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
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几年,很多高质量产地农产品热销全国,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
数据显示,在烟台、大连、丹东、阿克苏等畅销农产品产地,县域农村地区的消费连年高倍数增长,农村地区网购的成交额增速,数倍高于所在城市整体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2022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报告:县域农村“新消费”蓬勃发展》)材料二:站在全新的“赶考路”上,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的号角越吹越响亮。
广大基层干部要握牢“三农”这把时代“火炬”,更要“目光向下”,借以制度、科技、生态这三个抓手,努力挖掘广袤乡村土地中蕴藏的无限潜力与后劲。
在长久以来的实践中,基层自治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引导村民开展基层自治,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将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转化为“建设者”“参与者”,把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赋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基层干部要把握政策方向,落实补贴等激励政策,主动联系“种粮大户”“种菜大棚”等乡村农业“头部”成员,积极与当地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企业保持信息互通,关键时刻能够做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将先进的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注入“数字能量”,助力农业高效发展。
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把握其中的“黄金分割点”,既要抓经济,也要保环境。
除了做好退耕还林、落实休渔期制度等“基本功”,也要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
(摘编自杨诚《以“三个抓手”助力“三农”发展》)材料三:引才是人才事业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涌入乡村,才能彰显乡村活力。
一则,要从高校引才,注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响应国家政策,突出选调生、大学生村干部、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在高校中的招录比例,让年轻人怀揣梦想、带着情怀到乡村干事创业。
2023_2024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册11月月考语文模拟测试卷(附答案)

2023_2024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册11月月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记忆”一词现在常能听到,但基本都是从技术层面来讲的。
计算机的内存也叫记忆,指的是信息的储存空间,这个“记忆”已经成为人人都理解的日常概念。
有人觉得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差不多——信息输进来,大脑进行记录,需要时再提取出来。
对不对?②错!数据和信息被输进电脑的内存,等到需要提取时,除非出现什么技术故障,正常情况下会与当初存进去时一模一样地被提取出来。
在这个程度上,可以说两者是相似的。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吧?有时候,原本正在房间里做着什么事,突然想起来要到另外的房间拿个东西。
起身去拿的半路上,被什么打了岔,好比说注意到广播里放的曲子,听到旁边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话,到了要去的那个房间,却一下子想不起到底是来干什么了。
这种令人沮丧、心烦的情况,却偏偏是人脑处理记忆的方式出奇复杂而造成的诸多怪癖之一。
③大多数人最熟悉的记忆分类方法是区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
它们的名称很恰当:短期记忆最多持续一分钟;长期记忆能够与你终生相伴。
④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负责对实时的信息做有意识的操作,也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想的事。
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信息就在短期记忆中;这就是短期记忆的功能。
长期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辅助我们思考,但真正进行思考的是短期记忆。
⑤为什么短期记忆就那么限量?部分原因是它在不停地工作。
我们清醒时的每一刻(以及睡觉时的有些时刻)都在经历和思考着什么,源源不断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进进出出。
因此完全不适合把短期记忆用作长期储存,后者需要稳定和有序。
另一个因素是,短期记忆并没有“实体”基础;短期记忆储存在神经元的特定活动模式中。
有点儿像把购物清单列在卡布奇诺的奶泡上,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奶泡会让字形保留一会儿,但维持不了很长时间,因而以这种方式储存并不实用。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明朝后期开始,随着大批传教士、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中西关系进入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和交往的新时期。
其中传教士的活动尤其引人注目。
他们大多长期居留中国,遵循“知识传教”的方针,极力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人吸引力较大的早期近代科技知识。
同时,他们又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介绍到欧洲,内容以哲学、文学、历史为主,也包括造纸、印刷、农艺、医药等科技知识。
可以说,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初衷,本是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传播基督的“福音”,但客观上却在中西之间架起一道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桥梁。
明清时期相继来华的传教士数量很多,论其知名度之高、影响力之大,无出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之右者。
自万历十年(1582年) 抵达澳门,到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在北京病逝,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28年时间。
他交游广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庶人,几乎包括了当时中国各界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直观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和新奇事物打开了一个窗口。
他勤奋工作,笔耕不辍,用中文单独或合作撰译著作近20种,如《天主实义》《几何原本》《浑盖通宪图说》《同文算指》等,极力向中国人传授西方的知识和理念。
毫不夸张地说,在塑造中国早期的“欧洲观”方面,利玛窦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与以前相比,晚明中国人对欧洲的认识和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
当时文献中提到欧洲的文字,较前大大增加。
在致德·法比神父的一封信中,利玛窦谈到:“目前中国人在许多书中涉及到我们欧洲的种种,虽然其中有不少夸大不实的记载,但显示出了他们对欧洲地理知识、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认识上的突破……”而这些记载和突破的产生,十之七八系因利玛窦而起。
受政治立场、学术观点、接触多少、了解深浅等因素的影响,当时中国人对欧洲的看法比较庞杂。
深圳市高三11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深圳市高三11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
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
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
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
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
从本质上说,知识付费就是消费社会中资本操弄的一种商业现象。
它成功地吸引了传统出版机构、新媒体、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涌入这片红海,激烈厮杀。
(摘编自陈龙《作为文化奇观的知识付费》)材料二: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
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如果有人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
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
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
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高三十一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十一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高三十一月份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诗境的个性化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成分,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
诗人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构成意境的个性。
陶渊明笔下的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以至一提起陶就想起菊,一提起菊就想起陶,陶和菊已融为一体。
李白笔下的月,陆游笔下的梅,也莫不如此。
李白说,“山衔好月来”,“举杯邀明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他和月的关系多么密切!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不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吗?陆游一生写了许多咏梅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是他自身的写照。
《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雪白的梅花也体现了陆游自己的高傲与纯洁。
正像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写意传神一样,中国古代诗歌也不追求对客观物境作逼真的模仿,而是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
意境既然是个性化的,那么它必然同风格有密切的关系。
古人评论诗的风格,大都着眼于意境。
唐皎然《诗式》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他所谓“体”是指风格而言,高、逸是他所列十九体中最推崇的两体。
他认为体的不同,是由于诗思初发所取之境不同,也就是意境的不同造成的。
这是很有见地的。
意境中既包含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而这些又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意境就必然曲折地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
王国维论意境,看不到它的社会内容,所以对意境的高下不能加以正确的评骘。
他认为诗人越脱离社会,越能保持赤子之心,就越能写出好诗来。
他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始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
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
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
这一判断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中国是一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
有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
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
“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
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愤抒情”说,《七略》《汉志》“诗赋”独立为一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
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
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
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
《史记》的“文学自觉”主要表现在对笔下人物倾注的同情心和历史故事的文学描写上。
《史记》的“文学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作家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作品创作线索的探讨。
如《司马相如列传》,是一篇司马相如作品的编年。
这篇传记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转录司马相如的作品,用叙事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每篇前面是此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后面叙写此篇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选集的解题说明。
《列传》中既有对司马相如作品的总体评价,又有每篇作品的阅读效果描述。
这种创作背景、创作主体、作品展示、受众情况的立体叙述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史的著作形态。
河北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网络文学爆发式增长的过程看,网络文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网络文学进入的门槛低,许多网文作者初期是兼职,以网络文学作为“斜杠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技术进步使文字的载体成本降到非常之低,文字变得越来越“不经济了”,也让文学越来越草根化;三是网文作者和阅读平台的重点关注都是商业收益,带来的价值导向主要集中于阅读、订阅、收藏的数量上。
这些都与传统文学有很大不同。
面对网络文学的“野蛮式生长”,亟待建立评论体系和评价标准,以推进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精品化。
但我们看到的现状堪忧,在文艺评论家协会,对于传统文学具有完整的评论体系,而网络文学几乎没有太多关注。
在大部分高校,相关专业老师还是觉得雅俗不搭界,除了个别老师有所关注外,高校学术圈对于网络文学还是比较轻视。
而网络作家群体由干面对外部环境的盾疑,就更少去公开评价同行作品。
网民读者发表的有关作品评论又兽谝质最不高,更多的只是简单的推书介绍。
于是,网络文学的评价无法摆脱商业市场的诱惑,依然盯着大IP和爆款作品一窝蜂地进行模仿复制写作。
《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指出,网络文学评论研究仍然薄弱;缺乏权威、公正、有影响力的评论阵地,研究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符合网络文学传播和受众特点的评论方式尚未形成;缺乏全国性官方网络文学奖项,难以有效引导创作,影响网络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中学语文11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相应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试题卷由学生保存,答题卡上交监考员。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陈雍君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
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禭①吊之。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馀万,须陀所统才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
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
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
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
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馀屯。
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
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
以前后功擢建节尉。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
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
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
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
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
”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
”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高祖俾事秦王府。
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
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
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
进封翼国公。
每敌有骁将锐士震燿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
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后稍移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馀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秦琼传》,有删改)【注】①禭:向死者赠衣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遁:撤军B.即斩关纳外兵纳:容纳C.策其马谢世充谢:告别D.走宋金刚于介休走:使……走,击退5.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的一组是(3分)()①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馀屯②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③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④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⑤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A.①④⑤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
他们奋勇杀敌,最终大败卢明月。
B.几经辗转,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
有一次李密在作战中中箭,坠于马下,这时追兵又到了,幸亏秦琼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C.秦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十分看重他。
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因此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
D.秦琼在军队中长大,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累官进爵,多次受封赏。
后来秦琼上书称病,要求隐退,去世后他的灵柩葬在昭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
(2)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8~9题。
送别杜审言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8.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5分)答:9.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写了哪些情感。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这次第,!(李清照《声声慢》)(3),红巾翠袖,?(辛弃疾《水龙吟》)(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宅男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
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
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
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
儿子回答,你先吃。
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
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
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
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
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
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
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
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
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
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
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
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
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话。
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
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