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知识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7年4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7年4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2.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①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他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斯密和李嘉图②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腹壁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德国古典哲学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黑格尔。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费尔巴哈;4.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5.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社会理想;事项统统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以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离。

8.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9.马克思主义体系中,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是实践的观点11.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知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知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本质5、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6、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6、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7、实践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意义。

10、发展的实质。

11、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15、度的含义及意义16、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1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8、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

▲20、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章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各派哲学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4、能动反映论的特点5、认识运动的一般发展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7、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8、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

▲9、真理客观性▲10、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3、价值的本质、特征14、价值评价的功能。

▲15、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意义。

第三章1、唯心史观及其缺陷▲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关系及意义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5、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意义7、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8、国家的实质、国体与政体▲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行规律及意义▲10、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2017版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2017版

第七章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无论托马斯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和欧文的“和谐公社”,它们都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想社会形态,但是,在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未来社会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将其建立在唯心史观之上。

恩格斯曾经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者一样,他们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于所谓“永恒真理”、“永恒正义”和“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的理性原则之上。

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牢牢地构筑于唯物史观的基地之上。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把未来理想社会看成是某些“天才人物”的创造发明,因而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是由未来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我们只能对未来的社会作大致的构想,而且这些构想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却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样的蓝图“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一)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1)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个最重要必背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0个最重要必背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通过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概括为三点区别、三点联系:(1)三点区别: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2)三点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

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否认物质决定作用,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否认意识和物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主张意识就是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的庸俗化。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不同哲学派别的对立(1)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笛卡儿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又认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实体都是上帝创造的,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如统一于“心”,统一于神等)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多样的。

因为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各种运动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差别。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的就是世界的多样性。

而这种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相对的、可变的,体现了事物的个性。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实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批评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中主义观点时,第一次明确指出:“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是统一的,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题库(2017)(4)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题库(2017)(4)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题库(2017)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2.C 13.D14.A 15.C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多项选择题答案】1.BCD2.BCD3.ABC4.BC5.AB6.ABC7.CD8.AB9.BCD 10.ABCD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27(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27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0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2(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34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37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40(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402.事物的永恒发展41(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3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45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互相转化46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47(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48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48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50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54(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客观性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55(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作用56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57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63(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3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64(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66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66(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682.从认识到实践69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70第二节,真理与价值71(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72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733.真理与谬误75(2)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78(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及其特征79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81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824.价值和真理在事件中的辩证统一83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85(1)一切从实际出发85(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87(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89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9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9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95(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00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02(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05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07(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极其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109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09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10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与曲折性111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12(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12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3(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15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6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18(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19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20(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0(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2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2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25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26(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1272.显示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28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128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305.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132(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133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1333.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134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134第四章资本主义的行程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式一级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矛盾139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1392.资本的原始积累140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42(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生产的历史条件143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443.价值量的决定145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46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47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9(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51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52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53(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53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54(2)资本主义所有制1.所有制和所有权155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156(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57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593.资本积累1624.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1655.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167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68(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69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70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国家的只能和本质171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72(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177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177第五章资本狐疑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182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生产集中于垄断的形成182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83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184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185(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186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190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193(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1.经济全球化表现194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96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196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8(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98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1993.社会阶级、阶级结构的变化200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2015.政治制度的变化201(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205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05(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207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09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3(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13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4(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217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220(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221(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23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23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226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227(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227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228(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231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32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235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37(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2382.社会主义在自我反战和完善中走向辉煌239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42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43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244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245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246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247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247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248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253 (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53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254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相近的细节描绘254(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55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58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60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263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263(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264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265(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265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66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26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268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269(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271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272。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的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1、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矛盾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认识论1、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问题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①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②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知的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人们面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

有神论:以不同的方式承认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存在,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神支配和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无神论:以不同的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的神的存在和作用。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么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不同的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①它为研究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为划分哲学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

②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

2.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2)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4.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 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5.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2、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特点:前因后果2.辩证关系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同时又是不确定的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③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a.一因多果,同因异果b.一果多因,同果异因c.多因多果,复合因果3、方法论意义①原因和结果范畴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内在依据,反对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②指导人类总结经验,预测未来,自觉地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二、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和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A. 对立表现在: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的原因,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B. 统一表现在: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决定论,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②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首先要立足于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③不要忽视偶然性,而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机遇”和偶然性因素三、可能性和现实性1.现实性: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可能性: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可能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着客观的根据和条件不可能性: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2.辩证关系对立性:一个表示的是客观情况,一个描述的是事物的发展趋势统一性: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

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不利的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3.方法论意义①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出全面分析②争取好的可能性,防止坏的可能性③进行量的分析,把握可能性的大小④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四、内容和形式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2)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要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和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