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文化史》有感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2万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这部《中国文化史》是一本让人感触颇深的书,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让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从先秦时期开始,逐步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

最初的时候,人们还在采摘食物、打猎生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逐渐出现了各种专业劳动,出现了字、碑、钟、曲等文化载体,不断推动着文化的蓬勃发展。

这本书将文化发展成为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阐述了中国文化流变的历程,带领读者探寻这些历史轨迹所承载的深重内涵。

从内容上来说,《中国文化史》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文化的各个方面,除了传统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外,还包括民间文化、世俗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不同流派和典型代表。

通过对文化的不断剖析和深入解读,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古今文化的交融共振。

在阅读《中国文化史》的过程中,我通过一些研究文化史的方法,更好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历史背景。

对于那些热爱文化史的人来说,本书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可以让人在更广泛的文化环境中培养一种独特的文化观念,并获得不断拓展的视域。

总之,《中国文化史》这本书,不仅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让人们更好地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妙趣。

尤其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传统的中华文化却没有失去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反而日益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珍惜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挥自己的作用。

除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例如,人伦关系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国家,都有着特定的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这些道德准则现在依然对于我们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文化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烈的人本主义和思想情感内涵。

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要心得和体会

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要心得和体会

学习中国文化史概要心得和体会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概要,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史的概要带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从古代礼制到儒家思想,再到诗词歌赋和传统音乐艺术,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独有财富。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人们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也是我在学习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发现。

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和多民族的融合,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我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源于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域,其中既有北方的汉族文化,也有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些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化史的概要也向我展示了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受到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同时,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变迁。

例如,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了解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生成和演变。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在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概要中,我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拥有漫长的历史,众多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但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民族根基的继承,而文化的创新则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在传承与创新相互促进的情况下,中国文化才能保持活力和魅力。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概要,我对中国文化的宝贵性和多元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传承和推动创新。

作为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敬畏之心学习和传承好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史论的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论的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论的读后感《中国文化史论》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籍。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使我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文化悠久而丰富,如同一座大宝库,蕴藏着无数的宝藏。

在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传统。

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到古代的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再到后来的佛教、道教、伦理道德观念等等,都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书中深入讨论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国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关系。

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方向。

古代的经典著作如《易经》、《论语》、《庄子》等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智慧和思想精髓。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对佛教进行了一系列的吸收和改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时期及其主要特点。

例如,著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那个时期诞生了诸子百家的众多思想流派,以及儒家、道家等重要学派。

这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另外,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历代朝代的更替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都影响着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阅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她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吸引着我。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继续发扬光大。

总之,读完《中国文化史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著作,它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现代的科技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还涉及到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全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创新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中华文明史读书报告

中华文明史读书报告

中华文明史读书报告学习中华文明史,要了解中华文化,民风民俗,《诗经》我认为最适合的一本。

因为它与很生活贴切,就是直接对当时人们的思维想法以及愿望的表达,非常客观的展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了觉得很清晰,没有某某某的观点立场,一切的判断都交给了读者!《诗经》中收录了很多以不同题材的诗歌,因为最近在学中国饮食文化方面,同时我也是一个特别爱吃尚吃的人,非常注重饮食,所以这里就主要看了在《诗经》中对饮食文化的记载,从饮食的角度看文化。

所谓饮食,那么其构成“饮”和“食”自然是无法分开的。

《诗经》中,谈到“饮”的,多是饮酒,相应的还形成了酒文化。

《诗经》中提到“酒”的诗多在二雅中,饮酒者多是贵族(或者已死的祖先),看来酒这个东西是在当时相当名贵,劳动人民的诗歌中极少出现“酒”。

例如:《小雅·鹿鸣》中:“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小雅·常棣》中:“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小雅·伐木》中:“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小雅·鱼丽》中:“君子有酒,旨且多。

”《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等等等等。

其中如“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其实就是讲摆上满桌的美味佳肴来祭祀。

从这点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文化是非常尊祖宗的,这是强调一种宗亲观念,即是尊尊亲亲。

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古代君主采用世袭制即位,他们非常注重血缘这块。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结局时甄嬛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将子过继给前皇帝的兄弟,就有提到了“若出旁系,则再无即位之可能”这一说法,这也是对中国古代对宗亲观念非常强的一个很好例证。

反观当今:有很多拼爹拼妈现象,什么我爸是李刚呀这些,凭着家族地位肆无忌惮的一系列恶俗现象是屡见不鲜。

殊不知这背后的与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文化早已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现今社会这些拼爹现象的产生,必然跟我们从古至今的文化氛围拖不了干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最新读《中国文化史》有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最新读《中国文化史》有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喜欢中国文化史可能就会读到《中国文化史》这部代表性著作,这本著作考察了从上古到近古中国文化的形成、定型、发展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史早期研究的必读书,曾被列为大学教材。

基于对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的向往,也为了系统的了解中国先民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方面广博而深厚的建树、丰富知识、启发智慧和本领,我时常会寻找一些有关我国历史文化的书籍,由浅入深的去读,去思考,去体会,去观察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如何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又如何为我们指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方向。

如果有人问我们什么是“文化”,我们很难用语言去解释,但它却是自人类智慧产生伊始就伴随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指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百家讲坛播出的一期节目中,钱文忠老师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唐朝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均可成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但很少有人知道唐朝的GDP是多少?人们忘记了唐朝的经济总量,但出现在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佳作却脍炙人口,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钱文忠讲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经济发展的热切追求,却恰恰疏离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所以我们有理由赞同,经济发展只是手段,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文化成就辉煌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希望大家在经济奔腾发展的同时“且奔且回头”。

如今的我们谈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中国人向来不追求一时的决胜,我们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喜欢“论持久战”,喜欢比拼历史的耐心。

汉高祖白登之围的时候,唐太宗渭水之盟的时候,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时候,抗战太原会战失败的时候,90年代台海危机的时候,形势都是很危险的,但中国人不追求一时的决战决胜,而是希望能够一步一步积累优势,最终“攻守之势异也”。

我们的文化曾经站在世界的巅峰,它在发展中不断融合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质态的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对域外不同质态文化进行着改造、消化和吸收。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是一部阐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的史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文化,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在不断地创新和融合中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思想和实践。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孔子、孟子、秦始皇、汉武帝等,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中华文化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和自豪。

同时,我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第一篇:《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史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史实了解中国国情,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它至少需要和可以达到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中国文化传统知识,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先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习俗文化等方面广博而深厚的建树,丰富知识,启发潜能,提高日后工作的热情,智慧和本领;二是深入了解国情,国情包括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我们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和研究,掌握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和国情的历史方面,就能加深对国情现实方面的理解,从而加强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个人责任的理解。

三是能够为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修养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

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包括它的广泛性,连续性,平和性和独特的价值取向。

广泛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质态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华各民族的共有文化。

中华民族的核心汉族是中国古代各地区先民不断地滚动式融合的结果。

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先有各地区部落,部族的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形成区域性文化。

如先秦区域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西域文化等等。

秦统一六国之后,这些文化的大部分都先后融入汉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合各区域文化的同时,还吸收了历史上蛮,夷,羌,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未被融合而独立流传至今者,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流。

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他对域外不同质态文化的改造,消化和吸收。

如印度佛教文化,中亚细亚的科技文化等等。

有容乃大,真是中国文化的无比恢弘的气度和无限宽广的胸怀,在将自己民族文化成果无私地传播给世界人民的同时。

有融摄、综合了世界各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成分,才形成如同今日的面貌。

连续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有贯,记载分明,从未中辍,这在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华文化史》有感
文化史的崛起,是对传统史学范式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内涵,决定了文化史注定要以人的活动和创造为中心,以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从世纪之初“王朝政治”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到70年代末“阶级斗争”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百年文化史研究走了一个“之”字型道路.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精华、寻求资源,同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文化史自始至终关注的,是在历史和现实中探寻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包括民族的心理结构、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以及长期积淀的若干稳定的观念)是如何生成、积淀、整合、定型的,这种民族性又是怎样渗入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使之表现出民族特色的.
当历史即将跨入新世纪的门槛,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也即将走完百年历程.这一时间上的同步并非巧合,事实上,百年文化史研究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有着本质上的深刻联系. 史学范式的转型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程.从中国现代化开始启动的20世纪初年到今天,中国社会的一切变迁、动荡、冲突,中国所有的政治制度更替、经济结构转型、意识形态更新、文化格局重组,都包含在现代化变迁的大框架之内,都可以在传统社会现代转型的宏大主题下重新获得解释和价值意义.与这一历程同步,“史学革命”的浪潮强烈冲击着传统史学的故道,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从传统的以王朝政治为中心的旧史学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史. 这是一种史学范式的转型.在传统史学范式中,史学家感兴趣的是王朝的更替以及统治者的政治行为,而史学研究的全部目的便是为帝王的政治统治提供“资鉴”.文化史的崛起,是对传统史学范式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内涵,决定了文化史注定要以人的活动和创造为中心,以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为此,它关心人类的生活样式,关心社会制度、社会组织与道
德风习,关心个体的存在与价值,关心民族精神的特性与生长轨迹,关心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这样一种兴趣和重心,与历史的潮流是一致的,与人的主体性地位日益高扬的趋势是一致的.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揭开了序幕.文化史研究的发蒙者梁启超一方面尖锐批判“旧史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旧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另一方面呼吁:“中国文学史可作也,中国种族史可作也,中国财富史可作也,中国宗教史可作也.诸如此类,其数何限?”把人们的目光引向文化史研究.1921年,梁启超规划写作多卷本的中国文化史并列出了详细大纲,虽然,这一构想最终未能实现,但他的气魄、眼光以及所设计的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构架足以令人由衷钦佩. 以梁启超为前端,批判旧史学、倡导文化史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如柳诒徵阐明他著《中国文化史》的动因时说:“世恒病吾国史书,为皇帝家谱,不能表示民族社会变迁进步之状况.”“吾书欲祛此惑,故于帝王朝代、国家战伐,多从删略,唯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而列举之.”王云五在《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中也指出:“我国士夫之著作,要皆偏于庙堂之制度,号为高文大册,其有关闾阎之琐屑,足以表现平民之文化者,皆不屑及焉.”而他编纂《中国文化史》的初衷,便是为了校正这一缺陷.顾康伯《中国文化史·自序》表述同样见解说:“历史之功用,在考究其文化耳.顾吾国所谓历史,不外记历朝之治乱兴亡,而于文化进退之际,概不注意,致外人动讥吾国无历史.二十四史者,二十四姓之家谱.斯言虽或过当,然吾国史家专为一朝一姓之奴隶,未始非缺憾也.”由此可见,本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史研究,充满了史学范式转型的自觉意识,即从以帝王为中心的史学,走向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史学.
令人遗憾的是,1949年以后,由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片面理解,阶级斗争史
学形成一种史学霸权,在这样的氛围中,文化史的萧条和冷寂自是必然.历史的转机出现在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党的中心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史研究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如30年代的学者曾经感叹“文化史的缺乏,正是现在学术界的饥渴”,80年代初的中国史学工作者也发现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在我国学术领域属于一个巨大的空白,不了解一种文明的历史过程,就很难了解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整个精神状态,“我们在大力发展学术文化事业的时候,必须注意填补这个空白,把加强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从1984年始,文化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势态崛起,形成一股异常强劲的“文化热”.由于所有有关文化问题的讨论,都离不开历史的回溯,都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流变中寻求根源,因此,“文化热”同时也意味着文化史研究的高潮.李侃、田居俭先生指出这一历史动向说:“文化史研究的兴起,是中国史学界近几年出现的新气象.”颇有意味的是,这一新气象竟演变成持续性的热点,至今不衰. 从世纪之初“王朝政治”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到70年代末“阶级斗争”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百年文化史研究走了一个“之”字型道路.就文化本质而言,“王朝政治”史学与“阶级斗争史学”都是一种“政治本位”的史学,而80年代兴起并延续至今的文化史研究则是对本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史研究的回归与深化,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从这一意义上言,百年文化史研究的“之”字型道路,表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趋势,这就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的史学,终将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
现代化的文化支援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充满复杂的文化冲突和思想冲突.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外生型”,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十分激烈尖锐,由此必然导致两种思潮产生:一种是因顾恋传统而强化民族
本位、放大民族自我意识的文化民族主义,另一种是因现代化先行国家的影响和示范效应而崇尚西方、轻视本国文化传统的“西化”观念.此两种思潮虽然各行其道,但对于现代化的进程都是有碍无益的.与此同时,传统与现代化也构成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功能对传统体制的冲击就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布莱克语)另一方面,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全盘移植”其他民族的现代化模式,而只能是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立足于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反省和重建。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之前所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钱穆先生在这本书里说: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由道德精神形成的,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

中国近代不知多少人羡慕西方的文化和社会,也不知有多少人提出过学习西方或者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这种思想是忘记中国历史精神的行为,是盲目的跟从,是没有底蕴的前进。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历史,最终的结局必将是消失与灭亡。

因此历史是我们人生的经验,也是我们人生的事业,是了解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途径。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到很多愤青在网络上总是抨击某些人崇洋媚外,现在想来那些人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我们的不自信,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这更多的可能来源于我们太想走出去,将外国的东西看得太重的同时,忽视了自己的根,也就是我们流传了5000多年的文化。

连我们都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又如何阻挡别人去追求那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