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论文
贵州省贫困现状分析及对策

贵州省贫困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消除贫困奔小康,一直是贵州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
采用结合数据的方式对贵州贫困情况作出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贵州;贫困;少数民族;政策一、引言贵州省属于近海内陆省份,与南部沿海经济开放区紧相联。
全省共有88 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84%,居全国第16位。
在这块土地上,山地多,平地少;石山、半石山面积占总面积76%以上;山高、谷深、坡陡、地势起伏大;岩溶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6%,是我国主要岩溶地区。
在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中,8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18个集中连片地区,其中大多数又集中在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近半的西北“三西”(甘肃中部的河西、定西,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和西南黔、桂、滇的喀斯特地貌区。
贵州省正位于西南岩溶山区的核心部位,贫困人口比重最大,截至2011年底,按2300元扶贫标准,贵州有贫困人口1149万人,贫困发生率33.4%,占全国近9.4%。
是全国反贫困工作重点的重点。
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贵州省交通闭塞,科技文化落后。
在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而贵州仍处于贫困向稳定解决温饱过渡的时期。
文章从经济情况、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发生率、教育程度方面系统分析贵州省贫困现状,进而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二、贵州省贫困现状1、经济情况2011年贵州省生产总值达到5701.84亿元,比2010年高1099.68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为23.89%,如表1,说明增长速度还是很快的,但是由于基数比较低,GDP增长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
在2006-2008年间,贵州省GDP增长速度比较平稳,从1663%增长到2349%,到了2009年,GDP增速下降到989%,随后直到2011年,GDP增速呈现稳定增长。
到2011年,达到2389%的增速。
虽然贵州GDP在增速方面呈现良好趋势,但是由于GDP总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低,现有的GDP增速还不能使贵州省摆脱贫困大省这一事实。
贵州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贫困状况和扶贫发展作文2000字

贵州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贫困状况和扶贫发展作文2000字今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扶贫发展的“攻城拔寨”之年。
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
越到关键时刻,我们越要时刻紧绷一根弦、拧成一股劲,朝着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发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产业基地的“面子工程”,冲水式厕所的“闲置现象”,就业扶贫的“酬劳问题”等这些“只开花不结果”现象,既阻塞了扶贫之路,更加剧了贫困状况。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切忌“只开花不结果”,必须要紧密联系实际,以困难群众为主体,以破“难题”、斩“穷根”为要,不断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走深走实。
“驻村”仍需“驻心”。
在当前,扶贫发展步入关键时期,许多党员干部到扶贫一线进行“驻村帮扶”。
在他们当中,有的人始终坚持奋战在扶贫一线,甚至成了“吃住在村”“生活在村”“工作也在村”的群众眼里熟悉的“村干部”。
他们扎根一线,与困难群众朝夕相处,问情况、找方法、解难题。
而有的人却只注重“打多少次卡”“签多少次到”“完善了多少资料台账”,与群众打交道“少之又少”,每次到贫困户家“打个转”,便匆忙回原单位,下次来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让“驻村”工作流于形式、止于表面。
所以说,“驻村”仍需“驻心”,把心安定下来,把架子放下来,把脚步放慢一点,把耐心提高一点,把工作做细一点,这样不仅能把心在村庄上“驻牢”,还能把心“驻”进困难群众心中。
“扶志”还要“扶智”。
教育扶贫,让许多困难家庭的孩子不仅能够有书读,还能够享受一定的学费减免及政策补贴,极大地促进了扶贫“扶志”。
孩子上学不愁了,一些家长倒还真的“松了一口气”,整天在家消磨时间,明明有劳动能力,也不出去找事做,到了月初就问“钱”到账没,孩子的“志”上去了,部分家长的“智”却没及时跟上。
我们要加大对勤劳扶贫发展典型事例的宣传,尤其是要对本地方、甚至是本村的脱贫模范正面典型进行宣传,壮大主流舆论声势,不断唱响“勤劳脱贫”的主旋律。
贵州贫穷生活现状分析报告

贵州贫穷生活现状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贫困省份,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
本报告旨在对贵州贫困生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影响贫困的因素,评估政府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本报告,希望能够有效地了解贵州贫困问题的实际情况,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倡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将从贵州贫困现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政府扶贫政策评估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贵州贫困的基本情况,包括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主要表现形式。
接着,我们将分析导致贵州贫困的各种因素,涵盖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最后,我们将对贵州政府的扶贫政策进行评估,包括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
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贵州贫困生活的现状,并且为未来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展望。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如下:目的:本报告旨在对贵州贫穷生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贫困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政府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扶贫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贵州贫困生活现状的深入剖析,本报告旨在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贵州地区的贫困状况,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同时,通过展望未来,提出可行的建议,为贵州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2.正文2.1 贵州贫困现状贵州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中国大陆腹地,地形复杂,山地占据了大部分的土地面积。
贵州省地势高,气候湿润,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贵州省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现状更为严重。
贫困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
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
其次,农村贫困人口占比高。
贵州省农村地区人口众多,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和就业机会,导致大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下,贫困现象普遍存在。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要优势的城市。
与煤炭资源富集的贫困问题也成为了六盘水市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六盘水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本文将对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成因,提出解决方案。
一、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现状六盘水市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城市,但同时也是一个贫困地区。
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贫困人口众多。
据统计,六盘水市有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占比较高。
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山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较为严重。
2. 贫困户家庭条件差。
贫困户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居住环境不佳,缺乏基本生活设施,饮食不均衡,健康状况较差。
3. 教育水平低。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较差,缺乏师资和教学设施,导致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4. 就业困难。
六盘水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就业困难问题突出。
二、造成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原因1. 地理因素。
六盘水市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多、水资源相对缺乏,交通不便利,这些地理因素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困问题的存在。
2. 经济结构单一。
六盘水市以煤炭资源为主要优势产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一旦煤炭市场行情不好,对当地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也增加了当地贫困问题的难度。
3. 政策问题。
在政策上,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导致贫困地区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帮助。
4. 教育资源不均衡。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较差,教育质量有限,导致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继而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三、解决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对策1. 优化产业结构。
六盘水市应该加大对非煤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多元化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源。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提高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作者:廖小东,曹文波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廖小东,曹文波(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 550004)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西部地区农村依然存在严重的贫困状况,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通过对贵州省情况的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农村人力资源的缺乏以及农村公共产品的不足是导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因而,改变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状况的根本对策在于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贫困;贵州省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4074(2010)06�0084�05贵州省科技厅、贵州财经学院联合基金项目(2009LKC2020);贵州省教育厅课题(09JD025);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9XZZ005)廖小东(1972-),男,湖南邵阳人,博士,贵州财经学院副教授。
曹文波(1984-),男,贵州遵义人,贵州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研究缘起西部地区大多数处于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贫困人口众多(2008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6%)、民族宗教复杂(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50个、少数民族人口的75%集中分布在西部)、地理和自然环境恶劣,这些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国家在十年前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并制定了农村新阶段扶贫纲要(2000—2010),其目的在于开发西部、支援西部和发展西部,逐步缩小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
在西部大开发的这十年里,西部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比十年前增长了133%。
但是,严重的农村贫困从横向上看并没有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而成比例地得到有效解决,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贵州农村贫困现状调查

贵州农村贫困现状调查(以盘县为代表)一、盘县地理背景:盘县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素有“滇黔咽喉”之称,周边与水城县、普安县、兴义市和云南省富源县、宣威市接壤。
全境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
全县辖6个街道、14个镇、7个民族乡。
总人口11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2万,有汉、彝、苗、回、白、布依等27个民族;农业人口96万。
县人民政府驻地红果经济开发区。
二、农村主要致贫原因:(一)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目前,盘县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和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
我县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34%,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
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三)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我县占三分之一的农户地处山区,其中有12.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场镇,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四)缺资金,缺项目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浅谈贵州省少数民族乡村贫困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贵州省少数民族乡村贫困问题及其对策作者:吴玫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11期【摘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27%。
受到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乡村地区,目前还有很多没有实现脱贫,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高。
本文中,笔者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首先分析了目前少数民族乡村贫困的现状,紧接着研究了存在贫困的原因,最后针对性了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希望能对少数民族乡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乡村;贫困;原因;对策一、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乡村贫困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针对少数民族乡村的贫困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乡村的贫困是较为普遍的,并且较为严重。
要想实现有效的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就需要找到病根,全面的分析少数民族乡村出现贫困现象的原因所在。
(一)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较少黔东南州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存在普遍贫困的问题。
全州还有13个全国贫困县。
每年国家和贵州省都会下拨一定的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由于该地区贫困的地方较多,看上去国家和省上下拨了数额不小的扶贫资金下发到各乡镇各个村组就显得微不足道。
黔东南州整体的经济就发展滞后于其他地区,所以在少数民族乡村的发展中也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帮助少数民族乡村获得发展。
镇上的管辖的少数民族乡村较多,受到财政的影响,也没有多少扶贫资金下拨到村,这些都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乡村的脱贫发展面临着首要问题就是短缺的发展资金。
(二)人口增长过快对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乡村的发展来说,人口增长过快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本来就不发达的经济要承载更多的人口过活。
在黔东南地区,由于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其他少数民族,都具有一定的人口生育政策。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论文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论文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摘要】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并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
贵州省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农村贫困面大的省份,境内民族众多,自然环境恶劣,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贫困人口现状及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贵州省农村贫困发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建立“教育反贫困”,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整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贵州省落后农村地区的反贫困问题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1986年贵州省就开始了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如何应对新的形势,切实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是贵州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贵州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及分布特点
据贵州省农调总队的调查报告称,截至2009年底,贵州省有255万绝对贫困人口,其中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200万。
但贵州农村的贫困现状依然令人担忧,目前仍有1300万农村群众存在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问题,经济基础薄弱,每年都有大量农村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按照中国政府的贫困标准,2009年末全省绝对贫困人口比2005年净减少11万人;2009年末全省低收入人口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摘要】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并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
贵州省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农村贫困面大的省份,境内民族众多,自然环境恶劣,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贫困人口现状及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贵州省农村贫困发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建立“教育反贫困”,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整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贵州省落后农村地区的反贫困问题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1986年贵州省就开始了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如何应对新的形势,切实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是贵州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贵州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及分布特点
据贵州省农调总队的调查报告称,截至2009年底,贵州省有255万绝对贫困人口,其中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200万。
但贵州农村的贫困现状依然令人担忧,目前仍有1300万农村群众存在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问题,经济基础薄弱,每年都有大量农村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按照中国政府的贫困标准,2009年末全省绝对贫困人口比2005年净减少11万人;2009年末全省低收入人口为
453万,比2005年净减少13万人,其中农村低收入人口约350万。
2000年至2008年贵州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313.46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197.45万人,低收人人口从557.8万人减少到356.7万人,2010年又减少贫困人口约50万人。
纵观历史与现实,贵州农村的贫困现状与全国相比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1 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
从行政区域来看,全省48个贫困县中有26个集中在黔西南、黔东南、黔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另有8个属民族自治县,占贫困县总数的70.8%。
其中,黔东南有13个贫困县,占总数的27.1%,而贵阳市只有息烽一个贫困县。
从自然区域来看,贵州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九万山区等边远地区。
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边远地区也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所以从两方面都可得出:贵州的贫困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少数民族地区,但其内部经济差距仍然明显。
1.2 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八七”扶贫期间,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投资力度大,措施得力,贵州许多贫困地区大面积、大范围的迅速脱贫。
但由于贵州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和人口问题的影响,当扶贫活动过去之后,那些仍靠天吃饭的地方,由于人口素质和物质条件的影响,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依赖帮扶的思想严重,稍遇自然灾害又陷入了贫困。
据资料显示,全国的返贫率一般在9%左右,而贵州高达15%,其中,麻山地区返贫率高达30%以上。
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1.3 贫困人口出现代际转移趋势
贫困代际传递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不利因素,在家庭内部由年老的一代传递给年轻一代,尤其是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童年或成年后重复其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各种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这些不利因素继续传递给下一代的一种状态。
2008年贵州省新增的农村贫困人口中30%为贫困人口的下一代。
这主要是农村贫困人口努力脱困时,由于受自身的经济、知识的局限性使其很难摆脱贫困,即使摆脱贫困其再次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较大,只能在贫困中不断的挣扎。
而他们的子女由于过早的辍学,缺乏知识、技能,受社会资本、权利资本、文化资本占有上的弱势影响,致使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不断加剧。
他们与父辈一样,持续地生活在贫困与弱势当中,加之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很难摆脱贫困的命运,从而出现所谓的“代际转移”的恶性循环现象。
2.贵州农村贫困人口的成因分析
2.1 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差
首先人口身体素质低。
其次,人口增长快,抚养比高,科学文化素质低。
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力群体,影响贵州农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和像非农产业发展,也阻碍了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
2009年,在贵州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为328万人,占农
村劳动力总数的13.38%;小学文化程度的788万人,占32.1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336万人,占54.48%。
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多数地方耕作方式仍较落后,农业适用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难以提高。
2.2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资重点西移,但除个别年份外贵州省的投资增长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策略是改革从东部向西部逐步推进,因此,贵州省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较晚,对贵州省的直接投资相对减少,由于地区投资环境和资金利润率的差异,贵州省本已短缺的资金反而流向东部。
同时,由于国家税费政策上的不完善,农民不论收入多少都得上缴各种税费,并且还未纳入到社会保障机制之内。
此外,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加剧了东西、城乡和农民内部的收入差距。
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贵州省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
3.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措施
3.1 建立“教育反贫困”战略,加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尤其是农民的素质,是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就要从单纯注重物质资本注入进而促进资本形成的战略,转换到“以人为本”的反贫困战略,从经济、政治、文化多维多层次上构建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同时加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建设。
3.2 加大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程的力度
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让贫困户摆脱如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交通的闭塞等收入的硬约束困境以及限制性稀缺要素——
土地限制的突破。
随着省内外就业环境的改善,外出从业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
3.3 实施产业化扶持,并加大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实施产业化扶持,鼓励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经贸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为这些企业提供减免税以及资金支持。
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贫困农户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减少他们走向市场的阻力和生产经营的风险。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小城镇建设。
切实恢复并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利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的优势,在冬闲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村落后的交通面貌。
3.4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根据本地地形和气候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品要形成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走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鼓励科技人员和科技部门以技术参股方式去农村开发,分享利益。
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要特别注重商品经济的发展,帮助贫困地区的生产者进入市场,使之能根据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经营,创造并实现价值。
同时,还应继续采取措施,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笪信仁,王征兵,于晓晖.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6707-6710.
[2]葛寿昌.社会保障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3]冉茂文.贵州扶贫攻坚成效、贫困特征及对策措施[j].贵州民族研究,2000(3):44-48.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8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苗(1987—),女,湖北武汉人,人口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口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