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技术——采区车场轨道线路设计

合集下载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学生姓名:何培新编制时间:2011年4月29日第一章 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1、采区生产能力为120万t/a;2、采区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1)各煤层工业储量:K1煤层:Z工=3000×1100×6.9×1.3=2960.1万tK2煤层:Z工=3000×1100×3×1.3=1287万tK2煤层:Z工=3000×1100×2.2×1.3=943.8万t工业储量:5190.9(2)各煤层设计可采储量:K1煤层:Z可=(2960.1-75.34)×75%=3163.57万tK2煤层:Z工=(1287-32.76)×80%=1003.39万tK2煤层:Z工=(943.8-18.4)×85%=786.59万t设计可采储量:4953.55万t3、采区服务年限:T=4953.55÷(120×1.4)=29.5a4、采区回采率为80%。

第二节采区的再划分1、工作面倾斜长度确定为520m;2、采区内一个工作面生产;3、工作面生产能力为52万t/a;4、开采准备系统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生产集中化,采用提高工作面单产,以一个工作面产量保证采区产量,所以定为采区内一个工作面生产;第三节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1、通过技术经济分析,选择采区巷道布置最优方案,并论证其合理性。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单巷沿空掘巷掘进方式。

分析:已知采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同时,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

因此有利于综合机械化作业,可以充分发挥棕采高产高效的优势。

同时,为减小煤柱损失,提高采出率。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用单巷沿空掘巷掘进方式。

这种方式掘出的巷道正处在应力降低区,即好维护又提高了采出率,有取代沿空留巷的趋势。

《煤矿开采学》试题(二)及参考答案

《煤矿开采学》试题(二)及参考答案

《煤矿开采学》试题(二)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3×5=15分)1、阶段在井田范围内,沿着煤层的倾向,按一定标尚把煤层划分为若干个平行于走向的长条部分,每个长条部分称为—个阶段。

2、采煤工艺在采煤工作面内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各项工序的方法及其配合,称为采煤工艺3、采区采出率采出率是指工业储量中,设计或实际采出的那一部分储量,约占工业储量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

采区采出率为:采区采出率=4、石门与地面不直接相通的水平巷道,其长轴线与煤层直交或斜交的岩石平巷称为石门。

5、急斜厚煤层指开采倾角大于450,厚度为3.5~5m的煤层二、简答题(6×6=36分)1、根据巷道作用和服务范围不同,可将矿山井巷分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三种类型,试对每种类型巷道列举3例。

开拓巷道:井筒、井底车场、主要石门、运输大巷、轨道大巷和回风大巷(或总回风道)、主要风井;准备巷道:采区上下山、采区车场、采区峒室;回采巷道:区段运输平巷、区段回风平巷、开切眼。

2、分析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的关系。

开采能力即按矿井开采条件所能保证的原煤生产能力、主要是同时正常生产的采区生产能力的总和。

矿井生产能力应与其储量相适应,以保证有足够的矿井和水平的服务年限。

储量是基础,开采能力是关键,各生产环节能力应配套,安全生产条件必须保证。

在划定的并田范围内,当矿井生产能力一定时,可计算出矿井的设计服务年限P:P=式中:K-矿进储量备用系数,矿井设计一般取1.4,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及矿区总体设计可取1.5、地方小煤矿可取1.3。

矿井服务年限应与矿井的生产能力相适应。

3、简述选择开拓延深方案原则及要求。

(1)保持或扩大矿井生产能力;(2)充分利用现有井巷、设施及设备,减少临时辅助工程量,降低投资;(3)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在新水平开拓时选择更为合适的采煤方法、先进的采掘技术和设备,改革矿井井田开拓和采区准备方式;(4)加强生产管理、延深的组织管理与技术管理,施工与生产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尽量减少延深对生产的影响;(5)尽可能缩短新、旧水平的同时生产时间。

煤矿开采课程总复习

煤矿开采课程总复习

煤矿开采课程总复习第⼀章井⽥开拓基本知识1、井⽥:划规⼀个矿井开采的那⼀部分煤⽥。

2、⽯门:⽆直接地⾯出⼝,于煤层⾛向垂直或斜交,⽔平岩⽯巷道。

3、简述矿井巷道按其作⽤和服务范围分为哪⼏类?说明各类巷道的含义并各举例说明。

答:①开拓巷道:为全矿井、⼀个⽔平或若⼲个采区服务的巷道,如井底车场、阶段运输⽯门、运输⼤巷。

②准备巷道:为⼀个采区或多个区段服务的巷道,如采区上下⼭、采区车场、采区硐室。

③回采巷道:仅为⼀个采煤⼯作⾯服务的巷道,如开切眼、区段运输(回风)巷等。

4、阶段:在井⽥范围内,沿煤层倾斜⽅向,按⼀定标⾼将煤层划分为若⼲平⾏于⾛向的长条形,每⼀个长条形叫⼀个阶段。

5、开采⽔平(简称⽔平):布置有井底车场、主要阶段运输⼤巷,并担负全阶段运输任务的⽔平。

6、采区:阶段内沿⾛向⽅向划分的具有独⽴⽣产系统的开采块段。

7、区段:采区内沿倾斜⽅向划分的开采块段。

8、带区:在阶段内沿煤层⾛向划分为若⼲个具有独⽴⽣产系统的开采块段。

9、简述煤层按倾⾓如何分类?答:近⽔平煤层:<8度;缓倾斜煤层:8~25度;倾斜煤层:25~45度;急倾斜煤层:>45度。

11、简述煤层按厚度如何分类?答:薄煤层:<1.3m;中厚煤层:1.3~3.5m;厚煤层:3.5~8.0m;特厚煤层:>8.0m。

12、采区采出率:采区⼯业储量中,设计或实际采出的那部分储量占采区⼯业储量的百分数。

13、我国对不同厚度的煤层的采出率有何要求?答:煤层厚不⼩于75% ,中厚煤层不⼩于80% ,薄煤层不⼩于85%。

第⼆章井⽥开拓⽅式1、何谓井⽥开拓?井⽥开拓⽅式按井硐形式不同分为哪⼏⼤类?答;井⽥开拓:由地表进⼊煤层为开采⽔平服务所进⾏的井巷布置和开掘⼯程。

按井硐形式不同分为:1)⽴井开拓;2)斜井开拓;3)平硐开拓;4)综合开拓。

2、井⽥开拓⽅式:开拓巷道在井⽥内的总体布置⽅式。

3、矿井开拓主要研究和解决哪些基本问题?答:(1)确定井筒形式、数⽬、位置及配置;(2)确定阶段数⽬、开采⽔平数⽬、位置;(3)确定⼤巷数⽬、位置及井底车场形式;(4)确定矿井开采程序、做好⽔平的接替;(5)开拓延深、技术改造;(6)确定通风、运输和供电。

潘一矿煤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煤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第一章采区概况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 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 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

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 4.5米。

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

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第一节煤系及煤层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

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 m3。

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

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

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第二章采区及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

矿井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矿井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矿井采区巷道方案设计一、采区设计的内容(一)采区设计说明书(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2)采区所采煤层的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赋存情况及煤质。

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

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正常及最大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煤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

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

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的确定。

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采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顶板管理方法、采区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机械化程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和掘进率、巷道总工程量、投产前的工程量。

采煤方法之14采区车场

采煤方法之14采区车场
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优点:布置紧凑,工程量省;调车方便。 缺点:影响大巷通过能力;绕道维护量大 适用条件: 顶绕式—上山倾角12,起坡点落在大巷顶 板,且顶板围岩稳定的条件。 底绕式—当上山倾角12,上山提前下扎于 大巷底板变平,且底板围岩稳定的条件。
(二)石门装车式下部车场
1、在石门里布置装车站
Ⅰ7
采煤方法之14采区车场
4、采区车场施工设计
•线路设计 线路总体布置,绘草图; 计算各线段和联接点尺寸; 计算线路总尺寸;
作线路布置的平、剖面图。 •硐室设计 按线路设计,定巷道或硐室断面大小; 确定硐室位置
一、采区上部车场形式 采区上部车场 — 采区上山 与采区上部区段回风平巷 或阶段回风大巷之间一组 联络巷道和硐室。
易跑车。
2、逆向平车场 当绞车房距轨上变坡点较远; 煤层联合布置采区;操作安全;通过能力小。
3、采区上部甩车场 优点:调车省力;通过能力大,可减少工程 量。 绞车房高,不易维护,绞车房有下行风。
选上部车场解决的关键问题? 选用:采区上部围岩稳定。
二、采区中部车场形式
采区中部车场—联结上山和中部区段平巷的 一组巷道和硐室。
3、线路表示方法:
用两根轨道中心线作为线路的标志, 采用单线表示。 单轨线路 — 单线(细实线); 双轨线路 — 双线(细实线)。
(二)轨道曲线线路
Concept:
δ=
R=
车场线路=直线段线路+联
T= K=
接点线路(圆曲线)
1、曲线半径R及弯道转角
曲线半径R见表18-4,机车 最小值12m
1)单轨线路联接系统参数
7
8
5
3
6
2
ⅠⅠ
1 3
5 2

煤矿开采技术

煤矿开采技术

1矿井开拓方式按井筒形式分(1)立井开拓(2)斜井开拓3)平硐开拓(4)综合开拓按阶段内布置方式⑸多井筒分区域开拓2矿井生产系统⑴运煤系统:工作面破落下的煤→区段运输巷→采区运输上山→采区煤仓→采区下部车场装车→开采水平大巷→主要运输石门→井底车场→主井→地面⑵通风系统新风从地面经副井→井底车场→主要运输石门→运输大巷→采区下部材料车场→采区轨道上山→中部车场→区段运输巷→采煤工作面→污风经区段回风巷→采区回风石门→回风大巷→回风石门→风井排出⑶运料:矿车由副井下到井底车场→主要石门→运输大巷→采区运输石门→采区下部材料车场→采区轨道上山→区段回风平巷→采煤工作面3综采工作面得进刀方式⑴直接推入法进刀方式⑵端部斜切进刀①不留三角煤端部斜切进刀(割三角煤端部斜切进刀)②留三角煤端部斜切进刀⑶中部斜切进刀4综采工作面双滚筒采煤机得割煤方式⑴往返一次割二刀(穿梭割煤)⑵往返一次割一刀即单向割煤5单滚筒采煤机斜切进刀割三角煤进刀方式⑴直接推入⑵∞字形割煤自行进刀⑶斜切进刀6综采工作面得移架方式①单架依次顺序式②分组交错式③成组整体顺序式7综采工作面割煤后,按移架与推移输送机的关系分两种:及时支护和滞后支护8采区上(下)山至少布置两条的作用一条运输上山,一条轨道上山,一般作通风用,也可兼作行人和辅助提升用。

多沿煤层布置,以便减少掘进费用,并起到探清煤层情况的作用。

9走向长壁工作面按其推进方向分类:后退式,前进式,往复式,旋转式10盘区布置的分类上山盘区下山盘区石门盘区(石门作为盘区的主要运输巷道)11三类巷道的概念①开拓巷道:为一个矿井一个水平或若干采区服务的巷道,如,井筒、井底车场、主要石门、运输大巷、回风大巷、主要风井从地面到采区的通路,这些通路在较长时间内位全矿井或阶段服务一般在10-30年以上②为一个采区或数个区段服务的巷道,如采区上下山、采区车场、采区硐室在采区范围内从已开拓好的开拓航道起到区段的同路。

井底车场设计

井底车场设计

井底车场设计说明书JINGDI CHECHANG SHEJI SHUOMING SHU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工程系LOUDI ZHIYE JISHU XUEYUAN ZIYUAN GONGCHENG XI学生姓名:张波学生专业:煤矿开采技术学生学号:201120090001学生班级:09采大一班指导教师:龙中平二0一一年十一月一、设计依据(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①年产量:45万吨、日产量:1500吨。

②年工作日为300天、日生产班数为3班,每班生产8小时,每日净提升时间14小时。

(2)矿井开拓方式①斜井开拓,主副井平行布置,相距69m,均布置于煤层底板,主井底落底位置距开采煤层3煤垂直距离为160m,水平运输大巷位于煤层底板岩石中,与3煤垂直距离为30m。

②各冀大巷来煤均匀,采用集中运煤,所以达到了产量平衡,该矿井煤种单一。

③矿井目前开采一个水平,水平标高为-168,产量分布均匀。

(3)井筒为4个,即主副井及两翼各一个风井。

①主井主要负责运煤和进风,净断面12M²,倾角23°。

该斜井采用2T的箕斗提升,因此运输不连续。

②副井主要负责提矸、运料、行人、进风、排水、安装电缆等,净断面9M²,倾角23°。

该斜井采用矿车运输,每次提升的矿车数量为6个。

③因为该矿区走向长度较长,因此采用两个回风井,才能满足矿井的供风量。

净断面9M²,倾角23°。

(4)矿井主要运输巷道运输方式①矿井主要运输巷道采用电机车带动矿车运输。

工作面运输巷主要是采用连续式的电溜子和带式输送机运输。

②矿井主要运输巷采用电机车牵引1T式矿车运输,每一列车23个,矿车与矿车之间用插销连接起来。

③由于是掘岩石巷道,所以矸石运出量较大。

矸石主要是通过区段运输巷由副井提升出去,送往矸石山。

⑤为确保巷道掘进期间的煤炭质量,减低原煤含矸率,掘进时必须采取煤矸分掘、分运措施,严禁煤矸混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采区车场轨道线路设计第一节轨道线路设计基础(一)目的要求:1、了解车场线路设计步骤2、掌握并熟悉矿井轨道有哪些类型及其参数并能根据实际选择使用3、熟悉道岔的类型及参数并能在设计中选择使用重点、难点和突破的方法:重点: 1、轨道类型及其参数2、道岔类型及其参数难点:道岔类型及其参数突破方法: 1、详细讲解2、图示、模型教学内容和步骤(附后)第十七章采区车场轨道线路设计本章要点1.轨道线路设计基础知识(轨道、道岔、曲线、线路施工、线路联接点)2.采区车场轨道线路设计(采区下部、中部、上部车场)第一节轨道线路设计基础一、轨道线路设计基本知识(一)采区轨道线路分类1、线路位置与作用(1)轨道上山(2)采区车场(3)工作面轨道平巷2、线路空间状态(1)水平:下部车场:大巷装车站、区段轨道平巷(2)倾斜:上山中部车场斜面线路。

(二)采区车场线路设计步骤进行采区车场施工设计,必须进行线路设计,为巷道线路施工提供准确数据。

(1)确定车场形式(2)绘制车场平面布置草图(3)进行线路连接点、线路参数设计计算(4)计算线路平面布置总尺寸(5)绘制线路布置图(三)矿井轨道1.轨道在巷道底板铺设道床(道砟)、轨枕、钢轨和联结件等组成。

1)轨型:以单位长度质量表示,/kg·m-1,(kg/m)矿井使用的轨型系列值:现采用标准轨型:15、22、30、38、43(新设计矿井使用)原使用的轨型:11、15、18、24 (生产矿井使用)2)轨距(1)轨距:单轨线路是有两根轨道组成,两根轨道上轨头内缘的距离为轨距。

矿用标准轨距:600mm;900mm (762mm)(2)轨距选用:根据矿井生产能力大小和矿井运输方式选用。

大型矿井:一般选用— 900mm轨距使用3t、5t矿车(辅运和主运)中、小型矿井:多选用— 600mm轨距使用1t、3t矿车(辅运和主运)3)轨道线路中心距:双轨线路中心线间距S(1)直线段:S ≥ B +δ,mm。

式中:B —机车宽度,mm;δ—两列车对开时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mm,δ> 200mm。

(规程规定)(2)弯曲段:S 1≥ B +δ + ∆S∆S—曲线巷道线路,由于车辆的外伸和内伸轨道中心线必须加宽机车运输:∆S = 300mm ;其它运输:∆S = 200mm《煤矿安全规程》23条规定:装车点:δ> 700mm,摘挂钩点:δ> 1000mm(3)轨中心距选用:线路中心距一般取100mm为单位的整数倍选用。

例:使用3t矿车,机车运输,机车宽度1360mm,轨距900 mm,直线段:S = B+ δ =1360+200=1560mm→1600曲线段:S1 =S+ ∆S = 1600 + 300 = 1900mm。

矿井轨道轨中心距系列值:600mm轨距(1300、1400、1600、1700、1900)900mm轨距(1600、1800、1900、2200、2500)4)线路表示方法:两根轨道以中心线作为线路的标志,(进行线路施工设计时。

图中采用单线表示)单轨线路—单线(细实线);双轨线路—双线(细实线)。

2.道岔道岔:使车辆由一线路转运到另一线路的装置1)单开道岔基本结构1 —尖轨;2 —辙叉;3 —转辙器;4 —曲轨;5 —护轮轨;6 —基本轨煤矿常用道岔(新的标准: MT/T2--95)(1)单开 ZDK(2)对称 ZDC(3)渡线 ZDX(增加 Z 代表窄轨道岔)标准道岔共有七个系列600轨距:615、622、630、643、900轨距:915、930、9382)道岔类别及参数(1)ZDK--单开道岔在线路图中,道岔以单线表示。

道岔主线与岔线用粗实线绘出主要参数:a、b —外形尺寸,α—辙叉角。

单开道岔辙叉号有(M:2、3、4、5、6)(2)ZDC--对称道岔道岔参数: a、b —外形尺寸,α—辙叉角。

对称道岔辙叉号(M:2、3、4)(3)ZDX—渡线道岔道岔参数:a、b —外形尺寸;S—线路中心距;L —道岔总长度; —辙叉角1渡线道岔辙叉号(4、5、6)3)道岔辙岔号与辙岔角关系新计算方法原计算方法1tan -α==BC AC M1tan 21-α==OB AO M M 1tan 1-α= M 21tan 21-α=4)道岔型号含义(单开、对称道岔) ZDK (ZDC)9 22 / 3/ 15 ZDK ——道岔类别代号; 9——轨距; 22——轨型; 3——撤叉号; 15——曲率半径 5)道岔选择基本原则 (1)轨距一致 (2)轨型相符 (3)与行驶车辆相适应 (4)符合行驶车辆速度要求 (5)和线路要求相符第二节 轨道线路设计基础(二)目的要求:1、理解并掌握单轨曲线连接中各参数的确定和计算2、双轨巷道中轨距和加宽的计算3、轨道线路连接点计算重点、难点和突破的方法:重 点: 1、单轨曲线中各参数的计算2、双轨巷道中轨距的计算3、平面线路连接点计算难 点:单轨曲线中各参数的计算 突破方法: 1、详细讲解2、图示教学内容和步骤(附后) 二、平面线路联接线路联接基本类型巷道转弯:直线——曲线——直线巷道平移(线路平移):直线—曲线—直线—曲线—直线 巷道分岔:直线——道岔——曲线——直线 1、单轨曲线巷道转弯中间必须加入曲线段; 1)曲线参数已知:巷道转角δ ,选用:曲线半径R ,计算:切线长T :2tanδR T = )mm (圆弧长K :3.57180δδπRR K ==)mm (2)曲线半径确定:车辆进入曲线后,前轴外轨轮,后轴内轨轮碰撞轨道。

根据行车速度,限定碰撞冲击角,确定曲线半径。

BBS c S R ⋅≈=maxmin sin 2ϕφ:曲线冲击角 和行车速度有关V <1.5m/s φ≤4° c ≤ 7 人力推车 V >1.5m/s φ≤3° c ≤ 10V >3.5m/s φ≤2° c ≤ 15 机车牵引 SB :轴距:1t 矿车 S B =880 mm 3t 矿车 S B =1100 mm 煤矿轨道曲线系列值:❖ 4、6、9、12、15、20、25、30、40 /m例:计算曲线参数 单轨曲线 δ=40° R=25000 (mm) K 、T 参数计算: K = 17452 (mm)T =9099 (mm)注:曲线半径是轨中心距的半径。

3)曲线线路外轨抬高和轨距加宽轨道线路进入曲线线段后,为保证车辆安全运行,必须进行外轨抬高和轨距加宽。

(也为施工参数,现场施工人员需要掌握) (1)外轨抬高和轨中心距大小、曲率半径与车辆运行速度有关。

gRV S h g βcos 2=∆计算原理分析△abo ∽ △ OBA ( △ ACO ) ab/OB=ob/GG S gR GVh g βcos 2=∆ gR V S h g βcos 2=∆ 实际施工中外轨抬高值:900轨距 :一般取值 Δh=10~35mm ; 600轨距 :一般取值 Δh=5~25mm (2)曲线轨距加宽ΔSg进入曲线如不加宽,车辆将无法通行。

加宽值与曲率半径和轴距有关 Δs :取值10~20mm加宽方法:外轨不动,内轨向内移动。

要求:线路在进入曲线段以前,进行外轨的抬高和轨距加宽。

超前距离X /计算X /=(100~300) Δh 4210⨯=RV S g /mm(3)曲线处巷道加宽车辆进入曲线由于车辆内伸和外伸,(巷道必须加宽)车辆外伸Δ1=c1-c2车辆内伸Δ2 =c2单轨巷道曲线段要确保人行道符合安全规程的规定值,巷道需要加宽。

巷道采用机车运输,曲线段巷道加宽∆S = ∆1 + ∆2外伸∆1= 200mm,内伸∆2= 100mm。

4)线路的平行移动(1)特点:单轨线路异向曲线联接,即在两个反向曲线之间加一缓和直线C ,将轨道平移一定距离。

C = S B + 2 X '(2)确定C 值考虑的原则:a.线路外轨 → 内轨,内轨 → 外轨,车辆不能同时受异向曲线两根轨道外轨抬高的影响。

b.车辆离开第一个曲线的X '之后,经过一个SB 直线段后再进入第二曲线的 X '(3)曲线转角理论计算δδδββδsin cos sin 22)cos arcsin(/S m C R L X S C CP B =⋅+=+=-=S B —轴距X ' —外轨抬高递增递减直线段长度δ 一般取整数值实际中多选30︒、45︒、60︒ 整角度β—导入的辅助角 C R 2tan =β2.双轨巷道1)轨中心距加宽:车辆相对运行,考虑车辆外伸、内伸, 轨中心距需加宽加宽值:∆S = ∆1 + ∆2轨中心加宽一般取值: 通过机车: ∆S = 300 mm , 其他车辆: ∆S = 200mm 。

(如巷道断面较大,轨中心距已经考虑加宽值的要求,轨中心距则不需进行加宽)2)轨中心距加宽方法及范围(1)内侧轨道不动,将外轨线路向外平移∆S 距离,使用异向曲线联接方法(平移外轨)。

(2)加宽范围L 0双轨线路中心距加宽必须在直线段进行。

在直线段L 0 长度内加宽,轨中心距由S → S '。

在加宽轨距同时,还要进行外轨抬高,抵消离心力的影响,避免挤压外轨。

900mm 轨距时,∆h =10 ~ 35mm600mm轨距时,∆h = 5 ~ 25mm双轨巷道轨中心距加宽内侧轨道正常,外侧轨道外移∆S ,巷道需加宽2 ∆SL值选取(提前加宽、抬高长度)≥ 5m机车运输: L3t矿车:L=2.5~.30m= 2 ~2.5m1t矿车:L轨中心距加宽设计与施工的要求线路设计时,作图S→S',两点用直线相联。

施工时,必须利用异向曲线联接,使之两端曲线相切,以利于行车。

三、轨道线路联接点计算轨道线路联接基本方式平面线路联接—道岔曲线联接纵面线路联接—竖曲线联接(一)平面线路联接1、ZDK道岔非平行线路联接1)特点:(1)用ZDK道岔—曲线联接系统变单巷为双巷,联结两条不同巷道。

(2)道岔是一刚性结构,本身既不能抬高外轨,也不能加宽轨距;(3)采用道岔岔线与弯道曲线直接相连,(取消了缓和直线C;) (4)曲线转角β等于巷道转角δ -α。

2)道岔基本参数:a、b、α(选定);3)曲线线路参数及计算方法:αδβ-=2tanβ⋅=R T δβsin sin )(T b a m ++=αsin b d = αsin ⋅+=R d M αcos ⋅-=R M Hδsin H n =ααsin cos R b a f -⋅+=2、ZDK 道岔平行线路联接1)线路联结接特点:(1) 在同一巷道中,用ZDK 道岔和一段曲线变单轨为双轨; (2)线路参数主要受轨中心距影响。

2)联结参数计算:已知:道岔参数a 、b 、α;联接曲线参数:R 、α,轨中心距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