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生命的品质》心得体会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生命的品质究竟是何种状态的?我们一起来看几篇生命的品质读后感,看看读者们领悟到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生命的品质》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篇一利用端午假期,集中读完了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
《生命的品质》是作者20xx年至20xx年所写文字的结集,共分十一辑,包括对生命内在意义的探索,哲学的思考,对教育的呼吁,读书的呐喊,对时代的评论,对人性的度量,对心灵的追问,面对灾难的反思以及对的赏析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他的真诚、睿智、思考、独立,衬托出了他的平凡、活泼、善良、哲理。
什么是生命应该具有的品质?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却自始至终无不透露着答案。
书虽读完,思考却无法停歇。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
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把命照看好,保持生命的单纯。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
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
为了这些,我们透支着青春,透支着生命,到头来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场云烟而已。
早些时候,读过于娟的生命——《此生未完成》,对我触动很大。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
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
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
在这个故事里,相信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生命本就短暂,在这个愈来愈快的社会里,在大家都在忙名、忙利、忙地位的时候,让自己慢下来,回归简单,回归淳朴,不要让名利权情这些社会堆积物蒙蔽了我们的生命,使得为之付出一生的精力。
2021年生命的品质读后感

A hard work, a harvest, the harder you work, the more you harvest.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2021年生命的品质读后感2021年生命的品质读后感1不工作并不代表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在自己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
忙,都为他人做嫁裳。
一些不快的经历,不能动摇我丝毫的秉性,固执如老头般可爱,内在的本质更显强大的一面。
书店,看到周国平著《生命的品质》,被封面后面的一段话所吸引。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圆满。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
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的生活。
朴素的文字,浅易的道理,确让人沉思而深远。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个生命。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
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
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人不只有一个肉体生命,更有一个超越于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
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说到底,人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人生。
平凡的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是就是好的。
书中,有篇《人生边上的智慧》——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书中写道:尤使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
”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眼明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之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
活出生命的品质

2023年《品质》读后感

2023年《品质》读后感2023年《品质》读后感1人最宝贵的有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就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
把心安顿好,就是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这就是周国平的价值观,是他对于人生态度,明晰而简单,但却需要用心去践行。
生命是什么?冰心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那么我更不敢去为生命下一个定义,我只能说人是有一个肉身生命的,这个生命是脆弱的,生病或是受伤都足可以毁灭它。
但除此之外,我认为每个人都还有除过肉体生命以外的另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我们眼睛看不到,却能用心感受到,也许我们可以称之它为灵魂或是精神,这个生命是顽强的,不易摧毁的,当所有的不幸和苦难袭来时,这个生命可以抚慰我们受伤的身体,从而使我们获得勇气与力量,所以臧克家会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死了的只能是我们的肉体生命,而我们的精神或是灵魂却不会死掉,它是永恒的,只要这个灵魂足够高尚与强大。
因此这个内在的生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品质来。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华秋实、生儿育女永远是生命的基本内核,喧嚣的闹市亦或是宁静的大自然,无论在哪儿,我们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着。
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都不可避免的被这俗世牵绊着,而实际上也必须这俗世牵绊着,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中,是什么可以让我们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生命的敬畏?那就是要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强大的灵魂,这是我们变得独特,变得有人格魅力的唯一法宝。
在内在生命的伟大一文中,周国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荷马、贝多芬、霍金、海伦凯勒,诚然,这些人都是伟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这最起码能证明一个强大的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残缺,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闪现出耀眼的火花。
初三读后感:《生命的品质》读后感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如璀璨星辰,于黑暗中归醒。
——读周国平《生命的品质》一个人,在“生命”这个伟大的名词面前,是渺小的,如同咿呀学语的小儿,不仅无知而且茫然。
周国平先生作为哲学系的思想者,或多或少也会去探寻“生命”的真谛,于是《生命的品质》面见于社会大众。
我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阅读的同时,我分明看到一位黑发人,他安静地盘坐在树下,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仰望天空,刹那间,一道亮光飞逝而过,顿时明光四起。
周国平的文字总是散发着星辰的光芒,圣洁而不乏灵动,耀眼而震慑人心。
他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
这正是周国平先生在*中要叙述的主题思想。
在讨论一个人的生命时,他坚持人包含两层生命:一是外在生命,这层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躯壳,既有完整又有残缺,既有美丽又有丑陋,而生命的真谛却不在此;二是内在生命,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即生命的本真所在,因为它突破了躯壳的限制,将真实的生命展现出来。
在讨论关于灵魂时,作者接受了杨绛的看法——灵魂不同于内在生命,灵魂是塑造内在生命的主导者。
如果说,内在生命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那么,灵魂则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真而高尚。
在序言里,周国平先生如此写道:“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这正说明他极其推崇灵魂的锻炼,因为生命的一切起源都是来自灵魂,失去灵魂的生命,只能称之为“肉体”。
这不禁令人深思,如何让一个灵魂得到锻炼?作者并未直接指出,但综观全书,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不必去追捧荣华富贵,侧耳聆听灵魂的声音,找寻属于自己最合宜的位置,让灵魂与生命得到满足,让生命绽放如星光般璀璨的灵魂之光。
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令我感到些许梦幻,那样的灵魂与生命是否真的存在?无奈,周国平先生也承认“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是啊,这几天我大多是在公交车里品味此书的,每当自己的视线离开书本移向窗外时,实有一种痛心之感,这本该是大自然的芬芳气息,却成了充斥着铜臭气味的宣传广告,利益已让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生命本真,迷失在都市的圈牢中,这是多么令人灰心绝望的不幸。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生命的品质读后感生物1202 汪荣最近,有机会读了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质》这本书,很多的感悟与感触油然而生。
一直以来,我以理想主义者自居,思维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哲学是一种分身术,把人分为具体的人和抽象的人,就具体的人而言,周先生认为是一个有很多尘世欲望的复合体,在红尘中拼搏、奋斗乃至挣扎。
我不尽然,某种程度上,我认为那不是欲望,而是理念、信仰,是为了理念和信仰所付出的执着与坚强,在努力与奋斗中所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与真挚,连最枯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欣慰译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佐证。
抽象的人站在具体的人之外,所以清醒、理性,也从更加超脱的角度来劝导那个具体的我,让生命简单、本真。
于是在午后、深夜,一杯茶、一本书,与心灵对话,感受到最真实的自己,在喧哗的世界中沉淀下来。
其实,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为何没有痛苦的表情,反而激情飞扬?活在当下,焉能放下?人生在世,确有很多无奈的负重,因活在当下,上学时一门心思想考更好的学校,毕业时烈日奔走只为一份适宜、理想的工作,工作了又想要有所建树。
其实亲情、爱情、友情,哪一个不是生命中沉甸甸的负重。
时光流走,岁月飞逝,曾“隔着窗儿,看小鸟飞,却怎么也打不开那扇门”,是因为人有太多的渴望,今天不再来,今生不再来,谁又在白头时再感慨年轻时没能实现心愿而空悲叹?并不是所有人都为了野心、欲望、身份而活,也不是所有人为了权富、财力、地位、身名而活。
起码有些人不是,或者大部分人不是。
如非要有所定义的话,那一部分人则为理念、信仰而非单单欲望。
人的幸福在于两大块:一是生命的快乐。
二是精神的快乐。
正是有了生命,才有了为信仰而奋斗的源泉,并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精神的快乐。
我很欣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存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满足的快乐。
周先生的书品味悠长,一本好书初读时似曾相识,再读时又美如初见,直入心底,感觉在阅读与思考中与伟大灵魂相遇,而这种相遇帮你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一个更宽广、更崇高的世界里。
《生命的品质》—老师暑假读书心得

《生命的品质》—老师暑假读书心得《生命的品质》—老师暑假读书心得偶然间,看到周国平著《生命的品质》,被书上的一段话所吸引。
“我相信,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了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
我还相信,这个位置既然仅仅对于他是最合宜的,别人就无法与他竞争,如果他不认领,这个位置就只是浪费掉了,而并不是被别人占据了。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则是因为我相信,上帝造人不会把两个人造得完全一样,每一个人的禀赋都是独特的,由此决定了能使其禀赋和价值得到最佳实现的那个位置也必然是独立的。
”朴素的文字,浅易的道理,这句话让我有了许多的遐想,自己的位置究竟在何方?一口气读完,掩卷沉思,我有了更多对生命的触动,更多对生活的领悟,更多对情谊的感受:认识自己,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所以我要接受自己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也可也后天去改变,让自己去融入生活,不被世俗所抛弃。
人不只有一个肉体生命,更有一个超越于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
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只有那些追求平凡生活的人,才能实现生命的自然品质,只有那些注重内在的生活的人,才能实现生命的精神品质,才能将灵魂升华。
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是就是好的。
我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在我人生的低谷重拾梦想。
让我学会感恩,感谢父母,他们为我们操劳。
学会珍惜,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学会奉献,拿出一颗友爱之心。
学会工作和学习,在有限的肉体生命期里无限延伸生命的精神品质,将灵魂升华。
最后用书中的经典来诠释我对人生的感悟吧“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圆满。
【最新】生命的品质读后感(二)

【最新】生命的品质读后感(二)偶然间,看到了周国平新作>,该书是_年至_年周国平所写文字的结集,当然我也无暇览阅其他文作,但>这_多万珠玑文字却将我深深吸引书中的很多文字.很多言语,也许用以上简短的语言描述并不能完全表达我所理解和领悟的生活寓意,只能在心里细细琢磨.一口气读完,掩卷遐想,我有了更多对情谊的感受,更多对生命的触动,更多对生活的领悟: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原本应当是单纯而有意义的.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们不断违背和抛弃了生命的意义和品质,许多人成为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的奴隶,并让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人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甚至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肉体生命已被格式化.复杂化.人们在拥有肉体生命的同时,还拥有着一个超越于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生命,又透过肉体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可以说,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只有那些追求平凡生活的人,才能实现生命的自然品质,只有那些注重内在的生活的人,才能实现生命的精神品质,才能将灵魂升华.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是就是好的.杨绛先生在>一书中写道: 人世间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自己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或许杨先生的语气里带着些许无奈和消极,却不能否认漠然.自闭.逃避确也成为了许多人生活的主流.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去追求生命的真实品质,唾弃那些蒙蔽生活的堆积物,让生命的灿烂和灵魂的光彩发挥极致,那生命的真正目标就离我们不远了.我认为这之前我们还要学会下面这些事:一.学会感恩.每一天,从早上醒来起,我们都应当感恩生命的精彩.首先,要感谢父母,他们为我们操劳,为我们担心,他们一直都在奉献他们的身心,所以,我们要懂得报恩,知道知恩酬报,孝敬父母,也是回报自己;其次,要感谢老师,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增长知识,传授我们生存的技能;第三,感谢社会,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它让我们懂得更多,更宽广的东西,也让我们明白什么叫人生?什么叫生活?还要感谢朋友,友情让我们懂得了珍惜,学会了关爱;还要感谢同事,他们让我们学会了分工协作.领悟了团队精神;还有很多很多的二.学会珍惜.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包括生你养你的父母.疼爱你的丈夫.妻子.给你带来欢乐的孩子 ;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逢年过节送去温暖的问候,可能一句节日快乐的祝福,会给他.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珍惜同事之间的缘分,要懂得在工作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睦的相处,并学会尊重他人,感受他人,体恤他人;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学会奉献.对我们来讲,奉献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支点.如果你赋予他人爱,你也定会获得他人回报.人际关系会朝着互爱方向前行,互相之间的情感也会跳出原有的层次,向精神层面升华.相反,如果你对周围的一切都抱着冷漠,那么你的人生无疑是苍白的,你的处境无疑是狭小的. 墙角之花,当你孤芳自赏时,世界也就小了. 关爱他人,学会奉献,是我们应该弘扬的精神,这种精神不需要那么的轰轰烈烈,只需要拿出你的一颗友爱之心.四.学会工作和学习.要懂得珍惜每一寸光阴,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花在工作上;通过学习可以让你自身得到全面提高,通过工作可以让你的学习效果得到永久的巩固,而在深入的工作中将会有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这是一个循环的呈不断上升的圆环.生命是我们要规划时间去珍惜的,俗话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到处都充满了爱.在生的时候,我们不要虚度光阴,只要一切有利于我们充实生活的东西,我们都要去学,去读,去想,去做.只要每时每刻的去计划和把握我们的时间,就会不让我们,在即将失去肉体生命时,有什么遗憾的.既然肉体生命的长度已经注定,我们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应当去增加生命的厚度,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肉体生命期里无限延伸生命的精神品质,即使是挫折也把它当做必要的积淀和历练,让我们无悔自己的人生,将灵魂升华.最后,用书中那句经典的话语作为这次读后感的结语: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的生活.朴素的文字,浅易的道理,确让人沉思而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国平《生命的品质》心得体会
利用端午假期,集中读完了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
《生命的品质》是作者2007年至2009年所写文字的结集,共分十一辑,包括对生命内在意义的探索,哲学的思考,对教育的呼吁,读书的呐喊,对时代的评论,对人性的度量,对心灵的追问,面对灾难的反思以及对宋词的赏析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他的真诚、睿智、思考、独立,衬托出了他的平凡、活泼、善良、哲理。
什么是生命应该具有的品质?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却自始至终无不透露着答案。
书虽读完,思考却无法停歇。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
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
把命照看好,保持生命的单纯。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
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
为了这些,我们透支着青春,透支
着生命,到头来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场云烟而已。
早些时候,读过于娟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对我触动很大。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
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
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
在这个故事里,相信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生命本就短暂,在这个愈来愈快的社会里,在大家都在忙名、忙利、忙地位的时候,让自己慢下来,回归简单,回归淳朴,不要让名利权情这些社会堆积物蒙蔽了我们的生命,使得为之付出一生的精力。
照看好命,做自己喜欢的事,做有意义的事。
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
画家王川曾说:“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来,中间的时候,什么都留不住,最后的时候,什么都在。
”最后的时候全部都在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精神与灵魂的积累。
物质性的东西可以设定目标,精神的追求同样可以设立某种目标,但这种目标只是一个方向,它的实现方式不是在未来某一天变成可见的现实而是作为方向体现在当下的每一个行为中。
它永远不会完全实现,又时刻可以正在实现。
把心
用在每一个当下,事事磨练,实现内在的转化。
练就一颗坚强的心,勇敢的承受遭遇的不幸;练就一颗慈爱的心,爱己爱人;练就一颗坦荡的心,光明磊落,无愧于心;练就一颗安静的心,剥离喧嚣,沉淀浮躁,享受真正的欢愉。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通过灵魂的升华,心灵的培育与安放,增加生命的厚度,在有限的肉体生命期里实现生命精神品质的延伸。
照看好命,安顿好心。
朴素的文字,道理却让人沉思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