺呼吸所获得的氧仅有2%,气体交换主要还是通过皮肤和外鳃(泥螈终生具外鳃)。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的有尾类成体完全无肺,也没有气管和喉头的痕迹,完全依靠皮肤呼吸和口咽腔呼吸。
无尾两栖类:肺内壁呈蜂窝状,但肺的表面面积还不大,如蛙肺的表面面积与皮肤表面积的比例是2∶3。
皮肤呼吸仍占重要地位,蛙在冬眠时肺呼吸完全停止,只用皮肤进行呼吸。
爬行动物:肺(图10-58)虽然和两栖类一样仍为囊状,但其内壁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小室,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大为扩大。
肺的结构在纲内变异很大,最简单的形式仍为一囊,如楔齿蜥及蛇;一些高等蜥蜴、龟和鳄类的支气管在肺内一再分支,使整个肺脏呈海绵状;避役肺的前部内壁呈蜂窝状,称呼吸部,后部内壁平滑并且伸出若干个薄壁的气囊。
称贮气部。
爬行动物的成体既没有鳃呼吸,也没有皮肤呼吸。
鸟:肺为一对海绵状体,肺的内部由各级支气管形成一个彼此吻合相通的网状管道系统,这种结构完全不同于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空心囊状肺。
体积虽然不大,但是和气体接触的面积极大,是鸟类特有的高效能气体交换装置。
鸟肺的另一特点是有许多气囊,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
哺乳类:肺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支气管树,支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支,在最后微支气管的末端膨大成肺泡囊,囊内壁分成许多小室,每个小室称肺泡(alveolus)。
肺泡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肺和气体接触的总面积。
人体的肺泡总数超过7亿,总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
哺乳类肺泡的总面积约为身体表面的50—100倍。
(二)呼吸的机械装备愈益完善两栖类的呼吸动作:是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来完成的,这种口咽腔呼吸的方式类似拉风箱的原理。
爬行类:开始形成了胸廓,依靠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大与缩小,从而改变胸腔的容积,使气体吸入或排出。
鸟类的呼吸:在静止状态时是以肋骨的升降胸廓的动作来进行的;在飞翔时由于胸肌处于紧张状态,胸廓不能活动,因而不能改变胸腔容积进行呼吸,这时利用翼的振动,使前后气囊进行收缩与扩张。
这就是鸟类所特有的“双重呼吸”。
哺乳类:出现了肌肉质的横膈,依靠横膈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动作,使胸腔扩大与缩小。
横隔的出现使呼吸机械装备进一步完善化。
(三)呼吸道和消化道渐趋分开两栖类: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腔处形成交叉。
爬行类的鳄和哺乳类,由于形成了完整的次生腭,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四)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渐趋完两栖类:呼吸道仅为短的喉头气管室,喉头和气管的分化不明显。
自两栖类开始有声带作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声器官。
爬行类:气管长,呼吸道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
支气管是从爬行类才开始出现的。
鸟类:气管以完整的骨质环支持,发声器(鸣管)位于支气管分叉的地方而不在喉部,鸣管外侧附有特殊的鸣肌,鸣肌的收缩可以调节鸣膜的紧张程度,从而使鸣声发生多样性的变化。
哺乳类:喉头构造复杂化,支持喉头的软骨除构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外,新增加了甲状软骨及会厌软骨。
声带位于喉部(区别于鸟类)。
吞咽食物时,喉门为会厌软骨所盖,避免食物误入气管。
四、鱼类,两栖类。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尿殖系统动物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要求内环境稳定。
代谢废物经循环系统,被汇集到专门的器官而有效地排出。
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主要部分是肾。
从低等种类到高等种类,肾脏的发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时都有前肾出现,但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用。
圆口纲的鳗鳗仍用前肾作为排泄器官。
(2)中肾这是鱼类和两栖类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其位置在前肾的后方。
排泄小管的肾口显著退化。
靠近肾口的排泄小管壁,膨大内陷成为双层的囊状结构,称肾小囊,把血管球包围,共同形成一个肾小体。
肾小体和它的排泄小管一起构成泌尿机能的一个基本结构,称为肾单位。
到了中肾阶段,原来的前肾导管纵裂为二,其一为中肾导管,在雄性动物有输精的作用,另一管在雄体已退化,在雌体则演变为输卵管。
(3)后肾这是羊膜动物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
后肾的排泄小管前端只有肾小体,肾口已完全消失。
各排泄小管汇集尿液通入一总管,即后肾导管,常称输尿管。
后肾发生以后,中肾和中肾导管却失去了泌尿功能。
五、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循环系统1.心脏(图5—20)(1)圆口纲: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2)鱼纲:属于简单的类型,其本身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
连接心房的有一个静脉窦,连接心室的有一个动脉圆锥(软骨鱼类)或动脉球(硬骨鱼类)。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心脏内的血,完全是缺氧血。
(3)两栖纲: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
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
动脉弓数目减少,保留三、四、六对。
(4)爬行纲:心脏静脉窦退化而成右心房的一部分,动脉圆锥退化消失,除心房具有分隔外,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动脉弓仍保持颈动脉、体动脉弓和肺动脉。
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和哺乳纲:心脏已分隔为二心房、二心室。
静脉窦完全退化,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右体动脉弓保留。
哺乳类保留左体动脉弓,是完全的双循环。
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脑1.鱼类:大脑半球很小,嗅叶很发达,视叶(中脑)很发达,小脑也相当发达。
2.两栖类:大脑半球较发达,中脑较不发达,但仍为最高神经中枢所在地。
小脑很不发达,呈一片状突起。
3.爬行类:大脑半球较前发达,嗅叶很小,中脑为较大的二叠体,为视觉中枢,最高中枢已移至间脑和大脑,小脑相当发达。
4.鸟类:大脑半球较前更发达,嗅叶退化,中脑和小脑也相当发达。
5.哺乳类:大脑半球很发达,已形成大脑皮质,为最高神经中枢;中脑为四叠体;小脑很发达,侧叶表面上有皱褶出现。
七、皮肤圆口纲:皮肤裸露,结构简单,表皮细胞之间夹有一些单细胞腺体。
鱼纲:皮肤由真皮和表皮组成,并具有鳞片。
表皮细胞间有粘液腺。
两栖纲:皮肤裸露,粘液腺丰富,部分还具有毒腺。
爬行纲:表皮角质化,缺少粘液腺,惟有角质鳞片或甲。
哺乳类和鸟类: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
鸟类的皮脂腺不发达(仅有尾脂腺),哺乳类的皮脂腺发达。
1、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双接式:颌弓通过它本身和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起来,见于原始的软骨鱼、总鳍鱼。
舌接式:颌弓借舌颌骨与脑颅连接。
多数软骨鱼和硬骨鱼属于这种类型。
自接式:颚方软骨直接与脑颅相连,其上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成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