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脾影像学诊断
常见肝胆胰脾影像诊断

5.肝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
5.肝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
【临床表现】 一般无临床症状。 达到一定大小时,出现腹部肿块。 肝区胀疼不适。 据统计,极少数肿瘤发生破裂导致肝内 或腹腔内出血,此时,死亡率可高达 80 %。
5.肝血管瘤
【病理】 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多发者占 10 %左右。 大小各异,小者为数毫米,大者可达10cm以上, 超过5cm,称为巨大海面状血管瘤。 肿瘤内有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 的血 管内皮细胞。血窦内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呈 海绵状结构。内充满鲜血。 肿瘤内可以有血栓形成,也可以有钙化。
㈣ 肝脏外伤
⒈病因 肝损伤与平时、战时均可发生。分为: 开放性损伤 闭合性损伤
㈣ 肝脏外伤
⒉病理 ①被膜下破裂 ②中央性破裂 ③完全性破裂
㈣ 肝脏外伤
3.临床表现 ①有上腹部外伤史 ②上腹部疼痛,腹胀,及全腹疼痛。 ③出血性休克。 临床因受伤方式及程度不同,临床表现轻重 也不同。
㈣ 肝脏外伤
㈡肝血色素沉着症(hemachromatosis)
㈡肝血色素沉着症(hemachromatosis)
⒌诊断与鉴别诊断 该病影像诊断有特征性 诊断较易明 确 特别注意 肝癌 肝硬化与该病并存
㈢肝脂肪浸润 脂肪肝(Fatty Liver)
⒈病因 脂肪肝为肝脏的代谢和功能异常, 由肝内脂肪过度积聚所致
5.肝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
放射科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疾病中的应用

放射科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疾病中的应用放射科影像学是一门应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学科,其在肝胆胰脾疾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如X射线、超声、CT扫描、MRI等,医生可以准确地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内部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为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一、X射线在肝胆胰脾疾病中的应用X射线是放射科影像学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成像技术之一。
在肝胆胰脾疾病中,常常利用X射线拍摄患者的腹部,以便检查肝、胆、胰、脾等脏器的形态和密度。
例如,通过胸部X射线检查,医生可以判断肝脏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肝硬化等病变。
二、超声在肝胆胰脾疾病中的应用超声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成像技术,常用于肝胆胰脾疾病的初步检查。
通过超声波的传导和反射,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的内部器官,并检测其中的异常情况。
例如,超声可以帮助发现肝脏肿瘤、胆结石、胰腺炎等疾病,并提供有关病变的大小、形状、位置等信息。
三、CT扫描在肝胆胰脾疾病中的应用CT扫描是一种通过在不同角度上进行X射线拍摄,并借助计算机重建图像的技术。
在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中,CT扫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以便医生更好地观察患者的内部结构和异常病变。
例如,在肝癌的检测中,CT扫描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浸润范围等,并协助制定治疗方案。
四、MRI在肝胆胰脾疾病中的应用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频率产生图像的技术。
相比于CT扫描,MRI对软组织的对比度更好,因此在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MRI,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脏器的形态和病变情况,如肝脏的肿瘤、胆管的梗阻、胰腺的炎症等。
五、放射科影像学在肝胆胰脾疾病中的其他应用除了上述常见的成像技术外,放射科影像学还可以通过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等方法来帮助诊断和治疗肝胆胰脾疾病。
核医学常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如肝细胞功能检查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检查,以评估脏器的功能情况。
而介入放射学主要应用于肝动脉栓塞术、肝脏射频消融术等治疗肿瘤的介入操作。
肝胆胰脾的CT诊断

三、原发性肝癌
病理 肝癌分三型:①巨块型:直径≥5cm;②结节 型:直径<5cm;③弥漫型:结节小,弥漫分布且均匀。
CT表现 (1)平扫:①肝内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型低
密度灶,有分叶,密度不均,大小不等。 ②边缘有一圈透亮带,所谓“晕圈征” ③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 ④常同时有肝硬化表现。
增强扫描: 1 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常为不均匀强化, 密度超过肝实质; 2 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低于肝实质。 3 延迟期扫描病灶不强化。
③肿块型:表现为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实性软组 织肿块,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此型多为晚期表现。
④阻塞型:肿瘤侵犯胆囊管造成阻塞,胆囊积液 扩大,肿瘤小常不易发现。
(2)增强扫描:病变可中度强化。
胆囊癌
胆囊癌
胰腺
一、检查前准备:急性胰腺炎禁服造影剂或水。 二、正常表现:在CT图象上,胰腺多呈向前弯曲的带状结构 ,轮廓光滑,可有分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一般 是胰头最大,到胰体、胰尾逐渐变细。
3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4 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1) 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密度或 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解剖
(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叫增强扫描肝 动脉期(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 分钟)延迟期(5-7分钟)
转移性肝癌
五、肝血管瘤CT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
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
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 ①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
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 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pan)

目以及强化情况
CT与MRI诊断
CT检查方法: • 检查前5~6小时禁食; • 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的泛影葡胺 400~500ml,其目的是使胃和肠管显 影; • 常取仰卧位,层厚和层距为10mm, 扫描完全肝脏; • 先平扫,多需增强扫描。
正常CT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CT与MRI表现
• 肝内肿块: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缘不清,增强扫描时 肿块边缘较前清晰。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 化程度明显减弱,对比剂呈“快进快出”的特点。MRI表现: T1WI表现为低信号,境界不清,T2WI表现为高信号, 常不均匀,有时肿瘤边缘可见一低信号环的包膜,增 强扫描肝癌信号可明显增强,可低于或高于肝脏实质 信号,边缘较前清晰,其中的坏死和瘢痕区无强化。
第三章 肝、胆、胰、脾
安徽医科大学附院放射学教研室
• 肝、胆、胰、脾位置邻近,关系密切, 不少疾病彼此影响,影象学检查方法是 诊断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需要合理选 择,互相补充。
• 检查查的目的: • 确定肝脏内占位性病变的有无、位置、
大小与性质; • 鉴别右上腹肿块的来源; • 了解肝脏的结构和其他病变。
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
• 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区,境界较清楚,密度 较均匀。
• 肝海绵状血管瘤在“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 描时,早期病灶边缘呈结节样强化,以后随着 时间的延长,强化的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密度 则逐渐降低,最后整个病灶被造影剂填满,病 灶与正常肝脏等密度,这个过程比较长,约 10~20分钟。而肝癌的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 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减弱,因 为肝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
• CT上肝脏呈密度均匀的实质性软组 织 密 度 影 , CT 值 为 50~60Hu , 高 于 脾脏等;
肝胆胰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

鉴别诊断(与HCC鉴别)
血管瘤与HCC增强方式不同 HCC表现为整个病灶的均匀或不均匀强
化,门脉期信号下降,为低信号或等信号, 极少数为高信号(门脉参与部分供血造 成)。 血管瘤往征从周边开始强化,呈点状, 结节状或环状,强化信号(密度)高于HCC, 与主动脉信号一致,门脉期延迟期始终保 持强化,且强化区域扩大,大部分或全部 填充。 血管瘤无包膜,HCC有包膜.包膜的出 现高度提示HCC。
MRI平扫:
T1WI:稍低信号,呈圆形或椭圆形 T2WI(特征性表现):边缘锐利的极
高信号灶
–大于5cm,由于瘢痕收缩,常呈分叶 状或花瓣状
–高 信 号 中 亦 可 见 低 信 号 区 ( 出 血 、 纤维组织、瘢痕)
MRI增强检查与CT相似
肝右叶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灶,信号均匀,境界清楚,T1WI呈低信 号(a),T2WI呈高信号(b)。对比增强后,动脉期肿块边缘呈结 节样强化(c)。门静脉期,肿块对比增强向中心扩展(d)。延迟 扫描,肿块仍呈高密度,对比剂几乎充满肿块全部(e)。
a.T1WI肝右叶见一类圆形低信号肿块,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b. T2WI病灶呈高信号,相应层面椎体骨质破坏(白箭)。c.动脉期增 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d.门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迅速下降。e.平 衡期肿块信号仍低于肝实质,且可见假包膜强化(白箭)。
小肝癌
肝癌门脉癌栓
三、转移性肝癌
转移途径: 1. 临近器官肿瘤的直接侵犯 2. 经肝门部淋巴转移 3. 经门静脉转移 4. 经肝动脉转移
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填充,填充 时间与病灶大小有关
CT诊断血管瘤的敏感性准确性与 检查技术密切相关,必须做到 “两快一慢”
–快速注入足量造影剂 –快速扫描 –延迟扫描
医生在肝胆胰脾疾病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医生在肝胆胰脾疾病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肝胆胰脾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由于其病情严重,对于医生来说,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医生在肝胆胰脾疾病中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分析在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中,临床症状起着关键的作用。
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例如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并结合其他体征进行分析。
例如,黄疸可能是肝胆胰疾病中的一个重要表现,而脾疾病常常伴随贫血等。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扫描和MRI等,是诊断肝胆胰脾疾病的重要手段。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相关脏器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帮助医生确定疾病性质和范围。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通过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肝功能异常、胆固醇升高等。
并且,通过检查病原体的特异性标志物,例如检测乙肝病毒、胰腺酶水平等,还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确认具体的疾病。
二、肝胆胰脾疾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早期、轻度的肝胆胰脾疾病,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
例如,在治疗肝炎时,医生常常会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以抑制病原体的复制。
而对于一些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可以通过使用溶石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还有一些调节肝功能、促进胰脏分泌等药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外科手术一些严重的肝胆胰脾疾病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例如,胆囊疾病中胆囊结石较大或梗阻造成的疼痛等问题,可能需要通过胆囊切除手术来解决。
而肝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可能需要进行切除手术,或者辅助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以提高治愈率。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肝胆胰脾疾病的方法。
通过应用放射线对肿瘤进行杀伤,可以抑制其增长和转移。
放射治疗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4. 中医治疗中医在肝胆胰脾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肝、胆、胰、脾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为保障人体正常代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增进对肝胆胰脾的认识并为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便利的过程中,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平片、CT、MRI、超声、放射性核素等。
X线检查比较简单,可以快速检测异常病灶。
但其局限为检查区域较小,只能识别结构明显的病灶。
CT检查具备灵敏度高,扫描快,检查范围广泛,可以准确鉴定病灶大小和位置,具备高度准确性,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查方法。
MRI检查无辐射性,在检测神经系统和软组织病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中心城市医院的价格较高。
超声检查无辐射性,对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等组织的检查效果也较好,但其缺点是操作者依赖性较强,探头接触面积较小,需要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放射性核素检查一般适用于甲状腺病、骨病、心血管疾病等。
肝脏影像诊断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是身体代谢活动的中心之一。
MRI和CT扫描是肝脏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方法,这两种检查方法可以检查供血动脉、门脉及肝内胆管的各个部位。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积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体征信息,帮助尽可能地获得更加准确的肝脏影像,判断病变是否具有恶性特征。
胆囊影像诊断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器官,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超声检查是目前检测胆囊的最佳方法。
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快速显示胆囊内的石头和胆汁淤积,也可以确定胆囊的大小和形态,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胆囊的病变情况。
胆囊癌仅占恶性肿瘤的1-2%;但是所有胆囊结石患者中,70%存在胆囊癌的变化,因此超声检查应该成为每位患者必须进行的检查方法。
胰腺影像诊断胰腺是人体分泌生命必需激素和消化液的重要腺体之一。
常用的胰腺影像学诊断包括X线检查、CT、MRI、超声等。
其中,CT和MRI扫描是最常用的诊断胰腺疾病的影像方法。
对于胰腺的肿瘤、胆管炎、胆囊癌、胃肠癌的淋巴转移瘤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肝胆胰脾正常影像表现

• 口服胆囊造影 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正常X线解剖
肝管 肝总管 胆囊管
胆总管
胆囊
胰管
壶腹
胆囊的MRI
• 低密度,卵圆形,壁 2-3cm • 胆总管0.8-1.0cm宽 • MRI T1WI低信号 • T2WI高信号
胆石症(gall stone) • X线平片可显示阳性结石
口服胆囊造影
(二)CT增强扫描
目的:增大病变与正常组织对比,扩大二者的密度 差,使病变显示更清晰及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
造影剂:离子或非离子型的碘剂 80-100ml,以 2.5~3.0ml/s的流速,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
常用的造影剂增强方法
• 静脉滴注法
静脉快速注入法 缺点:只能评估一个层面
动态扫描法(dynamic CT) 目前最常用。 于 注 射 后 20-25s 、 50-60s 、 110-120s 进 行 扫 描 , 称 为三期扫描。可获得肝脏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 CT图像。
肝癌
平扫 静脉期
动脉期
肝癌的MRI
• T1加权像:稍低信号,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 T2加权像:高于正常肝组织 • 巨块型常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出现混杂信号
肝癌的MRI
T1WI
T2WI
转移性肝肿瘤(secordary tumor of the liver) • 多从消化系转移而来 • CT和MRI表现 • 多发、中央低密度影,边缘可环行
疑部位可薄层(5mm,3mm) 肝CT值:40-70Hu 窗位:45-55Hu 窗宽:100-200Hu
(一)CT平扫
• 禁食5-6小时 • 扫描前口服(1%-2%泛影葡胺)饮料500-800ml。 • 7mm层厚,上腹部 • 增强扫描:一般:即刻扫描和延迟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