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十二经络辩证

合集下载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
"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的十二条
主要经脉。

这些经脉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贯穿全身,与人体的
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

关于十二经脉的原文及注解主要来源
于《黄帝内经》和《灵枢》等古代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在《灵枢》中,有关于经脉的记载,其中包括了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径和相关注解。

十二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
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这些经脉在人体内分布纵横交错,形成
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关于这些经脉的循行路径和注解,古代医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和解释。

他们认为,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贯穿全身,连接脏腑
组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经脉的循行路径是指经脉沿着人体特
定的路径分布,与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了人体的气血循环系统。

注解部分则包括了对经脉特性、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解释和阐述。

总的来说,关于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古代医学经典,这些经典包括了对经脉的路径、特性、功能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和解释,这些内容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二经经络辨证法

十二经经络辨证法

十二经经络辨证法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经络辩证

经络辩证

第四节经络辩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1、手太阴肺经(03点-05点)主要相关器官:鼻、肺、支气管。

经络症: 伤风自汗,鼻塞咽痛,缺盆和肩臂内侧前缘至拇指内侧沿肺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等。

脏腑症:咳嗽气喘、短气上气,胸部胀痛。

肺气竭绝,则不能行气布湿,温养皮毛,而见皮肤干皱无光泽,指(趾)干枯,毫毛脱落。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哮喘,身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紧绷。

衰弱寒症时症状:恶寒,出冷汗,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咳嗽嘶哑。

2、手阳明大肠经(05点-07点)主要相关器官:口(齿)、肩、皮肤、鼻、咽喉、大肠。

经络症:牙痛,咽喉肿痛,咳嗽,鼻血流涕,暗疮,黑斑,颈项肿痛,上肢背外缘和肩部疼痛,运动障碍等。

脏腑症:肠鸣,腹痛,便秘,泄泻,便血,脱肛,皮肤过敏,大肠气竭绝,则泄利无度。

亢进热症时症状: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部疼痛,指痛,体热,口干。

衰弱寒症时症状:腹泻,腹痛,眩晕,上肢无力,手足怕冷。

3、足阳明胃经(07点-09点)主要相关器官:口腔(齿)、鼻、乳腺、膝盖、胃。

经络症:身热,口渴,咽喉颈肿,口角歪斜,唇舌生疮,暗疮,胸、腹、股、膝、胫至中趾等循胃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

脏腑症:胃脘痛胀,消谷善饥,呕吐吞酸,肠鸣,腹胀,食难消化,胃气竭绝,则不能纳谷。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干裂。

衰弱寒症时症状:餐后腹疼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4、足太阴脾经(09点-11点)主要相关器官:胃、脾、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

经络症:舌根强痛,股、膝内侧至大趾等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厥冷,结节。

脏腑症:脘腹痞满,呕吐,暖气,消化不良,便溏,痰饮,头重身倦,四肢乏力。

脾气竭绝,则肌肉松软,萎缩。

亢进热症时症状:消谷善肌,肋下胀痛,呕吐,排气,足、膝关节疼痛,第一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

十二经病证

十二经病证

十二经病证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通道。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以维护机体内外上下的协调统一,其中经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病理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也可通过经络互相影响,如外邪侵袭人体,可通过经络传入脏腑,脏腑之间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传递。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及其所联系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析经络及其相关脏腑在病理情况下的临床表现,从而辨清病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机及其性质特征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分十二经脉证候和奇经八脉证候两部分,以下是与十二经脉有关的病证综述。

1)足厥阴肝经病证:本证是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肝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病机分析: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2)足少阳胆经病证:本证是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胆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黄疽,胁肋疼痛,善太息,疟疾,恼怒,惊悸,虚怯,失眠。

病机分析: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毗,上达额。

本经有病则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阳胆经其支者绕耳经颈部结喉旁下行缺盆,经腋窝循胁肋,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

本经有病,经气运行不利,则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胆主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横溢则口苦、黄疽;胆气不畅郁滞则胁肋疼痛,善太息;胆为少阳,可表现为往来寒热,故辨疟疾为少阳;胆气郁结化火则恼怒;胆为中正之官,具有决断功能,胆病则决断功能失常,故惊悸,虚怯,失眠。

收藏:古代中医十二经络图

收藏:古代中医十二经络图

收藏:古代中医十二经络图
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络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十二经络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快速记忆12经络分布,随时随地保健养生

快速记忆12经络分布,随时随地保健养生

快速记忆12经络分布,随时随地保健养生
当你在经络养生入门初期,对12经络分布觉得很复杂。

其实只要有中医基础,它们是有规律可循的。

-1.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各6条经;
-2.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12经连接12脏腑,阴经连脏,阳经连腑。

-综合如下:
-上肢(手)6条经络:
-1.手三阴经(在手的内侧):
前——手太阴肺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后——手少阴心经
-
2.手三阳经(在手的外侧):
前——手阳明大肠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
下肢(足)6条经络:
-1.足三阴经(在足的内侧):
前——足太阴脾经
中——足厥阴肝经
后——足少阴肾经
-2.足三阳经(在足的外侧):
前——足阳明胃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你记住了吗?
-你可以根据哪里不舒服去判断哪条经是否有堵了,然后拍打该经络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络辩证
一、手太阴肺经
1、循环特点:手太阴肺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大指。

联系脏腑器官:肺、大肠、胃、气
管、喉咙。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皮毛憔悴,汗出异常,前臂厥冷、
麻木、疼痛,掌心发热。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环特点:手阳明大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次指,上肢伸侧前,肩前,颈,挟口,鼻旁。

联系脏腑器官:大
肠,肺,下齿,口,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牙痛,面颊肿胀,耳聋,目睛昏黄,口干口噤,喉痹,便秘,颈强,本经所过
部位红肿疼痛,面瘫。

三、足阳明胃经
1、循环特点:足阳明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鼻根,目下,面周,颈前,胸腹,下肢前外侧,次趾。

联系脏腑
器官:胃、脾、心、上齿、喉咙,鼻,口,乳。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颜面黯黑,口歪口噤,颈肿,咽喉肿痛,唇生疮疹,惊悸发狂,腹胀
纳少,消谷善饥,泄泻,便秘。

四、足太阴脾经
1、循环特点:足太阴脾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足大指内侧,下肢内侧前(中),胸腹。

联系脏腑器官:脾、胃、
心、咽、舌。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倦怠乏力,身体困重,四肢不用,神本强痛,食则呕,善噫,食天下,脘腹
胀痛,便后或矢气则减轻,大便溏泄。

五、手太阴心经
1、循环特点:手太阴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

联系脏腑器官:心,小肠,心系,肺,
咽,目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咽干口渴,目睛黄,臂内痛,掌中热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循环特点:手太阳小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小指,上肢外侧后,肩胛,颈,面颊,目框下缘。

联系脏腑器
官:小肠,心,胃,耳,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耳鸣耳聋,目黄目痛,目不明,目赤痛眦烂,口疮,咽喉痛,面颊肿,下颌
及颈部肿痛,以致头部不能转动。

七、足太阳膀胱经
1、循环特点:足太阳膀胱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内眦,头顶,项后,背腰,下肢外侧后,小趾。

联系脏腑器官:
膀胱,肾,脑,肛门,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头囟(xin)项痛,目黄,泪出,目不明,目赤胀痛,鼻衄(鼻出血),腰脊、
窝、足跟皆痛,小趾不用,半身不遂。

八、足少阴肾经
1、循环特点:足少阴肾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小趾下,足心,足跟,下肢内侧后缘,腹胸。

联系脏腑器官:肾,
膀胱,肝,肺,心,喉咙,舌。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面色发黑,形体消瘦,心惊善恐,口舌干燥,咽喉肿痛,齿干而垢,发无光
泽,视物不清,下肢无力。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循环特点:手厥阴心包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

联系脏腑器官:心包,三焦。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面赤目黄,上肢痉挛,腋下肿,手心热,心悸心烦,嬉笑不休。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循环特点:手少阳三焦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无名指,上肢外侧中,肩后,颈,身后,面颊,眉梢。

联系脏
腑器官:三焦,心包,耳,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耳聋,咽喉肿痛,面颊肿,自汗出,目外眦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一、足少阳胆经
1、循环特点:足少阳胆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外眦,头颞,耳周,项侧,胸侧,腹侧,下肢外侧中线,第四趾。

联系脏腑器官:胆,肝,胸胁,耳、目、阴部。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面色晦暗,如蒙尘土,体无润泽,耳聋,目外眦痛,面赤,目黄,心悸心烦,口苦,善太息,嬉笑不休,上肢痉挛。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循环特点:足厥阴肝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大趾外,下肢内侧中(前),阴部,少腹,胁部。

联系脏腑器官:
肝胆,肾,胃,肺,外生殖器,目,喉,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黄褐斑,面色晦暗,如蒙尘垢,目赤肿痛,视物昏花,颊肿,面青,纳差腹
胀,郁闷不乐,月经不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