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一)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盛邪退 2.邪盛正衰 3.正虚恋邪 4.邪正相持 5.邪去正虚
(二)
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转化 6.阴阳亡失
(三) 气血津液的失调 1.气的失常:气虚、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的失常: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出血 3.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4.气血津液关系失调:气滞 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水停 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血瘀津停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
痰——较稠浊者
无形之痰:只是征象,不见形质的痰病
饮——清稀者:留积于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因部位而名异
2.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失宜 其他各种原因
脏腑功能失调
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 肾不主水 肝失疏泄 三焦气化失司
津液代谢障碍 痰饮
3.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影响病情 变化
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 损伤相应心脏 数情交织伤心肝脾 易伤潜病之脏腑
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二、饮食失宜
过饥——摄入过少,气血生化不足,体虚,抗病能力衰 退
过饱——积食,损伤脾胃功能,聚湿生痰,化热
五味偏嗜——引起脏气偏胜,脏腑之间关系平 衡失调 寒热偏嗜——致阴阳失调
偏嗜烟酒
三.劳逸失度
耗气(伤脾肺之气)
劳力过度(形劳):
劳伤筋骨(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 蒙蔽心包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56
4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 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4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 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40
(二)阴阳偏胜—阴盛
1、病理状态: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明显 3、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畏寒、喜暖、脘腹
9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0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11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阻遏气机 易袭阴位
损伤阳气
12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7 病因、病机ppt课件

7 病因、病机ppt课件
35
(三)劳逸
1.过劳
(1)劳力过度: 是指长时期的过度体力劳动或运动。《素问·举 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力过度主要耗伤机 体元气,临床上出现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神疲 乏力,形体消瘦等症状。
36
(2)劳神过度:
是指思虑太过,易伤心脾。脾在志为思,心主 血藏神,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 气,而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 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②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 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 病等。
4
③地区性:
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 海地区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境多 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又常因燥热 或火邪致病等。
5
④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 两种以上兼挟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 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 等等。
第六章 病因、发病、病机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史万玉
1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一般 包括:外感、内伤、病理性致病因素、内 生五邪及其它。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 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2
第一节 病 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 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包括六淫、疠气。
热邪与暑邪一样,在五行中属火,五脏中 心脏亦属火: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应,故热 邪入于营血,尤易扰动心神。轻者,心神不宁 而心烦躁动、惊悸失眠;重者,神失舍守而狂 躁不安、神昏谵语。
17
③热易耗气伤津:
热邪侵袭人体,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津液化 汗而从外丢失;另一方面消灼煎熬阴津,使之暗 耗于内,故热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津。

第六章 病因病机

第六章 病因病机

第六章病因病机第⼀节病因(⼀)六淫即⻛、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性善⾏⽽数变⻛性主动⻛为百病之⻓寒邪概念: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1.多⻅于冬季,也可⻅于其它季节。

2.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伤府阳⽓。

寒为阴邪,易伤阳⽓寒邪袭表:恶寒直中太阴:脘腹冷痛、吐、泻直中少阴:⼿⾜厥冷,下利清⾕,⼩便清⻓寒性凝滞寒邪袭表:⼀身尽痛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寒犯关节—关节剧烈冷痛(如寒痹或痛痹)⽓⾎凝结、经脉阻滞—痛寒性收引寒邪袭表:⽆汗寒客关节:关节挛急作、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经脉拘急—收湿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易伤脾阳:腹泻、⽔肿、痰饮留滞脏腑,⽓机升降失常易伤阳⽓阻遏⽓机湿性重浊其症沉重、秽浊湿性黏滞其症黏滞不爽:⼤便不爽、⼩便涩痛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eg :湿疹、湿痹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重浊,类⽔⽽就下,易伤⼈体下部,以腰膝以下症状为多。

燥邪凡致病具有⼲燥、特性的外邪温燥(初秋)凉燥(深秋)燥性⼲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易扰⼼神⽕热易伤津耗⽓⽕热易伤⻛动⾎⽕热易致疮痈(⼆)疠⽓⼀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疫⽓、戻⽓)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病,症状相似发⽣和流⾏因素⽓候异常环境和饮⻝预防隔离社会因素(三)七情内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引发或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七情与内脏精⽓的关系(1)情志活动产⽣于脏腑精⽓(2)脏腑精⽓失调可影响情志,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3)情志过激伤及脏腑精⽓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五脏反伤本脏怒伤肝喜伤⼼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先伤⼼数情交织,多伤⼼肝脾⾳响脏腑⽓机喜则⽓缓怒则⽓上思则⽓结悲则⽓消恐则⽓下惊则⽓乱(四)痰饮⼈体⽔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的病因。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病因、病机和治则是基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的例子:
1.咳嗽(病因):风热袭肺、痰湿郁肺、肺肾虚弱等。

(病
机):肺失宣降、肺气郁结、肺肾亏损等。

(治则):清热解表、化痰止咳、补益肺肾等。

2.消化不良(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脾胃虚弱等。

(病机):脾胃气滞、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健脾和胃、化湿化痰、调理情绪等。

3.高血压(病因):情志不畅、饮食过多、肝肾失调等。

(病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肾虚不固等。

(治则):平肝降压、活血化瘀、滋补肾脏等。

4.高血脂(病因):饮食不当、体内湿热、脾失健运等。

(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降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范例,每个病症的具体病因、病机和治则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仔细辨证和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脉信息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中药方剂调配、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以促进身体恢复平衡和健康。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概说
何谓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 的机制。 《素问· 至真要大论》
首先提出“病机”概念,强调“审
查病机、“谨守病机” 归纳“病机十九条”

张介宾说“机者,要也,变也,病之 所由出也。”《类经· 十三卷》
脏腑病机 气血津液病机 经络玄府病机

一、脏 腑 病 机

先天眼疾(先天禀赋不足、妊期患病)

常见眼病:胎患内障、高风内障

老年性眼疾(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常见眼病:圆翳内障
消渴、小儿疳积

继发于其他疾病



药物中毒 现代病:

空调病、电脑病、装修病 (氨气、甲醛、苯系物)
第二节
病机
[要

求]
一 熟悉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引起眼 病的机理。 二 了解眼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与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玄府等功能失调密 切相关。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也”《素问· 举痛论》 “诸病水液,澄清清冷,皆属于寒” 《素问· 至真要 大论》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

寒邪致病的常见症

眼部:

目昏冷泪,头目疼痛,胞睑紫胀,白睛血脉紫 滞或淡红,眼底脉管血流瘀滞,眼部紧涩不适 或口眼喎僻,或目珠偏斜。
外寒证


全身

风寒表证、寒痹、寒邪束肺、寒伤脾胃、寒湿在表 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阴寒内盛
学习病因病机的意义



了解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发病规 律以及临床表现。 正确认识疾病,判别病因。 针对病因采取正确治疗手段。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特点

归纳7-病因、病机.ppt

归纳7-病因、病机.ppt
④热易生风动血:
是指其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 行的病证。
(5)燥邪: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由燥邪所致之病称为外燥病。
(6)火(热)邪:火热为阳盛所生, 自然界具有燔灼、 炎上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热邪为病称为 外热病。
精品文档
8
4.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属于 阳邪。所以常易侵袭头面、肌表、肩背等属于阳 的部位。临床常见头痛、身背项疼、鼻塞咽痒、 汗出恶风等症状。
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的特性。湿邪 致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例如,湿邪所致的水肿多 以下肢较为明显。
精品文档
13
(4)燥邪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性质干燥涩滞,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津液, 造成各种津液亏虚的症状。
②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司呼吸而与外界大气相通。燥邪伤人,必从口鼻皮 毛而入,故最易伤肺。
②热易扰心神:
热邪与暑邪一样,在五行中属火,五脏中心
脏亦属火: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应,故热邪 入于营血,尤易扰动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 心烦躁动、惊悸失眠;重者,神失舍守而狂躁 不安、神昏谵语。
精品文档
17
③热易耗气伤津:
热邪侵袭人体,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津液化汗 而从外丢失;另一方面消灼煎熬阴津,使之暗耗于 内,故热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津。
③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性收引是指寒 邪侵袭人体,具有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 筋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
精品文档
16
(6)热(火)邪
①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PPT课件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PPT课件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中医基础理论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中医基础理论
湿阻气机:
湿阻上焦 湿阻中焦 湿阻下焦
中医基础理论
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 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 浊:秽浊不清 《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中医基础理论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粘----粘腻;
滞----停滞
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痹
湿疹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 “热极生风”。 动血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风寒:风池。
3.眼睑闭合不全:睛明。
4.人中沟歪斜:人中。
5.鼻唇沟变浅:迎香。
6.颏唇沟歪斜:承浆。
7.后期体虚:大椎、足三里、脾腧、百会。
8.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双侧针刺,以浅刺为主。
C: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D:人中沟歪,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E:蹙额、皱眉、吹口哨、鼓腮困难。
F:患侧面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的倒错现象。(久病)
分型
1.风寒型:兼有风寒表证,证见畏风恶寒、多有面部受凉史。(如迎风睡眠、面部吹风过久。)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缓。
2.风热型:兼有风热表证,证见发热、咽痛、口干、口苦、苔薄黄、脉浮数。多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伴耳后疼痛。
病因病机
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面部筋脉(太阳经、阳明经)经气阻滞,脉络失养,筋肉纵夜间发病。
B: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
C:患侧耳后、耳下、面部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D:或伴流泪流涎。
2.体征:A:额纹变浅或消失。
B;眼睛闭合不良,眼裂变大。
3.气血不足型:兼有纳呆、眉棱骨疼痛、神疲乏力、心悸、舌淡、苔有剥落、脉弱。
针灸治疗
1.刺灸法: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筋脉。以手足太阳经、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2.处方和方义:攒竹、鱼腰
四百、阳白
地仓透颊车
颧髎———局部取穴,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
翳风——祛风散寒。
合谷、昆仑——循经取穴、通经活络。
随证配穴:1.早期风火盛:风池、太冲、耳尖放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