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伯牙绝弦》教学实录1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找出要求,明确单元主题展示图片,学生欣赏并说出感受。

师:其实生活中不论是一首歌一幅画,还是一篇*一部电影,都是美的艺术,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在第二单元中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

打开第二单元导读,快速读读,看导读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学生读导读,划出学习要求。

师:明确了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一起学习本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生齐读课题,师强调“弦”字读法。

并投影出示没有标点的古文。

师:这是一篇什么文?生:文言文。

师:大屏幕上的*没有标点,这就是古时候的*,它需要你凭借自己的理解来断句读,自己试试。

生练读。

师:有什么感受?生:不知道在哪停顿。

生:很难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现在老师降低难度,加上标点,你再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这次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通顺。

有几个生字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

师板生字,并让学生跟读书空。

师:知道峨字的意思吗?生:高。

生:巍峨。

师:怎么知道的?生:课文下面的注释有。

师:课文的后面有一些生词或者生字的解释,这就是注释,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那若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像,好像。

师:谁能联系这两个生字的意思,说出“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

生:高高的像泰山一样。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认识了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有一句大家节奏把握得很准,注意了兮和若之间的停顿。

投影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师:知道兮字的意思吗?生:语气词相当于啊。

师:它是和峨峨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读到这时要稍作停顿。

像老师这样,师范读。

生跟读两遍。

师:大家觉得这样读比刚才更怎样了?生:比刚才更有感情了。

师:现在老师也这样有感情的为大家范读*,你仔细听,用心感受。

师配乐朗诵。

《伯牙绝弦》语文课堂实录

《伯牙绝弦》语文课堂实录

《伯牙绝弦》语文课堂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文本透视】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

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

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

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

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

我们寻求着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这份温暖却总是那么难以企及。

即使我们曾经有幸感受到这份幸福,但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着失去的痛苦。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教学实录】课前文字游戏: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篇一一、教材分析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

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

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六年级语文教案一、引入师:对于关系最好的朋友,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生:知音。

生:密友。

生:亲密无间。

生:心有灵犀。

师:你们的知识面很宽。

有一个词我不理解,两个最好的朋友应当是“知心”,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灵,可为什么不称“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没有谁知道“知音”这个词的来历?如果知道,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特别会弹琴。

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弹得入迷,忽然来了一个樵夫,他说,弹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见了高高的山峰。

伯牙又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

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

伯牙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于是,挑断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辈子再也没有弹过琴了。

师:非常不错,我们给他一点掌声。

如果让你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取个标题,你觉得取什么好?生:《伯牙绝弦》。

师:呵呵,就用了课文的标题,是吗?难道只能用这个标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生:就叫《知音的故事》生:《知音的来历》生:《伯牙与钟子期》师:都很好,可见答案永远是丰富多彩的。

其实,“知音”这个词到现今已有快三千年的历史了。

刚才,这位同学用今天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起知道将近三千前的古人是怎样记载这个故事的?生(齐):想。

二、自读师:我数了一下,如果不计标点的话,这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的先祖只用了77个字就记下了,并且记得极为生动而曲折。

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一定有许多表达的密码。

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请大家翻开书,每人先将文章自读一遍。

我提两个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标记难读的字词;第二,对照注释,用小圈圈标记难以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多媒体展示)弦(xian)哉(zai)峨(e)兮(xi)曰(yue)三、导读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的标题,叫《伯牙绝弦》。

这里,“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对,“绝”就是“断”,绝断绝断,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篇一【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

(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

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优秀5篇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篇一《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一《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

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一、纵情吟诵识知音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简介伯牙)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要做到字音准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

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

(出示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师:那么“乃”呢?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指名读)师:真有古文的味道。

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

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

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5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25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阅读次数:1887]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阅读次数:296]课题:25伯牙绝弦年级:六年级执笔:李元学课型:新授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学习重难点:本文教学...•[阅读次数:337](区富田小学廖发梁)【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阅读次数:671]【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阅读次数:367]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阅读次数:369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的学习纵情吟诵识知音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导入自然简单)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这样操作,易勾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老师提出的初读要求简洁明了,就是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

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老师的课堂语言听起来自然随意,没有任何的拿捏,就好像在和学生聊家常,这样更容易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听者也不累。

这个环节还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学情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以便进一步读通课文)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

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

“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

“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这句话应是预设中老师就想让学生释意的句子,但老师这样换一个说法,就感觉是那样自然舒服,不着痕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拎出重点句,挖出重点词帮助理解)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

(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这个“谓”,课后没有注释,但也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词,老师关注到了这个字,并且教给了学生读懂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

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

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

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

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

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

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

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老师能够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顺学而导,课堂提问从学生的交流中来的是那么的自然,特别值得学习。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

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出示)(古文或古诗断句我们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出示划斜线的句子,让学生注意停顿。

而罗老师的处理则更灵活,一句话就指导了方法,妙哉!)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梅老师说:“阅读教学,读字当先”的确如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关键是怎么指导学生读更有层次,更有效果。

罗老师是从初读全文到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再到通读全文,正好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这么个来回趟,很有层次。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

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

(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范读,全场掌声。

)(适时的范读是有效的指导,也是情感的共鸣)(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从读顺文章到开始理解文章,过渡自然)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让学生自己去对比发现文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不同,这里是否可以让同位思考后互相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

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生:好啊!师:在古代就说成——生:善哉!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现代文用词和古文用词对读更容易理解,相机指导朗读,别具匠心)(生读得很有韵味)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如王崧舟老师点评的开始还原意象)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

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

如“哉”“兮”等。

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

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适时读想结合)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

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

“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江河”一词的推敲过渡得很自然)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

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

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

(笑)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生朗读)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齐读)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言文对照)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

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

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

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如梅老师所说,老师在引领着学生去关注作者的意图,文本的内涵。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追问得好)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全场掌声)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点评:伯牙引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

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

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

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

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

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

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生:钟子期!师:谁能必得之?生:钟子期!师:这才是——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

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点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