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

合集下载

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哲学观点,旨在通过观察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发展过程来认识世界。

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分为二的原理:辩证法认为事物包含着内部的矛盾和对立面,相互对立的事物通过斗争和矛盾的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法强调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但同时也有个别事物的特殊矛盾。

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质量互变和量变质变的规律: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通过量变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引发质变,进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4. 事物的发展和运动: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在矛盾斗争、量变质变、否定之后的肯定的基础上实现的。

事物呈螺旋状的运动轨迹,不断推进。

辩证法的方法论包括:
1. 辩证思维:通过辩证思维,了解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推动思维的深化和提高。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辩证法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3. 全面分析和综合观点:辩证法倡导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分析问题,综合各种观点,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理解。

4. 辨证思维: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辩证思维方法去审视事物,超越单一的观点和片面的认识,寻找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一致点。

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和思维工具,用于深度思考事物的本质、矛盾和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世界、处理问题。

哲学 唯物辩证法之矛盾观

哲学 唯物辩证法之矛盾观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
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哲学板块
哲学原理
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矛盾观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

华南理工大学-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5篇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5篇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5篇材料]第一篇:华南理工大学-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它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

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

在古代哲学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

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提出矛盾即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不同于逻辑矛盾,它是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而逻辑矛盾则是由于违反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而出现的逻辑错误,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

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它们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以及在旧矛盾向新矛盾的转化中对旧矛盾的否定,都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

例如,如果没有A与B之间的冲突,就不会转化成武器矛,而有矛必然会有盾,矛盾之间不断相互否定,又相互促进其发展,现在演变成导弹与导弹防御体系的矛盾。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首先,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再次,不能把哲学上讲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高三哲学辩证法知识点

高三哲学辩证法知识点

高三哲学辩证法知识点在高三阶段,哲学辩证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法,对于人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哲学辩证法的几个基本知识点。

一、辩证思维辩证法以矛盾思维作为核心,通过对矛盾的分析、矛盾的发展和矛盾的解决,推动认识的发展。

辩证思维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引起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矛盾。

辩证思维要求人们从多角度、全面、矛盾的角度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即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同时,矛盾又有其特殊性,即不同事物之间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

三、量的变化与质的转化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数量积累的变化引起质的改变。

在一定条件下,量的增加会引发质的转化。

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达到质的飞跃,即出现质的改变和新事物的产生。

四、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现的。

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先经历否定,然后在新的条件下完成逆反,否定前一状态,并创造出新的状态。

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五、辩证法的实践和认识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通过感性认识获取客观事物的规律,通过实践检验主观认识的正确与否。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法思维的统一体,互为依存、互相作用。

六、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辩证法认为主观与客观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源泉,而客观规律又是主观能动性的依据和限制。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之一。

总之,高三阶段学习哲学辩证法的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辩证思维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一种思维方式。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哲学辩证法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以及你的理解

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以及你的理解

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以及你的理解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以及我的理解辩证法是一种分析和理解事物的方法论,它的核心概念是“对立统一”。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矛盾的存在、运动和转化,以及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

辩证法旨在深入思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变化规律,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特征。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不同的矛盾,这些矛盾相互作用、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强调了相对矛盾和绝对矛盾的区别。

相对矛盾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彼此;而绝对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面永远无法调和,只能通过一定的肯定和否定关系实现对立的统一。

其次,辩证法关注事物的运动和转化。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事物运动的本质是矛盾的斗争和转化。

事物在运动中不断地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且沿着一定的规律发展。

辩证法强调平衡和不平衡之间的关系,认为事物的运动是通过平衡与不平衡的相互转化来实现的。

第三,辩证法探讨了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

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而是经历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辩证法提出了事物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

事物经历初始状态的肯定阶段,然后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否定,即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发出矛盾的斗争和转化,最终达到新一阶段的肯定。

这种发展规律是事物进化和演化的内在逻辑。

对我来说,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事物的不同层面,如何理解和分析事物的矛盾和发展。

辩证法告诉我,事物的变化是永恒存在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内部的矛盾和不平衡,只有理解和认识这些矛盾,我们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辩证法还教会了我善于思考,不停地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它告诉我在思考问题时,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也能指导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学哲学用哲学辩证法

学哲学用哲学辩证法

学哲学用哲学辩证法
哲学辩证法是一种方法论,旨在解决哲学问题。

它借鉴于辩证法的概念,以及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哲学家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能够帮助人们研究哲学问题,进行思辨和推理。

学习哲学,需要运用哲学辩证法,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基本理论和
应用方法。

哲学辩证法核心的理论包括矛盾、内在联系、发展和绝对性。

矛盾是哲学辩证法的初
始点,通过发现不同事物内部的矛盾,我们可以理解它们存在的本质和属性。

内在联系是
指事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夹杂着相互矛盾的力量在互相作用。

发展是哲学辩证法的重
要特征,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复杂和丰富,并与它的内在联系密切相关。

绝对性是一个概念,表示事物具有超越自身的本质,从而能够理解所有事物都是无限的,没有终点。

哲学辩证法的应用方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法。

辩证唯物主
义是基于实体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对抗运动的哲学体系。

唯心主义是以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为核心,探讨思维和物质的关系,并认为只有主观的人类思想才是真正的现实。


证唯物主义法是一种思考方法,将逻辑、思维和推理融于一身,以及时把握被讨论对象中
的矛盾进行研究分析。

哲学辩证法能够提高人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掘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并促进人们更
好地理解现象和把握实际。

学习哲学,需要清楚哲学辩证法的核心理论和应用方法,并系
统了解它能用于哲学思考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

辩证法是认识论

辩证法是认识论

辩证法是认识论辩证法是一种认识论,它是指一种哲学观念,既包含了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深层次理解,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中矛盾、斗争和变化等方面的认识。

因此,辩证法是“辩证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哲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概念是矛盾。

矛盾是物质和精神世界中客观存在着的基本特点,也是事物内部积极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有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性的方面,也就是矛盾双方之间必须存在着某种共性;二是斗争性的方面,也就是矛盾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斗争的动力和趋势。

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同样存在于社会生活和人类思维中。

辩证法认识论强调的是变化和发展的观念。

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这种发展既包括内在的矛盾,也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解决、调整和发展矛盾的过程,而这种矛盾的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辩证法认识论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理论,它既包括了对客观世界的直接观察和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所理解的对自己的解释和描述。

在认识论中,辩证法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从研究范畴来看,辩证法认识论是面向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它不仅涉及到物质、能量和空间等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包括了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发展演变。

无论是研究物体的物质结构、化学反应,还是社会的结构、人的思想心理等,都需要借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研究,以得到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

辩证法认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现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关于世界和人的内在联系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辩证法认识论是一种带有哲学性质的认识论,它强调对事物内部矛盾、发展和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具有普遍性、综合性和批判性。

怎么理解哲学上的矛盾?

怎么理解哲学上的矛盾?

怎么理解哲学上的矛盾?对哲学中矛盾辩证理解矛盾辩证法就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是事物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相互排斥)又统一(相互联系)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关系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叫做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叫做同一性。

1、范畴定义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性质和倾向。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0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战争。

其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

相互贯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日方在中方培植汉奸,中方在日方寻找友人。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趋势。

开始,日攻中防;后来,中胜日败。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倾向。

矛盾斗争性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

包括:对抗性斗争:敌我双方你死我活。

非对抗性斗争:人民内部各种分歧。

2、辩证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统一的(相互依存)一方面,斗争性制约同一性。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王明的“统一政府”、“统一军队”、“统一群众组织”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另一方面,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中共领导军民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存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的(相互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

在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斗争必然导致一场战争以某种方式结束。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可从两大方面来分析:(一)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简称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即该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简称外因。

内因和外因之间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矛盾就是先秦哲学中所说的阴阳,又叫对立统一。

对立就意味着相互斗争,统一就意味着不可分割。

比如,现实和理想是一组矛盾。

现实拖动理想,理想又推进现实,这就是斗争没有现实就没有所谓的理想,没有理想也无所谓现实,二者是相互针对而言,这是统一。

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

然而又互相联结,互为存在。

这些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便是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另一方面,或许是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

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

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而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则为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双方“相斗争而发展”。

星体(比如太阳与地球)运行中的向心与离心趋势,电磁中的上负电荷的吸引排斥趋势,自然界中的捕食与被捕食,人类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利益争夺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

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矛盾的同一性,所以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此过程向着彼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
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这两种属性本身也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正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每个具体矛盾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即个性。

普遍性贯穿于个性之中,个性又表明矛盾各有特点。

如果我们把矛盾的观点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就要学会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法看问题。

邓小平说要“按辩证法办事”,就是要求我们把辩证法的原则变成我们自觉的思考和行为,从而为实际生活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