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德育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德育反思的途径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教育学:德育

教育学:德育

• 在严格要求中体现对学生的信任
• 教师爱要适度,严要有理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五、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学——德育
含义
基本要求:
•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教育学——德育
C.实践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真题分析
教育学——德育
D
(2012年)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2012年)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真题分析
教育学——德育
孟母三迁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B
A.榜样示范法 C.实践锻炼法 B.情感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2013年)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水 品德水平 之间的矛盾. 平与学生已有的______________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学——德育
“大家知道吗?最有权威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什么 人?是女同学。因为男同学留长发是给女同学看的。 ”肖老师的语音刚落,全班楞了一下,许多男同学都 低下头,有几个留长发的同学尴尬地红了脸,厚脸皮 的陈刚也只是笑。“我想女同学是不会公开回答这个 问题的”,肖老师接着说,“但根据报道,女同学普 遍觉得男同学曾长发显得很疲塌,不精神,缺乏青春 活力”。以后,肖老师班上留长发的学生越来越少。
的理解和掌握及其对其存在意义的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实
践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联系起来, 同党的基本路线联系起来。 3、善于把共产主义方向性教育和学生的日常学习、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
1、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 育学生的前提。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 织。
2、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 对参加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
3、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有严格要求和督 促检查,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目
4、要有总结。
陶冶是通过创设或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四)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 标。个人的理想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发展和 阶级的利益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同时代与 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理想。
3、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有 计划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各 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三)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德育要求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侧重于行为练习,通过实践锻 炼,道德认识观念、信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道德情感因得到体验而升华,道德意志因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

引言概述: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的过程,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德育涉及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德育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学的概念和原理。

正文内容:一、德育(Moral Education)1. 自律(Self-discipline):指个体通过独立思考和自我约束的方式,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2.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指个体在面临道德问题时,基于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作出的决策和判断。

3. 道德感(Moral Sentiment):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和行为的情感反应,包括喜悦、愤怒、悔恨等。

4. 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指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推动力,基于道德准则和原则。

5. 道德价值观(Moral Values):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和信念,包括公平、正义、真实等。

二、教育学(Educational Science)1. 教育目标(Educational Goals):指教育工作者设计的、针对学生的期望发展方向,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

2. 教育方法(Educational Methods):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策略,以实现教育目标。

3. 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aluation):指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和判断。

4. 教育理论(Educational Theory):指教育学领域的一系列原则和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思考和决策。

5. 教育改革(Educational Reform):指教育系统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需求的发展。

三、德育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1. 示例引导法:通过举例和故事来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2. 课程整合法: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科中理解和应用道德知识。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教育学中的德育概述

教育学中的德育概述

引言概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学生的德育则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德育在教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以及塑造其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

本文将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教育学中的德育,分析其意义、方法和实践,以期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德育指导。

正文内容1. 德育的意义a. 德育的定义: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过程。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律性、正义感和责任感,使其成为有道德良知和行为自觉的公民。

b. 德育的重要性:德育不仅涉及个体的道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良好的德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公民素质,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2. 德育的方法a. 传统教育方法:传统教育方法侧重于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行为的规范化,通常通过教育者示范、奖惩体系和道德故事等方式进行。

b. 全人教育方法:全人教育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通过个体的内部价值观改变来促进德育的发展。

c. 责任与参与教育方法:责任与参与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在社会和群体中承担责任和参与公益活动,通过实际经验和实践中体验道德观念和行为。

3. 德育的实践a. 学校德育实践: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承担着培育公民的重要责任,通过课堂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实践。

b. 家庭德育实践: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习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可以通过家规家训、亲子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实践。

c. 社会德育实践: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涉及道德行为,社会德育实践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方式来推动。

4. 德育过程中的挑战a. 价值观多元化: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观多样化,德育面临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力的差异,如何处理和融合不同价值观成为德育实践中的挑战。

b.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会影响到德育的实施,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德育机会,如何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是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德育目标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 育工作的通知》:“把全体学生培养民为爱国 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 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 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 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 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96年,……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三、德育目标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常识、基本观念 道德行为方面:关心热爱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诚实正直、自尊自强
三方面的要求: 思想政治 道德行为 个性心理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感情、事业心、主义 道德行为方面:集体主义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敢于创新、识别能力分析能力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从联系上看: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人 的品德形成发展离不开德育。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品德形成 发展过程,只不过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 系统的影响。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 建构完善的过程。
第二节、德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0年填空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四、德育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第育主要内容:政治教育
我国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 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 现阶段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国家政策法 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 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其中 现在的一种趋势:把心理健康教育独立于德育之外
第二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 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 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 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特性
孔子:父母在不 远游,游必有方 封建:君权神授 资本:自由民主 社会:三热爱 中国:集体主义 美国:个人主义
金迪斯:一个社会,长期而 言,如果没有任何说教机构 --例如教堂、学校、报纸 或家庭的灌输等,那么,长 期而言,这个社会必定瓦解。
社会性:各个社会共有现象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德育 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德育 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德育 继承性:德育的承上启下 孝敬父母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二、德育的意义
第一三条是从社会的 角度,第二条是从个 人的角度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 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三、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 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 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无论什么的依据,有两
第九讲 德 育
赵峻岩 副教授、博士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什么依据? 什么手段? 什么目的?
不是道德教 育的简称或 政治教育的 代名词!
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 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 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包括:
制订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点是肯定的:外在社会 要求、内在学生的身心
外在 内在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
发展特征。德育目标如 此、德育内容如此、课 程设置如此!!这是回 答此类问题的万能钥 匙!!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 学校德育 社会德育
重点掌握学校 德育的概念, 填空!!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 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 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 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四、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 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 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决定德育 工作的针 对性和有 效性
决定德育内容 德育目标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 决定德育的深度和广度 德育所面对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1、德育过程的结构:
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矛盾:
严重关 注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相当重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 要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心理健康内容的 三方面(07填空10 选择)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生活辅导 就大多数心理健康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 择业指导
四、德育内容
注意两 个细节
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 格的发展和完善。 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就少数有心理疾病学生而言: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四、德育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 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 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 觉纪律教育。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 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 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 好的行为习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