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技术流程

合集下载

导尿技术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导尿技术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导尿技术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且不同的患者可能会有特殊情况和需求,因此在操 作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规定进行操作。
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导尿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导尿管和尿道被污染。
导尿技术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 使用适当的导尿管尺寸: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体格特征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尺寸。 3. 缓慢插入导尿管:插入导尿管时要缓慢、轻柔,避免过度插入或造成损伤。 4. 避免过度固定:固定导尿管时要适度,避免过度固定导致不适或损伤。 5. 注意尿液流动情况: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及时记录异常情况。 6. 定期清洗导尿管和尿袋:根据医护人员的指导,定期清洗导尿管和更换尿袋,戴手套:确保手套干净、无损,并正确穿戴。 7. 导尿管插入:用非支持手握住导尿管,将其缓慢插入患者的尿道,直至尿液开始流出。 8. 固定导尿管:将导尿管固定在患者的大腿上,使用适当的固定器具,确保导尿管不会被 拉扯或移动。 9. 连接尿袋:将导尿管与尿袋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避免漏尿。 10. 记录信息:记录导尿的时间、导尿管尺寸、尿液的颜色、量和性状等信息。
导尿技术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导尿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以下是一般的导尿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洗手、戴手套、提供所需器材(如导尿管、消毒液、尿袋等)。 2. 告知患者:解释导尿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获得患者的同意。 3. 保护隐私:确保患者的隐私权,使用隔离帘或提供隐私空间。 4. 准备患者: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如仰卧位,将下体暴露。 5. 消毒:用消毒液清洁患者的尿道口周围区域,从尿道口向外擦拭,使用无菌棉球或纱布。

导尿操作流程

导尿操作流程

导尿操作流程导尿操作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帮助患者排尿。

下面是导尿操作的具体流程:1. 准备工作:a. 检查医嘱,确认导尿的目的和方式。

b. 洗手,带上一次性手套。

c. 选择合适的导尿器和导尿管,检查导尿器是否完好无损,已打开导尿袋的密封包装。

2. 向患者解释导尿操作的过程和目的,获得患者的同意。

3. 保证患者的隐私,帮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或半卧位,髋关节外展(女性插入前会对患者丁字裤的前后端进行扯拉开,使尿道口充分暴露)。

4. 洗手,戴上手套,进行导尿器的消毒处理。

5. 提醒患者进行小便,尽量排空膀胱。

6. 卫生处理:清洁患者会阴周围皮肤,从尿道口向肛门方向进行清洁,使用无菌纱布或湿纸巾,尤其要注意外阴部清洗,女性患者清洗时应根据解剖结构优势从尿道口开口处向肛门方向擦拭,在用前按压膀胱区域的肌肉,协助将尿液清除。

7. 插入导尿管:向患者解释整个插入过程,将导尿器的注射口涂抹适量润滑剂,仔细取出女性的阴道导尿管,或者男性患者的尿道导尿管,小便虹吸袋对着洁净尿盆口,并将导尿管的前端从尿道口插入患者的尿道。

注意在插入导尿管时切勿向上升入膀胱,须扶持导尿管循其应有之通道轻推下深,当出现尿液流出导尿管,并有引流感觉时表示导尿管已经达到膀胱内。

8. 将导尿管连接到导尿袋:在导尿管的末端插入导尿袋的连接管道,确保连接管道的阀门已关闭。

9. 检查导尿系统:检查导尿袋是否漏气,是否能顺利引流尿液。

10. 固定导尿管:使用专用的导尿带将导尿管固定在患者的腿上。

11. 冲洗导尿管:每天至少冲洗导尿管一次,以防导尿管堵塞。

12. 与患者交流,记录导尿操作的相关信息,包括导尿时间、导尿管的尺寸等。

13. 结束导尿操作后,要适时洗手,移除手套,清理工作环境。

总结:导尿操作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时需要准确、耐心、细心。

医务人员在导尿操作时要注意个体差异,按照操作规范和医嘱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正确进行导尿操作的步骤和卫生要求

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正确进行导尿操作的步骤和卫生要求

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正确进行导尿操作的步骤和卫生要求导尿是一项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在医疗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进行导尿操作是确保患者健康和安全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导尿操作的步骤和卫生要求,以确保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的正确进行。

一、准备阶段在进行导尿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1 洗手:护理人员应该在进行导尿操作前彻底洗手,以确保手部清洁。

洗手时应使用肥皂并充分揉搓双手,包括手背、手指、指尖、指甲等部位。

1.2 器材准备:护理人员需要准备导尿管、洁净手套、消毒液、清理剪刀等必要的器材。

而且要确保所有器材在使用前进行消毒和清洁。

二、操作步骤正式进行导尿操作前,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2.1 打开包装:将导尿管的包装打开,确保导尿管与器材保持无菌状态。

2.2 焦虑缓解:在进行导尿操作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导尿操作的目的和步骤,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2.3 暴露膀胱区域:将患者隐私得到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卧位或俯卧位使患者的膀胱区域暴露出来,利于后续操作。

2.4 皮肤消毒:将消毒液倒入无菌盘中,用棉球沾湿消毒液后,从膀胱区域中线向两侧,通过旋转的方式对皮肤进行彻底消毒。

2.5 戴手套:将洁净手套穿戴好,以确保手部的清洁和无菌。

三、插入导尿管3.1 拿起导尿管:用非支手拿起已准备好的导尿管,另一手将用湿消毒液浸湿的棉球放入膀胱口。

3.2 导尿管插入:用主手将导尿管缓慢插入膀胱,同时观察尿液的流动情况,以确保插入位置准确。

3.3 固定导尿管:将导尿管固定在腿上,避免滑动和脱落。

同时,确保导尿管与尿袋有效连接。

四、结束操作在导尿操作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做以下几点。

4.1 检查尿液:观察导尿管中的尿液流动情况,确保导尿通畅且没有异常情况。

4.2 清洁整理:将患者的膀胱区域整理干净,并将残留的消毒液和其他废弃物进行清理。

4.3 记录观察:在护理记录中详细记录导尿的时间、尿液的颜色、量和情况等重要信息,以供后续参考。

导尿技术操作流程

导尿技术操作流程

导尿技术操作流程
导尿技术操作流程
导尿技术是指为限制尿液排出时的尿失禁发生,并缓解尿潴留时体内发生的渗
漏尿病情的护理技术。

导尿技术的操作流程以下是导尿技术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备受皮肤操作。

准备需要的材料,包括皮肤操作材料、护理材料、护
理产品、物品清洁卫生布,准备清洁水,将备受睾丸周围及表面的污垢清洁干净,用完洗手后,把备受皮肤操作地方用无菌棉软签棉敷,使表面干净易受操作
第二步:口腔内穿刺。

概述主动脉内穿刺打开管路,用消毒缓冲液清洁穿刺口,将穿刺针穿入口腔内,直至出现外露,拔针后轻揉穿刺口
第三步:插管成形。

用超声波检测两段管的位置,将形成和成形好的插管穿入
主动脉内,拔针后收紧结扎将插管固定于穿刺口处,用消毒缓冲液进行清洗
第四步:检测管道压力。

检查插管压力是否正常,并记录插管压力,如果压力低,可以按沐足步骤加强保护
第五步:拔针净。

用护理液消毒拔针口,用医用布棉块紧贴拔针口处,给予特
殊的护理材料进行护理,比例穿刺。

检查备受睾丸状态,进行备受胃口压力监测,穿刺处需要注意卫生,定期清洁,并及时配备药物预防和护理。

以上便是导尿技术操作流程,完成这些操作之后,就可以对病人实施导尿技术
以缓解他们的尿液排出和尿潴留等病情的发生。

这项技术的操作不仅有利于改善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有助于预防尿液渗漏情况的发生。

导尿技术流程范文

导尿技术流程范文

导尿技术流程范文导尿是一种医疗护理技术,用于排除尿液,常见于不能正常排尿的患者,例如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后、尿潴留等情况。

下面将介绍导尿的技术流程。

1.准备工作:-首先明确导尿的目的,并向患者解释导尿的过程、风险和需求患者的同意;-检查导尿所需的器材是否齐全,包括导尿管、消毒液、无菌手套、消毒纱布等;-清洁工作区,保持干净、整洁,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患者在手术台上或床上舒适地躺下,隐私得到保护。

2.手部卫生:-戴上无菌手套;-洗手,使用手消毒剂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手部;-数秒后,彻底清洗并在干燥后离开。

3.客观评估:-检查导尿的适应症,如病史和尿潴留症状等;-检查患者的泌尿系统状况、皮肤和尿道是否有异常。

4.准备导尿器材:-打开导尿包装,保持无菌;-拿起导尿管端口,避免污染;-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尺寸,一般成年男性为18-20Fr,女性为14-16Fr。

5.导尿准备:-告知患者导尿的目的和过程,并提醒其放松;-避免交叉感染,可使用无菌润滑液涂抹导尿管末梢。

6.导尿过程:-将导尿管的一端连接到导尿袋,并将导尿袋放在床侧;-使用无菌盆和清洁剂进行外阴清洁,女性需分开阴唇;-用消毒纱布包裹患者的会阴部,并请患者分开双腿;-使用无菌手套抓住导尿管,插入尿道。

通过有经验的护士或医生进行指导,插入尿道时要注意与患者配合,切勿使用过多暴力。

-当尿液开始流出时,轻轻向前推进导尿管,使其进入膀胱;-在导尿过程中,保持导尿管和尿袋的连接处无松动,避免细菌进入导尿道;-当尿液充分排出后,将导尿管从尿道中缓慢取出。

7.导尿之后:-清洁和储存导尿器材,并妥善处置废弃物;-记录导尿过程,包括导尿前后的尿量、性状以及患者症状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导尿过程中,护士或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和配合,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伤害。

导尿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注意是否出现尿道感染、膀胱刺激症状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总结来说,导尿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操作,需要护士或医生按照统一的操作规范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门诊病人导尿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门诊病人导尿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门诊病人导尿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 确认患者的导尿需求- 准备所需器械和材料,如导尿管、消毒液、手套等- 确保手部清洁,并戴上手套2. 解释程序- 向患者解释导尿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回答患者可能的疑问3. 保护隐私- 确保患者隐私,拉上窗帘或拉门4. 位置调整- 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仰卧位- 使用床栏或护士帮手固定患者的位置5. 个人卫生- 洗手并戴上手套- 准备消毒液洗净导尿管6. 提供膀胱排空- 使用消毒液清洗患者的会阴部- 使用清洁巾或抹布擦拭,保持干净7. 导尿管插入- 用抹布固定尿道口,以确保导尿管的插入方向准确- 将导尿管小心地插入患者的尿道,直至尿液开始流出导尿管为止- 确保导尿管的顶端进入膀胱8. 固定导尿管- 用导尿管固定器将导尿管固定在患者的腿上,以防止其移动或滑落9. 清洁和卫生- 将导尿管和周围区域清洗干净- 将尿袋与导尿管连接,确保连接处无漏尿10. 完成程序- 向患者解释导尿的完成,并告知后续护理注意事项- 记录导尿的细节,包括时间、尿液量和特殊情况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患者准备与配合程度- 自愿配合和接受导尿操作:5分- 需要耐心劝导但最终配合:3分- 非常抵触并需要额外的措施:1分2. 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操作熟练、准确:5分- 操作基本准确但缺乏熟练度:3分- 操作不够准确甚至犯错:1分3. 卫生与感染控制- 严格遵守消毒和手卫生规程:5分- 遵守部分规程但有改进空间:3分- 不够遵守卫生规程:1分4. 患者的舒适程度维护- 操作过程中保持患者的舒适,并及时解决不适问题:5分- 操作过程中有轻微不适,但及时纠正:3分- 操作过程中忽视患者的不适或痛苦:1分5. 文件记录和报告- 完整、准确地记录导尿过程和特殊情况:5分- 有记录但不完整或有错误:3分- 没有或记录不完整、不准确:1分以上评分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评分以机构内部的要求和标准为准。

导尿术操作流程

导尿术操作流程

导尿术操作流程
导尿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帮助患者排尿。

导尿术操作流程如下:
1. 准备工作:在进行导尿术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包括导尿管、导尿袋、消毒液、手套等。

同时,需要告知患者导尿术的目的和过程,以获得患者的合作。

2.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脱下下身的衣物,保持躺卧或坐姿。

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隐私和舒适的环境,以减少患者的紧张和不适感。

3. 消毒操作:医护人员需要进行手部消毒,并穿戴好手套。

同时,需要对导尿管和导尿袋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4. 导尿管插入:医护人员将导尿管插入患者的尿道,直至尿道与膀胱连接处。

在插入过程中,需要注意轻柔和缓慢,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和伤害。

5. 固定导尿管:一旦导尿管插入到位,医护人员需要将导尿管固定在患者的大腿上,以防止导尿管脱落或移位。

固定导尿管的方法可以是使用胶布或绷带等。

6. 连接导尿袋:导尿管插入后,医护人员需要将导尿管连接到
导尿袋,以收集患者的尿液。

导尿袋需要放置在患者的床边或患者
侧面,以确保尿液能够顺利流入导尿袋。

7. 监测和护理:在导尿术完成后,医护人员需要定期监测患者
的尿液排出情况和导尿管的通畅性。

同时,需要定期更换导尿袋和
清洁导尿管,以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导尿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在进行导尿术时,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患者也需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病房病人导尿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病房病人导尿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病房病人导尿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导尿技术操作流程步骤1:准备工作1. 洗手并戴上洁净手套。

2. 准备导尿包,确保密封完好并检查有效日期。

3. 将导尿包连接到导尿管,并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4. 准备导尿用具,例如碘酒、导尿膏等。

步骤2:告知病人并获取同意1. 向病人详细解释导尿操作的目的和过程。

2. 确保病人理解并同意进行导尿操作。

步骤3:准备病人1. 协助病人取下下身衣物,保护好隐私。

2. 协助病人采取合适的姿势,通常是仰卧位。

3. 使用清洁剂清洗病人的会阴部。

步骤4:进行导尿操作1. 戴上洁净手套,并确保导尿管连接处密封。

2. 使用碘酒或导尿膏消毒导尿管的插入端。

3. 用一只手分开病人的,并使用另一只手将导尿管缓慢插入尿道,直到尿液流出。

4. 将导尿管与导尿袋连接,并固定导尿管。

5. 确保导尿管无扭曲、无阻塞,并保持引流顺畅。

6. 确保导尿袋固定在病人的腿部或床架上,以防止导尿袋移位。

步骤5:清洁和记录1. 清洁导尿袋的排尿口,每日至少清洁1次。

2. 记录导尿的日期、时间及导尿液的颜色、性状等相关信息。

二、评分标准通过评分标准来判断导尿操作的质量,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进行自评和互评。

1. 导尿操作技术得分标准:- 5分:操作规范,未发生任何错误。

- 3分:操作过程中存在少量错误,但不影响导尿效果。

- 1分:操作过程中存在严重错误,导致导尿失败或病人不适。

2. 导尿操作过程中的合作程度评分标准:- 5分:病人配合度极高,没有任何抗拒或不适表现。

- 3分:病人配合度一般,轻微抗拒或不适表现。

- 1分:病人配合度差,明显抗拒或不适表现,导致操作困难。

3. 导尿术后处理得分标准:- 5分:导尿术后处理规范,导尿袋和导尿管保持清洁无污染。

- 3分:导尿术后处理存在轻微不规范,但不影响导尿效果。

- 1分:导尿术后处理不规范,导致导尿袋或导尿管污染。

以上评分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参考资料:(请仅引用确认内容) - 《导尿手册》- 医院医疗操作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尿技术导尿术操作并发症第一节导尿术操作并发症一、尿道黏膜损伤(一)发生原因1.男性尿道长,存在弯曲和狭窄部位,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不易掌握插管深度。

2.操作者不熟悉气囊导尿管常识及病理情况下男性尿道解剖。

3.患者因害羞、担心、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造成精神高度紧张,插尿管时可出现尿道括约肌痉挛。

4.下尿路有病变时,尿道解剖发生变化,如前列腺增生症,由于前列腺各腺叶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使前列部尿道狭窄、扭曲变形,此时插入导尿管易致尿道损伤。

5.病人难以忍受导尿管所致的膀胱、尿道刺激而自行拉扯导尿管甚至强行拔出。

6.所使用的导尿管粗细不合适或使用质地僵硬的橡胶导尿管,导尿管置入时易引起尿道黏膜的损伤,反复插管引起尿道黏膜水肿、损伤出血。

7.使用气囊导尿管时,导尿管末端未进入膀胱或刚进入膀胱,即向气囊内注水,此时,导尿管虽有尿液流出,但气囊部分仍位于后尿道部,胀大的气囊压迫后尿道。

(二)临床表现尿道外口出血,有时伴血块;尿道内疼痛,排尿时加重,伴局部压痛;部分病例有排尿困难甚至发生尿潴留;有严重损伤时,可有会阴血肿,尿外渗,甚至直肠瘘;并发感染时,出现尿道流脓或尿道周围脓肿。

(三)预防及处理为防止尿道黏膜损伤,术者除需熟悉男性尿道解剖特点和严格按常规操作外,还需注意以下各点:1.插管前常规润滑导尿管,尤其是气囊处的润滑,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操作时手法宜轻柔,插入速度要缓慢,切忌强行插管,不要来回抽插及反复插管。

2.对于下尿路不完全梗阻的病人,导尿前可先用右手取已备好的润滑止痛胶,挤出少许润滑软管尖端及尿道外口,再轻柔地将尖嘴插入尿道,拇指用力一次性推压,促使软管内胶液进入尿道并达到尿道膜部,退出软管尖嘴后,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加压关闭尿道外口1~2分钟。

亦可用去除针头的注射器将润滑剂注入尿道口,或在导尿管后端接润滑剂注射器,边插边注射润滑剂,易获成功。

3.对于前列腺增生者,遇插管有阻力时,将预先吸入注射器的灭菌石蜡油5~10ml,由同时借助其润滑作用将尿管迅速插入,即可顺利通过增生部位。

4.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导尿管。

5.插管时延长插入长度,见尿液流出后继续前进5cm以上,充液后再轻轻拉回至有阻力感处,一般为2~3cm,这样可避免导尿管未进入膀胱,球囊充液膨胀而压迫,损伤后尿道。

6.耐心解释,如患者精神过度紧张,可遵医嘱插管前肌肉注射安定10mg、阿托品0.5~1mg,待患者安静后再进行插管。

7.导尿所致的黏膜损伤,轻者无需处理或经止血镇痛等对症治疗即可痊愈。

偶有严重损伤者,需要尿路改道、尿道修补等手术治疗。

二、尿路感染(一)发生原因1.无菌技术不符合要求、细菌逆行侵入尿道和膀胱。

2.导尿术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常可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3.所采用的导尿管受细菌污染。

4.技术不熟练,导尿管插入不顺利而反复多次插管。

5.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常有前列腺肥大,易发生尿潴留,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6.所采用的导尿管受细菌污染。

(二)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当感染累及上尿道时可有寒颤发热,尿道口可有脓性分泌物。

尿液检查可有红细胞、白细胞,细菌培养可见阳性结果。

(三)预防及处理1.用物必须严格灭菌,插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注意会阴部消毒,有认为可在置管前将2%碘伏溶液3~5ml从尿道口注入,以消毒尿道远端,同时可以起润滑作用。

2.尽量避免留置导尿,尿失禁者可用吸水会阴垫或尿套。

3.应用硅胶和乳胶材料的导管代替过去的橡胶导管。

用0.1%己烯雌酚无菌棉球作润滑剂涂擦导尿管,可减轻泌尿系刺激症;导尿管外涂上水杨酸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阻止细菌和酵母菌粘附到硅胶导管,预防泌尿系感染。

4.当尿路感染发生时,必须尽可能拔除导尿管,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三、尿道出血(一)发生原因2.凝血机制障碍。

3.严重尿潴留导致膀胱内压升高的病人,如大量放尿,膀胱内突然减压,使黏膜急剧充血、出血而发生血尿。

(二)临床表现导尿术后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同时排除血尿来自上尿道,即可考虑为导尿损伤所致。

(三)预防及处理1.因导尿所致的尿道出血几乎都发生在尿道黏膜损伤的基础上,所有防止尿道黏膜损伤的措施均适合于防止尿道出血。

2.凝血机制严重障碍的病人,导尿术前应尽量予以纠正。

3.对有尿道黏膜充血、水肿的患者,插管前充分做好尿道润滑,尽量选择口径较小的导尿管,操作轻柔,尽量避免损伤。

4. 插入导尿管后,放尿不宜过快,第一次放尿不超过1000ml。

5. 镜下血尿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血尿较为严重,可适当使用止血药。

四、虚脱(一)发生原因大量放尿,使腹腔内压力突然降低,血液大量滞留腹腔血管内,导致血压下降而虚脱。

(二)临床表现病人突然出现恶心、头晕、面色苍白、呼吸表浅、全身出冷汗、肌肉松弛、周身无力、往往突然瘫倒在地,有的伴有意识不清。

(三)预防及处理1.对膀胱高度膨胀且又极度虚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不应超过1000ml。

2.发现病人虚脱,应立即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体位。

3. 给予温开水或糖水饮用,意识不清用手指掐压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

或是针刺合谷,足三里等,都有助于急救病人。

4.如经上述处理无效,应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并立刻通知医生抢救。

五、暂时性性功能障碍(一)发生原因1.患者可能有引起性功能障碍的原发病。

2.所有其他导尿术并发症都可成为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的原因。

(二)临床表现男性性功能障碍如阳痿、早泄、不射精、逆行射精、男性性欲低下、男性性欲亢进等,均可见于导尿后,但属少见情况。

(三)预防及处理1.导尿前反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清楚导尿本身并不会引起性功能障碍。

2.熟练掌握导尿术,动作轻柔,避免发生其他任何并发症。

3.一旦发生性功能障碍,给予心理辅导,如无效,由男性科医生给予相应治疗。

六、尿道假性通道形成(一)发生原因多见于脊髓损伤病人,反复、间歇性插入尿管,损伤膜部尿道。

(二)临床表现尿道疼痛、尿道口溢血。

尿道镜检发现假性通道形成。

(三)预防及处理1.插入导尿管时手法要缓慢轻柔,并了解括约肌部位的阻力,当导尿管前端到达此处时,稍稍停顿,再继续插入,必要时可向尿道内注入2%利多卡因。

2.严格掌握间歇的时间,导尿次数为4~6小时一次,每日不超过6次,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每次导尿时膀胱容量不超过500ml。

3.已形成假性通道者,必须进行尿道镜检查,借冲洗液的压力找到正常通道。

然后向膀胱内置入一导丝,在导丝引导下将剪去头部的气囊导尿管送入膀胱,保留2~3周,待假通道愈合后再拔除,以防尿道狭窄。

七、误入阴道误入阴道是女病人导尿术特有的并发症。

(一)发生原因女性病人导尿通常无困难,但在老年妇女也会出现导尿失败或误入阴道的情况。

老年期由于会阴部肌肉松弛,阴道肌肉萎缩牵拉,使尿道口陷于阴道前壁中,造成尿道外口异位。

(二)临床表现导尿管插入后无尿液流出,而查体患者膀胱充盈、膨胀。

(三)预防及处理1.如为找不到尿道外口引起的导尿失败,则应仔细寻找尿道外口。

寻找方法:常规消毒外阴,戴手套,左手食指、中指并拢,轻轻插入阴道1.5~2cm,将指端关节屈曲,而后将阴2.导尿管误入阴道。

应换管重新正确插入。

第二节导尿管留置法操作并发症导尿管留置法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出尿液的方法。

其目的是抢救危重、休克病人时正确记录尿量,测尿比重,借以观察病情;盆腔内器官手术前引流尿液,排空膀胱,避免术中误伤;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后留置导尿管,便于持续引流和冲洗,并可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有利于愈合;昏迷、截瘫或会阴部有伤口者保留导尿管以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导尿管留置后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

一、尿路感染(一)发生原因1.术者的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技术不合要求。

2.留置导尿管期间尿道外口清洁、消毒不彻底。

3.使用橡胶材料的、较硬的、劣质的、易老化的导尿管。

4.引流装置的密闭性欠佳。

5.尿道黏膜损伤。

6.导尿管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多。

7.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8.留置导尿管既影响尿道正常的闭合状态,易逆行感染;又刺激尿道使黏膜分泌增多,且排出不畅,细菌容易繁殖。

9.导管和气囊的刺激,易引起膀胱痉挛发作,造成尿液从导管外排出,也是诱发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

10.尿袋内尿液因位置过高导致尿液反流,也是造成感染的原因之一。

(二)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当感染累及上尿道时可有寒颤、发热,尿道口可有脓性分泌物。

尿液检查可有红细胞、白细胞,细菌培养可呈阳性结果。

(三)预防及处理1.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尿失禁者用吸水会阴垫,阴茎套式导尿管等。

必须留置导尿管时,尽量缩短留置时间。

若需长时间留置,可采取耻骨上经皮穿刺置入导尿管导尿或行膀胱造瘘。

2.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保持会阴部清洁,每天2次用2‰醋洗会阴和尿道口,避免粪便中的细菌对尿路的污染。

鼓励病人多喝水,无特殊禁忌时,每天饮水量在2000ml以上。

3.尽量采用硅胶和乳胶材料的导尿管。

采用0.1%己烯雌酚无菌棉球作润滑剂涂擦导尿管,可降低泌尿道刺激症状;在导尿管外涂上水杨酸可抑制革兰氏阴性菌。

阻止细菌和酵母菌粘附到硅胶导尿管,达到预防泌尿系感染的目的。

4.采用封闭式导尿回路,引流装置最好是一次性导尿袋,引流装置低于膀胱位置,防止尿液的逆流。

5.目前已生产出具有阻止细菌沿导管逆行功能的储尿器,初步应用认为可减少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有条件者可采用。

6.对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时夹管、开放,训练膀胱的功能。

7.在留置导尿管中、拔管时、拔管后进行细菌学检查,必要时采用抗生素局部或全身用药,但不可滥用抗生素,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引发更难控制的感染。

环丙沙星预防与导尿有关的尿路感染效果较好。

二、后尿道损伤(一)发生原因多发生于前列腺增生患者,由于后尿道抬高、迂曲、变窄,导尿管不易插入膀胱,而导尿管头部至气囊的距离约有3cm,如果插管时一见尿液流出即向气囊注水,可因气囊仍位于前列腺部尿道而导致局部撕裂、出血;非泌尿专科人员使用金属导丝插管或者操作粗暴,均可导致膜部尿道穿透伤。

(二)临床表现下腹部疼痛、血尿、排尿困难及尿潴留、导尿管堵塞等。

(三)预防及处理1.尿道长短变化较大,与身高、体型、阴茎长短有关,老年前列腺肥大者后尿道延长。

因此导尿管插入见尿后应再前送8~10cm,注水后牵拉导尿管能外滑2~3cm比较安全。

2.一旦发生后尿道损伤,如所采用为不带气囊导尿管,应尽早重新插入气囊导尿管,以便牵拉止血或作为支架防止尿道狭窄。

后尿道损伤早期,局部充血、水肿尚不明显,在尿道黏膜麻醉及充分润滑下重新插管,一般都能顺利通过。

三、尿潴留(一)发生原因1.长期留置导尿管开放引流,直到拔管前才训练膀胱充盈及排空一次,导致膀胱功能障2.泌尿系感染时,尿路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排尿致尿潴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