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有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一、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淮救妻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①。

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②当并诛。

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③装,克日当发。

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

至期,遗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

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

既至,淮与宣帝④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

其母既亡,则无五子。

五子若殒,亦复无淮。

"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节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庸,功劳。

②坐凌事:受王凌事件牵连。

当时王凌与外甥令狐愚想废掉司马懿所立的皇帝曹芳,改立有智勇的曹彪,被司马懿杀害。

③戒:准备好。

④宣帝:司马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至期期日中B.则无五子则是无信C.五子若殒未若柳絮因风起D.宣帝乃表去后乃至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4.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

【甲】文从元方对父亲友人说的话中让我们懂得:我们要做A 的人。

(请用四字词语概括)【乙】文“B___"能够体现出郭淮的“方正”。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算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贡①问政②。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节选自《论语·颜渊》)【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弟子。

②政:治理国家的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省:(2)人不堪其忧堪:(3)民信之矣信:(4)自古皆有死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3.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4.【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西河美楼: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史。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二)(2018·镇江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

(共13分)太祖微行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

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

太祖曰:“尔有子乎?”答曰:“否。

”“有田产乎?”曰:“否。

”“然则何以自给?”日:“吾恃养蜂耳。

”曰:“尔蜂几何?”曰:“十五桶。

”太祖默念曰:“我有两京十三省,渠有蜂十五桶。

此年月日相合之符。

”太祖又问曰:“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翁曰:“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

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而蜂亦有馀蜜,得不馁。

明岁,又复酿蜜。

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

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馀蜜,故蜂多死。

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

”太祖叹曰:“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

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注释】①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②微行: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

③两京十三省:两京指南京、北京;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十三省。

④渠:他。

⑤听:听作则,任凭。

⑥啖(dàn):吃。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尔蜂几何..:多少⑵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交换⑶得不馁.:气馁(停止)⑷竭..泽取之:舀干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5分)⑴然则何以自给?既然这样,你是靠什么生活的呢?⑵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我割三成的蜜,留下七成的,让蜜蜂自己吃,以保证它们一年都有吃的。

11.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民与蜂相当,最后联想到取蜜与税收相似。

12.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答:太祖亲民,体恤民情;太祖善于学习,接地气。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②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③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④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⑤,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蹴踖⑥。

(选自《小时了了》)【注释】①诣(yì):到。

②仆:谦称。

③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

④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⑤了了:聪明;明白通晓。

⑥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为若柳絮因.风起因.往晓之 B.公大笑乐.不亦乐.乎C.时.李元礼有盛名年与时.驰 D.人以其语语之学而时习之.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乙】文画线句子的断句为“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C.【甲】文中“俄而雪骤”的“骤’是急的意思;【乙】文“人以其语语之”这句话中的两个“语”字意思相同。

D.【甲】的“白雪纷纷何所似”和【乙】文的“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都是倒装句。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语言简练,只用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便写出了谢家融洽、儒雅的家庭气氛。

B.【乙】文中“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一句,说明孔文举(即孔融)担忧李元礼不给面子,不得不把上一代的关系说出来。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复习(一)【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目似瞑.(闭上眼睛)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将啮.其喉(咬)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遗留、留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A. 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B. 久之.犬阻之.不使前也C. 止增笑耳.然野心不过遁逸耳.D. 而.顷刻两毙乃杀而.取其革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4.阅读上面两个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4分)(1)两段文字结构相同,都是前部分叙事,后部分议论。

两文写出了狼的共同特征是:阴险、狡诈。

(2)【甲】文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乙】文讲述了狼子野心(填一成语)的故事,主要揭露了狼性凶残、秉性不改的道理,并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二)【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辽宁辽河油田兴隆台第一初级中学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

辽宁辽河油田兴隆台第一初级中学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

辽宁辽河油田兴隆台第一初级中学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兴隆台一中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七年级语文试卷(2018.11.20)一、基础知识(30分)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窠巢(kē)贮蓄(zhù)一霎(shà)倘若(tǎng)B.嘹亮(liáo)莅临(lì)匿笑(nì)倜傥(tǎng)C.黄晕(yùn)棱镜(léng)荫蔽(yīn)搓捻(niǎn)D.姊妹(zǐ)静谧(mì)侍弄(sì)绽开(zhà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的一项是()(2分)A.化装分歧缠络小心冀冀B.绝别消释云霄恍然大悟C.憔悴企盼徘徊人迹罕至D.吝啬确凿烂漫翻来复去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B.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爱徒小沈阳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众忍俊不禁地大笑。

C.同学们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D.危难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专家表示,通过开通快速公交,使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得到解决。

C.为了防止H7N9疫情不再大规模扩散,各级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措施。

D.兰州新区的建设,对进一步提升兰州和甘肃对外开放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5.仿照下列句式和修辞方法,续写一句话。

(2分)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5分)行者道:“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

’怎么却不说我?”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2018部分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节选自《韩非子》)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1)郑人有欲买履者履:(2)而置之其坐坐:1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何不试之以足?译文:15.请简要分析郑人买履的故事讲述的道理。

(2分)答案:13.(1)鞋子(2)同“座”座位(译为“座位”也可)(每空1分,共2分)14.为什么不用你的脚来试鞋子呢?(2分)15.要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结论,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或遇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大意对即可)(2分)二.(2019部分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

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

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患记问不若.人若:()(2)乃.终身不忘也乃()14.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用力多者收功远。

15. 请简要阐述你从本文中所感悟的道理。

答案:13.(1)如,比得上(2)于是,就(每空1分,共2分)14.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

(意对即可,共2分)15.示例:要有好学,不甘落后的精神;读书最优是要能成诵;精读和背诵过的书,能终生不忘;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

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尊君在不/日中不至B.太丘舍去/相委而去C.王凝之妻/下车引之D.期日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谢太傅与大家庭里的年轻人讲论诗文,并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体现出温馨和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B.甲文“公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把纷纷飘扬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描绘形象又灵动,他对谢道韫敏捷的文才感到很赞赏。

C.甲文末尾介绍“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意在突出谢太傅的家庭属于士大夫阶层,谢道韫小时候即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来又嫁入豪门。

D.乙文中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正直率真,落落大方。

【答案】(1)B(2)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C【解析】【分析】(1)A项的“不”解释为:通“否”/没有。

不同;B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相同;C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

不同;D.项的“日”解释为:太阳/日子。

不同。

故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上文言文对比练习(一)〖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翌日(第二天),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座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1.解释下列加点词:期.日中(约定)太丘舍去..(舍弃)(离开)去后乃.至(才)尊君在不.(通“否”)使.人牵一驴入(派,让)举.座欢笑(全,整个)2.翻译下列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与人相约一道出行,却扔下别人自己先走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的朋友感到很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的手(想要道歉),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诸葛恪跪下说:“请求您借笔让我加上两个字。

”3.甲文中元方面对客骂父亲,乙文中诸葛恪面对孙权大帝的戏谑,各有怎样的表现?请你谈谈两者的不同之处。

元方:聪明正直,直指客人“无礼”“无信”,捍卫父亲的尊严,可谓有理有据有节。

诸葛恪:聪明机变,面对孙权君臣对父亲的戏谑和欠尊重,极有分寸地加上“之驴”俩字,可谓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化解了父亲的难堪,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与称赞。

(二)〖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真的)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讲论(讨论)差.可拟.(大体)(相比)因(趁,乘)竞走..取之(争相)(跑)2.翻译下列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飘舞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看见路旁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折了3.甲文中的谢太傅给你何种印象?同样是少有才名,谢道韫与王戎有何区别?谢太傅:温和敦厚开明民主,注重后辈的教育,有方法,诗礼传家。

谢道韫: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之才女,聪颖优雅而有创意。

王戎:聪颖,善于思考,逻辑推断能力强,有主见。

(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者)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竭尽自己的心力)十有.五(通“又”)不惑.(迷惑,疑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疑惑)逾矩(越过法度)人不堪.其忧(能忍受)饭.疏食饮水(吃,名—动)子在川.上曰(河流)三军可夺.帅也(改变)2.翻译下列句子: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复习呢?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就能懂得上天的意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能够凭借这一点做老师。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乐在其中。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思考当前的情况,仁就在其中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的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四)〖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丙文〗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下列加点词。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的目标)..,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增长)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益.人意智(增加)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戏弄)2.翻译下列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是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闲空有时间的时候看一下那些有学识的人和他们的著作《六韬》、《商君书》,对你的智慧会有很好的帮助。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燃蜡烛照起亮光(行走)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3.甲文诸葛亮诫子,乙文刘备训儿,丙文师旷讽君,其内容有何异同?同:劝学,学能励志,学可益智。

异:诸葛亮诫子,劝勉儿子立身修德,立志、学习、惜时是成才的三大条件,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刘备训儿,劝儿养德修学,不辞善小,远离恶浊,读书益智;师旷讽君,劝学进德,永不嫌迟,与“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谓异曲同工。

(五)〖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文〗有屠人货(卖)肉归,日已暮。

歘(突然)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

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睡醒了,第二天早起)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

逡巡(前前后后围着转圈)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亦可笑已!1.解释下列加点词。

止.有剩骨(只,仅)缀.行甚远(连接,紧跟)恐前后受其敌.(攻击)苫.蔽成丘(遮盖,覆盖)眈眈..(走近了观察)..相向(注视的样子)逡巡近视大骇.(害怕,惊恐)2.翻译下列句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他面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步亦步,尾行数里屠夫走一步他跟一步,在后面跟屠夫走了几里路。

3.两文中的狼有何不同?两文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甲文中的狼贪婪凶残,狡猾,富于欺骗性;乙文中的狼更多的是贪婪和愚蠢。

甲文告诉我们,对待黑恶势力,不能有丝毫的幻想,要坚决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机智勇敢、运用智慧赢取最后的胜利;乙文告诉我们,一切贪婪的敌人决没有好下场,狼为肉亡!我们只要抓住敌人的这一弱点,诱之以利,善于斗争,最后一定能战而胜之。

(六)〖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文〗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打水浇田)穿.井(挖掘,开凿)王信.之乎(相信)谓.魏王曰(对……说)2.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如今赵国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

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角色:丁氏——由于他的交代不清导致谣言的散播,尽管不是有意,但他的确是谣言的源头;庞葱——深知人言的可畏,尤其因为空间距离无法自证清白的谣言的可怕,所以在魏王派他随太子远质邯郸前,防微杜渐的给魏王打了预防针,可惜还是没能改变结局,可谓智者和有远见者。

态度: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但是“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证)精神;魏王——尽管有庞葱的预防针,尽管庞葱已经将谣言的可畏解说得极其到位,但还是“三人成虎”,由此看出他的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