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30例多原发癌回顾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30例多原发癌回顾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30例多原发癌回顾性分析的开题报告题目:30例多原发癌的回顾性分析背景与意义: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是指一个人体内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或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现象,其发生率不断上升。

MPC 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而通过对一定数量的MP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发生原因、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方面内容的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回顾分析30例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以探讨其发生原因,为肿瘤多发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研究内容:1. 患者资料:对30例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记录性别、年龄、家族病史、首次肿瘤发现时间、肿瘤种类及部位等信息。

2. 临床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初发肿瘤的类型、多发性肿瘤的种类、部位以及时间间隔等。

3. 治疗方案:回顾分析多原发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4. 预后评估:对多原发癌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至2020年期间,30例多原发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询病历资料进行数据收集。

采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预期结果:通过对30例多原发癌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我们预计得出如下结果:1. 30例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的总体情况。

2. 不同种类多发性肿瘤的发生比例和时间间隔情况。

3. 不同治疗方案的应用情况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4. 不同因素对多原发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

2900例混合痔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2900例混合痔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2900例混合痔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混合痔是指内外痔同时存在的一种痔疮类型。

在临床上,混合痔是最常见的痔疮类型之一,患者因疼痛、肿胀和出血等症状而常常就诊于外科医院。

目前,对于混合痔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痔切除术、外痔切除术和混合痔切除术等。

虽然这些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复发率。

因此,本研究旨在回顾分析大量混合痔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混合痔的疗效、并发症和复发率的影响,以期为混合痔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回顾性分析2900例混合痔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症状、体征、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等,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间的差异;最终目的是找到对混合痔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减少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和复发率。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选取2010年至2020年期间在某医院就诊的2900例混合痔患者。

患者均接受了不同种类的治疗,包括内痔切除术、外痔切除术和混合痔切除术等。

研究在遵循医疗伦理要求的前提下,对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通过对大量混合痔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本研究预计能够得出如下结论:
1、不同治疗方法对混合痔的疗效有一定差异。

2、不同治疗方法对混合痔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复发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据此,本研究将为混合痔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对临床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37例子痫临床诊治回顾性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37例子痫临床诊治回顾性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37例子痫临床诊治回顾性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子痫是严重妊娠并发症之一,其症状表现为妊娠期高血压、蛋白尿和其他器官系统损害。

子痫不只是对孕妇和胎儿的威胁,而且可能导致妊娠期死亡和长期健康影响。

子痫的诊治依赖于早期检测和及时干预。

因此,对子痫的诊治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水平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37例子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孕产妇的临床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 文献回顾,提取与子痫相关的研究资料。

2. 收集37例子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孕产历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和预后结果等。

3. 对37例子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和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

4. 提出改进和完善子痫治疗方案的建议。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将对子痫的诊治有所贡献,为孕产妇的安全分娩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强化医生对子痫的认识和诊治能力,提高孕妇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结合统计学和数据分析,详细收集和分析37例子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来总结其优缺点,为提高子痫的诊治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建议。

六、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在三个月内完成,预计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文献回顾和研究设计;第二周:数据收集和整理分析;第三周: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第四周:研究报告的撰写和修改;第五周:论文初稿的提交和修改;第六周:论文终稿的修改和定稿;第七周:论文的审查和打印;第八周:答辩和提交论文。

七、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在本研究中,可能会遇到数据收集不完整、统计方法不准确等问题,我们将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最大程度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如果问题确实出现,我们将尽快调整研究计划和方法,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回顾性评价的开题报告

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回顾性评价的开题报告

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回顾性评价的开题报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中国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据统计,全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主要包括PM2.5、PM10、SO2和NOx、VOCs等。

这些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改善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有效的治理措施。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开展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回顾性评价,以确定有效的治理措施。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收集和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的监测数据。

2、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确定污染源和区域。

3、研究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治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并评估其实施效果。

4、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改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

四、研究内容:
1、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的现状和趋势。

2、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数据。

3、污染源和区域的分析。

4、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治理的政策和措施。

5、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治理的效果评估。

6、防治措施的建议。

五、研究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问题的现状和趋势,并确定污染源和区域、评估治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改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嗜铬细胞瘤十年临床回顾分析的开题报告

嗜铬细胞瘤十年临床回顾分析的开题报告

嗜铬细胞瘤十年临床回顾分析的开题报告一、课题来源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肿瘤,通常发生在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节。

其发生率在一百万人口中仅约4-8例。

嗜铬细胞瘤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症状也呈多样化,使得其诊断和治疗都较为困难。

为了更好地了解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的诊治情况,本研究将对嗜铬细胞瘤的十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治疗结果,并评估现有治疗方案对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改进嗜铬细胞瘤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对2010年至2020年在我院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搜集患者的个人资料、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增进对嗜铬细胞瘤的认识: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的嗜铬细胞瘤的患者资料,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影响因素等;2.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通过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可以评估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3.建立规范化的嗜铬细胞瘤诊疗流程:通过总结和分析嗜铬细胞瘤诊治中的不足和优点,建立完善的诊疗流程,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五、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将得出:1.不同类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2.不同治疗方案对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效果;3.建立规范化的嗜铬细胞瘤诊疗流程。

六、研究人员及时间安排本研究由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组成,时间安排为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

流行性出血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或其它相关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小鼠等啮齿动物传播给人,其特点为高热、出血和肾功能受损等表现。

在中国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有较高的发病率,是我国重要的地方性疾病之一。

目前,该病并没有能够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而对于严重患者则需要尽早住院治疗。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调查流行性出血热住院病例,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治疗措施和预后情况,为进一步加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
1. 患者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统计我国某地区近10年(2010-2019年)住院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病程、发病方式、临床症状等临床资料。

2. 数据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患者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描述流行性出血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和预后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四、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近10年间某地区住院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行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

五、预期结果
通过对流行性出血热住院患者资料的回顾性调查,预期得出该地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主要传播途径和流行季节、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相关情况,进一步了解该疾病的状态和特点,为科学地防控该疾病提供参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回
顾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危急重症,常常需要置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早期诊治和有效干预是减少患者病死率和疾病后遗
症的关键。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已经被广泛应
用于临床。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
的临床疗效,为该类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临床指导,提高其生活
质量。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
疗效,包括检测其血清酶学指标、病程、疾病转归、住院时间等方面。

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收集2017年至2021年间本院收治的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是否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分类,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评估其疗效和治疗效果。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
1.预期成果
综合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确定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其与传统治疗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2.意义
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选择,优化患者治疗方案和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本研究对医学和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也将做出应有的贡献。

影响我院突发性聋预后的十年病例回顾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影响我院突发性聋预后的十年病例回顾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影响我院突发性聋预后的十年病例回顾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突发性聋是指在极短时间内听力损失超过30dB的疾病。

它的发生极具突然性和随机性,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而且治疗难度极大,容易导致听力恢复不全或失聪。

目前,突发性聋的病因及治疗尚未完全清楚,因此对突发性聋的预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院在过去十年中收治了大量的突发性聋患者,对这些病例的分析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突发性聋的病因和治疗现状,并推进治疗手段的发展,提高突发性聋的治疗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我院在过去十年中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了解该病因、病程、治疗效果、预后等方面的情况,并进一步探究突发性聋的危险因素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回顾的方式,对我院在过去十年中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文献检索:检索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对突发性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2、病例回顾:针对我院在过去十年中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进行病例回顾。

包括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预后等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3、病例分析:对收集到的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突发性聋的病因、危险因素、治疗效果和预后等方面的相关因素,寻找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因素和治疗策略。

四、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信息。

2、突发性聋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3、突发性聋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及辅助疗法等。

4、突发性聋的预后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等。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的开展,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突发性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哪些?2、突发性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如何?3、突发性聋患者的预后情况如何?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因素有哪些?4、针对突发性聋的治疗策略有哪些?这些策略的治疗效果如何?五、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1、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突发性聋的病因和治疗现状,推进治疗手段的发展,提高突发性聋的预后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性开题报告
椎间盘突出症并下腰椎不稳术中用与不用胶原蛋白海绵的短期及长期疗效对比研究
学院基础医学院
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生姓名谷雨
学号 2008213013093
导师姓名、职称徐振华教授
入学年月
2019年 9月填写
说明
一、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展开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一般于第三学期实行,完成时间最迟不能超过第四学期。

二、开题报告评议小组由3-5名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

评议小组设秘书一人,协助组织和处理评议事宜,并做好详细记录,记录由学院作为原始材料保存备查。

三、本开题报告一式二份,学院、研究生处各留一份。

一立论依据(所选课题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

它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
一种疾病。

作为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约为5-10%,占腰腿痛病人的60%以上,是困绕病人和医生的一大顽疾
关于LDH的发病机制,自从1934年Mixter创立机械性压迫学说
以来,机械压迫一直是LDH发病机制的经典解释,对其手术治疗也往
往建立在机械压迫的基础上,自从1 9 3 4 年Mixter和Barr首先成
功应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来,通过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来消
除其对神经根的压迫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即使到当前,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或显微镜下
手术,无不与机械压迫紧密相连,虽然当前各种手术方式多样,但开
放手术仍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在没有微创手术系统的医院,对
于合并有下腰椎不稳的患者,开放仍然手术不可取代。

无论何种手术,手术本身总是有创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某些并发症,其中神经根粘
连就是手术常常需要注意预防的一种最多见的情况,如何预防神经根
粘连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研讨的问题。

粘连的主要原因是手术创面渗
血凝固后血痂中收缩蛋白单一方向收缩引起的。

当前已有学者在学术
会交流报道保留部分黄韧带的方法预防神经根粘连,但现在这种方法
还没有经过长期疗效的证明,暂时也无法广泛推广。

随着生物材料的
发展,胶原蛋白海绵开始应用于临床,胶原蛋白海绵是以牛跟腱为原
材料,通过酶解、纯化制取高纯度Ι型胶原,再根据互贯网络技术制成。

胶原(Collagen)是机体的主要结构蛋白,由3 个肽链组成螺旋结构,每条肽链由1000个以上的氨基酸构成;哺乳动物之间的胶原结构
相似。

制备后的产品保持了蛋白质的三股螺旋结构,因而具有活性;胶
原分子能够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在使用时通过压迫创面激活内源性
凝血,以达到止血效果,王永胜(2)对其止血作用已有研究。

胶原蛋白
海绵属于典型的甘—X— Y结构(X、Y分别代表脯氨酸和羟基脯氨酸),其中主要为羟基脯氨酸,而羟基脯氨酸是人体中一种起修复作用的氨
基酸保持原有生物活性,无抗原性,无免疫性,通过酶切技术和钴60灭
菌工艺制备,纯度高,生物相容性优异,可吸收性,可降解为氨基酸从而
被人体所吸收,该产品呈网状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够促动肉芽
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对于其结构和毒力学,早在1998年既有学
者(3)报道,国外(4)也有报道;陈晓东(5)等研究认为;胶原蛋白海绵对
创面修复及愈合,加速肉芽组织的生长、促动慢性溃疡和压疮创面生
长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

胶原蛋白是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

胶原蛋
白海绵兼有修复、止血和填充三种作用, 谢杨(6)研究认为:胶原蛋白
海绵治疗小面积骨外露有其独到之处,主要是因为胶原蛋白是人体组
织的主要成分,它与人体各器官、组织及细胞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所以胶原蛋白制品很适合人体器官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且对人体
无任何毒副作用。

其促动创面愈合机制有5点:
(1)诱导成纤维母细胞衍生、聚合,刺激机体本身胶原生成、排列;
(2)刺激毛细血管生发中心的形成,保障肉芽组织血供和氧供;(3)
诱导、趋化单核一巨噬细胞及白细胞,增强局部抵抗力;
(4)实验表明:胶原对成纤维母细胞及上皮细胞均有诱导作用,可
诱导上皮细胞再生,最终促动缺损创面完全修复
;(5)胶原激发组织对骨形成蛋白的活性,利于新骨形成;骨感染、骨外露的骨组织大多失去骨膜,无软组织覆盖,质地干燥,不利于肉
芽和上皮细胞的生长。

因为胶原蛋白海绵所具有的以上优点,用于外露的骨创面还可形
成一层膜状物,使创面与外界隔离,但不影响坏死组织持续液化排出。

肉芽组织生长较快,逐渐覆盖外露的骨组织,同时,周围上皮细胞爬
行生长,逐渐缩小封闭肉芽创面,愈合后瘢痕减少,利于功能的恢复。

(7)总结认为,胶原蛋白海绵对于骨髓炎及感染窦道病灶清除后腔
隙填塞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大面积创面广泛渗血具有良好的效果。

黄显凯
(8)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应用生物蛋白海绵,能够明显缩短创伤
后创面出血停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同时减少了创面分泌物,使创
面很快达到清洁,组织充血水肿消退,从而缩短了伤后至植皮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