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完整版

合集下载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篇一一、教材分析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

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

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六年级语文教案一、引入师:对于关系最好的朋友,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生:知音。

生:密友。

生:亲密无间。

生:心有灵犀。

师:你们的知识面很宽。

有一个词我不理解,两个最好的朋友应当是“知心”,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灵,可为什么不称“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没有谁知道“知音”这个词的来历?如果知道,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特别会弹琴。

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弹得入迷,忽然来了一个樵夫,他说,弹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见了高高的山峰。

伯牙又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

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

伯牙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于是,挑断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辈子再也没有弹过琴了。

师:非常不错,我们给他一点掌声。

如果让你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取个标题,你觉得取什么好?生:《伯牙绝弦》。

师:呵呵,就用了课文的标题,是吗?难道只能用这个标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生:就叫《知音的故事》生:《知音的来历》生:《伯牙与钟子期》师:都很好,可见答案永远是丰富多彩的。

其实,“知音”这个词到现今已有快三千年的历史了。

刚才,这位同学用今天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起知道将近三千前的古人是怎样记载这个故事的?生(齐):想。

二、自读师:我数了一下,如果不计标点的话,这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的先祖只用了77个字就记下了,并且记得极为生动而曲折。

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一定有许多表达的密码。

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请大家翻开书,每人先将文章自读一遍。

我提两个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标记难读的字词;第二,对照注释,用小圈圈标记难以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多媒体展示)弦(xian)哉(zai)峨(e)兮(xi)曰(yue)三、导读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的标题,叫《伯牙绝弦》。

这里,“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对,“绝”就是“断”,绝断绝断,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齐读课题),悲壮地读——(伯牙绝弦)2、谁还记得文章讲了谁和谁的一个什么故事呢?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一听。

(板书:伯牙子期)3、说得非常完整,是啊,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故事。

(二)学习课文,品味友谊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分成了“弦绝”和“绝弦”两部分,男女生合作读读,女生读弦绝,男生读绝弦2. 注意弦绝的句子读的抒情、美好,绝弦的句子读的悲痛、哀婉。

我们也合作读一读这部分。

(师生合作)3.男女生再来读。

评价:好!读书就要这样读!峨峨处读他个峨峨!洋洋处还他个洋洋!4、(出示)伯牙是当时楚国最有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景色呢?用四字词语说说。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伯牙鼓琴的灵感呢!(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依依杨柳、绵绵春雨……)(出示)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例: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5、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配乐)6、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听懂,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像这样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两个人,我们称之为---------“知音”。

(板:知音)(三)体味知音难觅。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宫廷乐师,伯牙当时的境遇如何呢?请看下面的一段资料。

(师述:)从这段资料里你知道了什么?(伯牙没有知音,很痛苦)是啊,知音啊,你到底在哪儿呀?(出示)翻开主题读写126页,借助下面的注释阅读(伯牙鼓琴(节选),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伯牙遇到知音很激动、兴奋、惊喜)2、是啊,众里寻他千百度,唯有子期知我心啊!合作再读,感受伯牙激动万分的心情:小组1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与子期巧遇于汉阳江口,约定明年八月十五再叙友情。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感情朗读。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句。

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26 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篇一【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

(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

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一、纵情吟诵识知音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简介伯牙)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要做到字音准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

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

(出示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师:那么“乃”呢?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指名读)师:真有古文的味道。

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

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

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董晓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共五则)

董晓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共五则)

董晓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共五则)第一篇:董晓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董晓宇教学实录——《伯牙绝弦》重庆名师课前谈话:学生端正坐好。

老师微笑地走到讲台。

师:好!孩子们,上课时我们一定得这样坐吗?一定吗?我觉得可以找一个自己觉得舒适的姿势坐,好不好?(学生姿势有所放松)师:今天下午我们要共同度过40分钟,共同学习一篇文言文。

为了咱们呆会能够更好学习。

现在咱们来相互了解一下,可不可以?现在咱们在这里了解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我用心观察你们,你们心观察老师。

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就是咱们相互提问了解。

这样,你们是孩子,小孩优先,你们先了解一下老师,愿意吗?生齐答:愿意。

师:你们除了观察教师之外,还可以向老师提问题。

(学生没有行动)师:你们现在这个样子,董老师先了解你们了。

我发现你们现在比较害羞,我想到一句歌词,在我的面前是“一朵朵羞达达的玫瑰在静悄悄的开”。

有没有同学,你想问老师什么?(一学生举手)师:你看,那儿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来!生:请问一下董老师,你在班上教书时候,你对同学们凶不凶?师:他问了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我在去年在一所小学教三年级,我呢,对我们班的同学是这样。

我觉得我有时候有一点点的凶,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严格。

但是多数情况下我和我的孩子们还是好朋友的,你看我的样子凶不凶?学生齐答:不凶。

师:哦,不凶就好。

生:我想问,你们班的同学有没给你起外号?师:孩子,你可以这样说,董老师,我想请问你,这样更好。

如果同学给老师起外号的话,说明她们把老师当作什么?生齐答:朋友。

师:但是好像我还没有听他们叫外号的,但有时候同学们高兴时会对我唱“三月里的小雨”,会唱吗?(生:不会)知道为什么会为我唱这首歌?我叫什么?(董老师用手指着大屏幕右下角自己的名字)生:董晓宇。

师: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外号?生齐答:算。

师:我觉得这个外号很美的。

生:我想请问你当老师多少年了?师:我听到你用请问这两字,我觉得你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五、教学过程:(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2、释题――大屏幕出示“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

故被人尊为“琴仙”。

绝:断绝。

“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

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

(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回答)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

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板书: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

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知音难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题导入1、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好听的乐曲,播放<高山流水>这首乐曲不仅好听,它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2、师: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砍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后来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3、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师: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介绍背景,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里的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1、读准哉”和“兮”师:课文当中有哪些字音特别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生预设哉”和“兮”生:善哉——,峨峨兮——师:读得真准!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大家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师:哉字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谁来?怎么读呢?(出示原文,二、三句字体变红)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颇有古文的味道)【指导读好语气词,突破了本篇古文朗读教学的难点。

】2、师: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一生读全文。

)师:真不简单!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注意到了词句间的停顿,真不错!谁再来?(再请一生读全文,生读得流利且抑扬顿挫。

全场掌声。

)师:不仅同学们给你掌声,在座的老师们也给你掌声了,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卧虎藏龙呀!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师:咱们来合作比赛读。

(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生合作读课文。

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后语调、语速发生了变化。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感觉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

(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

(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师:善哉!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生:能!师:相信你能行!(出示半填空式,学生背诵)3、师:这么短时间内大家不仅把这篇古文读通顺、读出韵味、还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真了不起!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三组词语是课文里没有注释的,请同桌互相交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认真!有结果了吗?生:有了!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善”字呢。

(出示)生:前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后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伯牙善鼓琴”的意思是伯牙很会弹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意思是……(生的意思是说对了,但语速过快) 师:孩子,其实你的意思是说对了,你的思维非常敏捷,不过我们说话要让大家都能听得清楚,我们先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好吗?生: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雄伟得像泰山一样!”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广大得像江河一样!”师:你说得有条有理,向你学习!其实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我们的现代文里有,在古文里也是很常见的。

我们再来看第二组。

(出示)生:“伯牙所念”的“念”是“心里所想”的意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钟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心里所想的东西。

师;你真厉害,说得非常清楚。

再来看第三组。

(出示)生:“谓”应该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摔破琴,终身不再弹琴了。

师:你理解得非常正确,而且把意思也说清楚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

(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练说,面向全体,突出主体性。

】师:谁先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请后面那位女同学。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巍峨雄伟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江河!”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都能知道。

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毁了琴,今生再也没有弹过。

师: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向我们讲述了,真好!谁再来?如果你能用“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

(再请一生说,挺有故事的味道,学生鼓掌)【从翻译古文,到“讲出故事的味道”没有刻意拔高,学生却在老师的一句点拨下,有了一种意识,得到了一次锻炼。

】师:真有故事的味道!看来同学们都把这个故事读懂了。

三、明知音师: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啊!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齐读,读得没有气势。

)师:那是怎样巍峨雄伟的泰山啊!同学们,读出它的气势来!(生再次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除了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真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咱们来试一试。

老师来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我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发出由衷的赞叹。

(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兮若!善哉,兮若!(《高山流水》音乐起,师作弹琴状)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众笑)师:没听懂我的琴声。

我再弹,我志在徐徐清风。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众笑)师:能听懂我琴声的人真难找啊!【学生答错了,说明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可能是学生对这种表达形式还很生疏。

教师敏感地抓住这一契机,把语言形式与“知音”这一主题联系起来,做出引导,颇见教学机智。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我再弹。

师:我志在依依杨柳。

生:(有感情的)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你听懂了!我志在皑皑白雪。

生:(很有感情的)善哉,皑皑兮若白雪!师:我志在茫茫大海。

生齐:善哉,茫茫兮若大海!师:真乃知我者,子期也!师: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讲就是——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句子)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

(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师:钟子期必得的是什么?还仅仅是他的琴声吗?生:还是他的心声、是他的志向、是他的胸怀。

师:“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啊!师: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生:心心相印。

生:心有灵犀。

师: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生:不容易。

师: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你的笔,在老师课前发下的练习单上用几句话写下来。

(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创设情境,以“善哉!善哉!”这一古文形式作提示,目的在于让学生迁移运用古文的表达方法,但教师又没做统一要求,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配乐《琵琶语》,学生练笔。

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记住写字三个“一”,并要注意书写的速度。

)【再次强调写字姿势,还注意到高年段学生写字“有一定速度”的目标要求。

】师:谁来说?没写完的可以口述。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知我者非你钟子期也!”师:“善哉”“善哉”道出了你心中的想法。

生:善哉!善哉!吾终于遇得一再世知音也!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欣喜若狂啊!(生再读,读出了伯牙的欣喜若狂。

全场掌声)师:你还能用古文的形式来写,你的古文底子可真厚!佩服!生:善哉!善哉!有幸遇子期,乃我伯牙之福也!(全场掌声)生:善哉!善哉!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懂我琴音,唯有子期,子期乃我知己也!(全场掌声)师:是呀,正是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生齐:知音!(师板书:知音)师: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觉得伯牙看到了子期的坟墓,觉得非常难过,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知音。

师:是呀,昔日的知音只剩下了伯牙一个人在伤心地哭泣,请你读这句话。

(生深情朗读,语调低沉)生:我仿佛看到了伯牙久久地跪在子期的墓前,以泪洗面,他想,如果没有人再能懂我,要这把琴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摔坏了琴,终身不再鼓琴。

师:是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啊!请你读这句话。

(生深情朗读)师:是啊,破琴绝弦,对于一位宫廷的琴师来讲,那是绝了伯牙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啊!一起读这句话。

(全班深情朗读)师:从你们低沉的声音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种悲痛之情!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让我们一起吟诵。

(师生深情吟诵)【喜得知音,又痛失知音。

前后两句形成强烈落差。

教师“遵路寻斯真”,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的情景,用煽情的语言,让学生回环复沓读,学生沉浸于故事的“知音”文化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