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发展中心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探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核心素养是指人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素养,是人的智力、道德、健康等综合素质的整体表现,也是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沟通能力等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更应该是一门让学生思考和质疑的学科。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促使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二、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还应该注重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政治、地理、文学等。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历史教学任务,让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在讲解世界大战时,可以让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战争的影响,从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战争的原因,从文学角度去理解战争对文学作品的影响等等。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还应该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思维是指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所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历史问题的思考等。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教学《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设计一些历史思维的任务,比如让学生阅读古代文献,分析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比较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等等。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思维创新能力历史教学应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分析和评价。
教师应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自己思考并自己解决问题。
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多种解释,了解不同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批判和创新。
2.文化传承能力历史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和艺术形式,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文献阅读能力历史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查阅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和理解。
并能从文献中提取有效信息,锻炼其重要信息筛选和理解的能力。
4.表达与交流能力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口语和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学生有必要学习如何掌握不同形式的交流方式,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5.意识形态认知能力历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
学生应该学会梳理历史事件中的意识形态背景,理解不同意识形态背景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同时,学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政治体系对历史的影响,体会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差异。
6.参与公民生活的能力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参与公民生活的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反思,了解公民权利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学会尊重和维护权利、义务和法律,参与公民生活并作出个人的贡献。
总之,中学历史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和文化,更可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思考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意识形态认知能力等核心素养。
历史教育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公民的重要环节。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镜子,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历史教学作为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学科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事物,更能够引导他们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事实,而是不同人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释。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分辨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历史事件的多种解释,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学会通过论证、驳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打下基础。
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历史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明白历史事件对当时和今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给学生提供多种历史资料,引导他们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让学生懂得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历史事件,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中学历史教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历史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需要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历史事件。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释历史事件,比如通过地理知识来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通过文学作品来理解历史的文化背景,通过艺术作品来理解历史的审美意义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关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各个素养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都具有各自的地位,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和训练,掌握历史学科方法,具备历史学科相关能力。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要让学生阅读史料,全面认识历史事物;其次,学生辨别和分析史料,充分理解历史事物;最后,通过思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历史事物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这便是历史解释能力培育的一个完整过程。
如何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培育历史核心素养:化有形为无形——以岳麓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例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姚雅清摘要: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历史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植入,也不是独立割裂,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就像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是自然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中,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位学生。
关键词: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问题启发式教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历史课堂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基本史实,更多的是培育学生透过历史线索形成历史记忆和历史思考力。
历史学科素养是对历史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品质。
2017年12月22日,在厦大附中(漳州技术开发区)聆听了一堂结合历史核心素养的公开课——《专制下的启蒙》,开课教师的历史涵养很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虽然对于历史学科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存在着直观呈现的僵化,但她的勇于尝试是值得赞赏和引发同行们的思考的。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 引言1.1 为什么要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什么要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呢?这是因为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质。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关乎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涉及到当下和未来的发展。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获得批判性思维、正确的历史观念、跨学科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和文化自信心等核心素养。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价。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他们理性思考问题,不轻信一切信息,形成独立的判断。
正确的历史观念是指学生应该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不被片面或主观的观点所误导。
跨学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整体的认知。
通过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获取、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可以学会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信息素养,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
文化自信心是指学生对自己文化和历史的自信和认同。
通过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文化的源远流长,形成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
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1.2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一系列综合性能力和素质。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维能力、正确的历史观念、跨学科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当通过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自己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历史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探究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核心素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在历史教学领域,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教学已成为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历史教学。
一、核心素养与中学历史教学1. 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这些能力和素养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历史思维、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情感等核心素养。
2. 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态度,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
1. 融合课程理念,强调跨学科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融合课程理念,强调跨学科学习,使历史教学与地理、政治、社会学等学科相互衔接,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多维度理解。
可以通过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地理情境,通过政治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政治变迁,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2. 强调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历史思维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规律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推理能力。
还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历史实例对比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3. 引导情感投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历史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等方式,引导学生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还可以通过参与历史研究、历史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在线阅读

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在线阅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学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评价。
本文将探讨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启示。
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体系、历史方法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对于历史思维能力来说,学生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等能力。
在历史知识体系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事件、人物和历史脉络,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
在历史方法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而在历史价值观方面,学生需要具备历史文化意识、历史责任感和历史认同感,能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知。
针对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的训练。
教师应该注重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网络,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意识。
通过教师示范、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认同感。
针对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评价,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成绩。
评价应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表现、课堂参与、项目研究成果、历史思维能力测试等多个方面。
核心素养引导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引导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作者:李陈娟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8年第04期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正式提出“核心素养”这个词,“核心素养”到底指什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有品格和能力。
而经核心素养引导下的历史教学也一定能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等,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的教学目标。
要想研究历史,就只能通过现存的历史史料,但不是所有史料都是有用的,这就需要学会筛选和甄别。
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负起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服务于民族进步和富强,发展历史思维,拓展历史视野,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独特的认识。
下面,我们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来具体叙述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落实“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等唯物史观。
在时空观念中,要加强学生对1911年到1978年中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充分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在史料实证方面,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认识“文化大革命”,不能过度解读,也不能遗忘,要以正确发展的态度对待这段历史。
在历史解释方面,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的深入体会。
在家国情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从政治动乱的十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国家领导人的艰难和努力。
二、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在有了明确的历史教学目标后,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方式自然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只靠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应追求新的教学策略。
1.知识整合,导学设疑。
在历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做好历史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顶层设计
4.高中历史课程设计
(1)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 修Ⅱ两类三个层次的课程构成。
选修Ⅰ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 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
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专题下的具体内 容依照时序的发展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 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经济与 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 入的认识。在这三个模块中,既可以看到与原高中课 标的某些衔接,又凸显了高中历史应注意和强调的重 要内容。
建落 构实 正立 确德 的树 历人 史的 认任 识务
(一)顶层设计
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 核心理念—唯物史观(文明、近代化、全球等) 核心思维—时空观念(辩证、扩散、逆向等)
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比较、统计、计量等)
核心能力—历史解释(叙述、理解、评价等)
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责任、人文、普世等)
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 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江苏省溧阳中学 郁继刚
龙永图:暂且不要讨论中国崛起,先问问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 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
第二,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 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 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
(一)顶层设计
4.高中历史课程设计
(1)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两 类三个层次的课程构成。
历史选修Ⅱ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校本课程。 本课程标准提供的《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 模块可作为校本课程的参考。这两个模块由若干学习 专题构成,通过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 与素养。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史料基础, 又要有正确的史观导向,旨在提高学生的史学专业素 养。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开设。选修II课程:对学生 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
政治模块
1.1. 政治体制 1.2. 官员的选拔 与管理 1.3. 法律与教化 1.4. 民族关系与 国家关系 1.5. 基层治理与 社会保障 1.6. 货币与税收
经济模块
2.1. 食物生产与社 会生活 2.2. 生产工具与劳 作方式 2.3. 商业贸易与日 常生活 2.4. 村落、城镇与 居住环境 2.5. 交通与社会变 迁 2.6. 医疗与公共卫 生
21世纪,我们中国的教育应该培养
什么样的人?
立德树人
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2016年9月13日)
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
课程目标三个版本
1.0版
2.0版
3.0版
双基
三维
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 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
总体框架
一、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顶层设计
(二)基层实施
1.10.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1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1.12. 人民解放战争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1.1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5. 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6.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17.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1.18. 大航海时代 1.19.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20.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1.2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2.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23. 改变国际秩序的两次世界大战 1.24. 20 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 1.25. 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
第三,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 会首选中国的品牌?
21世纪,我们中国的教育应该培养
什么样的人?
有一次,我(龙永图)到日内瓦的一个公园散步。
发现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在厕所里面“玩”。等我 走出厕所,一位40来岁的中年妇女就着急地问: “先生,我的孩子上厕所,进去20分钟了还没有出 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你能不能帮我去看看?”我 进去一看,小孩正急得满头大汗,我问:“你在干 什么?”他说:“我上完厕所以后,不知道怎么冲 水。”原来马桶是新式的,他没见过,为了冲水, 在里面折腾了二十分钟。我帮他冲掉以后,他说了 很多次谢谢。我非常感动,这就是责任心,是他所 受的教育带给他的,我想,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一 个很能担当的人。
思想文化模块
3.1. 多样发展
的世界文化
3.2. 人口迁徙
与文化认同 3.3. 商路、贸
易与文化交流 3.4. 战争与文
化碰撞 3.5. 文化的传
承与保护 3.6. 信息革命
与人类文化共享
(一)顶层设计
4.高中历史课程设计
(1)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两类 三个层次的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设一个模块,名为《中外历史纲 要》。呈现方式,改为通史体例,包括中国史和 世界史,精选25个专题,以大时序小专题的呈现 方式,引导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通过对相关史事 的整体认识,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认 识。
二、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顶层设计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 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 怀。
(一)顶层设计
(一)顶层设计
4.高中历史课程设计
史学入门
选修Ⅱ课程
史料读
国家制度与 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 会生活
选修Ⅰ课程
文化交流与 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
必修课程
中外历史纲要
本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 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程共有25 个专题,是高中 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
1.1. 早期中华文明 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 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4. 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1.5. 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 1.6. 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 1.7.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1.8.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9.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 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 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 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 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历史解释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 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