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本科)教育心理学_0002-四川电大-课程号:5107104-答案

教育心理学(本科)教育心理学_0002-四川电大-课程号:5107104-答案

教育心理学(开放本科)教育心理学_0002

四川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5107104 参考资料

、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以下关于动作技能的培养,错误的是:()

A. 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B. 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C. 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

D. 示范与讲解。

参考答案:B

2. 加里培林把智力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五个阶段,以下哪个不属于这五个阶段。()

A. 活动的定向

B.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

C. 自动化

D.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

参考答案:C

3.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恍然大悟”或“豁然开朗”的情况,这一现象可以用以下哪个来解释。()

A. 心理定势

B. 迁移

C. 酝酿效应

D. 功能固着

参考答案:C

4. 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属于学习的()。

A. 理解

B. 迁移

C. 应用

D. 定势

参考答案:B

5. 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

A. 认知

电大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参考答案 ( 第1 ― 3 章) 一、简答题( 每题 5 分, 共 40 分)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 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 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 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 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 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 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 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 可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 借助具体事物, 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 能不借助具体事物, 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 差异 P58- 答: 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 动机差异, 主体性差异, 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 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 答: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 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 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

为或思维的变化; 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 也有思维的变化; 学习过程可 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 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 她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 大部分的人类 行为是经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 暗中摸索过程, 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观察学习就是人们经过观察她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 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 经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 而经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任何学习, 只要经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 因此, 对于人类来说, 观察学习更为重要。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 她认为: ( 1 ) 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 2 ) 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班杜拉认为强化能够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精编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4-5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4-5 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4-5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四一、名词解释(共 7 道试题,共 30 分。)题目1 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题目2 测量测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题目3 标准分数标准分数是以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标准分数是相对于原尺分数而言。采用标准分数就是为了克服原尺分数的局限。 题目4 标准差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SD或S是标准差的缩写。σ是标准差的标记。 题目5 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题目6 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题目7 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充分把握先行

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题目8 简述个体差异的含义及正态曲线下的1S~3S的面积答: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质的差异,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或程度的差异这意味着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一父(母)为子女的考试成绩变得低于邻居子女3分而忧心忡忡,这反映他(她)把学习成绩的差异看作了质的差异。 在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的一个标准差里包括了34.13%人口或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34.13%人口。在正态分布的左右3S范围里有99.86%的人口。 题目9 简要分析造成偏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答: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1)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2)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分布;(3)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峭分布也是偏离正态的,这是因为抽取太相似的个体而造成的。(4)“犬牙”分布,若丘陵地貌的横截面,这往往是样本太小造成的;测量也会影响个体差异的分布形态。测验越容易,越容易形成负偏态,而越难就越容易形成正偏态。 题目10 简述连续分数和级类分数的优缺点答:连续分数的优缺点:连续分数档次多,也就是个体差异多,于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由于个体差异的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

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2019电大教育心理专题二答案

形成性考核二 一、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1 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题目2 自发恢复 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题目3 分化 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题目4 条件刺激的泛化 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题目5 效果律 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题目6 强化 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题目7 惩罚 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题目8 对象-对象期望 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题目9 替代学习 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题目10 行为-结局期望 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 7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11 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答: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1)人的经典条件反应有时可以非常迅速地形成,甚至CS-US仅仅联结一次就够了。这里的原因在于人类个体有意识,他(她)可以把实际刺激的偶然一次联结保存在头脑里,然后在头脑里浮现出这样的刺激联结景象,浮现一次就相当于这些刺激联结一次。由于人类个体可以众多次地浮现这样的景象,这就相当于众多次的实际联结,于是就人而言,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CS-US的多次联结就未必是必要的。(2)也正因为人类个体可以在头脑里众多次地浮现CS-US的联结景象,因此CS与US在实际上的多次不联结也未必能使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消退掉,除非当事人在脑海里遗忘了这样的情景,或者虽然忘不了,但是以后这种情景再度浮现于脑海时已经不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了。这里都体现了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所起的作用。 题目12 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一、选择题 1. 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 )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B.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C.德国心理学冯特 D.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CD ) A.维米斯基 B.皮亚杰 C.华生 D.斯金纳 3.知道“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属于( B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B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5.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包含的内容有( ABC ) A.认知领域的学习 B.悄感领域的学习 C.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D.智力技能领域学习 6.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7.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C )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家是( ABC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布鲁纳 9.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采用编制歌诀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这属于( D ) A.复述策略 C.精加工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D.联想策略 10.下列项目中叙述正确的是( BCD )。 A.复述主要是死记硬背 B.勾画、眉批和做笔记是一种认知策略 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D.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11.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A )。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心理专题电大答案形考

1 . 基因的显形效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 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 3.环境 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 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 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 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 9.依恋 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诀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诀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1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的特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3.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霍尔 C.利托尔诺 D.华生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社会活动 7.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8.“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情境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别性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关心学生的学习 B.教书育人 C.班主任工作 D.教学 10.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1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A.法国的左拉 B.英国的斯宾塞 C.中国的孟子 D.苏格拉底 12.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小组教学 13.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14.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电大教育心理学小抄

教育心理 一、单选题 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B.17)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霍尔)的代表性观点。 二、填空题 1.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 三、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 2.依恋答: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示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庭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的豆”。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适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通话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的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在心理学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行为方式,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学习: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12、自发恢复: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做“自发恢复”的现象。每后一天的第一次(甚至第二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应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13、分化: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14、条件刺激的泛化:在特定的条件反映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 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条件刺激 的泛化。 15、效果律: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 伴随着或跟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 强;反之如果伴随着或跟随着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 么这项联结会消弱。 16、强化: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 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 17、惩罚:是指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对行为失当的学生投以不满的 一眼,责令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赶快补交作业,批评犯了错误的学 生,哪怕语气或措辞是严厉的,还包括按其行为失当的严重程度 而取消这名学生在一项重要活动中担任某个重要角色的资格、撤 消先前拟订的给予某学生一项荣誉的决定等等。 18、对象——对象期望 19、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观察学习可以称为替代学习,意思是 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 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 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 20、行为——结局期望 21、命题网络的形成: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命题网络 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2、视觉意象: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 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成。 23、陈述性知识: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 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24、精制:精制也称“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 增强意思的添加。 25、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 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的说,就是分门别类,甚至 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26、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 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彼此区别,有相 互支持。 27、模式: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 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一个模式 的诸元素及其组织方式可以十分明晰,也可模糊朦胧,不过一经 比较回觉得差别很显著,一个模式即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空 缺的但不妨碍识别,此时这些不空缺的成分及其组织关系都是一 些关键特征。 28、概念:在以词语为中介的学习中,一个概念可以看作一个模 式,其实概念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对万物进行分类 和归组。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 指一类或其中的一个成员。 29、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 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30、合成:作为学习序列行动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就 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最后成 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3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 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数学表达为:红皮书47页6个体差异 =Xi-`X。 32、测量: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3、标准分数:已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 34、标准差:很多个体差异是呈正态分布的,“正态分布”又称“正 态曲线”。也叫“钟型曲线”;它左右对称,中间隆起成单峰;两 边从数学上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相 交。被确立的一个固定的比较点,就是平均值;正态分布的单位 称为标准差。 3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 述。 36、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 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 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充分把握这些项目, 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比如不认识起码数量的字,则阅读从何谈 起?若不会乘法,则除法怎么学? 38、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是指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 陈述。 39、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 成的预料。 40、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的社会化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 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一、单选题 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 B )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 大人”?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教育心理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教育心理专题试题 一、单选题( 每小题2分, 共20分) 1.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细胞里有染色体, 染色体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DNA B.细胞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DNA; DNA里有染色体 C.细胞里有染色体, 染色体里有DNA; DNA里有基因 D.染色体里有细胞, 细胞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DNA 2.”充气使气球变大, 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 这比喻是( )。 A.图式 B.同化C.顺应 D.平衡 3.皮亚杰把( )这一认知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种道德认知水平命名为是”自律的”道德。 A.前运算阶段后期 B.具体运算阶段前期 C.具体运算阶段后期 D.形式运算阶段前期 4.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 UR表示( )。 A.无条件刺激 B.无条件反应 C.条件刺激 D.条件反应 5.”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描述的是( )。

A.固定比率强化 B.可变比率强化 C.固定时距强化 D.可变时距强化 6.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7.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知识网络中的绝大多数命题都”休眠”着 B.”激活”一个命题就是把它从长时记忆调到工作记忆里来C.任何时候, 被激活的命题总是少数新知识 D.命题其实有不同的激活水平 8.日常观念一般把个体差异看作( )。 A.质的差异 B.量的差异 C.程度的差异 D.物质的差异 9.优、良、中、差的评定属于( )。 A.顺序分数 B.名义分数 C.区间分数 D.比率分数 10.为了减经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 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电大《教育心理学》(本)期末试题及答案 必须掌握

《教育心理学》(本)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每题中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 1.桑代克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使(A)成为了教育心理学的中心领域。 A.学习 B.人格 C.意识 D.动机 2.注意品质的优劣体现在(ABD)。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起伏 D.注意的转移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D )。 A.布鲁纳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奥苏贝尔 4.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有(AC)。 A.命题 B.产生式 C.命题网络 D.概念 5.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恍然大悟”或“豁然开朗”的情况,这一现象可以用(D )解释。 A.心理定势 B.功能固着 C.迁移 D.酝酿效应 6.认知好奇心是(B)的核心。

A.外来动机 B.内在动机 C.成就动机 D.主导性动机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7.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的关于教育 过程心理现象的整合性认识及总结,寻找其中规律性的方法。 8.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指将新概念纳入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之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9.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10.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 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为止,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