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步步高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___下编_______高中语文答题公式__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___下编_______高中语文答题公式__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宋词鉴赏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

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2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2、参考答案:(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得分关键:“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该点2分。

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该点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作者辛弃疾__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开创的。

(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3(64~11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3(64~110)
2.(1)容留,收养;(2)负责;(3)整个早上;(4)走遍;(5)语气词“呢”;(6)大体上。
3.(1)指代“洁一庐”,即打扫房间;(2)指代“和粉墨”。
4.(1)(他)整个早上挥舞扫帚,都没能扫干净一间屋。(2)矮榻缺了一只脚,(周元素)要阿留砍一根树的分枝做个榻脚;(3)“对于这件事有什么难呢?”于是(周元素)就让他和起颜料来,(只见)色彩的浓淡,调和得参互均匀,完全像是素来就会的。
到达 (5)刚,才 (6)几乎,近于 (7)倒下 (8)满足 (9)(力气)竭尽
3.d
4.食量虽大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
5.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七十一 阿留转
1.(1)洁,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干净;(2)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3)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2.(1)认为;(2)抵挡;(3)驳倒;(4)改变;(5)调遣派出;(6)截断;(8)活埋。
3.ab
4.c
5.只有理论知识,
但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会导致失败。
七十五 济阴之贾人
1.南
2.(1)沉,落水;(2)呼叫,呼救;(3)相当于“之于”;(4)变了脸色;(5)突然;(6)近迫,触撞;(7)何不,为什么;(8)相当于“之乎”。
六十五 蝜蝂传
1.(1)昂:抬起头来,形容词作动词;(2)负: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动词活用作名词;(3)厚:增加,形容词作动词;(4)累:负担,动词活用作名词;(5)高:使……提高,形容词作动词用;(6)大:使……增加,形容词作动词用其中。(2)(4)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6.d
六十八 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高中文言文练习步步高66-80答案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练习步步高66-80答案及译文

66.指喻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tian2,丰满的样子)然,其色渥然(红润的样子),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

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于此),隆起而粟(像米粒一样突出,名词作动词)。

君疑之,以(之)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担忧)。

既(已经)三日,聚(聚集)而(承接)如钱。

忧之滋(更加)甚(厉害),又以(之)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满)握(四寸),近拇之(的)指皆为(因为)之(它)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患上病痛,名词做动词)者。

惧而谋(谋划)诸(之于)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定语后置),虽病在指,其实(这实际上)一身病也,不速治,且(将)能(可能)伤生。

然始发(发作)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十天)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chou1,病愈)。

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甚至)将延(蔓延)乎(到)肝膈,否(不然)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有用来.....的方法)御(治疗)其内,其势(病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治好)也。

”君从(听从)其言,日(每天)服汤剂,而傅(涂抹)以善药(介后句),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才)复(恢复)。

余因是(这)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极其)微(细微的地方),而终为(成为)大患;始以为(认为)不足治,而终至于(到了.....的地步)不可为。

当其易(容易)也,惜(吝惜)旦夕之力,忽(轻视)之而不顾(顾及理会);及其既成(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克服)之,如此指者多矣。

67.猫说余家苦(于)鼠暴,乞诸(之于)人,得一猫,形魁(魁梧的样子)然大,爪牙铦(xian1)且(而且)利。

余私计(认为)鼠暴当不复(再)虑(担心)矣。

以(因为)其未驯(被驯服,被动)也,絷维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一起)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己也,屏(躲避)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絷(zhi2,栓绳子)维。

2023年步步高新教材教材文言文点线面语文答案

2023年步步高新教材教材文言文点线面语文答案

2023年步步高新教材教材文言文点线面语文答案答案:1、D(“全部是歌颂”错,原文“歌颂为主”“劝百讽一”)2、A(“文人的鸿篇巨制绝迹”错,原文“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3、C(“写作汉大赋的作家地位较高”,错,原文“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4、B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要求选择正确的断句项、答案选B。

思路点拨:断句的方法很多,比如虚词标志法,句意断句法等等、但是作为人物传记中的叙述语句,最好先抓人物事件,这句话主要讲傅珪参与修撰,因此而被降职和升官的历程,意思是:“说《会典》成于刘健等人,靡费很多,降参与修撰者的官,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孝宗实录》修成,晋升左中允,再次晋升至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然后做语法分析,即可得到答案、同时选择题,可以比对排除、所以选B。

5、A、命题透析:此题文言中的文化常识,题目比较简单、要求选择不正确项、答案选A。

思路点拨:四个选项涉及的文化常识都是常见的,仔细辨析即可得到答案、选A、A项中“土地、户籍”等职事归户部掌管。

6、C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本的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的能力、选择错误项、答案选C。

思路点拨:C项“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错误,原文是“遂矫旨令二人致仕”即“(权贵)假托皇上诏命,让两个人辞去官职”需要对照原文,并对原文相应语句做翻译,错误往往在细微处。

7、(1)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本的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案是: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思路点拨: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 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本句比较简单,翻译中注意通顺即可、权幸,权指权贵,幸指宠幸,这里是被宠幸,这是课本中的常用实词,如《阿房宫》中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本的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案是: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高中文言文练习步步高61-65答案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练习步步高61-65答案及译文

61、苏轼读《汉书》朱司农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

客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东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用)公对(回答)。

东坡称赏再三,以为(认为)深得幽雅之趣。

异日,公往见,遂(于是)为(成为)知己。

自此,时获登门。

偶一日谒(拜见)至,典谒(传达人员)已通名,而东坡移时(过了一会儿)不出。

欲颇倦,欲去则业已(已经)达姓名。

如是者久之(助词,无意义),东坡始(才)出,愧谢(抱歉)久候之意,且云:“适(刚才)了(结束)适(刚才)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抄”,抄写)《汉书》。

”公曰:“以(凭借)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抄”,抄写)耶?”东坡曰:“不然(这样),某(我)读《汉书》,至此凡(一共)三经手钞矣。

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于是,就)命老兵就(到)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

东坡云:“足下试举(列举)题一字。

”公如(按照)其言,东坡应声辄(就)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几次)挑皆然。

公降(佩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他日,以(把)语(告诉)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中等智力的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耶!”新仲尝以(用)是(这)诲其子辂。

63、太宗始嗣位太宗始嗣位,思有以(有……的方法)帖服(使……顺服)中外。

一日辇(乘辇车)下市肆(集市店铺),有丐者不得乞,因(于是)倚门大骂。

主人逊(谦虚)谢(道歉),久不得解(解决),众方(正)拥观。

中忽一人跃出,以(用)刀刺丐者死,且遗(抛弃)其刀而去。

会(正好)日已暮,追捕莫(没有)获。

翌日奏闻(使……听闻),太宗大怒。

谓仍(沿袭)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乱,乃(竟然)敢(于)中都(首都)白昼杀人。

即(立刻)严索捕,期(希望)必得。

有司惧罪,久之,迹(追究)其事,是乃(是)主人不胜(忍受)其愤而杀之耳。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 全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 全

四黎丘丈人1.(1)女,同“汝”,你(2)责,同“债”,讨债(3)反,同“返”,回来2.(1)仿效,装扮(2)到……去,前往(3)使……受苦,折磨(4)老人(5)彼,那个(6)本来(7)故意(8)往,去3.(1)(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

省略主语(2)扶着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省略宾语。

(3)他的儿子哭着磕头地说。

省略介词“于”4.(1)状语后置句。

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

(2)判断句。

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了。

(3)被动句。

老人的智慧被貌似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

5.不能。

因为它点出了全篇的寓意说在。

作为一种文体,寓言通常会在故事的结尾处揭示它的寓意。

五记王忠肃公翱事1.(1)内通纳(2)贾通“价”(3)识通“志”,标记,记号(4)阳用“佯”,假装2.(1)对……说(2)禀告(3)买来的(4)按照3.(1)代王翱女婿的官职名,代王翱女婿的姓名(2)代太监姓名(3)代“我”,太监自称4.(1)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情意罢了。

(2)你们的伯父很廉洁,你们(过得)该不会很贫苦吧?5.(1)女婿最终没有调职。

王忠肃公不以权谋私。

(2)原先封存好的记号仍是当时那样。

王忠肃公不贪馈赠,能为后人着想。

六《梦溪笔谈》二则1.c2.(1)还(2)确实(3)雨停云散(4)靠近(5)渐渐(6)越过3.c4.(1)不一会儿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方去了。

(2)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

5.是时久之次日6.比喻陨石坠地时的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7.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七萧颖士恃才傲物1.(1)人:今义只指东西,词义缩小(2)美景:今义胜利(3)突然:今义凶暴(4)很:今义略微,词义转移(5)道歉:今义感谢(6)遗憾:今义怨恨,词义强化(7)怠慢:今义忽然,不经心(8)死在,是两个单音节词:今义最终,一个双音节词2.(1)“陵”同“凌”,侮辱(2)“卒”同“猝”,突然(3)“常”同“尝”曾经3.D4.(1)萧颖士曾经登门拜访,但未能面见到他,现在他很是惊愕。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_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_

宋词鉴赏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

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2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2、参考答案:(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得分关键:“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该点2分。

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该点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作者辛弃疾__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开创的。

(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

[整合]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

[整合]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

[整合]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宋]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②还叹学齐优③。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释]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多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

②迁流:迁徙、流放,诗人此时被远遣到巴蜀任职。

③齐优:曲意承欢、讨好人的齐国优伶。

1.颌联________以喻写悲愁之多,以________暗写时光流逝。

2.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化用同一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江声不尽草木秋2.(1)同:都借孙权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异:①辛词以“无觅孙仲谋处”表达遗憾和失落之情;②陆诗以“何须似仲谋”表达激愤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

“江水不尽”用流水的奔流不息,来写“英雄遗恨”之多之绵长;“草木秋”写秋天到来,草木零落,表现时光的流逝。

由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注意填空时,第一处填写“不尽”“江声”或整句均不得分;第二处填写“秋”或整句均不得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

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

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

此联表达的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遗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o r p e r s o n a l u s e o n l y i n s t u d y a n d r e s a r c h;n o t f r c o m me r c i a l u s e15.蔡邕听琴1.(1)朝向,对着 (2)刚才 (3)刚才 (4)朝北的窗(这里是作动词,开窗) (5)奔向,趋向 (6)接近,临近 (7)方向 (8)如果。

(说明:上述意义中,“朝北的窗”是本义。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也。

”《诗经·豳风·七月》“穹室熏鼠,塞向瑾户。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引申出“朝向”、“对着”、“方向”、“趋向”、“临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2.(1)等到 (2)偷偷地 (3)急忙 (4)退。

3.(1)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2)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4.依声知良木,裁为焦尾琴;依声辨杀机,正中弹者意。

16.优孟马谏1.(1)文:本义是花纹,引申为华美,用的是引申义。

华:本义是光彩,引申有显赫、华美、豪华等意义,句中义是豪华,用的是引申义。

(2)求:本义是皮衣,假借为寻找,寻求,用的是假借义。

薄:本义是草丛,引申有迫近、微薄、减轻等意义,句中义是微薄,用的是引申义。

(3)闻:本义是听见,引申有知道、见闻等义。

句中义是传播,用的是引申义2.(1)为……治丧;(2)同“诤”,劝谏;(3)竟然;(4)交付3.(1)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

(2)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

4.优孟善讽谏,先假意劝说应以人君之礼厚葬马,然后使楚王自省“贱人而贵马”行为的荒谬。

17.楚庄王绝缨1.(1)本义,酒喝得很畅快叫“酣”;引申义是尽兴,如酣睡。

(2)引申义,拉扯。

(3)本义,牵扯,拉。

(4)本义,丝断,冠缨也是丝状物。

2.C(都是有指代义的助词,但C项指代是“绝缨”的行为,余项都是指代人)3.(1)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节而使臣子受辱呢?(2)(你)五次交战五次奋勇上前,最先击退敌人,又最终取得胜利。

(3)(我)又不曾特别地优待过你,你为什么这样毫不犹豫地为我出生人死呢?4.B5.(1)楚庄王认为“绝缨者”之失,是由于自己赐酒使醉;(2)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3)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4)也是楚庄王爱惜人才的表现。

·18.弈喻1.数:(1)屡次;引申义;(2)几,若干;引申义;(3)计算;引申义。

本义是数目。

//易:(1)(3)都是“交换”;本义;(2)轻视;引申义。

//定:(1)定准,标准;引申义;(2)判定;引申义。

本义是安定。

//已:(1)止,停止;本义;(2)已,同“矣”;通假字。

2.(1)及,赶上;(2)终,结束;(3)求学的人;(4)相处;(5)本来;(6)考虑;(7)隐瞒;(8)竟,简直。

3.(1)助词,相当于“的”;(2)代词,指代“一着之失”;(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4.(1)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

(2)我检查我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3)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都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

5.在输棋后,才领悟到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优劣。

(只要意思对即可)6.即使是孔子圣人,也难定是非之真,何况普通人。

7.本体是“读古人书“与今人居”,喻体是“观弈”;相似点是:看人过失,认为自己高明。

8.B[没有正反对比]19.燕王学道1.(1)(2)(3)都作“惩罚,责罚”解。

[“谴责”太轻,与文意不合;作“杀戮”,孤立地看,似通,但“诛学者之晚”的“诛”绝非杀戮之意,句意是指那个被燕王派去学“不死之道”的人没有及时赶上学习,因此燕王要惩罚他。

据此推断,三个“诛”都作“惩罚,责罚”解]2.(1)方法;(2)来得及;(3)对的、正确的;(4)考察;(5)迫切;(6)莫过于3.B[助词,相当于“的”/代词/助词,用于主谓之间)4.(那个门客)不能使自己免于死亡,哪里能够使燕王长生呢?20.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1.②这个“见”字是一般动词,会见(或看见)的意思。

①③④⑤三个“见”字都是“使……谒见”的意思,也即“引见,推荐”的意思,读音也变为xiàn。

其中④⑤两句因有省略,不容易看出来,但可根据上文意思推断出来,④全句应是“君已见孔子(于君)”,⑤全句应是“太宰因弗复见[之于君)也”。

2.(1)子圉害怕孔子受到国君的器重。

(2)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国君也将会看你如同蚤虱那么渺小了。

3.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即嫉贤妒能,不顾公义。

给我们的启迪是:为国家选材是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的。

4.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自己在第三者眼中和孔子竟会差这么多。

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让孔子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所以才会这么做。

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引见孔子的决心。

21.鬼怕恶人1.(1)通“途”;(2)庄严;(3)回头看;(4)踩(后面跟宾语“之”,可推断“履”作动词);(5)竟然;(6)责罚。

2.A[都表转折,但,却。

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脚);C介词,被/动词,作为;D介词,表对象,对或给/介词,表处所,在) 3.(1)既然这样,那么灾祸应该施加给后面过来的人。

(2)侮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3)前面的那个人已经不信(鬼神)了,(我)又怎么能降祸给他呢1 4.鬼害怕不信鬼神的人,不怕信鬼神的人。

或答:讽刺在这个世上的恶人,如官吏,以及恶霸、流氓,他们鱼肉人民,欺侮百姓,但又往往是欺软怕硬的。

谁对他们顺从乃至屈膝,他们便得寸进尺,谁向他们反抗、蔑视,他们反倒会稍有收敛。

22晏子忠上而惠下1.(1)能耐[“何能”是名词性结构) (2)能够C用在动词前) (3)(4)使……震动(都是使动用法)(;)(6)震动(一般动词用法) 2.(1)本来 (2)恐怕,大概。

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3)受迷惑C句意含被动: (4)仁爱 3.如果你去说明此事,君臣都会得到解脱。

对国君忠诚,难道就一定要伤害别人吗?4.夸耀自己的能力,好使国君欣赏。

5.做人既要真诚不欺,又要注意用适当的方法教育犯错者。

23.神宗驳诬1.(1)囚禁,拘押;(2)惩处;(3)列举、检举;(4)解脱,开脱;(5)减轻;(6)告诉 2.(1)苏轼(2)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 (3)苏轼 3.(1)苏轼不把皇上视为知己,却要寻求地下的蛰龙作为知己,这不是不臣服之心又是什么呢?(2)他只是自己歌咏桧树,和我皇上有什么相干呢? 4.文字狱C F 5.激烈直率的语言抨击、痛斥[由文章来看,作者是否定和鄙夷“时相”的卑劣行为的。

所以“丑言”不是“坏话”,而是“激烈直率的语言”。

“诋”不是“诋毁”,而是“抨击、痛斥”的意思) 6.同情苏轼受到的冤屈;痛斥小人制造“文字狱”的丑恶行径。

24.田单将攻狄1.(1)攻破,攻下;(2)外城;(3)收复;(4)告辞;(5)攻下;<6)通“唱”;(?)这样;(8)记住。

2,A[此项不是表原因的用法) 3.田单 4.(1)将军您有誓死的决心,士卒也没有生还的念头。

(2)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5.破燕复齐的临战心态: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攻狄不克的临战心态:有生之乐,无死之心。

6·攻狄之前:拜见鲁仲连,征询看法,对他的话不以为然,不辞而别;/攻狄不克之后:虚心求教,接受批评,心悦诚服。

7.D(攻城关键在将帅和士兵能上下一心,有高昂的土气和必胜的决心。

A项偏重将帅“丧失斗志”,B项忽略将土因素,C项说“只有土卒奋臂欲战”文中缺乏依据。

故选囚25。

澄子亡缁衣1.(1)其:第三人称代词,她的,代妇人;(2)尊称,您,代称澄子;(3)指示代词,这个,代“缁衣”;(4)己称代词,自己;(5)尊称,您,代妇人;(6)第一人称代词,我。

2.(1)丢失。

(2)同“途”,道路。

<3)作动词,穿。

(4)放开。

(5)给。

(6)抵,偿。

3.(1)你虽然丢了一件黑衣服,但我身上穿的这件黑衣确实是我自己缝制的啊。

(2)用单层黑衣抵换双层夹衣,您难道不是占了我的便宜吗? 4.寓言中的澄子是一个强横的不讲道理的人。

他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肆无忌惮地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且公然宣称自己损人利己的行为使被掠夺者得到了利益。

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

26,孟子见梁襄王1.(1)第三人称代词,代梁襄王;(2)疑问代词,同“何”;(3)第一人称代词,代孟子;(4)疑问代词,谁;(5)无主代词,没有谁;(6)指示代词,那;(7)指示代词,这样,指代禾苗蓬勃地生长;(8)指示代词,这样,指代“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9)疑问代词,古今义相同。

2.(1)“卒”通“猝”,突然;(2)“由”通“犹”,如同。

3.(1)告诉;(2)靠近;(3)跟从,归/顷;(4)如果;(5)统治人民的人;(6)如果,果真。

4.D[①代词,它,代天下;②和④都是代词,他,代国君;③助词,连接主谓之间) 5.(1)“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他说:“天下安定于统一。

”[后半句也可译成“天下统一了才能安定”)<2)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人,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6·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君泽/民心。

27.楚人养狙L(1)第三人称代词,代养狙者;(2)有人,不定指代词;(3)第三人称代词,它们;(4)作第三人称代词用,他;(5)有人,无主代词;<6)第三人称代词,代狙公。

2.(1)到,前往;<2)栽种;(3)同“欤”,语气词;(4)靠,倚靠;(5)一起;(6)终于;(7)觉醒;(8)开导。

3.(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大概就像狙公一样吧?4.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

28.杜蒉扬觯1.<1)疑问代词,哪里;(2)指示代词,这杯酒;(3)第一人称代词,我;(4)第二人称代词,你;<5)疑问代词,为什么;(6)活用于第一人称,我[这句的“饮”,仍是使动,即“罚我喝酒”的意思) 2.(1)作陪;(2)登;(3)走下殿阶;(4)比;(5)告诉;(6)同“忘”,忘记[疾:犹言忌讳之事);(7)参加C知防:主管防止违礼的事。

知:主管);<8)高举(觯:饮酒器皿) 3.A[名词作动词,敲击。

余项均为使动用法:使……进来;使……饮酒) 4.(1)刚才(我)心想你可能要开导我,所以不跟你说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