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物体的运动实验(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合集下载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_____;(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4)若s 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BC =_____m/s 。

【来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教学质量调研)【答案】s v t =较小 便于测量时间 大 变速 0.3 【解析】【分析】【详解】(1)[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 v t=。

(2)[2][3]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是因为斜面的坡度较小,那么小车运动的速度也较小,运动的时间较长,方便测量时间。

(3)[4]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这样测得的时间是偏小的,根据s v t=可知,路程大小是正确的,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大。

[5]小车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可以看出小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4)[6]由题意可知,下半段路程的大小是 1120cm 60cm 0.6m 22BC s s ====下半段路程需要的时间是5s-3s2sBCt==那么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0.6m0.3m/s2sBCBCBCsvt===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0.3m/s。

2.某探究小组为了探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

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

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物体的运动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物体的运动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汽车上的机械式里程表是用安装在轮上的一组计数齿轮来实现计数的,它可以记录车轮转过的圈数。

这些计数齿轮通过特定的传动装置被车轮的转动所驱动。

同时车轮的转动还通过特定的传动装置,传递给由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传感器,传感器再将反映车轮转动情况的电信号显示在速度表上,从而指示此时的车速。

当轮胎用久了有明显的磨损后,就会使所计里程和指示的时速产生误差。

若里程表记录的里程为12000km ,则汽车实际行驶的里程将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示数;若此车从北京驶往上海,以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为依据,对整个行程所估算的时间将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行驶时间。

若已知某辆汽车新车轮的直径为d ,使用2年后,由于磨损,该轮胎的半径已比全新时减少了a ,这辆汽车从和平门开到北京展览馆的过程中,里程表增加的数值为s ,那么此过程中这辆车实际行驶的路程为________(请用d 、s 、a 来表示)。

【来源】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初中八年级期中考试物理试题【答案】 小于 小于 ()2s d a d -【解析】如果轮胎有了磨损,轮半径减小,行驶相同的路程,车轮转动的圈数偏大,所以根据圈数测得的里程数和时速都要偏大;即汽车实际行驶的里程将小于示数;∵v s t =,∴t s v=,又因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程知道(准确),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偏大,所以估算的时间比实际用的时间要小;车轮直径为d 时,车轮转一圈走过的距离为车轮周长:πd,汽车从和平门开到北京展览馆的过程中,里程表增加的数值为s ,则车轮转过的圈数为:n s dπ=, 轮胎的半径已比全新时减少了a ,故直径减少2a,此时车轮周长π(d -2a),因此这辆车实际行驶的路程为:s 实=nπ(d ()()22a)πd 2a .s d a s d dπ--=⨯-= 点睛:当轮胎有了磨损后,行驶相同的路程,车轮转动的圈数偏大,据此得出的里程数和时速都要偏大;此车从北京驶往上海,整个路程知道,因为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偏大,根据速度公式判断估算的时间和实际用的时间的关系。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原理是_____.(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 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_____cm/s;(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选填“慢”“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选填“大”或“小”).(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s AB/t BC,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_____(用v、v1).【来源】重庆八中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答案】 v=s/t 25 50 快小不正确112vvv v-【解析】(1)该实验原理是:vst= .(2)s ABBCs==40.00cm,t AC=2.4s,t AB=1.6s,tBC 2.4s 1.6s0.8sAC ABt t=-=-=,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4025cm/s1.6ABABs cmt===,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4050/0.8BCBCs cmcm st s===.(3)由BC ABv v>可以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量时间偏大,故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

(5)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为0,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不为0,故两次从B到C的时间不同,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该做法错误。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2007年2月28日,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列车从第1节车厢到第11节车厢相继被吹翻.看了这个报道后,某研究小组为探索沙尘暴的威力,进行了模拟研究.如图为测定沙尘暴风力的实验装置图,其中AB是一段水平放置的长为L 的光滑均匀电阻丝,电阻丝阻值较大,一质量和电阻都不计的细长金属丝一端固定于O 点,另一端悬挂球P,无风时细金属丝竖直,恰与电阻丝在B点接触,有风时细金属丝将偏离竖直方向,细金属丝与电阻丝始终保持良好的导电接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此装置分析中,知道金属球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水平风力大小与电压表的读数成正比,空气密度为1.3kg/m3,沙的密度为2.5×103kg/m3.他们对决定金属球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①在含沙量相同条件下,改变风速,记录不同风速下电压表的示数如下:风速(m/s)5101520电压表示数(V)0.6 2.4 5.49.6②在风速大小相同条件下,改变风中空气的含沙量,记录不同含沙量下电压表的示数如下:含沙量(kg/m3) 1.1 2.2 3.3 4.4电压表示数(V) 2.3 3.5 4.6 5.8(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试推导出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关系式?(设比例系数为k)(2)若(1)中的比例系数k的大小为0.5,已知:车厢的高度为3m,车厢的长度为25m,车厢质量为50t,铁轨间距为1.5m,1m3沙尘暴中含沙尘2.7kg,请根据(1)中的关系式计算当时的风速至少为多大?【来源】2009年江西省上饶县二中九年级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模拟试题(三)【答案】(1)p=kρv2,ρ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2)41m/s【解析】【分析】【详解】(1).①分析数据可看出风速每增加5m/s,电压表的示数增加量分别是1.8V、3V、4.2V,也就是说,在这里,风速和压力并不是呈一次函数关系,可以假设一个方程,即:U∝av3+bv2+cv+d,把表中实验数据代入表达式,解得:a=0,b=0.024,c=0,d=0,即U∝0.024v2;②分析含沙量与电压表示数的数据,含沙量每增加1.1kg/m3,电压增量即为1.2V,也就是说,含沙量与压力成正比,U∝ρ;风力越大,导线的偏移量与电压成正比,单位面积所受压力即压强,则p=kρv2,ρ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k为比例常数.(2).车厢可以看做杠杆,由杠杆平衡条件得:F×2h=G×2d,则风力F=dhG,F=pS=kρv2S=kρv2hL,v=323321.5m5010kg10N/kg0.5(2.7kg/m+1.3kg/m)(3m)25mdGk h Lρ⨯⨯⨯=⨯⨯⨯≈41m/s.答:(1).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关系式为p=kρv2,ρ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2).风速为41m/s.2.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含解析)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______。

(3)本探究实验中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 B C A D F80 1.02控制变量法【解析】【详解】(1)[1][2][3]为了验证猜想一,即音调高低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B、C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长度相同,都是60cm,只是横截面积不同;[4][5][6]为了验证猜想二,即音调高低可能与长短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材料和琴弦的横截面积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D、F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横截面积也相同,长短不同;(2)[7]为了验证猜想三,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G、H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只是材料不同,和J作对比,只需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mm2即可;(3)[8]本探究实验过程中,三个变量,保持其中两个量不变,对比第三个量的变化与音调高低的关系,这是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sBC
s1 2
120cm 2
60cm
0.6m
下半段路程需要的时间是
tBC 5s - 3s 2s
那么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vBC
sBC tBC
0.6m 2s
0.3m/s
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0.3m/s 。
2.下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问题.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________.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 的数值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内部压力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 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压,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压力的增 大而________.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如图中,已知 s1=20 cm,s2=80 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875,则此时声速约为 ________m/s. 【来源】2018-2019 学年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习题巩固练习 【答案】为零 不变 A 320 【解析】 【分析】 【详解】 (1)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放在中点时,声音传播的距离相等,用时相 等,所以时间差为零,即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零. (2)设甲与铜铃的距离为 s1,甲、乙相距为 s2,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则
代入数据
Dl, ds
0.005m 0.084m
0.08m
s
解得 s=1.344m,
从 A 下落到 G,一共曝光 6 次,则纸锥从 A 下落到 G 的平均速度为
v s 1.344m 0.896m/s 。 t 6 0.25s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汽车上的机械式里程表是用安装在轮上的一组计数齿轮来实现计数的,它可以记录车轮转过的圈数。

这些计数齿轮通过特定的传动装置被车轮的转动所驱动。

同时车轮的转动还通过特定的传动装置,传递给由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传感器,传感器再将反映车轮转动情况的电信号显示在速度表上,从而指示此时的车速。

当轮胎用久了有明显的磨损后,就会使所计里程和指示的时速产生误差。

若里程表记录的里程为12000km ,则汽车实际行驶的里程将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示数;若此车从北京驶往上海,以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为依据,对整个行程所估算的时间将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行驶时间。

若已知某辆汽车新车轮的直径为d ,使用2年后,由于磨损,该轮胎的半径已比全新时减少了a ,这辆汽车从和平门开到北京展览馆的过程中,里程表增加的数值为s ,那么此过程中这辆车实际行驶的路程为________(请用d 、s 、a 来表示)。

【来源】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初中八年级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小于 小于()2s d a d-【解析】如果轮胎有了磨损,轮半径减小,行驶相同的路程,车轮转动的圈数偏大,所以根据圈数测得的里程数和时速都要偏大;即汽车实际行驶的里程将小于示数;∵v s t=,∴t sv=,又因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程知道(准确),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偏大,所以估算的时间比实际用的时间要小;车轮直径为d 时,车轮转一圈走过的距离为车轮周长:πd,汽车从和平门开到北京展览馆的过程中,里程表增加的数值为s ,则车轮转过的圈数为:n sdπ=, 轮胎的半径已比全新时减少了a ,故直径减少2a,此时车轮周长π(d -2a),因此这辆车实际行驶的路程为:s 实=nπ(d ()()22a)πd 2a .s d a sd dπ--=⨯-= 点睛:当轮胎有了磨损后,行驶相同的路程,车轮转动的圈数偏大,据此得出的里程数和时速都要偏大;此车从北京驶往上海,整个路程知道,因为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偏大,根据速度公式判断估算的时间和实际用的时间的关系。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__________ (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3)图中AB的路程S AB=_____________cm, 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

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cm/s.如果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的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__。

(4)小车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所做的运动____________(选填“是”或“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你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

【来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质量监测物理试题【答案】svt=小长 40.0 25cm/s偏小否路程相同,A点静止,B点有一定的初速度,BC所用时间少,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解析】【详解】(1)[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svt =;(2)[2][3]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所以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长些,而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3)[4]由图中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结合图中数据可知AB的路程s AB=80.0cm-40.0cm=40.0cm(3)[5]由公式svt=可知AB段的平均速度为40.0cm=25cm/s1.6ssvt==(3)(6)如果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就会导致记录的时间偏大,从而使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4)[7][8]路程相同,A点静止,B点有一定的初速度,BC所用时间少,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二物理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室提供的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测量工具除了刻度尺,还需要_____;在实验中,使用金属挡板的作用是_____;(2)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

则AB段的路程s AB=_____cm,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还未撞击到B点的金属挡板就停止计时了,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νAB会偏_____。

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为2.6s,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来源】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答案】秒表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40.0cm 0.25 大 0.40【解析】【分析】【详解】(1)[1]选用的器材除了刻度尺,还需要用秒表测量运动的时间。

[2]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2)[3]由图中实验数据可知,小车在AB段的路程s AB=80.0cm-40.0cm=40.0cm=0.40m[4]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ABABAB0.40m0.25m/s1.6ssvt===[5]如果让小车还未撞击到B点的金属挡板就停止计时了,会导致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νAB会偏大。

[6]由图可知s BC=40.0cm=0.40m时间t BC=t AC-t AB=2.6s-1.6s=1s则下半程的平均速度BCBCBC0.40m0.40m/s1ssvt===2.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 AB=5cm,s 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______;(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 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__v2(选填“>”、“<”或“= ”)。

【来源】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物理试题【答案】加速 0.75 0.50 C <【解析】【分析】【详解】(1)[1]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 AB=5cm,s 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0.15m0.75m/s0.2sBCBCBCsvt===[3]AC段的距离5cm15cm20cm0.2mAC AB BCs s s=+=+==AC段所用的时间0.2s0.2s0.4sAC AB BCt t t=+=+=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0.2m0.50m/s0.4sACACACsvt===(3)[4]由(1)[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

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C。

(4)[5]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时间t AD中点未到达路程s AD中点,则v1<v2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刚测量小东跑40m的平均速度.(1)小龙和小刚用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2)小刚担任计时员,他用秒表测量小东跑步的时间;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东跑完40m的路程,小刚计时如图所示,则小东跑40m所用的时间为_____s;(3)小东跑40m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来源】【区级联考】北京市延庆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答案】卷尺85【解析】(1)要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由于测量的路程较大,因此应选择卷尺来测量路程; (2)由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1min,指针在0min和1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1s,而大盘指针在8s,因此秒表读数为8s.(3)小明跑40m的速度:v408s mt s===5m/s.点睛:掌握秒表的度数: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4.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小明按图完成了如下实验._______(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使用_____和_____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_____.(3)实验时观察到_____,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4)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AB 段与AC 段平均速度不一样,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______.【来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测试题【答案】刻度尺 停表 s v t= 小车速度加快 变速 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解析】 0.40.2/2AB AB AB s m v m s t s ;===90.040.050.0321BC AC AB BC AC AB s s s cm cm cm t t t s s s =-=-==-=-=; ;0.50.5/1BC BC BC s m v m s t s ===; 0.90.3/3AC AC AC s m v m s t s ===; (1)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实验中要利用公式/v s t = 计算小车平均速度;(3)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会逐渐变大,做的是变速运动;(4)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所以AB 段与AC 段平均速度不一样.故答案见上.【点睛】本题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首先要掌握测量原理及所用到的测量工具,知道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不断变大,并能够根据原理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计算BC 段的速度是难点.5.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

(1)将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图中的______(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

(2)观察纸锥下落的快慢时,小明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面的先后;你也可以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_______所运动的距离。

(3)在接下来的“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便于测量下落时间,应选择图乙中的纸锥_____(填“A”或“B”)。

(4)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

拍下的照片如图丁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m/s。

(5)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______(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来源】人教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答案】乙相同时间A先变大后不变0.16A【解析】【详解】(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落到地面时,纸锥的尖先着地,所以应以锥尖为准,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2)观察纸锥下落的快慢时,小明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面的先后;也可以在相同时间时,通过物体经过的距离比较快慢,所以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相同时间所运动的距离。

(3)纸锥A锥角较大,受到空气阻力较大,在下落相同高度时,用时较长,方便测量时间;所以在接下来的“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便于测量下落时间,应选择图乙中的纸锥A;(4)由图丁知,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由题意可知,AB间的运动时间t=0.2s×2=0.4s,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纸锥的速度为:;(5)A、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故A符合题意;B、速度随时间没有变化,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表示速度随时间匀速增加,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A。

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1)测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物理量,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和_______。

(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填"大,小");(4)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 AB= ______ cm, t BC= ____ s,v AC= ______ 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平均速度偏___(填"大,小")。

【来源】2018-2019学年人教版八上课堂阶梯达标——1.4测量平均速度【答案】路程时间刻度尺秒表v=小5.010.033大【解析】【详解】(1)做“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应分别测量出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用公式计算出速度。

需要的测量工具分别是刻度尺和秒表。

(2)“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即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3)实验中当斜面坡度较大时,小车运动过快,时间短不容易测量,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小,则小车运动时间较长,测量时间误差小。

(4)请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可知:,,,,则全程平均速度为:(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量时间偏短,根据知,会使所测AC段平均速度偏大。

【点睛】重点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理解当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时,小车的运动时间较长,所以便于测量时间,计算速度时注意单位要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