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王羲之卫夫人书论
“二王笔法”到底是什么?你只需看懂这三个方面

“二王笔法”到底是什么?你只需看懂这三个方面文/彧白三余书社原创文章这篇文章我们来谈一谈“二王”的笔法秘奥。
关于笔法的问题我们从一段书论谈起。
唐朝的书法理论家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谈到:“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
凡二十有三人。
文传终于此矣。
”蔡邕笔法得授神人之说固不可信,然笔法之玄奥,恐滥觞于此。
以上笔法的传授谱序基本是在父子、师徒、同事之间流传,其盛极之时乃是在魏晋,所以我们常常说的“神秘笔法”其实就是“晋人笔法”,其代表人物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汉简与马王堆帛书这种笔法形成的缘起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其偶然性在于汉代以来造纸技术的发展,自蔡伦改变了造纸技术之后,人们的日常书写用纸从竹简以及昂贵的绢布逐渐演变为了光滑的纸张,这种光滑的纸张,不仅增大了书写面积,在书写的流畅性上也是前人之所难及,从而使书法的笔法进一步丰富。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其必然性在于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分裂的时期之一,在制度的破坏与重建当中,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成为了士族阶级的主流思想,加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带来的文化融合,从而使书法艺术得到了一种空前的思想解放,楷书、行书、草书的体例逐渐确立,并且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而以“二王”一脉为主导的“晋人书风”到了历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源泉。
张怀瓘在其著述《书断》中讲到过这样一则故事: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
”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笔阵图卫夫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乙(戈画)”,百钧弩发。
“丨”,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刁(横折钩)”,劲弩筋节。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折] 百钧弩发。
“丨”[竖] 万岁枯滕。
“ㄟ”[捺] 崩浪雷奔。
“ ”[横折钩]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今译)关于三端的奇妙(即是: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当推用笔为先,至于六艺的深奥(古称为:礼、乐,射、御、书,数),实属书艺为重。
王羲之: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

王羲之: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303-3561年),东晋书法家。
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字逸少。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又多见前代名家书法,遂变初学而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卓然自成一家。
他变汉魏以来凝重质朴的书风,开创了流丽而遒劲的新体。
评者以为他的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
张怀瓘《书断》赞其“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自论书》《记白云先生书诀》等六篇。
此中除《自论书》一篇一般都肯定出自右军不少人都认为非右军所作。
最早提及此者是之外,其馀五篇,孙过庭,其《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
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
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
”这是说的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的。
“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笔势论》则“文鄙理疏”;“贻谋令嗣”,必是“道叶义方”,合乎正义,可文中却“章则顿亏。
真是“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孙过庭如此批评《笔势论》亦可用于其他的这么几篇。
高下雅鄙,以之与《自论书》一对照,就会判然如别。
以《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而论,就有两点可疑:其一是言右军渡江北游见前代名人书,“又于从兄洽处。
王洽为右军从弟,此却言“从兄”。
其二是右军见名人书后,“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世上不可能有如此不通道义的人,后来的学识大进了,就回头贬损早年的从师!真乃“详其旨趣,殊非右军”!然这些文字即使是伪作,也多出于唐以前。
因《笔势论》孙过庭已见,《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见载于张彦远《法书要录》。
正如近人余绍宗《书画书录解题》所云:“其为六朝人所伪托,殆无可疑,作伪者或题为卫夫人,或为右军,各本编后,俱附载右军《题后》一篇,其文亦甚凡近,就此书后词观之,当亦六朝时人所依托。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2010-01-28 21:11:24)转载▼标签:书法王羲之书论墨迹书法精品书法艺术书法学习碑帖传统书法文化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卫夫人论书法原文

卫夫人论书法
一、书法之基础
书法,乃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其基础在于笔法、结构与章法。
笔法,讲究起笔、行笔与收笔之技巧;结构,关注字形之搭配与变化;章法,则重在全篇之布局与气韵。
二、用笔之技巧
用笔,是书法之魂。
须掌握“永字八法”,即“侧、勒、弩、趯、策、掠、啄、磔”的基本笔画。
侧锋取势,藏头护尾,方能气韵生动。
行笔须沉着痛快,转折处须有腕力,方能使线条流畅自然。
三、结字之艺术
结字,即字之结构,讲究平衡、对称与变化。
字形需严谨而多变,既有骨力,又富于弹性。
须遵循“颜筋柳骨”之原则,即颜真卿之丰腴雄浑与柳公权之瘦劲挺拔。
四、意境之深远
书法之高境界,在于意境之深远。
书者需内心宁静,气定神闲,才能表现出笔墨之外的意蕴。
书者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之中,以字传情,以形表意,使观者心境共鸣。
五、传承与创新
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艺术,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
临摹古帖,汲取古人之精华;探索新路,发挥个人之特色。
传承是根基,创新是灵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2010-01-28 21:11:24)转载▼标签:书法王羲之书论墨迹书法精品书法艺术书法学习碑帖传统书法文化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蔡邕(公元133 ---------- 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
蔡邕不仅是汉末的书法家,更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蔡邕的先世,并没有特别显赫的人物,其家学渊源,多少受一点黃老道家的影响。
范晔《后汉书•蔡邕传》云:“六世祖勋,好黄老。
”“父棱,亦有清白行。
”但蔡邕的思想,还是以正统的儒家成分居多。
他曾师事大儒胡广,以及参与正定《六经》文字。
他反对当时的鸿都门书法, 也是站在儒家立场。
蔡邕在他的时代,是最出色的文学家,但却并不是最出色的书法家,也不是最出色的书法理论家。
后世关于他的书法以及书论的传言附会棋多,谬评、误解也甚多。
西晋卫恒,以其去蔡邕未远,我以为他对蔡邕的评价应是真实可信的。
卫恒《四体书势》云:“邕善篆,釆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
”卫恒对蔡邕篆书,却并无赞辞,而且认为蔡邕的篆书“精密闲理不如(邯郸)淳也。
”篆书而外,古人还记有蔡邕善隶书。
如传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陈留蔡邕, 后汉左中郎将。
善篆、隶,釆斯、喜之法,真定《宜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
” 然而卫恒《四体书势》中所记汉末最擅长隶书的书法家是师宜官,《四体书势》云:“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以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魏武时,乂有梁鹄青出于蓝,曹操以为胜过师宜官。
因此,魏晋时学隶书、八分者乂多以梁鹄及其弟子毛弘为法。
蔡邕的书法在当时及其稍后的魏晋时期均未产生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汉末、魏晋时期擅长篆、隶书的著名书法家,没有一个是蔡邕的弟子, 也未见东晋“二王”父子对蔡邕书法有何评论。
南朝宋虞鉢《论书表》记录皇室收藏法书的情况,其中也未见有蔡邕的书法。
而且蔡邕书法在北朝也没有什么影响,北方士家大族的崔氏、卢氏学钟、卫书法,却并不见有人学蔡邕书法。
这其实是蔡邕书法水平真实状况的反映,因此我认为蔡邕不是汉末最出色的书法家。
要论到对蔡邕书法产生误解的根源,可能就是范晔在《后汉书•蔡邕传》中这一段文字:“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阅读答案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代。
“魏晋风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载入史册。
就书法而言,正如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一样,魏晋时期的书法也从实用目的性逐渐转化为审美目的性阶段,因而也成了书学自觉的时期。
汉代的书法可以说是各种书体臻于完备,其基本格调是以实用做出发点,章法规整,追求整齐典雅,用笔严谨,其中所包蕴的苍茫混沌的自然美,成了后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尤其东汉时期书家们渴求从草书的墨迹中获得精神快感,认识到了书法可以体现人的品格与风节,并得到魏晋士人的继承和弘扬。
魏晋士人面对社会,作出了“全身远害”的政治性退避,从而把精力投注到书法艺术上来,从对书法的爱恋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
在许多文人士子的笔下,书法已不再是信手随意的书写,而提升到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的境界。
与汉代书法比较而言,一种真正抒情的“纯”书法成熟了。
“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
其作品的神韵有二:一是表现多变的技法之美;一是表露种种人格之美。
从技法上讲,王羲之书法已变汉代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
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可以说是对王羲之及其这个时代书法作品基本特征的准确地概括。
从表露人格之美上,王羲之行草书的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恰好表现了魏晋名士表面风流潇洒,内心却充满哀怨不平的心理和情绪。
“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
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且具有开创意义,代表作有:索靖的《草书势》、卫恒的《四体书势》、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说十二章》等。
探其肇端,卫夫人和王羲之的书论来源于东汉蔡邕,蔡邕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认识包括三个层面,即“神”、“势”、“形”,三者通过创作主体的努力,是能够协调起来并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邕
《笔论》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卫铄
《笔阵图》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王羲之
《自论书》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
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
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书次之。
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
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钟繇弟子)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
惑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