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溶液-同离子效应实验报告
同离子效应

同离子效应两种含有相同离子的盐(或酸、碱)溶于水时,它们的溶解度(或酸度系数)都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如果加入含有该弱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就会使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降低的效应。
同理,在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也会降低该电解质的溶解度。
同离子效应英文名称:common ion effect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跟该电解质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可以降低弱电解质的电离度,这种叫做同离子效应。
在弱酸溶液中加入该酸的可溶性盐(如在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醋酸钠),或在弱碱溶液中加入该碱的可溶性盐(如在氨水中加入氯化铵),都会发生同离子效应。
发生同离子效应的原理主要是加入相同离子后,使原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向生成原电解质分子的方向移动,从而降低原电解质的电离度。
在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跟该电解质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从而降低原电解质的溶解度,这种现象也叫同离子效应。
这是因为增加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使有关离子浓度的乘积超过原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使原电解质沉淀下来。
[1]种类同离子效应有两种,一种是降低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另一种是降低原电解质的溶解度。
即,在电解质1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和电解质1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2,因而降低电解质1的溶解度的效应叫同离子效应。
这种效应对于微溶电解质特别显著,在化学分析中应用很广。
对此现象可以这样来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和沉淀是一种动态平衡,所以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某种!)乘积是一个常数--溶度积。
例如[BiO+][Cl-]=Ksp=常数c,假定原来单纯的BiOCl的饱和溶液中,[BiO+]=[Cl-];加了NaCl后,[Cl-]大大增加,但是常数c仍然得满足,所以必然是[BiO+]大大降低,它无处可去,只有沉淀![BiO+]降低就意味着BiOCl 的溶解度下降了。
上面提到的降低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的原理类推。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从而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朝着生成弱电解质分子的方向移动,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同离子效应实验报告原理

一、引言同离子效应是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的存在,加深对同离子效应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同离子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1.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形成电解质分子和离子。
设弱电解质AB在水溶液中的解离方程式为:AB ⇌ A+ + B-在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体系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如强电解质CD在水溶液中的解离方程式为:CD → C+ + D-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加入强电解质CD后,溶液中C+和D-离子的浓度增加,使得弱电解质AB的解离平衡向左移动,即AB的解离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2.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设难溶电解质AB在水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为:AB(s) ⇌ A+(aq) + B-(aq)在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如强电解质CD在水溶液中的解离方程式为:CD → C+ + D-同样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加入强电解质CD后,溶液中C+和D-离子的浓度增加,使得难溶电解质AB的沉淀溶解平衡向左移动,即AB的溶解度降低,这种现象也称为同离子效应。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药品和仪器实验药品:醋酸铵、酚酞、甲基橙、碘化铅、碘化钾等。
实验仪器:试管、药匙、滴管、烧杯等。
2. 实验操作(1)取一小试管,加入1cm3 0.1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
(2)向试管中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取另一试管,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1mol·dm-3 KI溶液,观察现象。
四、实验现象及结论1. 实验现象(1)在加入NH4Ac晶体后,溶液颜色变浅。
(2)在加入KI溶液后,PbI2饱和溶液中出现黄色沉淀。
实验四---电解质溶液

实验四 电解质溶液一、实验目的1.掌握并验证同离子效应对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影响;2.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并验证其缓冲作用;3.掌握并验证浓度、温度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4. 了解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条件以及沉淀的转化。
二、实验原理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另一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解离程度降低,这种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当将其稀释或在其中加入少量的酸或碱时,溶液的pH 值改变很少,这种溶液称作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的pH 值(以HAc 和NaAc 为例)可用下式计算:)Ac ()HAc (lg p )()(lg p pH θa θa --=-=c c K c c K 盐酸 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未溶解的难溶容电解质和溶液中相应的离子之间建立了多相离子平衡。
例如在PbI 2饱和溶液中,建立了如下平衡:PbI 2 (固) Pb 2+ + 2I -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θsp K = c (Pb 2+) · c (I -)2,称为溶度积。
根据溶度积规则可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当将Pb(Ac)2和KI 两种溶液混合时 如果: c (Pb 2+)· c (I -)2 >θsp K 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c (Pb 2+)· c (I -)2 =θsp K 饱和溶液。
c (Pb 2+)· c (I -)2<θsp K 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使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一种难溶电解质,即把一种沉淀转化为另一种沉淀的过程称为沉淀的转化,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沉淀,溶度积大的难溶电解质易转化为溶度积小的难溶电解质。
对于不同类型的沉淀,能否进行转化,要具体计算溶解度。
三、仪器和药品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离心试管,小烧杯(100mL 或50mL ),量筒(10mL ),洗瓶,点滴板,玻璃棒,酒精灯(或水浴锅),离心机(公用)。
药品:醋酸HAc(0.1mol·L-1,1mol·L-1,2mol·L-1),盐酸HCl (0.1mol·L-1,2 mol·L-1,6mol·L-1)。
实验原理及内容

实验内容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5滴0.1 mol· L-1 Ni(NO3) 2 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逐滴加入2 mol· L-1 NH3 · H2O,每加一滴都要充分振荡,并嗅 其氨味,如果不出氨味,再加第二滴,直到 出现氨味,并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然后滴加 5滴丁二酮肟溶液,摇动,观察玫瑰红色结 晶的生成。
实验原理及内容
电解质溶液
3、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加入适当过量的沉淀剂,可使沉淀更完全;利用加酸、 加氧化剂和配位剂可以使沉淀溶解;难溶物在一定条件下也 可以转化成另一难溶物。 实验内容: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0.1 mol· L-1 MgCl2溶液,滴入数滴2 mol· L-1 NH3· H2O观察沉淀的生成。再向此溶液中加入少量 NH4Cl固体,振荡,观察沉淀是否溶解?解释现象。 (2)取一支离心试管,加入5滴0.1 mol· L-1 Pb(NO3)2和1 mol· L-1 NaCl溶液。离心分离。弃去清夜,往沉淀上逐滴加入0.1 mol· L-1 KI溶液,剧烈振荡或搅拌,观察沉淀颜色的变化, 并解释现象。
实验原理及内容
电解质溶液
1. 同离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其含有相同离子的 易溶强电解质而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现象。 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0.5 mL 0.1 mol· L-1 NH3· H2O溶液和1 滴酚酞溶液,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再加入少量 NH4Ac固体,摇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利用0.1 mol· L-1 HAc溶液,设计一个试验,证明同 离子效应能使HAc的电离度下降(选用甲基橙指示 剂)
实验原理及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内容(几种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H2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实验八电解质溶液微型实验

实验八电解质溶液(微型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可溶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
2.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或离解平衡及其移动。
3.了解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其移动。
4.学习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微型仪器的使用以及pH试纸的使用等基本操作。
5.加深对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等概念的理解,并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及性质检验。
二、实验原理根据测定溶液pH,可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pH>7的溶液显碱性,pH<7的溶液显酸性,pH=7的溶液显中性。
往弱电解质的解离子平衡系统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则解离子平衡向生成弱电解质的方向移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
这个效应叫做同离子效应。
根据同离子效应,解离理论认为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所组成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酸或外来碱起缓冲作用,即当加入少量酸或碱时,此混合溶液的PH基本上保持不变,这种溶液叫缓冲溶液。
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未溶解固体与溶解后形成的离子间存在着多相离子平衡。
如果设法降低上述平衡中某一离子的浓度,使离子浓度的乘积小于其浓度积,则沉淀就溶解。
反之,如果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由于同离子效应,会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降低。
如果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都能与加入的某种试剂(沉淀剂)反应。
生成难溶电解质,沉淀的先后次序取决于沉淀剂浓度的大小。
所需沉淀剂离子浓度较小的先沉淀,较大的后沉淀。
这种先后沉淀的现象叫做分步沉淀。
只有对同一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可按它们的溶度积大小直接判断沉淀生成的先后次序;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生成沉淀的先后次序需计算出它们所需沉淀剂离子浓度的大小来确定。
利用此原理。
可将某些混合离子分离提纯。
使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一种更难溶电解质,即把一种沉淀转化为另一种沉淀的过程,叫做沉淀的转化。
因此,可以把一种沉淀转化为更难溶(即溶解度更小)的另一种沉淀。
三.仪器和药品1.仪器。
多用滴管35支(约50滴为1mL),40孔试管架1只,9孔、40孔点滴板各一块,离心试管4支,离心机(公用)。
电解质溶液

实验七 电解质溶液一、实验目的1. 加深理解弱电解质离散平衡的特点及其移动。
2. 实验缓冲溶液的性质。
3.了解离子酸(碱)离散平衡的特点及其移动。
4.掌握沉淀平衡和溶度积规则的运用。
实验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
5.学习离心分离操作和电动离心机的使用方法。
6. 掌握酸碱指示剂及pH 试纸的使用方法。
一、 实验原理1.一元或多元分子酸(碱)离解平衡及其移动离解平衡是质子传递的过程。
例如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反应为HA+H 2O=A -+H 3O +K θ)(HA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共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可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降低,这种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弱酸及其共轭碱(例如HAc 和NaCl )所组成的溶液,能够抵抗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维持pH 基本不变,这种溶液叫缓冲溶液。
⒉ 离子酸(碱)离解平衡及其移动离子酸(碱)与水发生质子传递反应,即离子酸(碱)的电离。
如Ac - + H 2O = HAc + OH -K =NH 4+ + H 2O = H 3O + + NH 3K = 这正是离子酸(碱)水溶液发生pH 改变的原因。
有些离子酸(碱)与水反应后既能改变溶液的pH 值又能产生沉淀或气体。
例如BiCl 3水溶液能产生难溶的BiOCl 白色沉淀,同时使溶液的酸性增强。
反应为Bi 3+ = Cl - + H 2O = BiOCl + 2H +有些离子酸和离子碱相互混合时可以加剧酸碱反应的发生。
如NH 4Cl 溶液与Na 2CO 3溶液混合时反应为:NH 4+ + CO 32 -+ H 2O = NH 3•H 2O + HCO 3-2Al 3+ + 3CO 32 -+ 3H 2O = 2Al(OH)3 + 3CO 2C C C ()A -HA ()H 3O +)(×)()()(-⨯Ac OH HAc C C C θ)(-Ac θ)(4+NH )()()(433++⨯N H N H O H C C C改变浓度及温度等外因条件,可使这类离解平衡发生移动。
同离子效应说明及举例

同离子效应:两种含有相同离子的盐(或酸、碱)溶于水时,它们的溶解度(或酸度系数)都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如果加入含有该弱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就会使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降低的效应。
同理,在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也会降低该电解质的溶解度。
例子:如在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醋酸钠,可以降低醋酸的电离度;如在氨水中加入氯化铵,可以降低氨的电离度。
精选电解质溶液-同离子效应实验报告六篇

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配制。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在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或难溶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则平衡向左移动,产生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三、实验用品(仪器、药品)试管、药匙、氨水、醋酸铵固体、酚酞。
甲基橙、碘化铅。
碘化钾。
四、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l)在小试管中加入1cm30.lmol·dm-3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
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进行解释(2)自己设计一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使HAc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mol·dm-3KI溶液。
观察现象,解释之。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l)在小试管中加入1cm30.lmol·dm-3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
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OH-浓度降低,碱性降低,红色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2)自己设计一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使HAc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
在小试管中用滴管加入1毫升0.1摩尔/升醋酸水溶液和1滴甲基橙指示剂,因醋酸溶液呈酸性,使甲基橙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
再用药匙向小试管中加入少许醋酸铵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氢离子浓度降低,酸性降低,橙红色溶液颜色变为橙黄色或黄色。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mol·dm-3KI溶液。
有黄色沉淀碘化铅生成。
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配制。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9×10-8
∵s很小,∴s+0.010≈0.010∴s=5.89×10-4 mol·dm-3
备注:该报告纳入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配制。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在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或难溶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则平衡向左移动,产生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4)对以上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解:(1)Ksp(PbI2)=1.39×10-8
PbI2⇋Pb2++2I-
平衡浓度/mol·dm-3 s 2s∴Ksp(PbI2)=c(Pb2+).c2(I-) =s.(2s)2
=4s3
=1.39×10-8∵s=1.51×10-3 mol·dm-3 (2) PbI2⇋Pb2++2I-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 KI溶液。观察现象,解释之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
(l)在小试管中加入1 cm3 0.l 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OH-浓度降低,碱性降低,红色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普通化学
实验名称:电解质溶液-同离子效应
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在线提交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年级专业层次:
学习中心:江苏苏州服务站
提交时间:2017年7月23日
学习“同离子效应(一)、(二)”实验,详见《普通化学》(《化学原理1》)课件中的“实验教学”-“实验内容”-“电解质溶液”,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 KI溶液。有黄色沉淀碘化铅生成。
六、思考:
根据PbI2的溶度积,计算(298K时):
(1)PbI2在纯水中的溶解度(mol·dm-3);
(2)PbI2在0.010 mol·dm-3KI溶液中的溶解度;
(3)PbI2在0.010 mol·dm-3Pb(NO3)2溶液中的溶解度;
(2)自己设计一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使HAc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在小试管中用滴管加入1毫升0.1摩尔/升醋酸水溶液和1滴甲基橙指示剂,因醋酸溶液呈酸性,使甲基橙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再用药匙向小试管中加入少许醋酸铵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氢离子浓度降低,酸性降低,橙红色溶液颜色变为橙黄色或黄色。
平衡浓度/mol·dm-3 s 2s+0.010
∴Ksp(PbI2)=c(Pb2+).c2(I-) =s.(2s+2
=1.39×10-8
∵s很小,∴2s+0.010≈0.010∴s=1.39×10-4 mol·dm-3
(3) PbI2⇋Pb2++ 2I-
平衡浓度/mol·dm-3 s+0.010 2s
三、实验用品(仪器、药品)
试管、药匙、氨水、醋酸铵固体、酚酞。甲基橙、碘化铅。碘化钾。
四、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
l)在小试管中加入1 cm3 0.l 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进行解释。
(2)自己设计一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使HAc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