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合集下载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2.以故事化的语言讲述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运用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证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原因、过程及影响。
(二)讲授新知
1.运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场景,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事件,如通过视频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2.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如介绍垄断组织出现背景下的企业家事迹。
3.通过时间轴或流程图,展示历史事件的进程,如以图解形式展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过程。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如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主要内容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垄断组织的出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认识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5. 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讲授新知环节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讲故事、时间轴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历史事件。同时,本节课还注重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种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应用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运用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证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原因、过程及影响。
(二)讲授新知
1.运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场景,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事件,如通过视频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2.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如介绍垄断组织出现背景下的企业家事迹。
3.通过时间轴或流程图,展示历史事件的进程,如以图解形式展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过程。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如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主要内容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垄断组织的出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认识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5. 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讲授新知环节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讲故事、时间轴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历史事件。同时,本节课还注重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种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应用能力。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2022-2023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特点: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 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3、代表:李大钊 A、1918年7月《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1918年10月《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1919年5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第一次在中国比较系统地
介绍马克思主义) D、在北大、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课程
3.评价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 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为洋务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3)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 3、主张(或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4、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5、主要活动: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同:(目的) 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
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
课堂总结:
中国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 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和发展 的,围绕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①变法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 ②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3.作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是爱国的 ——挽救民族危机 (3)是进步的 ——走资本主义道路,顺应时代潮流 (4)具有启蒙作用 ——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5)利于传播资级革命思想
思想方面:启蒙思想传 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袁世凯在文化域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代表:李大钊 A、1918年7月《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1918年10月《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1919年5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第一次在中国比较系统地
介绍马克思主义) D、在北大、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课程
3.评价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 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为洋务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3)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 3、主张(或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4、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5、主要活动: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同:(目的) 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
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
课堂总结:
中国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 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和发展 的,围绕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①变法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 ②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3.作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是爱国的 ——挽救民族危机 (3)是进步的 ——走资本主义道路,顺应时代潮流 (4)具有启蒙作用 ——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5)利于传播资级革命思想
思想方面:启蒙思想传 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袁世凯在文化域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 人民版必修3

⑴维新派从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和资产阶级 的利益出发,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 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 反思洋务运动; ⑵他们认为,只有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 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 富强。
2、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⑵政治上,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⑶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代 表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主 张 共同点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 康有为 论,用进化论观点论证 君主立宪制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 梁启超 必然,批判君主专制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 谭嗣同 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3、新思想萌发的影响
• ⑴启发了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 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 策;
• 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
1、维新变法思想出现的背景 ⑴经济上,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 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一)睁眼看世界
(1)外部:鸦片战争前夕,欧美资 本主义迅猛发展
1、背景
(2)内部
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 盾日益尖锐;
读书人大多数埋首经书,远 离社会现实,他们与统治者 一样,沉浸在“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⑴林则徐——近代睁 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主动了解外国情况; 组织编译西方书报。 如《四洲志》、 《华事夷言》
⑵魏源 ①《海国图志》——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 撰的最详备的世界 史地著作,也是探 寻、学习西方富国 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稿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知识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标注课程主题,知识点区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列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以及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总结区则是对课程内容的概括和提炼。
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关键概念、重要事件、历史人物和主要影响。风格上,我采用简洁明了的图表、时间线和流程图等形式,以便于学生快速把握知识结构。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应当具备一定的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如对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辛亥革命的基本了解等。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前置知识不足: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之前的背景知识掌握不够,可能影响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
2.知识迁移能力有限:学生可能难以将已学的历史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效链接,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课程内容。选择此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答案。理论依据在于,问题驱动可以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是整个课程体系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过程。主要知识点包括: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知识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标注课程主题,知识点区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列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以及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总结区则是对课程内容的概括和提炼。
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关键概念、重要事件、历史人物和主要影响。风格上,我采用简洁明了的图表、时间线和流程图等形式,以便于学生快速把握知识结构。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应当具备一定的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如对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辛亥革命的基本了解等。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前置知识不足: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之前的背景知识掌握不够,可能影响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
2.知识迁移能力有限:学生可能难以将已学的历史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效链接,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课程内容。选择此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答案。理论依据在于,问题驱动可以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是整个课程体系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过程。主要知识点包括: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三专题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

2.收集西方国家信息, 近代中国第 编译西方书报 3.主持编写《四洲 志》、《华事夷言》
林则徐(1775—1850)
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
福建侯官人
魏源与《海国图志》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 养兵练兵法。”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 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海国图志〃序》
一个主题
两个方向
三个阶段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加 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发展 和深化的过程,
主题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
两个方向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向西方学习
向苏俄学习
三个阶段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
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给英王的回信 以“天朝上国”自居 材料反映了中国君主的什么心态? “贵华夏”“贱夷狄”
•
有清一代,经世致用思潮曾两度兴盛,一是清初顾炎武等 人总结前朝覆灭的教训,为反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倡导。„„ 进入19世纪,清朝全盛时期已过,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破败, 又一次触动朝野有为之士的心弦,盛极一时的汉宋之学都无力 解决这些难题,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 •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1《海国图志》是一部什么书? 2 早期先进的中国人眼里的长技是什么?
3 该书主要思想是什么?有何主要特点?
4 反映出魏源等人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呢? 5 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的呢?
魏源(1794—1857)
湖南邵阳人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共43张PPT)

假设你是当时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 你会为改变中国的命运做些什么?
二、维新变法 思想解放潮流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人 物核心思想(政治主思张想):主 张
康有为主P5打变张0着法维孔理子论新的,变旗并号积法宣极,扬推动维实维新行①②君1188主9958年年立“《宪公孔车子制上改,书制”考发》 介 展新工变商法运业动,。(托走古资改本制)主③义戊道戌变路法。期间。
康有为( 1858~1927)
梁启超的著作
变法之本,在育人 才,人才之兴,在 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 要其大成,在变官 制。——梁启超 《变法通议》
梁启超诗手稿,康有为眉批
【历史现场 】 谭嗣同的“求死”
(维新变法失败后)日 本使馆派人表示可以为他 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 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 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 始。”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 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 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
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 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 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 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
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影响
左宗棠饱读魏源著作,称赞《海国图志》“非山 经海志徒恢可比”。左宗棠为了抵抗外国侵略,迫切 地希望把魏源的外交思想付诸实践,他大声疾呼: “策士之言曰:‘师其长以制之’是矣!”
李鸿章也把魏源“资取洋人长技”的思想说成是 “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人民版历史必修3讲义:专题3 1 “顺乎世界之潮流”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提示】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教材整理2维新变法
1.历史背景
(1)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2)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1)根据史料一,指出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哪方面技术?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思想特点。
【提示】学习内容:西方的军事技术。特点: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其思想一方面带有“向西方学习”的时代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根据史料二,指出康有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影响如何?
(2)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贡献:主持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2)魏源
①贡献: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号召变法
谭嗣同
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史论要旨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提示】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教材整理2维新变法
1.历史背景
(1)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2)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1)根据史料一,指出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哪方面技术?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思想特点。
【提示】学习内容:西方的军事技术。特点: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其思想一方面带有“向西方学习”的时代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根据史料二,指出康有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影响如何?
(2)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贡献:主持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2)魏源
①贡献: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号召变法
谭嗣同
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全套同步教学课件 专题3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2.主要代表人物 (1)康有为
清末改良派领袖,又名祖诒, 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 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国家的危亡, 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产生怀疑。 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 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 中西之学,改良政治。主张由光绪 亲政,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
反对用暴力革命。辛亥革命后,成
康有为(1858-1927年)
为保皇派领袖,反对孙中山的民主 共和制。
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形势险恶,康有为第一次 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 答问》。他把三世说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 世(大同),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 ,最后达到 大同的境界。 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 出刘歆伪造,“非孔子之经”,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 训”,为扫除维新变法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 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徐继畬
二、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何谓“维新”?
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在这里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1.兴起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深重; (4)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3)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年),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 等。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
2.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