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有机废气活性炭吸附再生一体化设备研制

合集下载

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气技术研究

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气技术研究

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气技术研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种废气的排放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废气中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研究和开发科学的废气处理技术变得至关重要。

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气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净化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活性炭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去除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苯、甲醛、酸性物质等污染物。

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气技术主要是利用活性炭表面的微孔吸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在活性炭的吸附处理过程中,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非常多。

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活性炭的类型。

不同的活性炭具有不同的物化性能,对不同的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也不同。

因此,在具体的吸附处理工作中需要选择适合的活性炭,提高吸附效率。

除了活性炭的类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影响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气的效果。

首先,废气的温度、湿度和成分都会对吸附效果产生影响。

其次,废气处理设备的设计和操作也可以对吸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对废气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设备和操作模式。

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气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首先,吸附处理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任何化学试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其次,活性炭吸附后可以进行再生,延长使用寿命。

最后,该技术适用于多种工业废气的处理,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过,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气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活性炭吸附后的污染物如何处理也是一个难点。

其次,如何降低设备的成本和提高操作效率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最后,对于不同的工业废气,需要针对性地研究和调整吸附处理工艺,提高吸附效率。

综合来看,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气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净化方案。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该技术在处理废气方面的应用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同时,在研究和开发这一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和付出。

Fe(Ⅲ)AC活性炭吸附水体有机污染物及其催化氧化法再生的开题报告

Fe(Ⅲ)AC活性炭吸附水体有机污染物及其催化氧化法再生的开题报告

Fe(Ⅲ)AC活性炭吸附水体有机污染物及其催化氧化法再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水体有机污染物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之一,并且在污染物中占有相当比例。

其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

水体有机污染物对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并且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也带来重大威胁。

因此,研究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方法及其再生处理技术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活性炭(AC)作为一种优良的吸附材料,在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形成饱和,需要进行再生处理。

传统的活性炭再生方法通常使用蒸汽或化学试剂进行热解或化学洗涤,但这些方法不仅存在成本高、安全性差等问题,还会导致污染环境。

因此,研究一种高效、经济、环保的活性炭再生技术非常必要。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本研究将采用Fe(Ⅲ)AC作为吸附材料,研究其在水体有机污染物吸附方面的性能;并探讨其在催化氧化法中的再生处理效果。

具体方案如下:1. 合成不同质量比的Fe(Ⅲ)AC材料,并通过SEM,XRD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

2. 以染料废水和溶菌酶废水作为模拟污染物,采用Fe(Ⅲ)AC材料进行活性吸附实验,并研究吸附剂用量、pH等因素对活性吸附效果的影响。

3. 对所得到的已饱和的Fe(Ⅲ)AC材料进行催化氧化再生处理,拟采取过硫酸钾、臭氧等氧化剂进行催化氧化,并探讨其处理效果及适用范围。

二、预期成果及意义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获得以下成果:1. 合成一种性能优良的Fe(Ⅲ)AC吸附材料,并探讨其吸附性能。

2. 研究Fe(Ⅲ)AC吸附剂对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建立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性质等理论模型。

3. 探讨Fe(Ⅲ)AC材料在催化氧化法中的再生处理效果,建立氧化剂浓度、Fe(Ⅲ)AC材料用量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模型。

此外,本研究的成果还具有以下意义:1. 对深入研究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和再生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为活性炭再生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活性炭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空气净化、脱色、脱臭、脱催化剂等领域。

由于其良好的吸附性能,活性炭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和气体污染物,被广泛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

然而,由于其吸附饱和后容易返释有害物质,或者活性炭本身在吸附过程中被污染,活性炭会失去吸附性能,难以再次利用,这成为了活性炭应用的一大瓶颈。

因此,寻找一种活性炭再生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电化学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化学技术,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废水处理、废气处理、污泥处理等。

电化学技术与活性炭相结合,可以实现对活性炭的再生。

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活性炭再生方法,但目前对其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和优化。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其优化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研究不同电化学条件对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因素。

2.探究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机理。

3.建立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适用范围和优化条件。

三、研究内容1.收集并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搭建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实验平台,选择适宜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探究电化学条件对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

3.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手段,分析并研究活性炭再生前后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变化。

4.用吸附性能评价法(BET法)评估活性炭再生前后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以及吸附性能等。

5.建立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影响因素模型,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

6.对电化学法再生活性炭的机理进行探讨,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相结合,为其优化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四、预期结果1.得出电化学条件对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规律,并确定其最优条件。

2.深入理解活性炭再生机理,为其优化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有机污染物是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水和空气中都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物。

因此,开发高效的吸附剂对于有机污染物的净化和水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活性碳纤维作为一种新兴的吸附剂,具有比传统吸附剂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吸附
性能。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采用高温处理方法制备活性碳纤维;
②研究活性碳纤维在吸附有机污染物上的性能;
③探讨不同温度、pH值和初始浓度对活性碳纤维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3. 研究方法
(1)制备活性碳纤维:采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法先制备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再
通过高温处理制备活性碳纤维。

(2)吸附性能测试:采用苯为模型污染物,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进行有机污染物
的吸附性能测试,并分析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

(3)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控制温度、pH值和初始浓度,研究活性碳纤维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4. 预期结果
(1)成功制备出高品质的活性碳纤维;
(2)研究活性碳纤维在吸附苯上的吸附性能;
(3)分析温度、pH值和初始浓度对活性碳纤维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5. 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活性碳纤维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和影响因素,为开发高效、环保的吸附剂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本研究可为水污染治理提供
新的解决方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设计方案

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设计方案

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概述: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其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废气。

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不仅会污染周围环境,还会导致原物料的浪费,对企业形象也会造成影响。

因此,必须对废气进行处理。

设计依据:1.废气中的污染物种类:污染物种类包括二氯甲烷、三乙胺、乙酸乙酯、艾力、沙坦、甲醇、正庚烷、替尼等。

排放浓度和排气量也在表格中给出。

2.设计规模:废气处理量为 m3/h和 m3/h。

3.设计围:从车间排气管汇合后出口开始,经过所有工艺设备、连接管道、管件、阀门、风机、电气装置、自动控制设备等,直至排风机出口。

4.处理后气体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在表格中给出。

改写后的文章:废气处理是现代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废气,如二氯甲烷、三乙胺、乙酸乙酯等。

这些废气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大气中,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造成原物料的浪费,同时也会影响企业形象。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和降低生产成本,必须对废气进行处理。

本设计方案采用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气中的有机物质。

设计依据包括废气中污染物种类、处理规模、处理围和处理后气体排放浓度。

废气处理量为 m3/h和 m3/h,从车间排气管汇合后出口开始,经过所有工艺设备、连接管道、管件、阀门、风机、电气装置、自动控制设备等,直至排风机出口。

处理后的气体排放浓度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包括粉尘、非甲烷总烃、甲醇、NO2、HCl、乙酸乙酯、三乙胺、乙醇、异丙醇、丙酮、DMF、二氯甲烷等。

通过本设计方案,可以实现废气的高效净化,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

The article is about 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ocess of treating industrial air n。

The table shows the n of pollutants inmg/m。

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设计方案( word 版)

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设计方案( word 版)

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设计方案1. 引言活性炭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环境领域的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高度的表面活性。

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适用于处理废气、废水和有机物污染物的去除。

本文将介绍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的设计方案。

2. 设计目标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的设计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提供高效的吸附性能,达到净化要求; - 实现设备的稳定运行和长寿命; - 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要求; - 设备操作和维护简便。

3. 设计原理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的设计原理是利用活性炭材料对污染物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高度发达的孔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有效吸附各种有机物和气体。

通过在设备中设置适当的流动路径和吸附床层,使气体或液体中的污染物与活性炭接触并吸附到活性炭表面,从而实现净化效果。

4. 设计步骤(1)确定处理介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处理的废气或废水污染物的组成和浓度,以及处理量。

(2)选型活性炭:根据处理介质的特性和目标污染物的吸附性能要求,选择适合的活性炭材料。

考虑活性炭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强度等指标。

(3)确定处理设备结构:设计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的结构,包括吸附床、进出气口、流动路径等。

要考虑介质的流动性、污染物的浓度以及设备操作和维护的便利性。

(4)计算吸附床层高度:根据目标污染物的浓度和去除率要求,计算吸附床层的高度。

考虑吸附床层中活性炭的用量和密度,以及污染物的吸附速度。

(5)确定进出口管道:根据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处理介质的流量,确定进出口管道的直径和设计。

考虑流体的流速和压降。

(6)设备组装和测试:将各个部件组装到一起,并进行测试和调试。

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和达到设计要求。

5. 设计优化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的设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优化: - 选择更高效的活性炭材料,提高吸附性能; - 优化吸附床层的高度和体积,使设备更稳定; - 设计合理的流动路径,提高介质的接触效果; - 增加附加设备,如预处理设备、再生装置等,提高设备的综合性能。

活性炭吸附净化低浓度甲苯气体工艺改进研究的开题报告

活性炭吸附净化低浓度甲苯气体工艺改进研究的开题报告

活性炭吸附净化低浓度甲苯气体工艺改进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活性炭吸附净化低浓度甲苯气体工艺改进研究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其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甲苯等有机物。

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因此,
研究活性炭吸附净化低浓度甲苯气体的工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活性炭吸附净化低浓度甲苯气体的工艺改进方案,以提高甲苯气体的净化效率和经济效益。

研究内容:
1. 甲苯气体的特性分析,包括其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2. 活性炭吸附净化甲苯气体的原理及机理研究;
3. 不同参数下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性能研究,包括活性炭的种类、表面积、孔径结构、质量等参数的影响;
4. 活性炭吸附后的再生和回收利用研究;
5. 工艺改进方案的设计与验证,包括操作条件的优化、不同处理工艺的比较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6. 甲苯气体净化设备的设计和实验。

研究方法:
1. 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活性炭吸附净化甲苯气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室内实验法:通过实验室模拟不同条件下的甲苯气体吸附过程,研究不同参数下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3. 设计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工艺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预期成果:
1. 建立活性炭吸附低浓度甲苯气体的工艺改进方案;
2. 探究活性炭吸附低浓度甲苯气体的机理和优化方法;
3. 提高甲苯气体净化效率和经济效益;
4. 为低浓度有机废气净化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性炭,甲苯,吸附净化,工艺改进。

后置臭氧-活性炭工艺优化生产性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后置臭氧-活性炭工艺优化生产性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后置臭氧-活性炭工艺优化生产性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在工业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废气的排放已成为严重污染问题,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C)是主要成分之一。

VOC具有毒性强、易挥发、易燃等特点,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

因此,对VOC的治理和处理已成为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后置臭氧-活性炭工艺是一种高效、可靠的VOC治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印染、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

该技术通过氧化分解与吸附和化学反应结合,能够高效地去除有机物。

但是,该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设备复杂、催化剂寿命短等,并且对不同的VOC成分处理效果不同。

因此,开展后置臭氧-活性炭工艺优化生产性试验研究,寻找最优处理条件和改进技术,对于提高VOC治理技术水平、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通过优化后置臭氧-活性炭工艺条件,提高VOC去除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实现生产性应用。

研究内容:1. 微观机理研究:结合工业废气成分和特性,剖析后置臭氧-活性炭工艺的微观反应机理,深入了解有机物的分解、吸附和反应过程。

2. 条件优化研究: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多种参数如温度、氧气浓度、催化剂种类和比例等,评估其对VOC去除率的影响,找出最优条件组合。

3. 技术改进研究:针对后置臭氧-活性炭工艺存在的问题,如催化剂寿命短、产生副产物等,探索新的催化剂材料和工艺改进方法,提高工艺稳定性和成本效益。

4. 生产性试验研究:在实际工业废气治理中应用优化后的后置臭氧-活性炭工艺,验证其在生产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效果。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后置臭氧-活性炭工艺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

2.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不同的催化剂种类和比例,控制温度、氧气浓度等参数,评估其对VOC去除率的影响。

3. 实验分析:运用分析仪器和技术,分析研究区间的待处理废气和出口气体样品,测定有机物浓度、催化剂活性等指标,评估各类反应条件和催化剂对VOC去除率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环境工程
有机废气活性炭吸附再生一体化设备研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有机废气(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主要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成,工业有机废气在涂装、印刷、电子、化工及食品等行业的生产加工中大量地产生,有机废气产生严重的烟雾,难闻的恶臭,并且能够生成二次污染气体,有机废气有些成分具有毒性,使人体产生各种疾病甚至致癌。

在空气净化领域中,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净化是个难题,这类废气的浓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 mg/ m3以下,这种情况下采用回收或燃烧的方法是不经济的。

吸附净化是脱除低浓度VOCs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设备简单,操作成本低,吸附剂具有较多选择性。

活性炭是一种无毒无味,具有发达细孔结构和巨大比表面积的优良吸附剂,所以活性炭不仅用于污水和废水的处理,也用于有机废气的吸附去除。

而活性炭使用一段时间以后,活性开始下降,不得不更换新炭,这种方法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大大增加了成本,所以实现活性炭的再生成为迫切的要求。

目前,活性炭再生方法主要有这几大类:加热再生法、药剂再生法、生物再生法、化学再生法、湿式氧化再生法等。

由这些方法产生的活性炭再生设备种类繁多,有强制放电再生炉、自由电热式活性炭再生炉、回转窑式再生炉、热空气解吸装置等,然而这些设备存在着再生炉寿命短、间断生产、须人操作、炭磨损率相对较大、活性炭再生量小、活性炭再生率不高、不便于装拆和维护、适应性不强等使用方面的不足,再者活性炭吸附和再生没有实现一体化。

因此,研究影响有机废气吸附和活性炭再生因素,并对由这些因素带来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设计一个有机废气活性炭吸附再生一体化装置,实现活性炭吸附后再生利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低能耗和低成本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活性炭吸附应用于有机废气的净化中,为降低活性炭使用成本,需要对活性炭进行再生以重复使用,目前原位再生方式主要有脱附后催化燃烧,辅助设备较多,本课题拟通过设计一个一体化吸附再生实验装置,验证其净化有机废气及活性炭再生的效果,以期应用于有机废气的净化。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了解活性炭净化有机废气及
再生机理,通过搭建实验装置,考察搭建的一体化实验设备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对活性炭吸附再生一体化设备进行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微波辐照再生法是在热再生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性炭再生技术。

微波辐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活性炭再生方法。

微波加热使活性炭进一步活化提高吸附容量,用这种方法再生活性炭的时间短,耗能低,设备构造简单。

活性炭吸附微波再生方法可分为两类。

一是引入物质或能量使吸附质分了与活性炭之间的作用力减弱或消失使吸附质脱附;二是依靠热分解或氧化还原反应破坏吸附质结构而达到除去吸附质的目的。

微波一般是指波长在1mm到1m范围(相对频率为300~300000M H z)的电磁波。

微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不同的介质,依介质性质不同,会产生反射、吸收和穿透现象,这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几个主要特性:介电常数、介质损耗系数、比热、形状和含水量等。

在微波炉中,磁控竹辐射出的微波在腔内形成微波能量场,并以极高的速度改变正负极性,使活性炭中吸附的极性分子随正负极性改变而高频改变方向,在相互碰撞、摩擦中产生高热量,被吸附在孔道中的水和有机物质受热挥发和炭化,活性炭的孔道重新打开,活性炭本身也要吸收微波而升温,烧失一部分炭,使孔径扩大,从而使活性炭恢复到原来的吸附活性。

臭氧氧化再生法是用臭氧做氧化剂将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实现活性炭再生的方法。

臭氧氧化再生会使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增多,吸附苯酚的能力下降,所以必须找出合适的臭氧用量,在不改变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条件下,除去苯酚和其他氧化副产物。

2.技术路线
通过查阅文献,掌握活性炭净化有机废气及再生机理,设计一个活性炭吸附再生流程并进行论证,绘制图纸,搭建实验装置,考察实验装置的有机废气去除效果,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对实验装置进行调整改进,以实现设计预期效果,撰写设计说明书。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0年11月26日―2010年12月15日,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进行开题;
2.2010年12月16日―2011年4月20日,设计实验流程,搭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及数据整理。

3.2011年4月21日―2011年5月12日,完成论文的整理撰写工作,定稿,准备答辩;
4.2011年5月13日,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晖,孙彦富,苏建华.利用吸附-催化燃烧法处理喷漆产生的有机气体[J].广州化工,2009(1):112-117.
2.江浩,郭杨龙,李佩晋.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吸附净化[J].化学世界,2008,49(4):216-219,228,254.
3.李婕,羌宁.挥发性有机物(VOCs)活性炭吸附回收技术综述[J].四川环境,2007,26(6):101-105.
4.李守信,金平,张文智.采用活性炭纤维吸附装置回收VOC的优点分析[J].化工环保,2004(z1):274-276.
5.李守信,张文智等.利用活性炭纤维有机废气吸附回收装置治理二氯甲烷废气[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10):86-87,94.
6.樊奇,羌宁.挥发性有机废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5,24(4):40-44,49.
7.费小猛,张永春等.脱除SO2活性炭的再生方法[J].化工环保,2006,26(5):378-381.
8.颜幼平,陈凡植.吸附法净化低浓度废气实验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0,1(4):76-81.
9.吴文炳,陈建发,林小兰.甘蔗渣微波制备活性炭吸附剂及其再生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01-203,210.
10.赵大传,郭玉玲,李力.不同微波条件对活性炭微波再生效率的影响研究[J].生态环境学
报,2010,19(5):1059-1062.
11.刘靖,史可玉,孙晓芳.活性炭微波再生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2):1-4.
12.赵浩,董文龙,刘志英.活性炭吸附苯酚及其微波辐照再生效果[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0(1):28-32.
13.任玉灿,王占英,董炳辉.自生电热式活性炭再生设备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27(4):57-59.
14.何彩群,覃丽娟,田玲玲.煤基活性炭生产与再生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11):45-47.
15.李平,王福连,袁鹏.活性炭强制放电再生炉的机理及应用[J].江苏环境科技,2008,21(2):1-3.
16.徐胜男,羌宁,裴冰.活性炭处理甲苯气体吸附再生实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1):57-59,63.
17.连明磊,冯权莉,宁平.活性炭吸附-微波再生技术研究进展[J].贵州化工,2007,32(1):4-7.
18. J. T. Matheickal , Q. Yu and J. Linden. In-situ Regeneration of Phenol-Saturated Activated Carbon Using Ethanol. Development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ineral Processing. Volume 6, Issue 5, 1998, Pages: 263–272.
19. M. Angeles Ferro-Garcia, JoséRivera-Utrilla. Chemical and thermal regeneration of an activated carbon saturated with chlorophenols.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 Volume 67, Issue 2, October 1996, Pages: 183–189.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