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精妙概括,它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运行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费孝通先生的论述中,差序格局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这个圈子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势力、地位和影响力。
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西方,团体是有明确界限的,成员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而在中国,关系则是从自己出发,像蜘蛛网一样,由亲及疏,由近及远。
这种差序格局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道德标准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对自己亲近的人,道德要求可能会宽松一些;而对关系较远的人,则可能更加严格。
例如,对家人的过错可能更容易包容,而对陌生人的不当行为则可能更加苛责。
这种亲疏有别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且,在差序格局中,公私的界限也相对模糊。
对于一个人来说,为了自己圈子里的人的利益,可能会牺牲更大范围内的公共利益。
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普遍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
在家庭关系中,差序格局的影响尤为明显。
在中国的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并非平等,而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秩序。
这种等级秩序并非是绝对的压迫,而是基于一种责任和义务的分配。
长辈对晚辈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晚辈则对长辈有赡养和尊重的义务。
在这种差序格局下,家庭的稳定和延续成为了重要的价值追求。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家庭关系也面临着挑战。
个人主义的兴起使得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家庭中的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在社会交往中,差序格局也体现在人情关系的重要性上。
中国人讲究人情往来,通过互相帮忙、送礼等方式来维系和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
读完这一部分内容,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具有很强的伸缩性,以“己”为中心,“己”的范围可大可小,取决于情境和需要。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是差序格局的基本单位。
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亲属关系复杂而有序。
从血缘关系出发,向外扩展到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
在一个家族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每个人都有着明确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家族的稳定和团结。
在这种格局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依赖于私人的道德。
道德标准并非普遍适用,而是根据亲疏远近有所不同。
对于亲近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帮助;对于疏远的人,则可能相对冷漠。
这种私人道德的特点,使得公共道德的建立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为人们往往更关注自己圈子内的利益和关系,而对于圈子外的公共事务缺乏足够的关心和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差序格局的影子。
比如,在求职、办事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而不是依靠公平的竞争机制。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差序格局的价值。
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亲人、朋友往往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予我们关心和鼓励。
这种基于差序格局的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要改变差序格局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公共道德的建设。
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意识,让大家认识到公共事务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减少人情关系对社会运行的干扰。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尤其是其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编织得错综复杂。
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横竖线条,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地往外推。
以“己”为中心,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激起的涟漪就是和自己关系远近不同的人。
我想起了老家村里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差序格局的生动体现。
我们村有个张大爷,他可是村里的“万事通”。
谁家有点啥事,都爱找他说道说道。
张大爷自己家里有几亩地,农忙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是叫自己的儿子、儿媳回来帮忙。
这是最里层的那圈“波纹”,血浓于水的亲情,没得说。
然后呢,他会喊上住得近的侄子侄女们来搭把手。
这就算是第二圈的“波纹”了,虽然比不上亲儿子亲儿媳,但也是自家人,帮忙也不含糊。
等到人手还不够的时候,张大爷就得去村里找其他邻居帮忙了。
这时候,他就得挨家挨户去说好话,送点自己家种的蔬菜啥的,算是表示感谢。
这一圈圈的关系,可不就是差序格局嘛!帮了忙的邻居,张大爷心里也记着这份情,等人家有事的时候,他也会主动去搭把手。
再说村里分地的时候,那也是差序格局在起作用。
村支书在决定怎么分地的时候,首先得考虑自己家族的利益,毕竟那是最亲近的一群人。
然后再平衡一下其他家族的情况,尽量做到大家都能接受。
要是谁家因为分地的事儿闹了矛盾,那也是先找自己家族里有威望的长辈出来调解。
调解不了,再去找村支书。
这里面的关系,细细琢磨,真的是差序格局的真实写照。
还有村里办喜事的时候,那场面更是把差序格局体现得淋漓尽致。
主家会先请自己的近亲来帮忙操持,比如准备酒席、招呼客人。
然后再请一些关系稍远但平时也有来往的邻居来帮忙打杂。
酒席上的座位安排也有讲究,近亲肯定是坐在最重要的位置,关系远一点的就往后排。
送礼的金额也不一样,近亲送得多,远亲或者邻居就送得相对少一些。
但这并不代表关系就不好,只是在差序格局里,亲疏有别,表达的方式也不同。
乡土中国第四五六章读后感

乡土中国第四五六章读后感一、第四章:差序格局。
读这一章的时候,就感觉费孝通先生像是拿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中国社会的关系结构。
“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可太有趣了,也特别贴切咱中国人的社交模式。
咱中国人的关系网啊,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水里头泛起的那一圈圈涟漪。
以自己为中心,像亲属关系就是最里层的那几圈,越往外关系越淡。
不像西洋那种团体格局,界限分明,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咱们呢,讲究的是个亲疏有别。
比如说,对待亲戚朋友,那帮忙的程度就看关系远近。
可能自己家兄弟找你帮忙,你就会掏心掏肺的,要是个远房表亲,可能就会斟酌一下。
而且这种关系还会随着情况变呢,要是这个远房表亲突然发达了,和你的往来多了,那他在你这个关系网里的位置可能就像被一阵风吹了一下,往中心挪了挪。
这就很奇妙,感觉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像是一个弹性很大的网络,每个人都在这个网络里找自己的位置,也在不断地调整着和别人的关系位置。
这一章让我对咱中国人打交道的方式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原来背后是有这么一套逻辑在的。
二、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这一章和上一章是紧密相连的呢。
因为有了差序格局这种人际关系的模式,道德观念也变得很私人化。
在西洋的团体格局里,道德是有一个公共的标准的,就像大家都得遵守的契约。
可是在咱们乡土社会里,道德更多的是看关系。
对自己家人,那就是孝悌之类的道德要求。
在家族里,晚辈要尊敬长辈,这是天经地义的。
而对于朋友呢,讲究的就是义气。
我就想到啊,在那些武侠小说里,主角们对自己的师父、兄弟那可是忠心耿耿,为了他们可以赴汤蹈火,这就是他们的道德准则。
这种道德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儿。
不过呢,这也有个小问题,就是有时候这种私人化的道德会让公平这件事变得有点模糊。
比如在家族里,可能因为是亲戚关系,就会对一些人的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总体来说,这种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也是咱乡土社会能够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就像一种黏合剂,把家族、把各种人际关系紧紧地黏合在一起。
乡土读后感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

乡土读后感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
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
作者提到”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
”虽然作者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是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人只有私德。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很明显,意思是中国人缺少公德心。
书中这整节,可以这样理解作者的核心意思:中国私德很强而且少公德心。
早在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就提出了一个着名的、一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人们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类似的论述:叶文宪教授说过“中国人并不是没有道德,我们有良好的私德,只是缺少一点社会公德而已。
”关于私德公德,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说明:1、为什么会产生“差序格局”?中国是一个家族化社会,家族构成社会基本单位。
因此中国人认为家是最亲近的社会关系,父母兄弟等时最亲近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由远及近,产生“差序格局”。
2、对公德私德的理解?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乡土中国》读后感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

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
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
作者提到”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
”虽然作者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是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人只有私德。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很明显,意思是中国人缺少公德心。
书中这整节,可以这样理解作者的核心意思:中国私德很强而且少公德心。
早在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一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人们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类似的论述:叶文宪教授说过“中国人并不是没有道德,我们有良好的私德,只是缺少一点社会公德而已。
”关于私德公德,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说明:1、为什么会产生“差序格局”?中国是一个家族化社会,家族构成社会基本单位。
因此中国人认为家是最亲近的社会关系,父母兄弟等时最亲近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由远及近,产生“差序格局”。
2、对公德私德的理解?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经典社会学著作,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差序格局,简单来说,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我们常说的“五服”,就是这种差序关系的一种体现。
从自己往上数,有父亲、祖父、曾祖父等;往下数,有儿子、孙子、曾孙等。
随着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亲疏程度也在递减。
这种亲疏有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比如在家庭财产的分配上,往往是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子女获得更多。
在对待亲戚的态度上,关系亲近的走动频繁,关系疏远的则可能只是过年过节时才有所往来。
不仅是亲属关系,地缘关系在差序格局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一个村子里,同姓的人家往往会更加亲近,相互之间的帮助也更多。
而对于外姓的人家,则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隔阂。
这种基于地缘的差序关系,在乡村治理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在处理一些纠纷时,往往会考虑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远近,而不是完全依据规则和法律。
在差序格局中,个人的道德观念也是有差别的。
对于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往往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比如要求子女孝顺父母、兄弟之间要相互友爱。
而对于关系疏远的人,道德约束则相对较弱。
这也就导致了在一些情况下,人们会为了维护自己亲近的人的利益,而做出一些违背公共道德的事情。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交往范围也比较狭窄,大多局限于亲属和邻里之间。
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普遍的规则和制度。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差序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亲属和地缘关系。
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

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在看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就像一团乱麻,没有什么清晰的头绪。
但是费老的“差序格局”一下子就像一道光照亮了这团迷雾。
他说中国的人际关系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水里,激起的一圈圈波纹一样。
中心是自己,然后按照亲疏关系一圈圈地往外扩散。
这比喻真是绝了!我立马就联想到自己家的情况。
就拿过年来说吧,一到过年,家里的亲戚往来就特别频繁。
最核心的那一圈肯定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
这时候,不管是好吃的、好玩的,还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肯定是先想着他们。
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糖果,我妈总是先把最大的那几颗留给我和我哥,这就是那种以自己为中心,最亲近的人优先的体现。
再往外一圈呢,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虽然也很亲,但感觉和父母兄弟姐妹还是有点差别的。
再远一点的亲戚,像表叔、堂姨之类的,就更疏远一些,这种亲疏关系就像那一圈圈的波纹,越往外越淡。
而且我发现这种差序格局在人情世故方面也表现得特别明显。
如果是自己兄弟姐妹找自己帮忙,那肯定是两肋插刀,全力以赴。
但要是稍微远一点的亲戚,可能就会犹豫一下,考虑考虑自己的能力和代价了。
这在农村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比如说村里有人家盖房子,关系近的亲戚可能就会主动去帮忙,不要工钱,还自带工具。
而关系远一点的,可能就是去随个份子钱,意思一下就行了。
从社会层面看呢,这种差序格局也有它的利弊。
好处是它很有人情味,整个社会关系网络像是一张有弹性的大网,大家都在这个网络里相互依存。
在乡村里,这种关系让大家在困难的时候能够互相扶持。
比如哪家突然遇到个天灾人祸的,亲戚邻居都会来帮忙,送点粮食啊,捐点钱啊之类的。
但坏处也不少,这种格局很容易形成小团体,滋生裙带关系。
在一些乡村选举或者资源分配的时候,就可能不是按照能力或者公平的原则,而是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出现。
再和西方的人际关系一对比,就更有趣了。
费老说西方的人际关系更像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个体之间界限分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
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
作者提到”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
”虽然作者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是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人只有私德。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很明显,意思是中国人缺少公德心。
书中这整节,可以这样理解作者的核心意思:中国私德很强而且少公德心。
早在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就提出了一个着名的、一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人们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类似的论述:叶文宪教授说过“中国人并不是没有道德,我们有良好的私德,只是缺少一点社会公德而已。
”关于私德公德,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说明:
1、为什么会产生“差序格局”?
中国是一个家族化社会,家族构成社会基本单位。
因此中国人认为家是最亲近的社会关系,父母兄弟等时最亲近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由远及近,产生“差序格局”。
2、对公德私德的理解?
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3、为什么中国人公德较低?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人们一向引以为荣,为什么要被说成是没有公德?实事是,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时常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在意精心。
这样的做人态度实际上有一个发端,就是他的家庭。
这这其实是作者所说的差序格局”的根源。
我认为除了作者说的“差序格局”是造成中国公德低于西方的原因外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类似于政治制度理论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思是人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后才有精神方面(例如维持高的道德的方面)的需要。
依照这种理论,中国人和西方人相比,公私德的水平可能会低一些。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只涉及“五伦”关系的私德,对于对己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人缺乏有效的公德约束。
4.公德私德的关系:
按字面理解,很多人觉得私德是自私的,对他人、对社会发展有害而无一利,与公德作用相差甚远,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事实上,公德私德是有一定关联的。
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私德对于公德的意义:与公德相比较,私德行为只是影响自己和家人、亲戚和朋友。
私德往往发生在私域。
能够爱自己和家人、爱亲戚和朋友,都是良好的私德。
爱自己、爱朋友、爱亲人才能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
可以说私德是公德的基础。
反之、如果自己和家人、亲戚和朋友都不爱,何谈公德?
中国古人强调私德,而公德却极少有人问津。
古人所教的道德,私德居十之有九。
梁启超论私德时就说:“故养成私德,而德育之事思过半焉矣。
”其原因就在于,“公德者私德之推也”。
“推”,就是“推己及人”,就是将心比心。
只要“能近取譬”,公德便水到渠成。
所以,说古代不思考公德问题,不是公允的评价。
毋宁说,他们对公德建设的贡献,正是蕴含于私德建设之中。
公德对于私德的重要性:公德是“相善其群”,既包含公民善待作为集体的群体,也包含公民之间相互善待。
每个公民都应为公德建
设作出贡献,促进公德的进步就是爱护自己。
公德建设完善了,私德就获得了尺度。
公德善恶不分,私德行为就没有标准,没有分寸。
所以,私德虽然是公德建设的基础,但是只有公德的兴旺发达,才是群所以为群的根基。
正如个人的幸福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的进步而存在一样,私德与公德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运用我们的智慧将两者更加严丝合缝地对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